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农牧业是固国富民的战略产业。
回眸2023年,全市粮播面积达2030.58万亩,其中玉米播种1821.2万亩。粮食产量达到189亿斤,实现“二十连丰”,稳居全区第一。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达339万亩。牲畜存栏1313.8万头只口,其中牛385.8万头、羊692.8万只、生猪224万口。全年出栏1010.8万头只口,肉类总产量71.9万吨,禽蛋产量4.8万吨,牛奶产量65.7万吨。
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我市始终坚持调结构、促转型,全力推动粮食单产再提高、牲畜养殖再增效,不断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打造现代农牧业强市蹄疾步稳。
科技赋能让“中国碗”装上更多“通辽粮”
通辽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素有“内蒙古粮仓”的美誉,玉米是通辽的当家产业。科技赋能下,小小玉米经历“72变”后,串起了“农头工尾”的产业链。同时,通辽也是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地区,“水粮矛盾”是必须面对的现实。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反复总结全面比对管灌、喷灌、膜下滴灌等不同工程类型的节水效果,我市于2014年开始推广以浅埋滴灌高效节水为主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如今,全市浅埋滴灌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面积达661万亩。
为了让“中国碗”装上更多“通辽粮”,我市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不断探索创新,在破解玉米增产增效瓶颈上下足功夫,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开展深入合作,进行技术攻关、集成示范,积极推广选用耐密抗倒品种,推行大小垄种植、合理密植、籽粒直收等关键技术集成的“密植”技术模式。目前,全市建成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百亩田100个、千亩方125个、万亩片30个、高产村18个、高产典型20个,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面积238万亩,带动吨粮田面积260万亩以上。
同时,不断加快玉米生物产业链条的培育、发展和延伸,以玉米籽粒、玉米芯、玉米秸秆为基础,以生物发酵为主线,横向拓展淀粉、酒精、氨基酸、原料药,纵向延伸玉米胚芽油、玉米芯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废液废料生产饲料添加剂和肥料,使玉米加工产业由单一化开发利用转向综合化开发利用、由开放型短产业链向封闭型长产业链转变,深加工带来的高附加值让“粮袋子”和“钱袋子”一起鼓了起来。
锚定目标打造“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
2023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通辽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这对通辽来说既是重大政治责任,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为更加全面、系统地谋划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市于2023年8月召开中国·通辽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布《通辽“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建设”白皮书》,提出5—10年达成“世界级的肉牛创新育种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牛肉精深加工集群、牛肉预制菜产业国际交流中心、全球牛肉产业链链主交流大会永久会址”的远景目标。
政策发力,干劲更足。我市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取得积极进展,肉牛存栏、育肥分别达到385.8万头和31.5万头,育肥和屠宰规模分别增长85%、46.5%,肉牛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04.9亿元、增长15.6%,“通辽肉牛”品牌价值达267.8亿元,稳居全国畜产品区域品牌首位。
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关系着国家的食品安全,也牵动着千家万户的持续增收。今后,我市将锚定打造“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目标,加快建设“一中心、三园区、五基地”,坚持从市场开发端持续发力,“反弹琵琶”带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塑优品牌叫响“生态通辽、绿色农品”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质量强市和品牌建设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举措来抓,推动通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走出通辽走向全国。2023年,全市新增绿色食品认证企业23家、产品43个、产量6.83万吨。“生态通辽、绿色农品”——通辽优质农畜产品的“硬招牌”正在立起来亮起来!
为了让通辽“土特产”更具影响力,我市先后组织百余家企业参加各类博览会、展销会19场次,助力企业签订合作意向订单30余份,涉及资金1.1亿元;积极开展内蒙古农牧业品牌目录认定及复审工作,已入选内蒙古农牧业品牌目录区域公用品牌3个,企业品牌13家。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力争年内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24个,实施现代节水高产农田400万亩,粮食总产突破190亿斤;力争优质基础母牛存栏达到200万头、肉牛深度育肥50万头、屠宰加工15万头以上……这是任务、是目标,更是信心和动力。
加快打造现代农牧业强市,更壮阔的征程已经开启,更强劲的律动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