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农业起源;经济模式;社会结构;思维方式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研究专项“中华文明起源与历史文化研究专题”委托项目“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的演进模式与机制研究”(21@WTC002)。
作者简介:徐义华,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101),主要从事中国先秦史、甲骨文研究。
农业的发明改变了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模式,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转折点。但目前学界关于农业起源的含义、过程、地域及重要性仍有不同的认识,部分学者对农业起源在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价值认识不足,因此有必要对农业起源的过程与意义进行更明确的阐释和更深入的研究。
一、农业起源的过程
学者通常把距今10000年左右作为农业起源的节点①,但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加,有往更早追溯的趋势②。大约从距今10000年左右开始,人类开始有意识地种植可食用植物,有了农业起源的迹象。在江西万年县的仙人洞遗址和吊桶环遗址、湖南道县的玉蟾岩遗址、浙江浦江县的上山遗址都发现有10000年前的农业遗迹,尤其是上山遗址发现了稻作遗存③。“业已发现的考古资料证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不仅有10000年以上的稻作遗址,而且是新石器时代稻作遗址分布的中心区域,该地区稻作遗址数量之多、分布之集中、年代之早,已经足以说明这个广大区域是稻作起源和水稻驯化的重要地区。”[1]
农业起源以栽培作物的出现为中心。农业栽培作物的出现,至少有两个前提:一是经过长期采集作业和观察,人们发现了植物的生长规律,初步掌握了种植的基础知识;二是人群活动范围相对固定,人们会不时路过某一地区,可以预期自己能够收获所种植的作物。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人类才有种植作物的能力和动力,才会进行作物栽培。
最初的栽培作物,是人类采集和渔猎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出现的。随着人类采集和渔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产效率提高,从单位面积中获取的食物增多,流动范围开始缩小。在很多时候,获取的食物超过了需求,为避免食物腐坏,人们发明了贮藏技术。贮藏技术的发明不仅改变了人类的食物状况,也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有学者甚至认为“农业起源是中纬度地区冰后期的贮藏行为的产物”[2]。贮藏技术发明后,人们把食物储藏起来,由此形成了食物储备。有了食物储备,人们愈加可以不必再向远处追寻食物,活动范围进一步缩小,甚至会短期定居。
由食物储备导致的短期定居,会使定居者之间的联系逐渐紧密,当不同人群因定居而产生紧密联系时,人们就需要建立共同的认知体系,以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和认同,人类早期的精神追求、宗教信仰和艺术塑造就此产生。土耳其哥贝克力遗址很可能是早期短期定居人群的造物。哥贝克力遗址位于土耳其东南部,其时代大约距今12000年到9000多年,遗址内有20多个石阵,石阵由圆形环绕的T形石柱组成,石柱上面刻有秃鹰、野猪、蝎子、蜘蛛、蛇等浮雕和纹饰,最大的T形石柱重达16吨,哥贝克力石阵是当时的圣地④。哥贝克力石阵最初出现时,还没有农业,人们多是流动状态的游牧、狩猎和采集者,尚没有充足的资源实现定居生活。人们能够在哥贝克力建起宏伟的石阵,依靠的是长年重复的短期定居。而不断重复的短期定居、共同信仰和圣地的出现,进一步促使人们把短期定居地点固定下来。这种地点固定的重复的短期定居,使栽培作物日益被当作稳定可靠的补充性资源,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定居村落的发展,在大约6000年前达到新的高度,向更复杂的农业社会转化。这一时期,艺术品和图画符号大量出现⑩,生产生活用具日益成熟,而且出现了明显高于生活实用需要的精美器物,并发展出了特定的行为仪式11。艺术品、图画符号、精美器物和特定仪式的出现,说明社会生产已经摆脱了单纯的生存物资的需要和生产,转向人群规范和社会整合。
农业的另一项重要技术是水利。水利工程的建设要晚一些,是村落具有一定规模,社会整合达到一定程度,可以组织起社会力量有能力建设公共工程之后才普遍出现的。目前所见的较早的水利工程见于良渚文化,距今5000多年。水利技术和工程出现后,农业生产摆脱了靠天吃饭的状态,可以确保作物顺利生长且保持稳定的产量,农业能够真正独立地提供人们所需的食物。所以,水利工程的出现和发展,可以视作完整农业经济模式建立的标准。即真正的较完全的农业经济是在距今5000年前后才最终形成的。
作物驯化、土壤条件改善和水利建设,是贯穿农业始终的三个主要方面,大约距今5000年前后,这三个条件基本都已经具备,农业社会模式正式确立。
(二)农业起源的地区
农业起源理论有一元论和多元论两种,在不同理论下,农业起源地区及其数量是不一样的。在一元论下,农业起源地只有一个,或是西亚地区,或是东南亚地区,其他地区的农业是传播的结果。在多元论下,则认为有多个独立的农业起源地。动植物生长规律是比较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种植也比较容易实现,农业是多地独立起源的可能性更大,故农业起源地应有多个。
在关于农业起源地的讨论中,有两个概念经常被混淆,一个是农业起源地区,另一个是农作物起源地区,二者经常被混在一起,需要注意区分12。
