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畜牧业论文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畜牧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2.2在生态畜牧业的各个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假如其中的某个环节受到了干扰,就会波及整个系统,从而使其失去原来的平衡状态。

2.3在生态畜牧业系统中以其“食物链”的形式源源不断的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转换、流动,从而保证了系统中各种生物的异化与同化作用正常的进行。

2.4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是生态畜牧业中比较完善的配套,通过这个配套,不仅能减少污物的出现,而且还能实现效益的增加以及环境净化的统一。

3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措施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高效”的原则,充分的和“以示范服务促推广,加快舍饲转方式,龙头带动扩规模,精深加工增效益”的思路利用资源丰富的“土地、牲畜、草”,结合现代科学的技术,走“立草为业、草畜结合、龙头带动、整体推进”的现代健康型畜牧业发展之路。

3.1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饲草作为生态畜牧业发展中的纽带和关键,在山区要结合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工作,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着力点,加大人工种草力度。科学种植,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既满足牲畜需求又提高草场植被覆盖率;增加适合当地生存环境的母畜,引进高产、低耗、节粮的畜种,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保障品质,发展健康畜牧业。

3.2经营方式转变,集约化水平提高

3.3资源的回收利用,促进生态平衡

推行5种养殖模式:生物垫—堆肥—零排放;生化工程—粪便处理—达标模式;沼气(厌氧)—氧化塘(好氧)—养鱼,沼气(厌氧)—果菜林场浇肥等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循环处理模式;生态有机肥深加工处理模式。不仅有效解决农村养殖污染的难题,还给养殖户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互利双赢。另外在回收利用废弃秸秆方面,大力发展秸秆生物性的饲料,将其加工之后转换成家畜的饲料,不仅能改变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状态,而且还能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推动“绿色饲料”的推广,也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

(1宁夏大学新技术应用研究开发中心,银川750021;2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银川750021;3北京地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100084)

摘要:为科学管理畜牧业、合理利用草场资源,研究并建立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成为实现半干旱半荒漠地区畜牧业高效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本研究从防治草原荒漠化的角度出发,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3S”技术提出了半干旱半荒漠地区县一级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的原则与方法,着重对县一级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初步设计。目前“3S”技术支持下的草地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在国内畜牧业管理上的应用还处于研究阶段,至今还没有产生一套完善的系统可以推广使用,本研究对该系统的最终建立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3S”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畜牧业;荒漠化

中图分类号:S812.5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2013-0974

PreliminaryStudyonCountyLevelAnimalHusbandryMISinSemi-aridandSemi-desertRegionHanLei1,ZhanXiuli2,ZhaoJinxu3

(1ResearchCenterofNewTechnologyApplicationandDevelopment,NingxiaUniversity,Yinchuan750021,Ningxia,China;2SchoolofRecoursesandEnvironment,NingxiaUniversity,Yinchuan750021,Ningxia,China;3BeijingDatumScienceandTechnologyDevelopmentCo.,Ltd.,Beijing100084,China)

Abstract:Developingananimalhusbandry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forscientificmanagementofanimalhusbandryandrationalutilizationofgrasslandresourceshasbecomeanurgentneedinachievingefficientmanagement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animalhusbandryinsemi-aridandsemi-desertregion.Inviewofcombatinggrassland-desertification,thispaperproposedatechnicalrouteandapracticalwayfordevelopingtheanimalhusbandry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MIS)basedon3Stechnology.Theobjectivesandprinciplesforestablishingthedatabaseofthissystemwaselaborated.Meanwhile,thestructure,technicalfeasibilityofthesystemandsystemfunctionwasdesignedpreliminarily.3Stechnologydevelopsrapidly,however,currentlytherewasnodevelopedMISfortheareaofgrasslandanimalhusbandrymanagement,thisstudydemonstratedarealisticsignificanceforthefinalestablishmentofthisanimalhusbandryMISinthefuture.

