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概念合并根据MAQC算法,对上述9个不确定性概念实施了合并,假设σ=2.5,则再通过两次合并后,就可获得5个不确定性概念,而这几个概念所对应数字特征的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在最终得到的5个定性概念能够相对准确地表现出CPU利用率的具体分布情况。同时,这些合并后的概念云中涵盖了原子概念云的取值区间,即使在进行概念提升后的云模型概念集合无法完全客观表现出原始数据的具体分布情况,但这些合并后的云模型概念集合相对更符合人的思维,因此可被接受并加以有效应用。其中属性值借助逆向云发生器的作用,就能有效判断其对概念的隶属度,只需根据极大判别法便可得到属性值所属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完成对物联网安全要素数值型数据的有效软化分。
3结束语
一、2021届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分配表(详见附件1)
二、毕业论文写作与指导的具体安排
具体安排:
工作安排
具体内容
具体要求
选题
确定论文题目
根据自己的专业、结合实习情况,以项目为基础选择论文题目,并经指导教师审核通过。
2021年1月1日
提纲
构思论文结构、拟订论文提纲
结合企业实践内容确定论文结构列出提纲。
2021年2月1日
写作与批改
初稿
按照论文提纲撰写初稿,主动与论文指导老师联系审核与批改。
2021年3月1日
二稿
按照论文指导老师的要求反复修改、完善、补充。
2021年4月1日
定稿
达到论文基本要求,定稿电子版发给论文指导老师。
2021年4月10日
交稿
打印提交
双面打印,毕业返校时以班级为单位提交。
2021年6月
三、指导教师联系方式
姓名
职称
方党生
副教授
2541790217@qq.com
2541790217
15136166829
杨冬梅
讲师
339097597@qq.com
339097597
18625779090
李春花
19772728@qq.com
19772728
18638793098
魏瑶
43665723@qq.com
43665723
15838313791
马杰
高级讲师
Hnhymj@126.com
13838067063
杜旭阳
助理讲师
604696049@qq.com
604696049
17396370961
高艳云
37742562@qq.com
37742562
13939020929
钱钰
397019111@qq.com
397019111
15093132377
梁慧丹
1620280267@qq.com
1620280267
15188395423
秦航琪
1191084277@qq.com
1191084277
15670930099
范迪
1261810070@qq.com
1261810070
18339270887
四、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大数据技术及应用专业
1)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信息安全
2)大数据对市场调查技术与研究方法的影响
3)大数据环境下社会舆情分析方法研究
4)大数据在房屋租赁的应用
5)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应用
6)大数据在电子商务下的应用
7)大数据时代下线上餐饮变革
8)大数据在养殖业中的应用
9)大数据对商业模式影响
10)大数据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11)基于大数据小微金融
12)大数据在农副产品中的应用
13)大数据在用户行为分析中的应用
14)基于大数据的会员价值分析
15)大数据对教育模式的影响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
1)物联网技术在蔬菜大棚中的应用
2)物联网技术对智能家居的应用
3)物联网技术对智能物流监管的应用
4)物联网技术在企业的应用
5)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带来的影响
6)物联网技术在校园安全的应用
7)浅谈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8)物联网技术在企业的应用
9)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
10)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追溯方面的应用
11)物联网技术在楼宇智能化系统的应用
12)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停车场系统的应用
13)物联网技术在安保行业的应用
14)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行业的应用
15)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校园宿舍安防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信息统计与分析专业
1)某企业竞争力调查分析
2)浅谈企业统计数据质量
3)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4)地区竞争力初步分析
5)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保证问题研究
6)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7)对某市房地产开发的市场分析
8)消费者购买动机调查分析
9)某产品市场需求调查
10)某产品销售预测
11)某产品销售统计分析
12)某产品竞争力分析
13)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14)大数据发展对统计工作的影响分析
