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以金沙县岩孔镇产业结构调整情况为例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继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后,中央提出的又一项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近年来,毕节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巩固提升“两烟”、马铃薯和油菜产业,认真组织实施“3321”工程(经果林300万亩、草地生态畜牧业300万亩、蔬菜300万亩、茶叶100万亩、中药材100万亩),坚持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理念,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生态循环产业、绿色有机产业。
一、岩孔镇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岩孔镇农民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土地较贫瘠,这本身是劣势,但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强烈的发展意识,不发展就没有出路,不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就没有富裕的生活,“穷则思变”、“适者生存”的法则在岩孔镇体现出来,由以往的土地少、贫瘠的劣势变成了现在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的优势。主要有几个特点:
一是种植结构实现了由单一的粮食型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草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转变。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岩孔镇水稻、玉米的面积逐年减少,农业种植结构基本形成了新格局,过去那种“种粮为吃饭”的观念已明显转变。尤其是近几年来,涌现了一批特色经济作物示范村,并培育了一些名产品,如大水村,以有机高粱种植为主而享誉镇内外,板桥村葡萄成为抢手货,为农民带来了高收入,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永丰村种草养畜、有机高粱种植,安河村有机高粱种植、有机烟种植等,大水村的蔬菜—马铃薯—高粱种植模式,每年可为农民增收近万元,一些高产、高效、优质农业为农民增收成为新亮点。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许多农民过上了新时期新农村的好日子。
二是农业内部结构初步实现了由以种植业为主的结构向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协调发展的结构转变。畜牧业在岩孔镇蓬勃发展,农牧结合户占总户数的55%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1000元是来自畜牧业收入。养殖小区、养殖大户、养殖示范基地到处可见,永丰村、东光村就是非常好的代表。
二、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体上看,岩孔镇在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迈出了较大步伐,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新时期、新阶段,特别是在农牧业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新形势下,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经济意识根深蒂固。农户“小而全”的生产规模很难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有的地方种植业和养殖业单纯追求数量增长,不注重质量提高,不重视品牌培育,新技术的培育和推广、更新周期太长。部分农民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导致他们搞农业只能粗放而不能集约经营。农业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产品结构雷同,虽然产量逐年递增,但农民在买方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增产而不增收。农产品加工水平低,产业化进展缓慢。多数以初级产品销售,没有分类分级,没有加工转化增值。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上,精加工少,深加工不够,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生产基本上以个体为主,多数个体户和企业分散孤立经营。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业的市场、信息、技术服务支撑体系较薄弱。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市场服务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加上信息闭塞、流通不及时,阻塞了农产品销售渠道。虽然近几年来农民外出打工的意识有所增强,外出务工人员有所增多,但受自身素质及传统婚嫁观念的影响,外出打工形不成规模。农村二、三产业明显短腿,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偏弱的格局未得到大的改变。
(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差。坡耕地面积占耕地总数的50%以上,基本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现状,属于典型的雨养农业。农业生产受制于天、受制于水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三)市场信息化程度低,结构调整的盲目性较大。一方面农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较少,不懂得市场经济规律,弄不清变化莫测的市场信息;另一方面,基层干部的思想和观念跟不上市场经济的步伐,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低,导致产业结构调整的失败或农民增收缓慢。
(四)农民的观念更新比较难。虽然广大农民的思想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安于现状、温饱即足、小富即安、因循守旧”的思想,缺乏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要使这些农民的思想观念转变还需做大量的工作。
(五)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提高比较难。农民的文化水平很低,特别是45岁以上的农民,几乎都是文盲、半文盲,具有高中文化的农民仅占7%左右。
总之,近年来,毕节地区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按照“规模化、企业化、商品化、生态化、组织化、标准化”的要求,大力推进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林、蔬菜、茶叶、中药材五大特色产业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一批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特色农业基地、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批发专业市场、一批农产品名优品牌,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基地,全面提升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生态文明家园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地区农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MicrosoftEdge、Chrome、Firefox、360极速版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如果您使用的是双核浏览器,请切换至极速模式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