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特点、体系和展望
1第一节农业机械化的定义与基本内容第二节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第三节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特点第四节我国典型的机械化生产体系第五节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展望第一节农业机械化的定义与基本内容2第一节农业机械化的定义与基本内容1.定义:用机器逐步代替人、畜力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改造和经济发展过程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对农业机械化的定义:
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2.基本内容:包括农业机械的设计制造、试验鉴定、销售推广、运用维修,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业机械化微观和宏观管理第一节农业机械化的定义与基本内容1.定义:用机器逐步代替3第二节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农机化发展60年[1]:1949~1959:制造补充旧式农具,恢复生产。1959~1969:国家投资农机工业,毛主席提出“农业根本出路在于农业机械化”。1969~1979:提出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提出70%机械化的目标,只实现20%。1979~1989:小型机具迅速发展。1989~1999: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发展农业机械化。1999~2009:农业机械化高速发展。第二节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农机化发展60年[1]42.1恢复生产阶段(1949~1959年)主要举措:1.增补旧式农具,推广新式农具,发展提水机具2.创办国营机械化农场3.试办国营拖拉机站
4.创办农机工业5.成立科研院所2.1恢复生产阶段(1949~1959年)5机械化程度较上一阶段有所提高时期拖拉机总动力/104kw水田机耕船/台联合收获机/台大中型拖车/台农用排灌机械动力/104kw1949年7.351313286.5350年代末234.45490849085931234.45增长倍数3138382135增补和改良旧式农具,积极推广新式人畜力农具,有针对性地引进和仿制国外农机产品,使全国主要动力机械发展较快,机耕水平达到5.8%。机械化程度较上一阶段有所提高时期拖拉机总动力/104kw水田62.1.1增补旧式农具,推广新式农具,发展提水机具
1950年5、6月,政务院在中南海举办了新式农具展览,主要是马拉农机具。同年,国家着手在各地建立新式农具推广站。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课件72.1.2创办国营机械化农场
国营机械化农场使用各种较大型农业机械。主要工作包括:
1.完成农场本身的农田作业;2.为附近农民代耕代种。对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启蒙和示范作用。2.1.2创办国营机械化农场8国营机械化农场培养了大量的农机人才,在农业机械化生产计划、机具的选型配套、农作物的机械栽培技术、机器的作业定额、维护保养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950年春天,黑龙江国营通北农场第一批拖拉机女学员[2]。国营机械化农场培养了大量的农机人才,在农业机械化92.1.3试办国营拖拉机站
1950年2月,我国的第一个拖拉机站在沈阳市西郊成立。1952年秋,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决定试办国营拖拉机站。中国第一辆真正意义的拖拉机[3]
东北国营九三机械农场[4]1950年2月,我国的第一个拖拉机站在沈阳市西郊成立。195102.1.4创办农机工业
为了推进农业机械化,国家设立了统一管理农机制造、修理、科研的机构,基本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农机化管理体制。这一时期,探索形成了一整套指导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方针政策:162.2.2大搞农具改革运动1957年冬季到1961年,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具改革运动,参加的人数以亿计。农具改革运动促进了县、社工业,特别是农机具修造业的发展。当时全国公社农机具制造修理厂共有86000多个,县级厂2000多个。1958年4月,刘少奇在广州参观广东省农具改革推广评比展览[5]
2.2.2大搞农具改革运动1957年冬季到1961年172.2.3国营拖拉机站下放与收归国营1958年国营拖拉机站下放针对国营拖拉机站经营体制,为解决拖拉机站在生产组织、经营管理与农民集体经济之间的矛盾,通过社有社营、国有社营、联社经营与国社合营等不同形式,将国营拖拉机站下放。
4.推动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5.农机化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更快,形成了健全的农业机械化服务支持体系2.6高速发展时期(1999~2009年)462.6.1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进入依法
促进、自主创新的新阶段《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多功能农业装配与设施”列为农业领域的优先主题。关键技术问题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48”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等,对农业机械化共性、基础性、关键性、前沿性技术的研究创造了条件。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2.6.1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进入依法
