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01.03内蒙古
在赤峰教育发展史上,曾有一所非常特殊的学校——昭乌达农牧学院,它是我市第一所本科高等院校。但这所学校仅仅开办两年便被拆分,赤峰市刚刚迈入高等教育的门槛,大门却突然关闭,致使赤峰高等教育至今仍显滞后,与城市规模极不相称。现在回顾这段历史,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解放以后,昭乌达盟的基础教育得到快速发展,而高等教育却是一片空白。发展高等教育,对任何一个地区来说,都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事情,也是一个地区是否进步的标志。所以,当时昭乌达盟也要开始向高等教育冲刺了。
1958年10月16日,昭乌达盟人民委员会批准,在原昭乌达盟农牧业生产合作化干部学校基础上建立昭乌达盟农牧专科学校。新建的农牧专科学校属大专层次,同时招收中专学生。学校设置农业、牧业、林业、水利、气象、农机等六个专业,从初中毕业生中招生,中专学制三年,大专学制五年。该校从1958年开始招收中专学生,1960年开始招收大专学生,三年共计招收大中专学生1503人,其中大专学生170人。
1961年到1963年,因国家调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昭盟农专停止招生。1964年,昭乌达农牧专科学校又调整为昭乌达盟农牧学校,属中专层次。昭盟在向高等教育冲刺历经几年周折后,又回到了原点,第一次冲刺失败。
昭乌达农牧学院招收的学员
昭盟农牧专科学校虽然下马,但昭盟的教育毕竟有了进步。此后,退回中专的昭乌达盟农牧学校又经历了多年的建设,进一步发展壮大,逐渐成为昭盟教学实力最强的一所农牧类中等专业学校。
1975年,辽宁省革命委员会下发了《批转省农业组、文教组关于办农学院问题的请示报告》(辽革发【1975】61号)。该文件指出,根据毛主席的指示精神,决定在全省组建七所农牧学院,即朝阳农学院、铁岭农学院、锦州农学院、旅大农学院、营口农学院、昭乌达农牧学院、丹东农学院。
能建立一所高等院校,对昭乌达盟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昭盟有9万平方公里土地,当时有340多万人口,无论从经济还是社会事业角度看,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都显得非常急迫。
昭乌达盟经济发展当时以农牧业为主,所以历来都非常重视农牧业科研和人才培养。在解放后那些大干快上的岁月里,全盟农牧业领域陆续建立了一批教学和科研机构,而且还产生了一批科研成果,这里面就包括曾经是专科层次后转为中专的昭乌达农牧学校,这些都为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建立农业类高等院校奠定了一定基础。
昭乌达农牧学院党委书记史希贤
昭乌达农牧学院于1975年5月15日正式成立,院部设在原昭盟农牧学校。学院成立之初,还没有建立党委,院领导机构名称叫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共7人组成,史希贤任组长(曾任巴林左旗革委会主任,以后又任市政协副主席),成员有青格勒图、杨占林、张恩龙、阿拉坦、巴特尔,还有农民代表赤峰县五三公社党委书记赵斌,他是全国学大寨先进个人。
昭乌达农牧学院为本科层次的高等院校,学院下设7个处室和5个系。7个处室是组织处、宣传处、科教处、生产处、后勤处、武保处、办公室,5个系是农学系、畜牧兽医系、林果系、水利系、农机系。根据当时的规定,学院采取“统一领导,分散办学”的方式。下设的5个系分散在不同地点办学,具体为:
农学系:由原农牧学校的农学专业与盟农研所组成,办学地址在原农牧学校。
林果系:由农牧学校与林研所共同组成,办学地址在林业研究所。
农机系:由原农机学校和农机研究所组成,办学地址在原农机学校。
畜牧兽医系:由原农牧学校畜牧专业与畜研所合并,同时还设置了蒙授牧医和草原两个专业。办学地址在巴林右旗大板镇。
水利系:由原水利部门的一些单位组成,办学地址在翁牛特旗境内的红山水库。
办学实践及探索
昭乌达农牧学院成立之时,在一片“远学江西农大,近学朝阳农学院”的口号声中,响应毛主席“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的指示,对所招学生全部实行“社来社去”的原则,招生简章中明确规定:招生对象是决心扎根农村牧区,热爱农牧业,为贫下中农(牧)服务的还(下)乡知识青年,社队和国营农场、站、队的农、牧、机、林、水方面的技术人员,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农牧民和主管农、牧、林、水、机方面的社队干部。招生条件是“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生产劳动好,一般具有两年以上的生产实践经验,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年龄在23岁以下,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贫下中农(牧)技术人员,社队干部可不受年龄、文化程度、婚否限制”。
1976年9月,学院五个系招收了第二届学员827人,此时,全校在校生总数达到1399人,其中包括畜牧兽医系蒙授专业学员144人,全校教职工人数达到560人。
1963年,昭盟农专毕业生与教师合影
为了适应当时提出的培养目标,学校除开设专业课程外,还设有马列主义理论、农业学大寨以及军事课程等。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坚持开门办学,加强现场教学,取消“三段式”,消除“三脱离”,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
