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核算论文范例6篇

根据成本目标管理的要求,在那些具备条件的医院,实行目标成本会计。这种成本会计,要求健全各种消耗定额,制定计划价格,编制费用预算和各种服务项目的目标成本(标准成本、定额成本),作为控制成本的依据:在医院经营过程中发生费用时,要及时组织成本差异的核算,并分析成本差异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成本,实行成本预防性管理:在这种成本会计制度下,医院及其各部门的实际成本是由目标成本和成本差异组成的。

二、把成本核算与医院经济责任制结合起来

医院必须加强成本核算,改革过去那种在成本责任上“大锅饭”式的医院成本核算制度,实行责任成本核算,把成本核算的着重点从单纯计算医院总成本转移到计算各责任单位的成本费用上,以确定责任单位的工作成绩和经济效果,否则院内经济责任制就会失去科学的管理基础。这就要求医院及院内各部门要按经营组织形式、成本费用开支的权力和责任,确定成本责任层次,建立成本责任单位,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责任成本体系;在实行目标成本会计的基础上,将医院的费用和服务项目成本的预算,分解落实到各责任单位,形成责任成本预算,使各责任单位明确各自的目标成本和应该完成的任务:各责任单位领用材料,互相提供医疗服务或劳务,应根据责任分清的原则,按标准成本计算并入账,以便正确核算和考核各责任单位经营成果;在成本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应按成本责任归属来记录、计算、归集、报告各种成本差异,使成本资料不仅能说明成本超降的原因,而且能直接回答成本的超降是与哪些责任单位的服务与劳务质量有关。这就为正确评价和考核各责任单位的工作成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做到奖惩有据,赏罚合理,从而开创人人关心降低成本费用、千方百计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新局面。

根据责任成本核算的要求,医院级财务部门应设置“医疗费用差异”账户,并在该账户下设置棋盘式二级账,按责任单位分专栏反映各类医疗费用差异数,以便了解责任成本核算的执行情况。各责任单位为了了解本身责任成本差异额及其原因,掌握医院的费用和服务项目成本的预算的执行情况,反映在医院资金占用水平,应设置“医疗成本、医疗费用差异和服务项目成本联合明细账”。月末或旬末,各责任单位应编制责任成本预算执行报表,反映本单位的标准成本和偏离标准的差异,并根据例外管理原则,重点剖析例外差异,使上一级和责任者本身明确责任成本预算执行情况,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决定采取何种措施调节当前的实际经营行为与业务流程。

三、医疗部门成本与服务项目成本应分开核算

在医院成本核算改革中,应将医疗部门成本与服务项目成本严格地区分,使成本核算适应成本预测、决策和分析的需要。医疗部门成本是医院各医疗业务部门的直接成本,而服务项目成本是无业务收入的医院行政管理部门、后勤部门的管理费用和服务保障部门的辅助费用。这些支出对医院而言是一种间接成本。医疗部门成本与服务项目成本一般是属于医院不同的成本性态。前者与医院收入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即取决于就诊病人的数量并直接表现为正比关系;后者在一定范围内同医院收入数量增减无关,与使用部门和业务部门成比例关系。由于两者成本性态不同,成本控制方式也不一样,在成本会计上理应将医疗部门成本与服务项目成本区分开来,并对它们采取不同的核算方式,尽量减少无效的工作量,为医院改善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有用的信息。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管理职能的作用,适应成本预测、决策和分析的需要,以满足医院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按照医疗部门成本与服务项目成本分开核算的要求,应设置“医疗支出——辅助费用分摊”和“辅助费用”两个账户,将医疗部门应分摊的服务项目成本费用记入“医疗支出——辅助费用分摊”的借方,如直接和间接的管理费用及其他支出等,月末从贷方全部转出。保障服务且无实际收入部门的投入成本,包括医疗与非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均记入“辅助费用”借方,月末全部转出。

上面所提出的成本核算改革的尝试方案,是在目标成本会计的基础上,以计算责任成本为主,各部门应分摊的成本费用为辅,直接成本计算与完全成本计算相结合的一种新模式。笔者认为,这一计算方法比较简便,有利于加强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彭振耀.成本核算工作在医院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及实践[J].大众科技,2005,(12).