15)郑州租房状况分析
五、毕业论文(设计)格式规范要求(详见附件2)
六、毕业论文(设计)格式模板(详见附件3)
附件1:2021届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分配表
附件2
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
毕业论文格式及规范要求
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统一的规格要求如下:
(一)开本
A4白纸(210mm×297mm)
(二)装订
长边左侧装订
(三)全文编置
1.页码
全文页码自正文起编列,正文与附录可连续编码。页码以阿拉伯数字左右加圆点标示,置页边下脚中间。
2.边距
正文至附录的文字版面规范为:天头25mm;地脚25mm;左边距30mm;右边距25mm。上述边距的允许误差均为±1mm。
3.行字间距
正文至附录的行字间距按5mm设置;字间距为1mm,或由Word自动默认。
(四)编排构成
1.前置部分
(1)封面设置
第一排:“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华文行楷一号字,居中排列,第一排前空两行(三号字);
第二排:“毕业论文(设计)”,黑体一号字,居中排列;
第三排:“级专业班”,黑体三号字,居中排列,横线空格处填写相应内容,填写内容使用宋体三号字,与第二排空二行(三号字);
第四排:“题目”黑体三号字,居中排列,“题目”两字中间留两个汉字的空位,横线空格处填写相应内容,填写内容使用宋体三号字,与第三排空六行(三号字);
第五排:“姓名学号”,黑体三号字,居中排列,“姓名“两字中间留两个汉字的空位,横线空格处填写相应内容,填写内容使用宋体三号字;
第六排:“指导教师职称”,黑体三号字,居中排列,横线空格处填写相应内容,填写内容使用宋体三号字;
第七排:“系别”黑体三号字,居中排列,横线空格处填写相应内容,填写内容使用宋体三号字,与第六排空两行(三号字)。
第八排:“年月日”黑体三号字,居中排列,横线空格处填写相应内容,填写内容使用宋体三号字,与第七排空两行(三号字)。
(3)内容提要
(3)关键词
关键词是揭示文献主体信息的词汇。关键词在内容提要之后空一行设置。其中“关键词”三字用黑体三号字与“内容提要”对应居中排列,而后另起行设置关键词3-5个,用宋体四号字。各词汇间不用标点符号分隔,空一格汉字字符。
(4)目录页
“目录”二字用三号加黑宋居中排列,字间空三格;“目录”下空一行排全文的主要标题,用四号仿宋体。对目录中的每一个标题都要标注页码。
2.正文部分
一部完整的毕业论文(设计)正文部分一般应由以下要素构成:论文正文文字;结论;注释;参考文献。
(1)正文文字
论文(设计)的正文文字在署名后空一行排列,用四号仿宋字体打印。
(2)结论
毕业设计的体会和总结;该设计的结论、优点及有待探讨的问题。
(3)注释
注释是用于对文内某一特定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文字说明。注释的内容置于与当前页主题文字的分线以下,以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标示,左空二格排列,用小五号宋体字。
(4)参考文献
(5)毕业论文(设计)正文部分3000~5000字。
附件3
毕业论文(设计)
级专业班
题目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系别
20年月日
声明
论文作者签名:
20年月
日
内容提要
××××××××××××××××××××××××××××××××××××××××××××××××××××××××××××××××××××××××××××××××××××××××××××××××××××××××××××××××××××××××××××××××××××××××××××××××××××××××××××××××××××××××××××××××××××××××××××××××××××××××××××××××××××××××××××××××××××××××××××××××××××××××××××××××××××××××××××××××××××××××××××××××××××××××××××××××××××××××××××××××××××
关键词:××××××××××××××××××××
目录1前言1
1.11
1.21
1.34
1.44
25
2.15
2.25
2.2.15
2.2.26
2.37
38
3.19
3.210
411
4.112
4.1.113
4.1.214
4.1.315
4.1.418
4.1.520
5结论22
5.1结论23
5.2问题与不足26
5.3未来展望27
参考文献28
1××××××××××××××××1.1××××××××××××××××××××××××××××××××××××××××××××××××××××××××××××××××××××××××××××××××××××××××××××××××××××××××××××××××××××××××××××××××××××××××××××××××××××××××××××××××××××××××××××××××××××××××××××××××××××××××××××××××××
1.2××××××××××××××××1.2.1××××××××××××××××××××××××××××××××××××××××××××××××××××××××××××××××××××××××××××××××××××××××××××××××××××××××××××××××××××××××××××××××××××××××××××××××××××××××××××××××××××××××××××××××××××××××××××××××××××××××××××××××××××××××××××××××××××××××××××××××××××××××××××××××××××××××××××××××××××××××××××××××××××××××××××××××××××××××××××××××××××××