学院成立一年后,经过认真准备,于1976年11月22日至23日召开了昭乌达农牧学院第一届党代会,大会对学院成立一年多以来的工作进行了总结,选举产生了学院首届委员会,史希贤任书记,青格勒图、赵斌任副书记。至此,学院的各项工作基本走上了正轨。
拆解为五所中专
1977年,全国开始了拨乱反正工作,并即将恢复高考,高等教育迎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很多中等专业学校都升格为大专或大学。此时,昭乌达农牧学院已经开办两周年。这年5月,根据当时的形势,有关方面决定昭乌达农牧学院下马。于是学院成立了分家领导小组,处理善后工作。当年7月学院便正式解散,原五个系调整为昭乌达盟农业学校、畜牧兽医学校、林业学校、水利学校和农业机械化学校等五所中等专业学校,各学校自1978年开始招收中专考生,昭乌达盟高等教育梦想又一次烟消云散。1980年,昭乌达盟畜牧兽医学校、水利学校、林业学校撤并到昭乌达盟农业学校,校名恢复为昭乌达盟农牧学校。同时,各个科研机构也恢复独立运行。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昭乌达农牧学院解散的同一年,当时在吉林省的哲里木盟开始运作并成功将原来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哲里木盟农牧农机学校升格,合并农牧业研究机构,组建了哲里木畜牧学院,该校于1978年开始招收全国统考本科生。两相对比,昭乌达农牧学院的解散,对赤峰高等教育发展而言是个极大的损失,以至于又过了26年,赤峰才有了一所本科院校—赤峰学院。直到今天,我们还为此感到惋惜。
昭乌达农牧学院招收的最后一届学员于1979年毕业。此时,全国恢复高考已经有三年了,教育已经完全步入正轨。昭乌达农牧学院虽然解散,但在办学的两年间却为我市培养了农、牧、林、水、机5个专业的一批人材。这些学员大部分都被分配到了各个部门和单位,绝大部分成为基层的科技骨干,有些还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
昭乌达农牧学院在赤峰市的高等教育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它打破了我市没有本科高等院校的历史,使我市的教育层次和教学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所院校的建立和撤销,实际上是因当时的政治原因所决定的,虽然只有两年,但其办学经历,却为后来的赤峰教育实践提供了很多经验和教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这年4月,经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批准和国家教育部备案,赤峰农牧学校升格为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院校,校名为赤峰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属于专科层次。这所院校以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为办学宗旨,实行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办学理念,设有农林、畜牧兽医、乡村建设与水利工程、信息技术、健康管理、现代服务与管理、文化艺术等七大类27个专业,大大拓宽了原来农牧学院的教学内涵和外延,突出了实践实际应用技术的办学目标。学院坐落在昭乌达农牧学院旧址,规划占地面积800亩,总建筑面积20.8万平方米,2023年全面交工使用。新校园建成后将是一座空间集约、功能复合、生态健康、设备齐全、自由开放的花园式、智慧式、文化型校园。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生前对赤峰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发展寄予厚望,亲自为该校题写了校名。
赤峰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任鸿彬/摄影
赤峰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现在已经拥有了一支国家名师、省市级专业学术带头人、技能大师为引领,“双师型”教师为骨干,专业客座教授为补充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2308人,其中副教授124人、硕士研究生76人,还有实验室70多个、实训设备3万余台。学院现已建成校内试验基地4个、校外试验基地40多个、附属医院一所,图书馆藏书16万余册,目前该院校已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山东威高集团、山东奥亚牧业集团、江西正邦科技、赤峰中蒙医院、赤峰学院附属医院等30多家知名企业和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稳定的就业平台,确保每位学生毕业后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赤峰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可以说脱胎于昭乌达农牧学院,如今已成为一所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新型高等院校,它必将成为赤峰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朵既有时代烙印,又有发展前景的绚烂的教育之花。
(作者董金铎,高级编辑,曾任赤峰日报社副总编辑、赤峰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现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