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养殖“蓄”势勃发群众致富“犇”劲十足——我市肉牛养殖产业助推乡村振兴见闻政务动态

“哞哞哞……”4月19日,记者走进扶绥县渠黎镇岜桑村秾屯村民郭伟刚的家庭肉牛养殖场,远远便可以听到此起彼伏的牛叫声,在宽敞的标准化牛圈中,一头头毛色光亮的肉牛正将头伸出护栏嚼食着草料。在当地,这些肉牛托起了村民的致富梦。

目前,我市肉牛养殖产业总体平稳,总量保持稳定。2016年以来,全市牛存栏稳定在30万头左右,年出栏稳定在8万头左右;适度规模养殖快速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市牛存栏11头以上的养殖场(户)1496家,存栏100头以上或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牛场33家,存栏1000头以上大型养殖场8家;另外,10头以下的散养户21638户,小散养户发展速度较快。

用好政策,夯实肉牛养殖发展基础

“买牛有贷款、养牛有保险、繁殖有技术、出栏有销路,而且还有补贴,对于肉牛养殖,我很有信心。”对未来肉牛养殖产业的发展,郭伟刚底气十足。

这十足的底气得益于我市推出一项项灵活的肉牛养殖产业扶持政策。

201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陆续出台《关于加快牛羊养殖业发展的决定》《崇左市加快牛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围绕栏舍建设、引进种牛、见犊补母、母牛繁育、品种改良、饲草料加工、屠宰加工等短板和瓶颈问题给予鼓励扶持,促进牛养殖业健康稳定发展。

在打好政策“组合拳”的同时,我市大力推广良种基础母牛扩繁增量,培育适合本地发展的地方优良品种。重点全面推广牛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2017年以来组织愿意从事牛品种改良工作的人员共14批146人到自治区水牛研究所跟班学习牛人工授精技术,不断提升牛品种改良队伍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并将上级配发的优质牛冻精及液氮有序免费发放到牛品改员,助推我市肉牛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据统计,自2018年以来,全市发放液氮15.53万升、良种牛冻精20.6万支;冻精共杂交配种母牛10.7万头,产杂交牛犊7.6万头;全市基础母牛杂交产仔率达82%以上,位居全区前列。

“不仅有好政策,还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只要肯干,改善生活不成问题。”扶绥县渠黎镇驮河村村民韦志成就是通过肉牛养殖过上了“牛日子”。2016年,他依托肉牛养殖扶持政策,开始养殖肉牛,经过几年的发展,他已成为当地有名的肉牛养殖大户。现在,韦志成不仅自己脱贫致富,还带动10多名群众发展肉牛养殖,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日子越过越好了,今年我打算继续扩大规模,把产业做大。”韦志成的笑容明媚灿烂。

创新模式,肉牛养殖带动群众增收

每天早上,驮河村村民马志海夫妻俩都要到自家的14亩牧草地里割牧草,割完又忙着去牛舍给牛喂水、加料、打扫牛舍,院子里草料筹备充足。6年来,马志海通过不断学习探索和用心管理,养殖技术越来越成熟,从最初的几头牛,发展到现在的48头,家庭收入逐年递增,并建立起自己的家庭农场,日子过得越来越有甜头。“我现在是自繁自育,每年出栏肉牛15头左右,年纯收入20余万元。”马志海告诉记者。

在驮河村,记者见到不少农户在庭院里发展“居养一体、舍饲一体、繁养一体”的紧凑式、高密度的“家庭农场”肉牛养殖模式,养殖区的外面就是数十亩的牧草种植区域。

“牛要‘逐水草而居’,以‘农民分散养母牛,企业集中育肥牛’、适度规模自繁自育养殖等模式,是夯实肉牛养殖产业发展基础的关键。”崇左市畜牧站站长、高级畜牧师、乡村科技特派员陆世财说。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市肉牛养殖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创新,遵循“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行政府主导、金融扶持、企业引领、大户带动、散户喂养的模式,集中对全市肉牛养殖大户的牛圈舍进行改造提升,并加大对肉牛龙头企业的资金扶持,形成“龙头企业+农投公司+合作社+基地+脱贫户”等多种养殖模式。如龙州县创新实施政府管建、企业管养牛、农户管养的三管养牛模式;天等县创建养殖小区采取“统一管理、统一饲养、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方式,带动千家万户养牛,肉牛养殖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性作用日渐明显。

