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畜牧业大国,畜禽养殖会产生大量废弃物,未经处理的畜禽粪污会对土壤、水体和空气造成污染,肥料得不到充分利用又会导致资源浪费。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对绿色、安全、优质畜禽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产业发展对水源、土地和饲料等刚性需求增加,必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种养结合、生态循环。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持续推进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原农业部印发《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方案(2017—2020年)》,2021年启动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重点支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中央财政三年安排资金74.02亿元,试点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平均提高5个百分点、替代少施化肥32万吨。
同时,将环境保护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优化施肥用药结构、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措施相结合,加快推进畜牧业绿色转型。加强种业“芯片”建设,推行饲用豆粕减量替代,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布局,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2023年饲料企业豆粕消耗量同比减少430万吨,减少大豆饲用需求550万吨。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通过集约化经营、种养循环、划区轮牧、综合治理等模式,2023年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79%。
下一步,为推进我国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需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第一,以科技赋能养殖模式创新,全面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种业创新、智慧养殖、精准饲喂等集成技术研发,探索生态养殖、立体养殖、种养结合、农牧结合等模式,减少草料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建立分区分层全面立体的畜禽粪污收集处理循环利用工作管理体系,有效提高资源化利用覆盖率和效率。
第二,培育绿色品牌,引导消费升级。重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行业企业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优质品种,推动我国畜产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打造畜禽产品品牌和绿色畜产品品牌。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健康的消费观念,增加绿色、优质畜产品消费。
第三,加强全程监管,保障质量安全。加强产业链全程监督管理,严厉打击绿色循环发展中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市场监测预警,完善畜牧业保险,健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畜禽产品供应和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