[2]戚丽洁.成本核算是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重中之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5).

[3]刘志勇.医院全成本核算解决方案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05,(02).

[4]张玉华.成本核算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J].科技经济市场,2006,(05).

论文摘要: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是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高校现有会计核算体系为依托,分析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紧迫性,剖析教育成本核算的弊端,进而提出建立科学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模式可行性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正在发生变革,高等学校逐渐成为面向社会的法人实体单位。高等教育产业化已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随着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的转变,作为办学主体的高校也有责任向社会公开办学成本及其核算方法。但目前由于高校会计体制的局限再加上高等教育成本的非精确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得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核算体系与办法。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既是理论研究的课题,又是实践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的紧迫性

(一)高校自身特点及教育资源的稀缺性要求进行成本核算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步从公益化向产业化发展,高等教育不再是免费的午餐。高等学校作为以教学科研活动为中心的事业单位,虽然不能像企业那样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等有形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但通常可被看作是一个生产性部门,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就是它的产品,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通过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实现其价值。而人才培养和产品生产一样,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因此高校与其它物质生产部门一样,同样存在“投入”和“产出”的经济活动,同样需要讲究投入产出效益。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客观上也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充分利用办学资源,以有限的办学资源培养出尽可能多的优质学生。而办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则有赖于高等学校加强财务管理、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二)公平合理的学生培养成本分担机制要求进行成本核算

(三)学校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要求进行成本核算

目前我国高校存在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弊端,例如,高校至今尚未形成有效的成本约束机制;资源的短缺与浪费并存;部分高校盲目扩大规模,在各类学生的规模、质量和效益方面缺乏系统的、理性的思考等等。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研究,可对不同专业的培养成本进行计算,建立成本意识,可发现管理上的漏洞,进而达到科学地配置资源、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强化内部管理和提高效益的目的进而提高高校教育资源利用率。

二、高校教育成本、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基本内容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我们始终会涉及到各类商品、服务、活动和产出的成本问题。教育成本是教育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是指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耗费的资源的价值。高校教育成本是从高等学校提供教育服务的角度考虑的教育成本,它指高等学校在教育活动中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来说,高校教育成本是指高等学校开展教育活动消耗的所有资源的价值,包括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直接或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狭义的高校教育成本是指高校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教育资源的价值,属于财务范畴的以货币实际支付的成本,而不包括社会和个人投资于高等教育丧失的机会成本。本文所指的是狭义的高校教育成本。

另外,所谓教育成本核算是指审核、汇总、核算一定时期内教育费用的发生额和计算教育成本工作的总称。教育成本核算包括两个基本环节:第一,按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对教育费用进行汇集,计算教育费用的实际发生额;第二,根据教育成本核算,采用适当的方法,计算出教育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笔者所指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以高校为主体所进行的核算工作,即实际发生并可以直接计量的财务成本,不包括经济学意义上的机会成本,也不包括学生个人成本等。三、现有会计核算制度已不能适应成本核算的需要

四、科学确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三个建议

(一)参考权责发生制核算成本的原则,适当修正现行的收付实现制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可利用的手段分析,教育成本计量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类:统计调查方法、利用现有学校会计资料转换计算方法、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方法。第三种会计核算法变革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即通过对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重新设计以适应教育成本核算的需要。正如前面所说的,目前我国高校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财务收支量增多,这种以实现收支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方法,很难适应当前高校财务管理的需要,容易形成财务管理漏洞。