参考文献[1]江正荣编.地基与基础施工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高大钊主编.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
[8]赵玉良.房屋地基基础变形事故原因分析及处理.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25(2)
[9]袁迎曙,贾福萍,蔡跃.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的结构性能退化模型[J].土木工程学报,2001,(3)
[10]A.Castel,R.Francois,G.Arliguie.MechanicalBehaviorofReinforcedConcreteBeams-Part2:BondandNotchEffects[J].MaterialsandStructures.2000,(3)
…………………………………………………………………………………………………………………………………………………………………………………………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论文(设计)指导评语
建议论文成绩指导教师
论文(设计)答辩评语
论文成绩答辩组组长
答辩组成员
性别
年龄
工作单位
2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研究内容
2.1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2.2物联网关键技术和研究内容
由物联网的4层体系结构图可以看出:感知层是物联网应用的基础,位于物联网应用的最底层,也是物联网区别于传统互联网的重要方面之一。感知层主要涉及RFID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和控制技术、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等主要关键技术。物联网的应用层与具体的应用领域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来设计。物联网网络层的数据传输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管理服务层涉及的数据存储、云计算、数据挖掘等各种支撑技术都是物联网应用和研究过程中涉及的主要技术和内容。
3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3.1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3.2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4人才培养和教学资源建设
4.1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4.2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了有定位准确的培养目标和合适的培养模式之外,还需要有配套的软硬件教学资源的支撑,教学资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一个专业办学水平的高低往往与该专业的师资、实验室、教材、实习场所等建设水平有关。对于物联网专业这样一门新兴专业,面临的专业教学问题更为严重和急迫。学校在物联网专业建设过程中,相应地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来保证高水平的教学资源。
(2)教材建设也是办好专业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物联网专业是新建专业,虽然已经出版了一些不错的物联网方面的图书,但适合作为本科教学的好教材还是凤毛麟角,而且大多是技术类或普及类。因此,在教材的建设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我们根据开设的课程和目前已有教材的现状,挑选出相对较好的基本教材和参考书,通过大家阅读讨论,然后根据制定的教学计划,来确定讲授的内容和学生需要自学的内容,并整理教学讲义和课件,为后续教材建设做好准备。通过这一环节,充分提高了对教学内容细节的掌握和理解,也对物联网技术掌握得更为全面。
5结语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资源建设,是所有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在办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和高水平教学资源建设是办好物联网专业的前提,因此,各个高校应根据各自不同的办学基础和行业特点,着眼于市场需求和自身的办学优势,在体现物联网工程专业共同特点的基础上,要突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行业特色,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更能满足市场需求和具有更宽的就业面。
参考文献:
[1]吴功宜,吴英.物联网工程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5.
[2]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3-6.
[3]吴功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21):26-29.
1.课程设置作为物联网工程专业高年级开设的一门限选课,入侵检测技术既不能像信息安全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那么深入详尽,也不能像普及式的任选深度,课程设置采用40课时,其中教学课时30课时,实验课时为10课时。
