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经济》一书,阐述了如何运用产业互联网和数字化赋能产业、服务产业,建立农业产业升级路径的方法。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畜牧业的发展也与互联网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对畜牧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是增强信息传播与技术共享。产业互联网为畜牧业提供了便捷的信息传播和共享平台。畜牧从业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养殖技术、市场行情、政策法规等信息,提高养殖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互联网还推动了畜牧业知识的普及,提高了畜牧业从业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农业农村部养殖场直联直报平台收集养殖数据的同时,也实现技术培训、市场行情引导、政策法规宣传功能。
二是升级智能化养殖,提高生产效率。互联网技术为畜牧业养殖带来了智能化变革。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养殖环境的智能控制、动物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测和预警、饲料配比的精准控制等,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养殖提质增效。湖北神地30万羽智慧蛋鸡养殖场配套自动喂料清粪捡蛋设备和以色列全自动通风控温控湿气候电脑,和现代化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S”动态监测技术,实现了5G物联网+全自动化,一人饲养10万只鸡,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蛋品出口港澳,每枚鸡蛋平均售价比市场上同类鸡蛋高出至少0.1元/枚。
三是实现供应链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畜牧业供应链管理更加高效和透明。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此外,互联网还推动了畜牧业电商的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安全的购买渠道。随着互联网应用,电商、直播带货带火了十里铺风干鸡,风干鸡销售量三年翻两翻,网络年销售额突破4亿元。
畜牧业产业发展与互联网的融合是必然趋势。互联网为畜牧业提供了信息传播、智能化养殖、供应链管理等多方面的支持,推动了畜牧业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畜牧业应积极探索互联网应用的新模式、新路径,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不断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一是推进畜牧生产经营与互联网融合应用。围绕生猪、牛羊、家禽等主导产业,从供应链协同和畜产品可追溯两个方面着手,建设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将种业、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纳入平台管理,实现全产业链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支持畜牧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应用互联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发展互联网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现代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推动跨行业、跨领域数据融合和服务拓展,开发和利用畜牧业生产、市场交易、饲料兽药投入品等数据资源,推广基于大数据的授信、保险和供应链金融等业务模式,创新供求分析、技术推广、产品营销等服务方式。我市肉牛产业拥有自主品种、优良饲料资源和加工基础,可在我市肉牛行业先行先试,搭建肉牛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推动科研平台、育种基地、养殖基地、加工中心和消费等数据互通,建成10万头肉牛闭环全产业链。
三是开发多元电商应用场景。促进畜牧生产经营主体管理系统与电商平台、采购商系统等对接,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提高产销对接效率。一是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县域电商等新模式,综合利用线上线下渠道促进本地蟠龙菜、风干鸡、牛羊肉等特色畜产品销售,引导畜产品电商企业逐步从价格竞争向品质竞争转变。二是借助互联网打造区域品牌。优化消费者体验,为消费者提供定制化的畜产品、实时的产品信息查询等,增强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和满意度。塑造品牌形象,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展示畜牧产业的现代化、科技化形象,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开展地方特色畜产品认证和市场推广,以品牌化带动特色产业发展。
四是推动动物防疫数字化。加强动物疾病监测、诊断和防控信息化建设,完善市、县、乡重大动物疫情测报追溯体系,跟踪国内疫情动态,实现防疫免疫过程的数字化。建立疫病评估大数据分析平台,纳入市、县兽医实验室监测数据,加强动物疫病疫情的精准诊断、预警、防控,形成动物智慧防疫体系。建设动物疫病防控网格化管理系统,链接以规模场或村为单位的网格单元,实现精准动物疫病防疫,织密生物安全防控网路,保障畜牧稳定生产和畜产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