(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实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等。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损耗而逐渐转移到产品成本或商品流通费中的那部分价值。而现今高校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是按账面原值核算的,不计提折旧,这种做法的缺陷是无形中增大了高校的资产数量,作为净资产的固定基金严重不实,不符合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客观性原则;同时,当前高校正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固定资产实行有偿使用,不计提折旧,有偿使用缺乏依据;另外,教育作为一项产业是要计算人才培养成本的,不提取折旧,人才培养成本的数据就不准确。

因此,高校应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编制年度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及购建计划,对报废、封存和有待更新、改造的固定资产要及时办理有关手续;同时,高校还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照《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施行条例》,并结合高校诗集,制定一套实施办法,另外,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时,由于固定资产用途、性质不同,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首先将固定资产划分归类,然后根据不同类别,选用不同折算方法。

(一)成本管理意识较差

成本管理意识较差对于铁路工程成本核算与控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通常来如果工作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较差,往往会体现在其对于许多基本问题的理解不够透彻,并且对于成本管理意识不够深刻,最终会导致成本管理与核算的方法不科学。除此之外,成本管理意识较差还体现在很多项目管理者在实施过程中没有意识到节约成本和创造效益之间的关系,因此无法更好的实施成本控制。另外,成本管理意识较差还体现在现实的工程实践过程中诸多铁路工程企业并没有出现全员参与、全员控制的操作局面,这主要是由于很多的铁路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对待项目各部分重要性认识不够明确,最终导致了项目成本失控而出现无法挽回局面。

(二)理论和现实存在差距

理论和现实存在差距则会在根本上影响到铁路工程成本管理与核算的有效性。通常来说理论设计和实际实施之间的差距主要是体现在成本管理过程的控制力度不够。在这一过程中管理粗放是不少铁路施工企业的一个通病,这一问题在成本控制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成本控制工作实施程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铁路施工企业效益的好坏。因此在铁路建筑市场日趋激烈的今天,铁路施工企业如果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完善项目管理和项目成本控制,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才能游戏的提高经济效益。除此之外,理论和现实存在差距还会导致铁路工程施工所必须的资源出现很大程度的浪费和损失,这主要是由于成本管理中出现的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并且重视程度不够,从而使得本来可以获利的项目变成了亏损项目。如果在这一前提下工程单位在施工阶段出现成本偏差只能依据现有的简单的成本管理制度进行挽救,但是其最终的效果必然是非常不理想的。

二、加强铁路工程成本核算与控制的措施

加强铁路工程成本核算与控制需要诸多措施的有效支持,其主要内容包括了减少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控制、坚持开源节流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加强铁路工程成本核算与控制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一)减少影响因素

减少影响因素是加强铁路工程成本核算与控制的基础和前提。在减少影响因素的过程中工程成本管理人员应当注重对于影响到投资估算的因素进行合理的分析,并且对于其中不必要的因素进行有效的规避。工程成本控制中实行全面性原则首先体现在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在这一过程中控制的对象不能只是成本计算期的实际成本控制,应扩大至实际成本期外的各项业务活动除此之外,在减少影响因素的过程中较为常见的成本核算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了征地因素、环保因素、工期要求、材料费用、运输成本和人员消耗等内容。因此工作人员在工程实践过程中一旦发现工程造价与实际不符,则应当采用科学严谨的补救措施来有效的避免可能出现的浪费,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铁路工程成本核算与控制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进行全面控制

进行全面控制对于加强铁路工程成本核算与控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进行全面控制的过程中由于全面控制原则全面成本控制往往会要求工程项目所有员工都积极参与到项目成本控制任务当中。因此这意味着有关企业应当注重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控制的局面。除此之外,在进行全面控制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保持相应速度和进度来确保项目成本控制实践的彻底性。另外,在进行全面控制的过中由于项目成本控制是动态控制,因此工作过人员应当注重强调控制的及时性和多样性,并且做到动态控制才能避免亡羊补牢的局面发生,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铁路工程成本核算与控制效率的持续提升。

