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链,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但是乡村产业不等于农业,而是要重构乡村产业结构;乡村不等于农村,而是要重构乡村治理体系;乡村居民不等于农民,而是要重构乡村人口结构;乡村振兴不等于逆城镇化,而是要重构国家现代化新格局。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治理,让乡村环境更加优美、空气更加新鲜、水源更加洁净、吃得更加放心。留下一个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乡村,才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才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农村集市”作为传统社会发展的衍生物,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之中拥有无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它不仅是传统乡村社会中的交易市场,还承担着稳定基层社会、促进文化交流传播、塑造社会风气、凝聚社会精神的特殊作用。当前,农村集市面对快速发展的时代,面对新型经济形态和文化理念的冲击,发展迟滞,处于尴尬境地。本文以农村集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居民参与农村集市意愿进行研究。通过了解居民的自身状况、参与集市的程度、参与意愿影响因素分布、对集市的期望等基本资料探析影响居民参与农村集市的意愿因素,为促进农村集市合理适度利用提供可行的思考。
一、农村集市溯源与发展
1.1农村集市的概念
1.2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集市的关系
1.3新兴商业模式冲击下农村集市的现状
农村集市是我国乡村村民进行商品交换、农村物品交易以及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特色的民俗活动等等特色,曾经在农村集市经济贸易体系中发挥辅助作用发展为商业美食街等等形式。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电商、超市等平台的冲击下,传统赶集文化的发展充满不确定性。分析农村集市文化在互联网时代所具有的价值,可以得出以文化特色为赶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思路拓展的新思路。
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者进入城市打工,导致很多农村地区以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主,他们的消费能力有限,促进集市经济发展的能力亦有限,赶集的群体主要是老年人,只有在过年期间才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记忆中,笔者所在的某省某镇集市很热闹,商品繁多,村民络绎不绝。村民担着自家产的鸡蛋、蔬菜叫卖,看到熟悉的人也会亲切地打招呼,各种舞龙舞灯的好不热闹。但是,近几年赶集的人明显少了很多,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和儿童,商品种类也较少,赶集的小贩数量少了很多,舞龙舞狮的队伍也消失了。但我国有些地域将赶集发展成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动,如四川省的大邑县安仁镇充分发掘赶集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赶集文化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成为很多游客旅游的新地点。
1.4农村集市产业发展的意义
二、乡村振兴产业思考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产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产业前景看好、舞台广阔、潜力巨大。比如,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产生了更多更高层次的需求。据统计,2017年我国汽车保有量2.17亿辆,其中私家车1.70亿辆,占载客汽车的91.89%。这就意味着有5亿~6亿人可以通过私家车出行,极大地扩展了家庭成员的活动半径,他们对乡村生态、生活、文化、旅游的需求被激发出来。因此,时代的发展重新赋予了乡村新的内涵,现在的乡村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的地方。只要深入挖掘好农业的多种功能(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充分开发好乡村的多元价值(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发展乡村产业就一定大有作为。
2.1现代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业
2.2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乡村服务业
2019年,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8%。与之相比,乡村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这既是发展短板,又意味着发展空间很大,应重点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乡村生活性服务业。如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全国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近19万个,经营服务收入已超过5500亿元,市场前景持续向好。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趋势不会改变。随着农民老龄化、土地流转加快,如何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问题,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对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只有用我们的农机装备来生产自己的粮食,中国饭碗才能端得更稳。
2.3服务城镇居民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集市的发展思路
应当整合各个方面的科技创新资源,将资本与技术资源运用到农业生产和发展中。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培育一批懂技术的新农民,依靠科技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助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实现农民增收。在今后的乡村发展中,还应当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3.1完善乡村集市基础配套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推进乡村集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要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尤其是加大对农村集市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环境整治的投入,统筹用好乡村集市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集市示范片(点)、扶贫搬迁等专项资金,搞好项目整合,重点加强道路、旅游厕所、停车场、导览系统、通信网络、污水处理系统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实施餐饮质量安全提升工程,推进“明厨亮灶”、色标管理,开展“清洁厨房”行动,推动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做到卫生整洁、标识清晰;着力解决好交通主干支道连接;在有条件的乡村集市旅游集聚区推动智慧乡村集市旅游建设,实现网络全覆盖,进一步优化乡村集市环境。
3.2加强乡村产品宣传营销
好的营销是成功的一半。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应加强乡村土特产品品牌建设。开设公益性乡村旅游专题栏目,积极利用宣传片、微视频、直播宣传营销乡村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严格把控农产品及其关联产品的质量安全,增强当地特色商品的商标保护,创建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政府鼓励当地年轻人返乡创业,依托电子商务方式建立本地化商务综合服务体系,推介营销乡村产品。
3.3推动现代乡村集市田园旅游综合体建设
积极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稳步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鼓励发展工厂化、立体化、现代化等高科技农业;积极发展智慧农业、会展农业和众筹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拓展观光采摘、休闲体验、科普教育、文化创意等功能。在乡村集市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潜力的地区,建设田园综合体,丰富拓展现代涉旅农业的多种功能,加强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传承和利用。
3.4丰富农村集市文化内涵
农村集市是观察我国农村社会转型的重要窗口,从参与农村集市的群体特征可以了解我国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从集市商品的消费需求可以了解我国农村收入水平状况,从集市的文化娱乐活动可以了解我国当代农村与外界的联系。从当前我国各地集市发展状况来看,农村集市文化振兴很有必要[5]。农村集市文化振兴,首先应从重视乡村集市、重视赶集文化着手,因为文化是我国乡村振兴的关键,发掘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前提是尊重乡村文化传统,当乡村传统文化与旅游价值相互促进时,乡村文化振兴可以得到持续发展。而乡村文化的发展不应该照抄城市的发展模式,而应探索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发展模式,从而将我国农村建设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
3.5发展乡村振兴旅游创客基地
通过培训、培育、培养的方式,引导、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投身旅游创客活动。建立社会组织—政府—企业—资本—农村五位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大力扶持以众创、孵化为核心服务平台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发展实体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开发建设在线孵化平台,提供各类创业服务,为科技企业、乡村创客提供学习、交流、融资对接、路演及宣传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共同推动文化旅游衍生品开发,共同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和联络机制。出台激励乡村创客的政策,给予有代表性的创客、创客组织、优秀的创客项目一定的资金支持,营造乡村创客氛围,举办世界乡村振兴旅游创客赛事活动。
结束语
农村集市作为透视农村社会转型的窗口,从消费群体的变化反映出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从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反映出农村贫富分化的变化,从农民职业分化反映出农村的机械化水平,从文娱生活的转变反映出农村的对外开放程度。农村社会虽然与城市社会仍有差距,但是已经从传统的封闭、定型的社会向开放、现代的社会过渡。由于我国地区差异、城乡差异较大,局部农村地区的发展未必能代表中国农村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因此本文存在代表性不足的问题。农村集市本身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延续千年的旺盛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的文化职能。因此乡村振兴需要乡村集市的发展,农村集市的发展更应该作为公众了解农村社会转型与发展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