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畜牧场及畜舍内环境状况,所进行的一时性或连续的监察和测定。其目的在于观察分析畜舍内外环境的状况和变化规律,揭示其对畜禽健康和生产力的影响,并为改善畜禽生活与生产环境,制定科学的饲养管理制度以及为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条件提供依据。建立畜禽环境监测制度是畜牧生产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内容。
主要包括:①对与畜禽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的畜舍、水源、土壤、空气、饲料等进行监测,发现、揭示其异常与污染,及时采取防止与改进措施;②对畜禽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污水、粪尿等污物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测,以采取有效的管理、处理和利用措施,防止环境条件恶化及影响公共卫生。
一般包括:建场前场址环境调查;空气环境监测(舍内外);水质监测;土壤监测。
科学地选择建场场址是畜牧场建立理想生产环境的前提与保证。建场前的调查与测定应包括:当地的地形、地势、地貌,水文地质,气候状况,生态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工业、交通布局、农业现状、村落分布等)。
包括畜舍内外的空气环境,测定项目通常包括温度、湿度、照度、气流速度、通风换气量、有毒有害气体(氨、硫化氢、二氧化碳)等。必要时尚需测定噪声、尘埃、微生物等。如场周围有排放有害物质的工厂,还须根据工厂性质测定一些特殊指标。空气环境的测定,除对周围环境情况进行调查外,主要是利用常规仪器与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位点进行测定。气温、气湿可用普通干湿球温度表或通风干湿球温度表或自记温湿度计;照度对有窗舍可用1万~10万勒克斯照度计,对无窗舍则需用0.01万~10万勒克斯照度计;气流速度及畜舍通风换气量,风机性能等可用热球式电风速计;而有毒有害气体需先利用仪器收集检样,再用化学方法进行分析测定。
监测项目包括感官性状:水色、浊度、气味、悬浮物状况等;化学指标:如pH值、总硬度、悬浮固体物(SS)、生化需氧量(BOD)、溶解氧(DO)、氨氮、氯化物、氟化物等。如有必要,尚需因地制宜,测定某些有毒物质;细菌学指标:为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水质监测既针对水源水质,又包括畜牧场排出的污水。
土壤监测以往主要偏重于工业污染指标,如硫化物、氟化物、酚、氰化物、汞、砷、六价铬、氮化合物及农药等。这些指标需先制成土壤浸出液测定。随着畜牧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为防止土壤受畜牧生产废弃物污染,对土壤的监测日益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