(三)坚持开源节流

坚持开源节流是加强铁路工程成本核算与控制的核心内容与重中之重。在坚持开源节流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从而增加收入和降低成本等两方面来进行工作。除此之外,在坚持开源节流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深刻认清开源和节流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更快的着手去实现两者的黄金比例。另外,在坚持开源节流的过程中企业应当注重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做到一方面增加收入,并且在另外一方面节约支出来实现公司预期利润。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认真科学审查每一笔支出是否有相应合理的收入,与此同时查看收支是否达到科学平衡,并且把大的目标细化成逐个小的目标来逐个完成,从而能够在保证成本控制措施落实到实处的同时促进铁路工程成本核算与控制可靠性和精确性的不断进步。

三、结束语

传统会计中不核算环境成本,基本被忽略,这将导致环境成本核算不完整,形成的环境成本信息存在严重失真现象。基于此,本文设置了一级科目“环境成本”和“环境费用”。

1.“环境成本”科目

“环境成本”科目从经济内容上看是成本类会计科目,从其用途和结构上归属于成本计算类账户,其借方登记当期企业发生的环境成本支出以及分配计入本期的环境成本,贷方登记结转为环境固定资产的资本性支出和转入管理费用的费用性支出,本账户所发生的费用性支出于会计期末全部结转入当期损益,其借方余额反映的是于会计期末没有形成环境固定资产项目的资本性支出的总额。“环境成本”主要科目核算下设二级科目“环境成本-资本化支出”、“环境成本-费用化支出”。

2.“环境费用”科目

“环境费用”账户用来核算未来期间发生的费用。下设二级科目“预提环境准备金”和“待摊环境费用”。待摊环境费用:主要登记煤炭企业预先提取的预防环境污染的各项支出,提取规则应该是根据政府或者有关部分制定的预算方案。预提时,借记“环境费用-待摊环境费用”,贷记“银行存款”;在后续的摊销时,借记“环境成本-环境预防费用”,贷记“环境费用-待摊环境费用”。以上为该支出在一个年度内摊销情况。一年以上可作为递延资产处理。

三、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披露

(一)增加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的企业数量

(二)扩大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内容

目前我国环境成本核算尚处于初级阶段,企业所需披露的环境成本信息主要包括货币环境成本费用信息和非货币环境成本信息。货币环境成本费用信息主要反映企业能够用货币量化并在财务报表内作为正式科目反应的与环境因素有关的信息;非货币环境成本信息多属于定性的或以实物技术指标量化的内容,可以用文字表达法或评价法反映在企业的会计报告附注或财务状况说明书中。要扩大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内容,就必须对环境成本信息内容进行强制性规范。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要注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对于无法定量化的内容可以采用定性的方式给予披露;第二,有利信息和不利信息都要披露,做到披露信息内容的完整性。

(三)制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模式

笔者认为我国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可依据企业的类型实行“分步走”的战略。我们可以仿照在成本会计中学到的,成本分类方法中的ABC分类法,将企业按污染影响程度指标分为A、B、C三类企业,A类企业即高污染或会产生新污染的企业及国家重点建设的行业或企业,B类指存在有一定规模和污染问题的企业,C类指规模不大及污染程度较轻的企业。针对三种类型的企业,构建与三种企业相结合且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模式。

1.首先,单独编制环境会计报表

在保持原有的会计报表同时,加上包括货币环境成本费用信息和非货币环境成本信息作为“附表”。对于不同时期的煤矿利用情况进行分时段的分析,做出环境成本报告,所以独立地进行环境成本分析,可以直接清楚地知道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所在,以及时地做出决策进行环境保护。