此外,与自治区畜牧研究所、自治区兽医研究所及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等科研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肉牛肉羊创新团队在崇左设立工作站,并建立崇左肉牛综合试验站;创新研发牛脸识别技术,等等,为我市发展肉牛养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生态循环,促进肉牛养殖健康发展

开年以来,龙州县亮剑生态牧业专业合作社就敞开大门收购农作物秸秆,周边农户纷纷把自家的农作物秸秆运到这里售卖。

“玉米秸秆每吨可以卖120元,今天卖了1.78吨。”龙州县上龙乡民权村村民苏家伟对记者说,“玉米秸秆丢在田里沤不烂,烧掉又会有污染,运过来卖了还可以补贴家用,家里还剩下几亩地的玉米秸秆也打算运过来卖掉。”

“收割回来的甘蔗尾叶、玉米秸秆,经过加工成了喂牛的饲料;合作社产生的牛粪,成为种植业的有机肥料。这种‘地种粮、粮产秆、秆喂畜、畜产粪、粪还田’的绿色循环发展模式,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现代化、持续化迈进。”该合作社负责人韦海忠笑着介绍,发展秸秆饲料化加工,能解决各地养殖业饲料需求问题。

“我们加工生产的青贮饲料,不仅供给本地养殖企业,还销往云南、贵州、广东等省区,市场需求量比较大。”韦海忠告诉记者,合作社在2023年收贮加工秸秆饲料6.4万吨,实现产值2144万元,辐射带动6324户群众增收,为群众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200多万元。

将农田废弃秸秆变成肉牛爱吃的“香饽饽”,背后是科技的介入和新模式的威力。近几年来,我市积极推广“微生物+牧草、微生物+农作物秸秆”等饲草料微生物化利用技术,鼓励规模养殖企业和秸秆加工企业收购甘蔗尾叶等制作青贮饲料,大力推广“微生物+”现代生态养殖技术,形成“农作物—牛羊—有机肥—农作物”等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秸秆饲料化利用能力不断提高,生态养殖水平全区领先。目前,全市年加工1000吨以上的饲草料生产点(场)有23个,年加工饲草料约42万吨。

2020年,扶绥石埠乳业生态观光牧场荣获自治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称号;2022年,我市先后获得国家级糖料蔗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蔗牛养殖项目、国家级肉牛农业产业强镇(天等县驮堪乡),国家级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实现“零突破”……通过政府引导、资源整合、科技助力、金融护航等不断发力,我市肉牛养殖产业逐渐发展壮大,产业融合发展势头良好。

在南疆大地,一排排标准化的牛舍、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都是我市肉牛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养殖肉牛成为越来越多群众实现增收致富的第一选择,肉牛养殖产业已成为我市乡村振兴路上强农富农的‘新引擎’,真正做到了让群众增收更有底气,致富更有奔头。”崇左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黄信佩说。

THE END
1.畜牧业要做乡村振兴的“领头羊”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分支,历来在农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畜牧业更是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领头羊”,为乡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在这一战略目标的指引下,畜牧业以其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9348925668654341&wfr=spider&for=pc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畜牧业的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畜牧业的绿色发展 近年来 , 河南方城县在党的领导下 , 全县畜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 并取得一 定成就。 截至2 0 2 3 年 , 畜牧业内各项目在发展过程中的专业化、规模化水平明显提 高, 优质企业数量增加 , 畜牧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和特色产业 , 提高了 http://www.360doc.com/document/24/1025/07/65888890_1137567729.shtml
3.四川三农新闻网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有助于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新时代,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都是长期的历史性任务,需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助于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以农业产业链的http://sc3n.com/index/news/topics/id/6.html?page=10
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 三农” 工作的总抓手,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数字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建设智慧农业,为助推数字https://xczx.nwafu.edu.cn/sndtB/750260a4569b4153b2a20a6e3c0f4ef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