2.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的设计和实施物联网安全较之传统互联网安全涵盖的范围更广,但是其“源科学”是计算机科学,因此本课程的授课内容仍以IP网络中的入侵检测技术和计算机安全为主,增加了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和射频识别技术RFID技术的安全问题,再加上异种网络互联互通产生的新安全问题及技术作为物联网安全的主体内容。秉承实验是这门课程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思想,本节将不同阶段的重要知识点和对应的实验内容设计详述如下。
2.2物联网安全技术物联网涵盖内容非常宽泛。实际上目前物联网的构成除了传统IP网络外,各式各样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SensorNetwork(WSN)构成了物联网的主体。与传统IP网络不同,WSN因其特点导致其相同的安全需求有着完全不通的安全技术。重点知识点按WSN的分层协议体系结构讲授每一层上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典型攻击。比如,物理层:各种物理破坏以及导致的信息泄露和各种拥塞攻击;数据链路层:各种耗尽攻击和碰撞攻击;网络层:各种路由攻击、泛洪攻击、女巫攻击;应用层:污水池攻击、蠕虫洞攻击等。为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的攻击的原理、攻击过程和方式,设计了实验4——WSN上的各种攻击实验演示。
2.3物联网互通产生的安全问题和安全技术由于此部分内容还属于当前研究热点,在课程中将作为物联网的全新内容介绍。重点抓住一些典型攻击案例讲述互联互通中产生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法。为此设计了实验5作为典型案例。实验5——跨网络的DDoS攻击,展示了在IP网络中已经克服的DDoS攻击,互通后的残余DDos攻击流量仍然超出WSN能够承受的范围,会导致WSN网络服务质量下降,甚至耗尽WSN宝贵的能量和带宽资源。
二、结语
论文关键词:物联网,IPv6,寻址,移动性,网络质量,安全
一、物联网及其发展需求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Auto-ID中心在1999年首先定义了“物联网”的概念:把所有的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和条码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功能的网络。实质上等于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结合应用。在2010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所附的注释中,对物联网有如下的说明: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作为互联网的一种延伸,将来成型的物联网将基于现有的互联网实现各种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智能通讯。可以想象,物联网将要联系的对象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人也包括在内),其数量之庞大是现有的互联网节点数量所不能比拟的,为了实现这些事物之间的有效通讯移动性,物联网必须为每个接入的对象设定唯一的标志符并提供统一的通讯平台。这一点让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下一代互联网通讯协议IPv6。
二、IPv4的瓶颈促成了IPv6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发展至今,从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到传感器等,所有设备的通信都需分配到一个唯一编号,即IP地址。目前IPv4(互联网协议第四版)地址总数为2的32次方,即大约43亿,终于在2011年2月3日正式宣告枯竭。IPv6采用128位(2的128次方)地址长度,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地址。按保守方法估算IPv6实际可用的IP数量,几乎可以给地球上的每个物体都分配到一个IP地址,这不但解决了网络地址资源数量的问题,同时也为除电脑外的设备连入互联网在数量限制上扫清了障碍。
在IPv6的设计过程中除了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地址短缺问题以外,还考虑了在IPv4中解决不好的其它问题,主要有端到端IP连接、服务质量(QoS)、安全性、多播、移动性、即插即用等。
三、IPv6在物联网发展中的优势
互联网TCP/IP协议簇正是一种统一的互联网通讯协议标准,作为下一代IP协议IPv6的引入将使大量的、多样化的终端更容易接入IP网,并极大地增强了网络安全性和终端移动性。基于IPv6的物联网,可以在IP层上对数据包进行高强度的安全处理,使用AH报头、ESP报头来保护IP通信的安全,其安全机制更加完善(相对于IPv4来说)。同时,终端移动性更有利于监测物品的实时位置。IPv6将促进物联网向着更便捷、更安全的方向发展。
1.IPv6在物联网寻址中的优势
随着互联网本身的快速发展,IPv4地址空间已经很难再满足物联网对网络地址的庞大需求站。IPv6拥有巨大的地址空间,同时128bit的IPv6的地址被划分成两部分,即地址前缀和接口地址,与IPv4地址划分不同的是,IPv6地址的划分严格按照地址的位数来进行,而不采用IPv4中的子网掩码来区分网络号和主机号。