Keywords:3STechnology;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MIS);AnimalHusbandry;Desertification

0引言

草畜资源的协调发展一直以来都是草畜平衡研究的核心,长期以来,由于草畜平衡发展上各因素间的不协调,造成畜牧业的不稳定发展,掠夺式的经营又导致了土地沙漠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升级、载畜能力不断下降[1-2]。为有效改变这种恶性循环,实现草畜资源的协调发展,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系统对草地资源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根据不同类型草场的不同生产潜力,合理调度、配置牲畜的数量和种类[3-4]。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就是综合利用GIS软件,遥感、GPS定位等高新技术手段,同时也吸收传统调查、监测以及管理的长处,将地理、气象、人文、土壤、植被、畜牧、自然灾害等信息,统一到计算机系统之中,通过对信息的分类、加工、评价、分析,得到一系列用来指导畜牧业管理决策的信息或知识[5]。因此开发建立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不仅可以为半干旱半荒漠地区畜牧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对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合理利用草场资源、维护荒漠草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从功能上来讲,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是GIS与MIS(管理信息系统)在畜牧业上的综合应用。目前“3S”技术支持下的草地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在国内畜牧业管理上的应用还处于研究阶段,至今还没有产生一套完善的系统可以推广使用。最早卫亚星等[6]提出了用VisualBasic语言建立草地畜牧业管理系统的方法;吴全等[7]开发出“中国西部草地资源信息系统”,该系统具有草地分类和载畜量估算2个主要功能,但是没有考虑到畜牧业管理的需要,而且不适于在小尺度上的应用;张学俭等[8]基于“3S”技术对宁夏重点风沙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开发与设计,为草地畜牧业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随后王庆[9]2008年利用ArcGis9.0Desktop建立了宁夏盐池县草畜资源基础数据库,并分析和估算了草场载畜量以及草地畜牧业管理需求。畜牧业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正处于升级换代的阶段,畜牧业信息化对促进荒漠化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基于此,本研究根据畜牧业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初步设计了半干旱半荒漠地区县一级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为今后该系统的最终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给改造传统畜牧业、开拓现代畜牧业提供参考。

1畜牧业信息化管理的需求

(2)最大可能地满足县一级畜牧业综合管理的业务要求,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语言开发,在窗口中实现各种业务的统计分析处理,结果通过图标和专题图的形式表现。

(3)系统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在确保系统实用的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使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和对需求变化的自适应能力,以适应将来系统数据增加和功能扩展的变化。

2系统结构与功能设计

2.1系统结构设计

整个系统采用Client/Sever结构,客户端为基于GIS软件开发的应用程序,服务器端采用SQLSever管理各类数据库,系统主要由数据库编辑、数据查询、地形分析、专题图制作、资源评价、管理决策、效益评价及灾害监测8个子系统组成[10-11],其组成结构见图1。2.2数据库数据组织与加工

根据数据库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各自的特点,通过属性数据管理和GIS的集成,结合各种评价方法与数学模型,实现对畜牧业数据信息的动态管理[7],如图2所示。

2.2.1数据组织

(1)基础数据的获取。建立一个能满足研究目标服务的信息数据库最基本的工作首先就是基础数据的选取,一般可分为下列6个类型:社会经济状况、耕地及农作物播种情况、林业建设情况、草场及其建设情况、畜牧业生产情况及气象气候资料等[12]。

(2)地图及影像资料的收集。地图资料包括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草场类型图、土壤类型图等;利用不同时期的遥感资料可以进行动态比较分析。

2.2.2资料加工处理

(1)地形图及专题图矢量化。应用GPS进行地理坐标的数据测定,使用扫描仪或数字化仪将纸质地形图扫成栅格图片,利用北京54坐标系统的文件配准方法对栅格图片进行配准,利用矢量化软件如R2V对地图资料进行矢量化,将结果导入GIS系统。

(2)数据表连接。本系统的空间数据以图层为基本单位,图层数据包括2种,一种是空间分布的目标(用实体图形表达),一种是目标属性数据(用属性表或属性库表达)。图层目标和目标属性数据是通过目标关键字紧密相联的,这样便于空间查询、管理和分析,这种关联既可以满足从图形到属性的查询,又可以从属性到图形进行查询。