2.其次,对目前环境报告的改进

3.最后,进行独立的环境成本报告

(一)标准成本计算法的优点ERP环境下,成本核算多数采用标准成本核算法。这种方法逻辑清晰,可展开横向对比(与同行业标准或先进的分析对比)与纵向对比(即与企业以往的历史数据的分析对比),尤其便于进行预实分析,使企业更清楚地了解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和成本改进的方向,将企业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有机结合起来,为企业成本分析提供比实际成本计算法更及时更准确的信息。而且,标准成本核算法操作简单,除物料入库时和销售后这“两头在外”的情况,其他情况下,物料在企业内部的移动,包括从材料投入、半成品、成品入库、产品销售,在ERP系统中,这些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的标准成本均预先以标准的工艺流程和标准的材料投入计算出的标准成本设定在系统中,这些移动过程全部以标准成本核算。无论实际成本发生多么复杂的变化均无需考虑。平时统计库存的实际金额时,也只需将库存的标准成本加上对应的超支差(或者减节约差)即可计算出实际的库存成本。

(二)标准成本计算法下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产生的差异如何在系统内分摊

1、差异分摊的科目设置在会计核算中,通常采用“成本差异”科目来收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材料的采购与计划的差异可用“原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收集核算,生产过程中生产订单实际发生的费用、材料与计划的差异可用“半成品成本差异”科目收集核算,产成品完成入库的实际成本与计划的标准成本的差异可用“库存商品成本差异”科目核算。而在ERP系统中,这些差异的产生均由“物料管理”、“生产”及“管理会计”中的“产品成本控制”子模块计算产生,反映在“产品成本控制”子模块中,并通过上述差异核算的会计科目映射到财务会计模块中,产生一一对应关系。这些差异在“产品成本控制”子模块中有信息系统可供查询,分别按照财务管理中价格差异与数量差异供管理者分析使用。

2、差异分摊的基本原理而上述差异科目是会计上的科目,会计上的差异科目如何进一步进行分摊?目前在ERP系统中这部分差异多数是以手工方式结转,在会计系统中逐步分摊到销售成本差异中。例如原材料成本差异,于月底按当月生产领用材料占全部原材料比例结转到半成品成本差异科目,与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半成品成本差异一起又按生产完工入库的产成品占全部生产成本的比例结转到库存商品成本差异,再与产成品入库时形成的库存商品成本差异一起,按销售的产品与库存产成品比例结转到销售成本差异。这样,每一步的差异也就按照物料在企业的价值流变动来结转,最后随产品的销售进入销售成本。

二、差异分摊方法存在的缺陷探讨

差异分摊方法的优劣不仅对当期利润带来影响,更重要的会影响报表使用人对报表的分析结果。我们重点讨论这些分摊方法在财务管理上的不足以及带来的影响。

(一)标准成本法下差异分摊方法对系统及报表分析带来的影响

1、材料波动较大时差异分摊方法对系统的影响比如原材料成本差异,我们查询信息系统可知每笔差异的形成是由哪个材料引起的,可是所有的原材料成本差异在手工通过会计系统进行简单的一笔分摊后,因为没有经过管理会计模块,就无法具体分配到材料中,再由生产订单带到生产系统,随材料一起进入半成品,然后形成产成品入库最终随产品卖出结转到销售成本,也就无法追踪每个产品最终实际的差异及对成本的影响。尤其对于一些材料价格波动大的企业,或一些工艺变化较大的企业,这种差异会在不同时期有较大幅的变化。

2、对系统的影响使成本差异分析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而我们从前述中知道,产品的所有生产过程都是在管理会计模块中的产品成本控制子模块中完成,也就是说,产品生产过程标准成本的核算以及标准成本差异的形成在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均留有轨迹,可以追溯查询。可形成差异之后再如何分摊到各个产品中却无法继续追踪了。由于这些外在的因素,成本差异就不单纯仅是数量差异与价格差异,成本差异分析就可能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二)举例说明该方法如何影响系统以及如何影响报表分析

三、差异分摊方法存在不足的解决方法

实际上,目前并没有一个很完美的系统的方法来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在使用过程中积累经验,在一定的程度上使用一些技术手段尽量减少这种分摊方法带来的不足,避免分摊方法将财务分析结果引向歧途。

