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要闻

中国居民餐桌上的牛羊肉美味正越来越多。保障牛羊肉稳定供给,离不开饲草产业的大力发展。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和国家林草局等3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6方面举措,推动加快建设现代饲草产业体系。根据《意见》,到2030年,全国饲草产业将迎来“三增”,即产业增长、种业水平增长、质量效益增长,为增强草食畜产品供给提供有力保障。

优质饲草缺口还较大

饲草产业在中国整体起步较晚。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黄保续介绍,上个世纪,中国草食家畜饲养方式相对粗放,牧区主要依靠天然草原放牧,农区主要依靠秸秆等农副资源饲养,饲草产业支撑保障能力弱,成为制约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最突出短板。

如何有效推动饲草产业发展,提升优质饲草供给能力?一系列政策近年加快推出。2022年,针对全国饲草产业发展的第一个专项规划《“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出台,提出了14项重点工作举措,并明确到2025年全国优质饲草产量达到9800万吨。

但挑战仍在。专家分析,近年来,中国居民对牛羊肉和奶类的需求持续快速增长,而国内生产发展相对滞后。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饲草特别是优质饲草供给不足。初步测算,要确保牛羊肉和奶源自给率的目标,对优质饲草的需求总量将超过1.2亿吨,供需缺口仍然较大。

饲草的供应还影响着粮食。市场分析普遍认为,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压力在饲料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富裕表示,中国是世界畜牧第一大国,也是饲料粮需求第一大国。2022年,全国饲用粮食消费量约占粮食消费总量的48%,超过口粮消费近15个百分点。促进饲料粮减量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增加饲草供应,推动实现化草为粮。

“总体看,我国饲草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尚不完善,技术装备支撑能力还不强,配套政策保障体系还有欠缺,与发达国家相比,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黄保续说,亟须加快发展饲草产业,为增加草畜产品供应打牢基础。

让盐碱地种上优质草

怎样进一步拓展饲草生产空间?挖掘合适土地资源的种草潜力是一个重要方向。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饲草生产不能与粮争地,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合理开发利用适宜种草的土地资源。”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何振艳认为,除了目前的耕地之外,全国还有11.7亿亩边际土地,其中具有开发利用潜力的盐碱地达到5亿亩。充分利用这些盐碱地发展牧草业,是填补中国优质饲草需求缺口的重要途径。

围绕盐碱地种草,不少地方近年积极行动。“我们这片盐碱地如今种上了苜蓿,一年能收四五茬。”河北省黄骅市旧城镇纳茉农场负责人刘德成介绍,苜蓿有着“牧草之王”的称号,再生性强、营养丰富,很多畜禽都喜欢吃。农场选种的苜蓿品种耐旱耐盐碱,特别适宜黄骅的土壤和气候,现在每亩地年平均收入接近2000元。

“黄骅近年积极推动苜蓿产业发展,打造现代农业特色品牌,目前已在羊二庄镇、旧城镇等乡镇发展了多个苜蓿集中种植区域。”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饲草工作站站长于合兴介绍。数据显示,目前,黄骅市苜蓿种植面积超20万亩,2023年产量17余万吨,苜蓿产业实现产值近4亿元,草农户均增收3万余元。

三部门此次出台的《意见》提出,拓展饲草生产空间,到2030年全国优质饲草种植面积力争达到1.35亿亩,产量达到1.3亿吨,牛羊优质饲草需求保障率达到85%。其中,积极发展盐碱地种草是一项重要措施。《意见》明确将“以种适地”作为盐碱地综合利用的主攻方向,坚持宜耕则耕、宜草则草,积极探索不同盐碱区治理和利用模式。分类推进盐碱耕地改造提升,在适宜地区通过粮饲轮作、种草改盐等方式,强化种地适配,稳步扩大苜蓿、饲用燕麦、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品种种植面积,因地制宜推进羊草、冰草、披碱草、鸭茅、狼尾草、田菁等品种种植,推动盐碱地种草面积明显增加。

“拓展饲草生产空间,除了积极利用中重度盐碱地发展饲草种植,还应有效利用草地资源,科学划定禁牧和草畜平衡区,推进划区轮牧,充分挖掘农闲田、撂荒地、滩地、果园隙地、林地等土地资源种草潜力。”黄保续说。

育出好种子,长出好饲草

俗语说“苗好七分收”,提升优质饲草供给还需在种子上下功夫。

各地也在加快寻求草种突破。四川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朱永群表示,四川省农科院草业学科团队等科研队伍重视遗传资源收集和饲草品种选育。截至目前,累计收集评价饲用高粱、高丹草等资源万余份,创制种质资源3500余份。

随着系列措施落地,饲草种子自给率总体呈上升态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英俊介绍,2023年,全国草种子总进口同比减少3%。在用种量大体不变的情况下,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本土草种的崛起之势。

有了好种子,产业链发展也得跟上。《意见》明确,到2030年,饲草生产、加工、储存、流通、销售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饲草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

“我们将大力培育饲草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向饲草优势产区集中,推进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支持培育壮大草畜合作社、饲草生产企业、饲草专业化生产性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养殖企业与饲草生产经营主体创新服务模式和组织形式,加快提升饲草产业的现代化生产经营水平。”黄保续说。