(3)属性编码。对地图属性要素进行编码,是规范管理、利用数据库,减少数据存储的有效途径之一。根据有关国家标准对地图属性要素进行编码,可以为其他单位、系统所接受。与GIS有关的标准有:GB2260—8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13923—92《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GB14804—93《1:500、1:1000、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GB/T5660—1995《1:5000、1:10000、1:25000、1:100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等[5]。

2.2.3系统数据库的建立

(1)栅格数据库。包括遥感影像类数据库和地图栅格数据库。遥感图像经图像处理软件处理后,在GIS软件中建库;地图栅格数据在扫描配准后同样在GIS中建库。

(2)矢量数据库。包括基本地形图的矢量数据库、土地利用现状图、草场分布图矢量数据库等。

(3)属性数据库。包括地形数据,如数字地面高程数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坡度、坡向数据等;地面测试数据,如不同时期地面植被、土壤、气象、水文等数据;现状数据,如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植被类型等。

(4)报表文档数据库。包括各种统计报表、管理文档、规划设计报告等,另外可以添加各种模型如效益评估模型等。

2.3系统功能设计

本研究设计的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具备8个子系统,图1中前4个子系统为该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后4个为系统的拓展功能,需要以GIS作为开发平台,采用符合工业标准编程语言如C++、VBA、Delphi等开发工具进行二次开发实现[5]。

(2)查询检索。本系统在专题数据库与图形数据库之间建立了密切联系,因而可以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一体化信息查询,查询方式可分为图形查询、属性查询和数据库查询3种方式,通过这几种方式把经过数据采集和变更调查输入的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按照各种给定的查询条件进行查询。

(3)数据统计。在数据库中进行查询检索时,可以将查询到的具有指定专题值的数据记录或者具有指定专题值某一范围的记录进行统计。比如可以对所有地类面积进行统计,可以对2年数据进行对比统计,也可以就各个乡镇的面积进行统计等。

(4)专题地图制作。专题图包括现状专题图和规划专题图。直接从地理空间数据库中筛选有关某一专题现状的属性数据,以不同的颜色、图案表示,如土地利用现状图、草场类型图等。还可以根据不同专题的需要,把规划的内容表现在地图上,例如土地利用规划图、畜牧业发展规划图等。

3系统功能的拓展

3.1畜牧管理

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就是要为决策服务,一般流程如下:

(1)确定草场类型。通过系统查询可得到该地块的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坡度、水分条件、光温条件,由这些因素决定地块利用方向,立地条件好的可以作为人工草场经营,否则作为天然草场。

(2)牧草品种的选择。根据立地条件和牧草的适宜性来选择牧草品种,原则上选择对环境适宜性好、适口性好、产量高的牧草品种,在天然草场更新和人工草场建设中推广。

(3)估测牧草产量。主要依据往年统计资料和环境因子对牧草生长的影响。估产的方法有:根据遥感资料估产;建立数学模型,计算环境因子(光热、水土等)生产潜力、牧草在此环境下生产能力;样地调查可以作为验证。

(4)放牧方式确定。根据草场条件选择放牧方式,如草场条件较好,可以自由放牧或轮牧,而对于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的草场、已经荒漠化或者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草场,就应该禁牧,对草场进行封育保护。

(5)确定放牧的牲畜品种。为了合理、充分利用草场资源,主要依据草场的质量,例如牧草品质、适口性、饮水范围等,确定放牧牲畜品种、搭配比例。

(6)确定载畜量。根据牧草产量和质量,以及饲养标准需要量来确定草场适宜的载畜量。同时根据统计资料计算实际载畜量,适当调整,具体方法见农业部《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NY/T635—2002)。

3.2草场灾害的监测与防治

利用遥感技术与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对草地自然灾害进行及时的监测和预报。根据监测预报信息,及时预防,救灾减灾,减少损失。