(一)解决方法对于可以按产品区分生产线与原材料的企业,可以将“原材料成本差异”按材料区分,如上例,可在“原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下按材料设二级科目,如“大豆材料差异”、“葵花子材料差异”等,“半成品成本差异”与“库存商品成本差异”也可分别按半成品和库存商品的不同下设二级科目,如“豆油毛油”、“预榨菜油”、“豆油压榨成油”等。这样在产品成本控制模块下预先设定不同物料入库与生产过程产生差异进入不同科目,就可以很清晰地追踪到每种产品的差异了,在差异结转时也可以分别不同产品进行结转,也便于企业事后的分析与考核。对于材料价格波动大的企业,建议还可以规定一个材料实际价格变化幅度的预警线,一旦变化超过这个预警线,可考虑重新核算系统标准成本,以确保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尽量接近,尽量降低因采购成本与预设标准成本产生的原材料成本差异。同样,对一些工艺不稳定或变化较大的企业,也可以根据半成品成本差异或产成品成本差异的变化来分析设定需调整标准成本的幅度。

目前在连锁超市的生鲜经营中,由于采购和作业管理等种种原因,分拆类生鲜商品成本核算多采用分类核算方式,单品核算的尝试在诸多困扰之下进展不大。

一、分类核算方式

由于分拆类生鲜品多以整片猪、牛、羊等畜产屠体和整禽形式采购进超市,在卖场加工分解,分类核算就是以采购单品的批次采购总成本与分解后各对应单品销售额总和作对比,核算采购单品的批次销售毛利。核算可以细化至采购单品的批次,也可以大而化之成为一定期间内(月、半月或周)的肉类或者水产部门的分类核算。

1、分类核算的基本计算方式

假设我们按照采购单品批次为核算基础,分拆类生鲜品分类核算主要依据以下基本计算公式:

总采购成本+总损耗成本+毛利额=总销售额

在这个基本公式中,有几项为已知或者事先可以采集到的标准数据,其中:

[1]“总采购成本”是指采购单品的本批次采购成本总和(例如生猪采购金额),此项数据应该为已知项目;

[2]“总销售额”为采购单品分解成销售单品后销售额合计(例如本批次生猪分割成排骨、瘦肉和五花肉等销售单品之后的销售额总和),其计算公式为:

总销售额=(销售单品价格×销售单品重量)+……其中:单品价格是参照市场单品价而定的本超市销售单品定价

销售单品重量=总猪重量×销售单品出品率

[3]“总损耗成本”=总销售额×标准损耗率

最终销售毛利可以通过上述公式和已知条件计算得出:

毛利额=总销售额-总采购成本-总损耗成本

毛利率=毛利额÷总销售额

2、分割试验与标准核算参数提取

在分拆类生鲜品的整个核算过程中,在采购单品的品级规格,以及转化到部门商品结构中的销售单品数量确定之后,有一个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要进行一定批次和数量的分割试验,从中提取核算标准参数,这些参数包括:销售单品出品率、标准损耗率和预算毛利率。

[1]通过分割试验详细记录每个分拆后的销售单品占单位屠体重量的百分比,由此累计得出销售单品出品率;

[2]通过分割试验详细记录屠体分解过程中加工损耗、在卖场加工销售期间内的脱水损耗、合理的过期报废损耗和废料损耗等占单位屠体重量的百分比,累计得出标准损耗率;

[3]按照各销售单品的预定价格所得的销售额合计,可以计算出预算毛利额和预算毛利率。

当分割试验中累计出核算标准参数比较稳定时,管理人员可以在一定盘点周期内,直接使用这些经验参数推算出与采购单品量对应预算销售额和预算毛利(预算毛利额=总销售额×预算毛利率)。

由于这些核算参数属于需要不断累计的经验数据,也会受到来自采购单品质量状况和屠体分解作业管理的影响,因此连锁超市还需要在生鲜经营过程中定期进行分割试验,以便监控和修正核算参数,越是成本核算偏差较大,问题多发,分割试验的频率也要加大,以保证核算参数的准确性。