THE END
1.技术革新引领牛羊营养迈向精准高效新时代—新闻—科学网然而,由于季节性自然条件的影响,呼伦贝尔的反刍家畜放牧系统遭遇着长时间的干旱,优质饲草的供给严重短缺,致使反刍家畜营养素供需不平衡,严重阻碍了反刍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农牧复合反刍家畜健康高效养殖与生态服务研究团队以科技创新为钥匙,开展了一系列核心技术研发。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1/537395.shtm
2.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近年来,临泽县以“优布局、调结构、增产能、提效益”为导向,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加大产业项目资金投入力度,瞄准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深入挖掘本地优势资源,按照涉农主体带动,能人引领的原则,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高效养殖业等产业,通过为本镇群众提供就业岗位、技能培训https://www.agri.cn/zx/xxlb/gs/202501/t20250115_8706131.htm
3.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古浪羊肉品质稳定、产业持续壮大的关键是标准化,从政策制定到养殖场建设等各方面的标准化。 在古浪县黄花滩镇金滩羊产业园,一座座养殖院落里,养殖暖棚敞亮整齐。 “这种‘羊’社区,方便我们统一规划、统一配套、统一服务,也有利于养殖户标准化、规模化进行肉羊养殖。”赵涛发现,“小集群、大规模、园区化”的发展思路http://www.chama.org.cn/zxt/ppml/202501/t20250112_8705425.htm
4.省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引领“羊”帆劲启绘新篇近年来,省肉羊产业技术体系不断深化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深度融合发展,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24年以来,组建省、县(市)两级技术服务团队8个,开展产业调研9次,在威宁、习水、沿河等20多个县(市)开展技术指导服务135次,免费发放种羊、草种、科研试制产品等总价值约5.3万元;在贵阳、威宁、沿河等地组织开展技术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1117889365924930&wfr=spider&for=pc
5.到2030年,全国优质饲草产量有望达到1.3亿吨——饲草产业迎“三增”有了好种子,产业链发展也得跟上。《意见》明确,到2030年,饲草生产、加工、储存、流通、销售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饲草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 “我们将大力培育饲草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向饲草优势产区集中,推进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支持培育壮大草畜合作社、饲草生产企业、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250114/2ba14b8b60b94029951f94516b1c0a82/c.html
6.媒体关注丨省肉羊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与推广成果丰硕地方品种“羊近年来,省肉羊产业技术体系不断深化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深度融合发展,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24年以来,组建省、县(市)两级技术服务团队8个,开展产业调研9次,在威宁、习水、沿河等20多个县(市)开展技术指导服务135次,免费发放种羊、草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wMDMwMjMwMw==&mid=2651454705&idx=3&sn=bb04ae60df8a81a65b776dc3b15830cd&chksm=8c60da25d997cc9fbc1569557282a7b348366aa4c8726c98afd2b615a15eef2767b9a5e26022&scene=27
7.定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五”时期,全市抢抓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确立了“抓龙头、建基地、创品牌、强基础、优环境、增收入”的工作思路,马铃薯、中药材、畜草等特色产业初步形成,走出了一条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新路子,经济和社会发展https://manage.gsei.com.cn/html/1313/2009-05-06/content-55380.html
8.畜牧业发展问题12篇(全文)为人类提供尽可能多的畜产品。”[2]有人指出:“生态畜牧业是运用生态系统的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共生原理, 采用系统工程方法, 并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就, 以发展畜牧业为主, 农、林、草、牧、副、渔因地制宜, 合理搭配, 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统一的牧业产业体系。”[3]目前,https://www.99xueshu.com/w/ikeylbqn4vmx.html
9.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甘肃省农业科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成立于2006年11月,是集畜牧、草业、绿色农业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机构。http://xcs.gsagr.ac.cn/
10.菏泽市第三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21.全市林木加工产业调研报告 作者:赵宝杰、安华贤、孙科峰、王智栋(市工信局) 市领导批示 22.立足玫瑰产业 创新发展路径 全力推进定陶休闲旅游养生小镇建设 作者:刘永华、李 伟(市委办公室) 市领导批示 23.郓城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问题研究 作者:邵秋燕、谭淑丹、崔忠庆(郓城县委党校) 省委党校课题结项 http://epaper.hezeribao.com/shtm1/hzrb/20201120/16817.shtml
11.农业农村部:《“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突出发展青贮饲草产品,部分地区可适度发展苜蓿和饲用燕麦等干草,黄河滩区、盐碱滩涂等地区可因地制宜发展全株玉米和苜蓿青贮的商品化生产。在部分农牧交错带区域,大力发展商品草生产,稳步推进豆禾混播放牧草地建设。 (三) 西北地区 积极推进粮改饲 ,实现草畜配套。饲草品种以苜蓿和全株青贮玉米为主,兼顾饲用燕麦、猫https://www.boyar.cn/article/1133430.html
12.六项山西省第一背后的“特”和“优”——朔州市打造农牧融合发展记者在朔州草牧业发展中心采访时了解到,2021年朔州全市奶牛存栏、鲜奶产量、肉羊出栏、饲草种植面积、人均畜产品占有量、农民人均草牧业收入六项指标位居山西省第一。 六项全省第一的背后,是朔州市始终坚持“特”“优”战略的结果。“特”“优”战略,即“特”在建设农牧交错带、“优”在草食畜一体化和产业化发展https://www.sxgov.cn/content/2022-11/25/content_12882304.htm
13.“丰”从草原来锡林郭勒:把小草做成产业为乳肉高质量把好源头关以生态治理为角度的草产业在中国是一项新兴产业,作为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和我国现代农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草原资源的生态服务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文化价值最终都可以换算成钱,成为地方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百姓致富的基础。 2012年,在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政府的支持下,李国才在毛登牧场建立起了中国第一家饲草料交易市场https://www.cnr.cn/nmgfw/jiaodiantu/20231129/t20231129_5265027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