IPv6采用了无状态地址分配的方案来解决高效率海量地址分配的问题。其基本思想是网络侧不管理IPv6地址的状态,包括节点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地址、地址的有效期有多长,且基本不参与地址的分配过程。节点设备连接到网络中后,将自动选择接口地址(通过算法生成IPv6地址的后64位),并加上FE80的前缀地址,作为节点的本地链路地址,本地链路地址只在节点与邻居之间的通信中有效,路由器设备将不路由以该地址为源地址的数据包。在生成本地链路地址后移动性,节点将进行DAD(地址冲突检测),检测该接El地址是否有邻居节点已经使用,如果节点发现地址冲突,则无状态地址分配过程将终止,节点将等待手工配置IPv6地址。如果在检测定时器超时后仍没有发现地址冲突,则节点认为该地址可以使用,此时终端将发送路由器前缀通告请求,寻找网络中的路由设备。当网络中配置的路由设备接收到该请求,则将发送地址前缀通告响应,将节点应该配置的IPv6地址前64位的地址前缀通告给网络节点,网络节点将地址前缀与接口地址组合,构成节点自身的全球IPv6地址。
采用无状态地址分配之后,网络侧不再需要保存节点的地址状态,维护地址的更新周期,这大大简化了地址分配的过程。网络可以以很低的资源消耗来达到海量地址分配的目的。
2.IPv6对物联网节点移动性的支持
目前互联网的移动性不足造成了物联网移动能力的瓶颈。IPv4协议在设计之初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节点移动性带来的路由问题,即当一个节点离开了它原有的网络,如何再保证这个节点访问可达性的问题。
IPv6协议的设计就充分考虑了对移动性的支持。针对移动IPv4网络中的三角路由问题,移动IPv6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从终端角度IPv6提出了IP地址绑定缓冲的概念,即IPv6协议栈在转发数据包之前需要查询IPv6数据包目的地址的绑定地址。如果查询到绑定缓冲中目的IPv6地址存在绑定的转交地址,则直接使用这个转交地址为数据包的目的地址。这样发送的数据流量就不会再经过移动节点的家乡,而直接转发到移动节点本身。
MIPv6的数据流量可以直接发送到移动节点,而MIPv4流量必须经过家乡的转发。在MIPv6的网络中,传感器进行群切换时只需要向家乡注册,之后的通信完全由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的设备之间直接进行,这样就可以使网络资源消耗的压力大大下降。因此。在大规模部署物联网应用移动性,特别是移动物联网应用时,MIPv6是一项关键性的技术。
3.IPv6在保证物联网网络质量中的优势
网络质量保证也是物联网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IPv6在其数据包结构中定义了流量类别字段和流标签字段。流量类别字段有8位,和IPv4的服务类型(ToS)字段功能相同,用于对报文的业务类别进行标识;流标签字段有20位,用于标识属于同一业务流的包。流标签和源、目的地址一起,惟一标识了一个业务流。同一个流中的所有包具有相同的流标签,以便对有同样QoS要求的流进行快速、相同的处理。
在物联网应用中普遍存在节点数量多、通信流量突发性强的特点。与IPv4相比,由于IPv6的流标签有20bit,足够标记大量节点的数据流。同时与IPv4中通过五元组(源、目的IP地址,源、目的端口、协议号)不同,IPv6可以在一个通信过程中(五元组没有变化),只在必要的时候数据包才携带流标签,即在节点发送重要数据时,动态提高应用的服务质量等级,做到对服务质量的精细化控制。
当然IPv6的QoS特性并不完善,由于使用的流标签位于IPv6包头,容易被伪造,产生服务盗用的安全问题。因此。在IPv6中流标签的应用需要开发相应的认证加密机制。同时为了避免流标签使用过程中发生冲突,还要增加源节点的流标签使用控制的机制,保证在流标签使用过程中不会被误用站。
4.IPv6在物联网安全中的优势
由于物联网应用中节点部署的方式比较复杂,节点可能通过有线方式或无线方式连接到网络。因此节点的安全保障的情况也比较复杂。在使用IPv4的场景中一个黑客可能通过在网络中扫描主机IPv4地址的方式来发现节点,并寻找相应的漏洞。而在IPv6场景中,由于同一个子网支持的节点数量极大(达到百亿亿数量级),黑客通过扫描的方式找到主机难度大大增加。在基础协议栈的设计方面,IPv6将IPsec协议嵌入到基础的协议栈中,通信的两端可以启用IPSec加密通信的信息和通信的过程。网络中的黑客将不能采用中间人攻击的方法对通信过程进行破坏或劫持。即使黑客截取了节点的通信数据包,也会因为无法解码而不能窃取通信节点的信息。
同时,由于IP地址的分段设计将用户信息与网络信息分离,使用户在网络中的实时定位很容易。这也保证了在网络中可以对黑客行为进行实时的监控,提升了网络的监控能力。
另一方面,物联网应用中由于成本限制移动性,节点通常比较简单,节点的可靠性也不可能做得太高。因此,物联网的可靠性要靠节点之间的互相冗余来实现。又因为节点不可能实现较复杂的冗余算法,因此一种较理想的冗余实现方式是采用网络侧的任播技术来实现节点之间的冗余。采用IPv6的任播技术后,多个节点采用相同的IPv6任播地址(任播地址在IPv6中有特殊定义)。在通信过程中发往任播地址的数据包将被发往由该地址标识的“最近”的一个网络接口,其中“最近”的含义指的是在路由器中该节点的路由矢量计算值最小的节点。当一个“最近”节点发生故障时,网络侧的路由设备将会发现该节点的路由矢量不再是“最近”的,从而会将后续的通信流量转发到其他的节点。这样物联网的节点之间就自动实现了冗余保护的功能。而节点上基本不需要增加算法,只需要应答路由设备的路由查询,并返回简单信息给路由设备即可。
四、结束语
IPv6具有很多适合物联网大规模应用的特性,虽然IPv6还有众多的技术细节需要完善,但从整体来看,使用IPv6不仅能够满足物联网的地址需求,同时还能满足物联网对节点移动性、节点冗余、基于流的服务质量保障的需求,很有希望成为物联网应用的基础网络技术。目前,我国应当利用IPv6应用普及的大好时机,加大对IPv6技术在物联网中应用的研究力度,争取占领物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研究的前沿阵地。
[1]刘楚达.移动IPv6网络及其QoS上下文转接技术[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张玉军.可信的移动IPv6网络及协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