农业起源地区,主要以考古资料考察早期农作物栽培和家畜畜养发生的情况。在这一视角下,学界通常认为有三个农业起源地区,即西亚、东亚和中南美洲。有学者将北非也作为农业起源地,这样就有北非、西亚、东亚和中南美洲四个农业起源地区。世界上的重要农作物和家畜基本上都是在这四个起源中心区被驯化出来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所列的世界五大谷物,即水稻、玉米、小麦、大麦和高粱都来自这四个地区13。其中西亚地区的小麦、大麦、羊等;东亚地区中国的水稻、小米、猪等;中南美洲的玉米、红薯、土豆等都深远地影响了人类的食物结构及其历史演化。
二、农业起源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农业起源给人类文明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所以有人把农业的发明称为农业革命15。农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关于农业革命的另一种认知
(二)农业发明的影响与意义
农业发明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最明显的是粮食产量增加、人口规模扩大和定居生活出现。但这些只是直观效果,事实上,由农业发明引发的人类社会结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的改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更为深刻。
农业发明的直观效果很多,最明显的有三个:一是集约型生产与粮食产量提高。与采集和渔猎相比,农业生产是更集约的生产模式,效率更高。人们可以把精力集中于田间,通过精耕细作,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收获更多的食物。二是人口规模扩大。随着食物的增加,人口不断增长18。不同学者对人类早期的认识不同,对当时人口的统计结果也就不同,推论新石器时代末期全球总人口数量从百万到数百万不等,到农业发明后,总人口迅速上升到数千万。三是定居生活出现。人类有了充足的食物供应,不再四处迁徙,开始建立村落定居。
农业发明以及上述效果,极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结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的演化。
1.农业的发明促使人类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一是建立起包含多种生产方式在内的农业经济模式。农业经济模式常被误认为是单一的种植经济,实际上,农业经济是包括作物种植、牲畜养殖、家庭手工业及采集、渔猎在内的多种经济形式的综合体,农业经济模式的建立使人类获取资源的能力大为提高。
丰富的资源和储备,为农业社会提供了很强的稳定性,让人们可以躲避采集渔猎模式下那些不可预知的风险,这成为农业社会的最大吸引力之一。后来许多其他产业模式下的居民之所以选择农耕化转变为农业居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这种稳定性的吸引。
2.农业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社会结构的第一个变化是社会分工与知识阶层的出现。随着粮食产量的提高和储备型经济的建立,社会有了足够的资源供养脱离社会劳作的知识阶层。大约从距今8000年前开始,许多遗址墓葬出土器物中出现宗教性物品,例如河南舞阳贾湖遗址M344,随葬物品丰富,除生产生活器物外,还有骨笛2件,龟甲8个,龟腹内装有石子19,墓主应该是一名有特殊知识的巫师20。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的M45,在墓主骨架的两侧,有用蚌壳摆塑的龙虎图案21,学者认为墓主为巫师22。类似的情况在江苏邳县大墩子大汶口文化遗址23、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24中都有体现,两地也都发现了大量龟甲、玉器等巫师用品。这些现象说明,巫师开始成为生活中的重要角色,社会中已经出现专门的知识阶层。在以往的认知中,人们大多重视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等的分工,而忽略知识阶层分工,或者把知识阶层分工划到较晚的时代。实际上,知识阶层分工在农业经济建立后不久就出现了,这一分工虽然不是产业分工,只是一种职业分工,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社会结构的第二个变化是群体结构的变化。在采集渔猎时代,人们四处迁徙,能够维持稳定关系的只是有血缘关系的小团体,人群与人群之间的关系则非常松散,只在特定的季节在资源集中的地区相遇。当农业发明后,人们开始定居生活并建立村落,相邻人群和村落之间形成长期稳定的关系。这种长期稳定的关系,使人们逐渐突破血缘限制,建立起跨血缘的大型群体单位,也形成以地域为基础的更大的社会性群体。在村落内部,人群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采集渔猎时代,人们不停迁徙,采集和狩猎途中遇到的动植物,女性主要负责采集,男性主要负责狩猎,以自然分工为主。但当农业社会确立后,生产程序和生活安排更加复杂。农业生产需要开垦土地、建设水利设施、播种收获、建仓储藏等,很多环节需要群体协调才能完成。定居生活需要构筑房屋,规划村落,建立防御设施等工程,也需要群体合作才能完成。储备型经济的建立,则需要将储备的资源置于特定的管理之下。这些变化都要求建立起新的群体合作形式,也需要建立新的管理和决策团体。人类社会从以自然分工为主转变为以社会分工为主,社会性身份越来越成为个体定位和群体规范的基础。
3.农业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思维模式的演进和变化
一是生产者与占有者身份的确立。在农业发明之前,人类是以采集渔猎者的身份参与自然界的资源交换,是纯粹的索取者,所以在人与自然的认识上,人类处于消极被动的受益者地位,从属于大自然,很难产生独立的身份认知。当农业社会建立后,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种植作物,养殖牲畜,成为创造者和生产者,把自己从自然中独立出来,赋予自身创造者和占有者的身份。这种创造者和占有者的身份,是人类社会意识萌发的重要基石,人为万物之灵的生命观念、财产观念、分配原则等都以此为起点,深远地影响了此后人类社会的整体意识和思想构建。