3、分类成本核算平衡

由于分拆类生鲜品加工和成本分解过程难以做到随时采集数据,所以部门内定期盘点作业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标准核算参数相对准确而稳定,分拆加工作业规范能够保证,那幺定期盘点可以监控运营中的毛利状况,此时毛利率可能呈现出四种情况:

[1]实际盘点毛利率与预算毛利率基本吻合,误差值在合理范围内,或者实际盘点毛利率持续稳定地高于预算毛利率,此类盘点结果可以说明标准核算参数准确,加工作业稳定,损耗控制有效,整体运营处于良性状态。

[2]如果定期实际盘点毛利率持续偏低于预算毛利率,则需要依次检查以下几个管理环节,以便决定是否需要调低毛利率预算:

采购单品的质量品级是否符合采购标准要求;

是否因为采购单品成本偏高导致整体毛利率下降;

标准核算参数是否准确;

分拆加工作业管理流程是否存在偏差。

[3]如果定期实际盘点毛利率持续在预算毛利率曲线上下跳动,则有必要加大盘点核查的频率,缩短盘点周期,重点检查各项作业管理流程的执行情况。

二、单品核算的可行性

由于各个连锁超市的生鲜经营管理水平不同,实际生鲜分类核算的执行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使人萌生出以单品核算方式一劳永逸地解决核算问题的想法。

1、单品核算的基本计算方式

分拆类生鲜品的单品核算的基本公式中,四项数据至少三项要准确把握,公式才是完整的、可以成立的,单品核算的基本方式如下:

单品采购成本+单品损耗成本+毛利=单品销售额

公式中的四项数据,“单品销售额”可以作为已知条件:“单品损耗成本”可以按照比例分摊方式提取;关键问题是如何准确计算“单品采购成本”和“单品毛利”,如果无法把握两者中的至少一项,那幺这个基本计算公式就是不能成立。

2、单品核算的难点:单品采购成本计算

在上述计算公式中的主要难点是如何将“总采购成本”准确地分解为各个“单品采购成本”?如果成本不能有效分解,那幺“单品销售毛利”也难以准确计算。

现在的总采购成本可以两种分解计算方法:

[1]平均分摊计算法

将采购单品的“总采购成本”按照销售单品出品率,平均分摊到各个销售单品上,进而计算出各销售单品采购成本。这种方法十分简便,但会出现高毛利单品和负毛利单品同时并存的现象。例如:肋排等单品的销售毛利会很高,而肥油、五花肉和肉皮等单品的销售毛利就会出现零毛利或者负毛利的情况,所以平均分摊计算法并不是一种准确的成本分解法,也不能达到单品核算的真正目的。

[2]比例倒推计算法

以各个销售单品的零售价为基准,以分割试验中积累提取出的分类预算毛利率为依据,向回倒推出各个销售单品的采购成本,最后按照如下公式寻找动态平衡:

总采购成本=(单品成本价×重量)+(单品成本价×重量)+……

这种核算方式在理论上为单品核算提供了一种便捷方式,但对现场管理配合的要求非常高。

三、未来分拆类生鲜品成本核算的解决途径

[1]目标:逐步降低超市现场分拆加工的工作量和复杂程度,在卖场最大程度上实现加工和销售的适度分离;

[2]连锁超市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建立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对分拆类生鲜品加工进行集中作业管理,然后将分解后的销售单品(部位肉)配送到各连锁店铺销售,把核算问题放在更为集中和专业化的加工管理环境下解决;

[3]在生鲜供应链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社会化大生产的专业化分工方式,争取扩大销售单品(部位肉)从规模化专业肉联厂直送卖场的比例;

