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历史地理研究的起点--史前时期人与环境
一史前时期聚落的环境选择
二聚落环境选择与人类生产方式
第三讲地理视角下的历代疆域变迁
一"中国"的含义及其空间变化
二中国历代疆域变化与疆域变化的地理基础
(一)史前文化的空间组合与地理选择
(二)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走向长江流域
(三)以农耕区为核心的疆域扩展
三清代晚期的疆界条约与疆域变迁
四关于疆域问题的余论
第四讲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植被的地理分布
一历史时期气候冷暖干湿之变
(一)历史时期中国气候的冷暖之变
二历史时期植被地理分布变化与重要农业生产界限
第五讲历史农业地理背景下的人类活动与环境改造
一历史时期人类农业开发与环境改造
(一)以扩展农业种植空间为核心的广度开发
(二)以提高产量为目的的深度开发
二农业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
(一)农业开发用单一农作物取代多样性的天然植物
(二)宋代以来江南地区围湖造田引起的湖泊面积萎缩
(三)宋元明清以来南方山区开发与水土流失
(四)清代以来沿长城地带农业开垦与土壤沙化
第六讲历史经济地理的重要命题--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与北方移民的技术贡献
一从易田制到土地连作--江南土地利用率第一次提升
二从水稻秧播到稻麦两熟制--江南土地利用率第二次提升
第七讲江河湖泊演变与人类活动
一历史时期黄河河道变迁
(一)黄河河源的探索
(二)关于历史时期黄河水患原因的探讨
(三)历史时期长江中下游水道变迁
(四)长江中下游湖泊变迁
二关于历史时期黄河水患原因的探讨
(一)黄河下游泥沙淤积与地上河
三历史时期长江中下游水道变迁
(一)长江中游河床演变
(二)长江下游河床演变
四长江中下游湖泊变迁
(一)云梦泽盈缩过程
(二)洞庭湖湖面盈缩变化
(三)鄱阳湖湖面盈缩变化
(四)太湖平原水乡环境利用与水利工程
第八讲畜牧业的地理空间与草原游牧方式
一非农业民族的地理分布与经济生活方式
二畜牧业从原始农业中分离与游牧业诞生
三游牧业与游牧方式
(一)游牧方式——逐水草而居
1.划定季节牧场
2.规定游牧路线
3.营盘的环境选择
4.季节营地内放牧顺序和放牧方法
(二)游牧空间——各有分地
第九讲政治的空间——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
一分封制与政治空间管理
(一)夏商两代政治制度与领土组合形式
(二)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与政治地理
以姬姓诸侯牵制非姬姓诸侯
(三)西周封建制的衰落与政治地理格局的变化
二郡县制与地方行政管理
*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第十讲空间的政治——行政区划界原则与历史渊源
一"随山川形便"行政区边界
二"犬牙交错"行政区边界
三"随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划界原则对当代的影响
第十一讲历史交通地理(上)——华北、内蒙古、东北三大区域的道路系统
一太行山东麓道路与重要战例
二华北平原通向内蒙古的道路与重要战例
三燕山山脉与华北通向东北的道路
四条辽西走廊
四黄河中下游地区陆路交通
第十二讲历史交通地理(中)——西北、西南道路交通
一"关中"的得名、道路系统与重大历史事件
二川陕交通道路与重要战事
(一)越秦岭道路
三西南地区交通道路与民族经济文化
(一)川滇古道
(二)滇黔古道
(三)茶马古道
(四)西南地区民族经济文化
四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1877年德国人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的说法
(一)丝绸之路的开通
(二)丝绸之路的道路组成
2.西域境内各条道路
第十三讲历史交通地理(下)——运河与水路交通影响下的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一运河的开凿与主要运河的流向
(五)元、明、清大运河
二天然河道的利用与岭南交通
第十四讲地理形势与古代战略空间的演变
一从西向东的政治空间与战略进程
二从北向南的人口流动与军事交锋之地:淮河流域
三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战事与长城的地理学意义
第十五讲历史城市地理的基本问题——城市产生、城市地域空间格局与都城内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