二是物资积累观念与财富观念的确立。在采集渔猎时代,食物不充足,没有或很少剩余,无法长期储备物资,也不会有积累观念。农业社会一方面产生了剩余物资,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决定了人们必须储备大量资源,建立储备型经济,储备和积累成为一种必需的认知和观念。当储备和积累观念渗透到人们的认知当中时,储备和积累物资就成为农业社会的普遍现象。储备和积累的资源越来越多并越来越稳定,不再只用于生存,而是可以用于娱乐和交换,这些资源就从生产和生活必需品转化为财富,人类的财富观念逐渐产生和明确起来,这对人类社会的演化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是规划观念的确立。在采集渔猎经济下,人们获得的资源随迁徙的环境而变化,所做出的反应也是根据遇到的实际情况而决定,人类行为很大程度上围绕自然条件进行,呈现随机应变的情况。但到了农业社会,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农业生产受气候和季节影响,生产和储备需要提前规划,以防未来不可预知的风险;储备型经济建立起来后,则需要量入计出,以防食物匮乏,也要安排好新旧粮食的替换,以防粮食腐败。所以,人类的行为开始依据生产条件和社会需求,围绕特定的规划进行。
四是稳定的人地关系促进了知识体系的建立。农业的发明使人类从游徙不定的渔猎采集经济转入定居的农业经济,生产和生活模式的转变,促进了人类知识体系的更替。“新石器革命让我们祖先的聚居方式从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小型血缘族群,向开展自给农业的固定集体村落转变,这是人类历史上对技能、文化和语言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打击。”[4]在采集渔猎时代,人们四处迁徙,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不稳定的。所以,人类可以建立起适应性很强的生存技能体系,但无法建立完整稳定的人与环境的知识体系。农业发明之后,人们开始定居生活,不仅有了稳定可靠的居住地点,更重要的是,人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稳定下来,人们长期生活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对于环境的认识可以不断修正和积累。由此,人们对周边事物和资源逐渐形成稳定的认知系统,而且这种认知系统可以长期有效地发挥作用,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指导或警示。通过长期积累和实践,人们建立了稳定的认知参照系,并不断积累和修订,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即稳定的人地关系提供了稳定的认知参考体系,使知识的积累和传承变得更有意义,最终促进了人类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农业社会也有缺点,那就是人类形成了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依赖。农耕使人类必须遵循季节行动,定居使人类必须占据相应的空间。当出现资源波动和群体竞争时,无法像采集渔猎时代那样,通过向其他空间转移,获取新的资源从而避免冲突。这就导致,农业社会建立以后,随着人口规模扩大和资源竞争加剧,人群和人群之间出现越来越多的冲突。幸运的是,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村落形式却又很有效地限制了战争。一是农业社会较多的收获和储备型经济,能够提供稳定的食物供应,人们没有为了生存而冲突的内在动力;二是村落与特定的地域联系在一起,可以划出比较准确的边界,能够明确资源的归属。这两个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群之间的矛盾,减少了战争的发生。
综上所述,农业的发明有巨大的意义和影响,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基石。
结论
在农业发明之前,人类大多居住在生物多样性更强的山区,以获取更多种类的资源。农业发明后,人类逐渐向山外转移。最初是在山麓附近的平地,一方面经营农业,另一方面也利用山区的多种资源。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种植业能够提供大部分食物后,才迁徙到平原地区。在向平原迁徙的过程中,南方稻作更早进入平原,很大原因是南方地区有大量河湖,河湖中有鱼类资源,捕鱼能够与农业生产结合起来,形成稳定的食物供应。农业的发明改变了人类选择居地的标准,平原成为文明和国家的演化地域,改变了人类分布的地理格局。
尽管作物种植出现很早,但完整的农耕文明的建立,则在距今5000年左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技术积累,在距今5000年左右,发生了三个巨大变化:一是生产工具不断改进,人们有了合适的工具,能够建设大型水利工程,农业收获量大大提高而且稳定下来;二是作物种类不断增多,除粮食作物外,油料作物、果蔬作物等也不断增加,种植业能够提供比较完整的食物结构,尤其是纤维作物的增加和产量提升,使得衣物也主要由农业提供;三是随着家畜的驯化和畜牧业的发展,形成资源互补的产业结构,能够为社会提供稳定的资源供应。
农业的发明,使人类得享资源的丰富性和生活的稳定性,二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群,放弃原来的采集渔猎生产方式,转化为农业生产者,最终形成全球性的农业化浪潮,进入农业社会,并最终进入文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