促进、自主创新的新472004年10月2日,胡总书记参观收秋种麦现场。在田间地头,详细询问了推广小麦保护性耕作播种情况。国家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2004年10月2日,胡总书记参观收482000~2008年科研机构情况表年份科研机构总数(个)职工人数(人)科技人员人数(人)科技人员所占比重(%)20001524992319964.0820011394795307364.0920021224477282963.1920031194220275465.2620041054174268164.2320051023878248964.182006953672243266.232007823282219566.882008893378226266.962000~2008年科研机构情况表年份科研机构总数(个)职工492.6.2农机工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年份规模以上企业数(个)工业总产值(现价)(万元)固定资产(原值)(万元)200014842001793-2002148420031469-2004161720051628200617572007185920082021-2000~2008年,农机工业总产值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2.6.2农机工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年份规模以上企业数(个)502.6.3试验鉴定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截至2008年底:全国省级以上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34个;地(市)级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22个;省级以上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职工总人数1334人;
在不需要改变复种指数的地区,通过机械化作业抢农时,可以延长生育期,或换用高产品种。未经翻整的小麦茬地上采用免耕播种机免耕播种玉米3.3.4抢农时未经翻整的小麦茬地上采用免耕播种机免耕播613.3.5提高播种质量,加强田间管理
如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即可节约种子,又可培育壮苗增加产量。田间管理:杀虫、灭草、喷施微肥、化控素及追肥。机械化喷药除草3.3.5提高播种质量,加强田间管理机械化喷药除草62小拖拉机带的坐水种播种机3.3.6推广使用高新技术小拖拉机带的坐水种播种机3.3.6推广使用高新技术633.3.7减少粮食收后损失
推广机械化晒场,低温及高温干燥技术和与之配套的机械化清选、装运、贮存技术。水稻干燥技术玉米脱粒清选机3.3.7减少粮食收后损失水稻干燥技术玉米脱粒清选机643.3我国典型的机械化作业的方法
——流水作业法定义:在农户作业的土地上,不等第一项作业结束,第二项作业就开始进行,像流水一样一项接着一项开始。分段作业法:第一项作业完成后,才开始第一项作业的方法。3.3我国典型的机械化作业的方法65收6天耕6天播2.5天8.5天收获6天耕整6天播种5天8天收获6天耕整6天播种5天8天流水作业法收获6天耕整6天播种5天17天无限期分段作业法有限期分段作业法收6天耕6天播2.5天8.5天收获6天耕整6天播种5天8天收66我国采用流水作业法的原因:
(1)抢农时(2)提高机器利用率,降低成本(3)抢墒播种
我国采用流水作业法的原因:67第四节我国典型的机械化农业生产体系4.1我国区域性变化的总趋势:1.气温由南向北降低;2.降水由东南向西北减少;3.东南湿润向西北干旱过渡;4.地理上西南多山向东北、华北平原过渡;5.人口密度和劳动力素质由东向西降低;6.经济富裕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第四节我国典型的机械化农业生产体系4.1我国区域性变68中国三个区域性发展地带示意图
83第一节农业机械化的定义与基本内容第二节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第三节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特点第四节我国典型的机械化生产体系第五节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展望第一节农业机械化的定义与基本内容84第一节农业机械化的定义与基本内容1.定义:用机器逐步代替人、畜力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改造和经济发展过程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对农业机械化的定义:
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2.基本内容:包括农业机械的设计制造、试验鉴定、销售推广、运用维修,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业机械化微观和宏观管理第一节农业机械化的定义与基本内容1.定义:用机器逐步代替85第二节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农机化发展60年[1]:1949~1959:制造补充旧式农具,恢复生产。1959~1969:国家投资农机工业,毛主席提出“农业根本出路在于农业机械化”。1969~1979:提出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提出70%机械化的目标,只实现20%。1979~1989:小型机具迅速发展。1989~1999: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发展农业机械化。1999~2009:农业机械化高速发展。第二节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农机化发展60年[1]862.1恢复生产阶段(1949~1959年)主要举措:1.增补旧式农具,推广新式农具,发展提水机具2.创办国营机械化农场3.试办国营拖拉机站