(2)遥感监测草地火灾发生位置、过火面积、预测火灾发展动态可起到减灾效果,并且为救灾提供信息支持。草原火灾预警以数理统计和过程模拟为主,分别从火源、地理因素、可燃物类型与特征、气象条件等方面构建草原、森林火险预报指标体系和预报模型,构造火灾危险指数[14]。Brillinger等[15]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森林野火发生的概率,均得到了理想的预测结果。此外,美国LawrenceLivermore国家实验室和LosAlamos国家实验室开发的野火自动气候火险预测模型NWPP,可以对火行为进行动态预测,并为扑火和灭火等提供技术支持[16]。

(3)干旱导致牧草减产,严重时会使牲畜缺少饮用水,遥感影像与气象数据结合,确定草地旱灾的范围及程度,绘制旱情分析图,便于多方面采取措施抗旱保畜保苗。采用MODIS陆地表面温度数据和MODIS植被指数数据,建立干旱指数模型,反演其温度植旱指数(TVDI);用植被供水指数(VSWI)监测草原旱情的发生、发展和加重过程[17]。

(4)遥感技术对鼠虫害的宏观监测可及时预报鼠虫灾危害面积及迁移方向,可建立早期预警体系。目前,可满足草地鼠害监测要求的有TM和SPOT、Quick等[18]卫星遥感资料,配合地形地势图、土壤类型图、植被类型图、水系分布图、优势种害鼠区域分布图等建成空间数据库,把鼠害的发生、危害程度、各种气象因子等建成属性数据库,利用GIS的空间数据库操作和图形处理分析等功能,就可产生关于害鼠暴发、危害等信息,从而制定相应的管理决策措施[19]。

3.3工程规划

工程规划以空间数据库为基础,结合分析和评价模型,争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达到最佳组合。传统的规划,需要做大量的地面调查和基础测量工作,而且资料不容易更新,利用信息系统做工程规划,不仅具有数据库数据容易更新的优势,而且可以结合预测模型、效益评价,给出最佳方案。

3.4效益评价

效益评价的方法一般可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将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数据列在一个表格上,即投入产出表,建立数学模型,研究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李新文等[20]针对草原建设工程项目构建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5个准则层指标(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景观效益)、15个指标层指标和68个分指标层指标,能够为进行草场建设效益评价提供基本参照。张艳荣等[21]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畜牧业效益评价模型,克服了单指标评价、人为等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能较好地结合效益评价中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全面综合地分析和评价畜牧业效益,分析结果具有可靠性、客观性。

4结论

(1)能够及时向用户提供动态的空间地理信息。

(3)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实现草场估产、草场质量等级评价、灾情预报等功能,从而为草场利用规划、畜牧经营管理提供信息和手段。

(4)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产生很多过去只有通过大面积调查才能得到的数据,例如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植被类型及分布状况等。这些数据主要通过3S技术获得,特别是实时变动的数据,与常规统计数据相比,更为精确,而且利用这些数据,可以对现有的统计数据进行科学的验证。

由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研究的县一级草地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仅仅对其结构与功能进行了初步设计,并对今后该系统功能的拓展内容进行了研究综述,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其功能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5讨论

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将实现草地资源管理的自动化,可以通过遥感监测反映出草地退化、土地利用变更等信息,以便及时采取对策。应用该系统,可以根据草地资源的变化、实地调查数据以及气候因素(主要是降水),实时反映出指定草场在一定时期内的合理载畜量,评估草地承载潜力或超载率,以此作为草畜平衡管理的依据。此外,通过遥感、GPS定位等高科技手段获得大面积测量数据,避免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地面调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测量精度的提高,会逐渐减少对地面调查的依赖,同时能及时对系统数据库进行更新;利用GIS的信息指导管理MIS的知识库支持决策,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畜牧业的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利用计算机管理,操作便捷,实用性强,既吸收了传统管理的长处,又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庞吉林,张克斌,乔娜,等.基于RS的盐池县近10年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4):112-115.

[2]梁天刚,冯琦胜,夏文韬,等.甘南牧区草畜平衡优化方案与管理决策[J].生态学报,2011,31(4):1111-1123.