[4]在按照部位肉单品陈列的前提下保留现切现卖柜台及其销售方式,以适应现阶段顾客的消费购买习惯。

THE END
1.生猪屠宰肉制品深加工成本核算实例剖析财:我们就是按照一般的工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方法进行核算的。 我:请问你们在成本归集时包括了那些内容呢? 财:我们成本核算分了两大块。第一块,是生猪屠宰;第二块是肉制品深加工。生猪屠宰这块成本归集主要有生猪成本、直接人工费、水电费和分摊的制造费用等;深加工这块主要有领用的鲜肉或冻肉成本、配料、直接人工费https://www.yangzhu360.com/fenxi/20211216/350519.html
2.屠宰场进销存利润如何计算公式零代码企业数字化知识站在屠宰场的运营中,进销存管理是确保盈利的重要环节。为了计算屠宰场的利润,企业需要了解进货成本、销售收入以及存货管理的相关公式。通常,利润的计算公式为: 利润= 销售收入 – 进货成本 – 其他费用 在这一公式中,销售收入是指屠宰场销售的肉类产品所获得的总收入,进货成本包括采购原材料的费用,而其他费用则可能包括https://www.jiandaoyun.com/blog/article/1111727/
3.老师,肉类屠宰企业核算成本的话,一般采用什么方法分配成本老师,肉类屠宰企业核算成本的话,一般采用什么方法分配成本-实务-问题咨询。财税问答-正保会计网校旗下的专业财税实务答疑平台(原中华会计网校)。https://m.chinaacc.com/wenda/detail/xt/2451832
4.降低成本措施范文11篇(全文)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主要是根据猪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要, 科学进行饲料配制, 例如专用乳猪料、断奶仔猪料、生长育肥猪料、哺乳母猪料等, 虽然有些饲料单位成本偏高, 但按总的养殖效益核算成本是下降的, 具体做法有: (1) 一年四季, 气温不同, 猪对营养需要也不同, 所以要因时调整饲料配方, 冬季选用高能量https://www.99xueshu.com/w/ikeypkau5mcw.html
5.企业上市前的财务准备全程指南三、成本核算 虽然会计上有句老话叫做“肉烂在锅里”,即便大家最关心的净利润数字是正确的,这张财务报表也不见得是正确的。因为企业往往不止一种产品,各个产品的毛利率也不同。而毛利率是能够与同行业进行较好的横向比较工具,往往能够体现一个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如何正确地反映各个产品毛利率对于报表的使用者https://www.360doc.cn/mip/1022314206.html
6.四制管理制度(精选7篇)4.注重企业的成本核算 在企业运营中,成本的控制也是决策者非常重视的一部分。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获得最大的利润,所以如何控制成本,正确、合理的核算成本非常重要。如果一味的考虑降低成本,或者不考虑成本效益的预算和分析,盲目的制定制度实施计划,这样将会导致产品质量下降,从而影响企业的品牌形象。因此,要注重企业成本https://www.360wenmi.com/f/file3ew425q3.html
7.绩溪县2024年1月企业招聘信息要求:年龄35岁以内,大专及以上学历,会计相关专业,具有2年以上制造业成本核算或会计工作相关经验,熟悉财务软件操作;持有初级会计证,待遇面议。 福利以上录用缴纳五险一金,双休、包食宿,享生日假,带薪年休假,结婚、生育等福利红包及年度旅游、体检等优厚员工福利。 https://www.cnjx.gov.cn/Jczwgk/show/3068281.html
8.福建省福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招聘成本会计办公室文员在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长期关怀和帮助下,公司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经营,目前拥有资产总值超过5亿元人民币,已发展成为集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和生态环保于一体的福建省特大型生猪养殖企业,预计于今年年内上市。招聘岗位:1、成本会计(2名)岗位职责:1、负责生产成本核算、分析及各项费用的归集和分配;https://m.yingjiesheng.com/job-002-080-224.html
9.阿佳希股份官网阿佳希-成本核算专家,23年信息化集成经验,拥有20多个细分行业的成本核算方案,提供农牧企业全产业链软件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农牧业IPO成本核算方案,为企业创造价值上亿元,电4008125138询。https://www.ajia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