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指的是全部要素的生產率,也稱總和要素生產率,來源於經濟學中生產率的概念,從根本上說是產出與投入之比,衡量的是單位投入帶來的產出水平。
從投入要素包括的范圍看,生產率可以分為單要素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單要素生產率是全部產出和單一一種投入要素之比,如勞動生產率,反映的是全部產出與勞動投入之比。而全要素生產率則是全部產出和綜合要素投入之比,反映的是扣除全部要素投入之后的產出增值。可以通俗地理解為,在所有其他要素投入數量保持不變的條件下,通過技術進步、組織創新、專業化等方式所增加的產出。例如,在某個工廠中,勞動力、資本等所有生產要素投入都沒有變,但產出增長了5%,這多出來的5%就是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標志,具體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
一是通過技術革命性突破,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做強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
二是通過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實現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三是推進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保証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圍繞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和農業強國等戰略任務,科學布局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四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准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同時,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