4.创办农机工业5.成立科研院所2.1恢复生产阶段(1949~1959年)87机械化程度较上一阶段有所提高时期拖拉机总动力/104kw水田机耕船/台联合收获机/台大中型拖车/台农用排灌机械动力/104kw1949年7.351313286.5350年代末234.45490849085931234.45增长倍数3138382135增补和改良旧式农具,积极推广新式人畜力农具,有针对性地引进和仿制国外农机产品,使全国主要动力机械发展较快,机耕水平达到5.8%。机械化程度较上一阶段有所提高时期拖拉机总动力/104kw水田882.1.1增补旧式农具,推广新式农具,发展提水机具
1950年5、6月,政务院在中南海举办了新式农具展览,主要是马拉农机具。同年,国家着手在各地建立新式农具推广站。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课件892.1.2创办国营机械化农场
1.完成农场本身的农田作业;2.为附近农民代耕代种。对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启蒙和示范作用。2.1.2创办国营机械化农场90国营机械化农场培养了大量的农机人才,在农业机械化生产计划、机具的选型配套、农作物的机械栽培技术、机器的作业定额、维护保养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950年春天,黑龙江国营通北农场第一批拖拉机女学员[2]。国营机械化农场培养了大量的农机人才,在农业机械化912.1.3试办国营拖拉机站
东北国营九三机械农场[4]1950年2月,我国的第一个拖拉机站在沈阳市西郊成立。195922.1.4创办农机工业
为了推进农业机械化,国家设立了统一管理农机制造、修理、科研的机构,基本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农机化管理体制。这一时期,探索形成了一整套指导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方针政策:982.2.2大搞农具改革运动1957年冬季到1961年,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具改革运动,参加的人数以亿计。农具改革运动促进了县、社工业,特别是农机具修造业的发展。当时全国公社农机具制造修理厂共有86000多个,县级厂2000多个。1958年4月,刘少奇在广州参观广东省农具改革推广评比展览[5]
2.2.2大搞农具改革运动1957年冬季到1961年992.2.3国营拖拉机站下放与收归国营1958年国营拖拉机站下放针对国营拖拉机站经营体制,为解决拖拉机站在生产组织、经营管理与农民集体经济之间的矛盾,通过社有社营、国有社营、联社经营与国社合营等不同形式,将国营拖拉机站下放。
4.推动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5.农机化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更快,形成了健全的农业机械化服务支持体系2.6高速发展时期(1999~2009年)1282.6.1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进入依法
促进、自主创新的新1292004年10月2日,胡总书记参观收秋种麦现场。在田间地头,详细询问了推广小麦保护性耕作播种情况。国家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2004年10月2日,胡总书记参观收1302000~2008年科研机构情况表年份科研机构总数(个)职工人数(人)科技人员人数(人)科技人员所占比重(%)20001524992319964.0820011394795307364.0920021224477282963.1920031194220275465.2620041054174268164.2320051023878248964.182006953672243266.232007823282219566.882008893378226266.962000~2008年科研机构情况表年份科研机构总数(个)职工1312.6.2农机工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年份规模以上企业数(个)工业总产值(现价)(万元)固定资产(原值)(万元)200014842001793-2002148420031469-2004161720051628200617572007185920082021-2000~2008年,农机工业总产值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2.6.2农机工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年份规模以上企业数(个)1322.6.3试验鉴定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截至2008年底:全国省级以上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34个;地(市)级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22个;省级以上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职工总人数1334人;
其中技术人员978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2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55人。固定资产达3.51亿元,仪器设备9391台套,总占地面积57.3万m2,其中试验室面积86392.11m2。2.6.3试验鉴定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截至200133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课件1342.6.4推动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2006年8月28日,国务院发出[2006]30号文件,对加强基层农技(包括农机、畜牧、水产等)推广体系建设工作提出明确指导意见。2008年,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兵团及黑龙江农垦系统:省级推广机构31个(713人);地市级推广机构296个(3661人);县级推广机构2160个(17280人);乡镇级推广机构28485个(84432人);人员总数达10.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