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是企业、城市、地区竞争力的综合体现。
省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焦春海介绍,湖北不断深化对品牌建设的认识,将质量品牌建设列入“十四五”规划,强调“振兴湖北制造、叫响湖北品牌”,科学制定品牌强省战略并强力推进实施,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先后制定《关于推进品牌强省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明确了品牌建设的目标定位和推进举措。各地各部门围绕推动品牌建设、构建品牌体系、营造品牌环境、繁荣品牌经济,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涌现出了一大批优质品牌,高质量发展的湖北品牌效应开始显现。
焦春海表示,近年来,湖北布局并推进了一批区域性农业特色产业和特色品牌的建设,效果良好,湖北特色农业产业正在从“卖产品”向“卖品牌”转变。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湖北特色农业品牌,还可以在五个方面持续发力,包括强化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做大做强一批特色品牌;强化大品牌战略,重点建设一批价值过100亿元的区域公共特色农业大品牌;强化名优品牌建设,扶持做大做强一批价值过30亿元的区域公共特色农业品牌;强化地方“成长型”品牌培育,推动建设一批专精特新特色农业品牌;强化品牌文化赋能,提高品牌认知度。
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省政协委员、湖北中医药大学校长刘松林介绍,近年来,湖北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出台了以《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湖北省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湖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及一系列配套支持文件,形成了“1+N”政策体系,为湖北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提供了动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示范点项目落户湖北,全国首个中医药领域省级实验室——湖北时珍实验室建设全力推进。
为加快湖北中医药强省建设,刘松林建议,一方面要建强中医药服务体系,推进中医药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建强紧密型县域中医共同体,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全力打造标准数字化、数据一体化、服务智慧化的数智化中医药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打造中医药品牌和头部企业,推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此外,加快湖北时珍实验室建设,推进科技助力中医药事业产业转型升级。
刘松林说,为进一步推进湖北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下一步,湖北中医药大学将充分发挥中医药“五种资源”优势,以服务中医药全产业链、中医药全生命周期健康需求为导向,奋力跑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全方位培养一流中医药人才,进一步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吸引更多优秀的青年人学习中医,进入中医药队伍。落实“时珍工程”,加强名医名家学术思想和特色技术的传承,全面提升人才供给“量和质”。高质量开展中医药科技创新,高标准推进湖北时珍实验室建设,加快打造“创新、团队、资本、产业”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紧盯人才和成果“两个增量”,培育和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和产业技术攻关,研发更多高质量“中国药”,提升湖北在国家中医药创新中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力。深层次拓展中医药社会服务,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建好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打造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助力突破性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指导,推动中药材种植向重质量、求效益转变。此外,擦亮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品牌,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的浓厚氛围。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新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省政协委员,省中小企业协会会长,盛隆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谢清伦介绍,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湖北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具体实践,是推动湖北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从“跟跑”“并跑”再到“领跑”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湖北高度重视推进新型工业化,出台工作方案、开展专项调度、强化督办落实,建立上下联动、系统完备的推进机制,全省优势产业集群建设成效显现,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制造强国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3年,湖北在强化创新驱动和数字赋能,聚焦优势产业、重点环节、重点企业发力,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谢清伦认为,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打造一批纵向关联、横向耦合、综合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更加深入、集群效应更加凸显、产业能级更大提升,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引领带动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和整体水平提升、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加快建设先行区提供有力产业支撑。
具体到能源装备领域,谢清伦建议抢抓国产替代机遇,打造“中部电气之都”。一是抢抓“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数据通讯等行业高速发展,为智能化低压电器产业带来的可观增量和难得机会,做好电气产业发展顶层规划,打造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二是坚持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设创新平台,强化链创平台的技术服务支撑作用,带动电气行业倍增发展。三是支持龙头企业快速集聚优势资源,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在标准制定、技术创新、品牌创建、产销合作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牵头带动电气产业整体跃升。四是突破性发展绿色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带动电气产业提档升级,支持本土国产品牌在“一带一路”项目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五是推动教育改革与产业发展融合互促,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