[3]李青丰,齐智鑫.草畜平衡管理系列研究(4)——草畜平衡计算软件开发[J].草业科学,2012,29(1):117-120.

[4]杨博,吴建平,杨联,等.中国北方草原草畜代谢能平衡分析与对策研究[J].草业学报,2012,21(2):187-195.

[5]陆守一.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4:399.

[6]卫亚星,陈全功,梁天刚.利用VB建立草地畜牧业管理系统[J].草业科学,2002,19(1):49-51.

[7]吴全,杨邦杰,张松岭,等.基于3S技术的中国西部草地资源信息系统[J].农业工程学报,2001,17(5):142-145.

[8]张学俭,张新华.宁夏重点风沙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设计[J].宁夏农林科技,2005(1):1-4.

[9]王庆.盐池县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10]张慧霞,娄全胜.基于GIS的惠州西湖水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建[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1):130-132.

[11]刘英敏,杨天行.密云水库及上游流域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1):197-199.

[12]吴玲敏.基于GIS草场牧户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13]周秉荣,李凤霞,申双和,等.青海高原雪灾预警模型与GIS空间分析技术应用[J].应用气象学报,2007,3(18):373-379.

[14]崔亮,张继权,包玉龙,等.呼伦贝尔草原火灾风险预警研究[J].草业学报,2012,21(4):282-292.

[15]BrillingerDR,PreislerHK,BenoitJW.Probabilisticriskassessmentforwildfires[J].Environmentrics,2006,17:623-633.

[16]刘兴朋.基于信息融合理论的我国北方草原火灾风险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17]贺俊杰,王英舜,李云鹏,等.利用EOS/MODIS植被供水指数监测锡林郭勒地区土壤湿度[J].中国农业气象,2013,34(2):243-248.

[18]王玮,冯琦胜,于惠,等.“3S”技术在草地鼠虫害监测与预测中的应用[J].草业科学,2010,27(3):31-39.

[19]王加,亭负旭,江苏红,等.“三江源”地区退化草原的鼠害监测技术[J].草业科学,2008,25(8):110-112.

论文摘要:新疆要使畜牧业在农业中占主导地位,建设现代化畜牧业,必须抓住草业这个关键,而且要按钱学森院士提出的草业理论和实际去执行和完善。草业要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去组织、经营和管理,建立草地科学经营体系。新疆发展草业要因地制宜,兴办草业龙头企业,把草料加工办成大企业,改变草地经营“大锅饭”状况,加大对草业的投入,并培养草业科技、经营队伍。

1新疆农业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

2002年8月301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召开畜牧工作会议,对农业产业结构作出了重大调整,决定把新疆农业结构从种植业为主导地位改为以畜牧业为主导地位,并要把传统畜牧业过渡到现代畜牧业。在《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畜牧业是当前面对国内外市场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当前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最有效途径”。

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是总结我区几十年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国内外成功的经验,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条件,特别是市场经济的需求而作出的决策。发展新疆畜牧业,已经是势在必行。

2新疆发展畜牧业的基本条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基本条件

新疆是我国的重要牧区之一,有草地(有效)面积4860.68万ha,占土地总面积的34.4%,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21.7%,占全区绿地面积的86%;草地分布在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和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边缘及河流沿岸;草地季节利用明显。全疆约有70%以上的牲畜不同程度在草地放牧,包括四季、三季或二季在草地放牧。另外,还有几千万亩的农林副产品可以利用。

2.2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四季草地不平衡,草畜矛盾尖锐,尤其是冷季饲草不足据测,草地载畜能力只有3,202.77万头(只),但至20世纪末,我区牲畜已达4,525万头(只),远远超过载畜能力。

2.2.2天然草地退化13逐严重据测普遍退化已达85%,其中严重退化的高达37、5%。表现草质变劣,植被变稀,草层变矮,产量减少50%。

2.2.3草地长期投入不足,建设缓慢牧业、草业的投入只占全区投入的l%左右,占大农业投入的7%~8%,但牧业产值占大农业的25%左右。正如原农业部部长何康视察新疆牧区时所说“三多三少”现象,即产出多,投入少;要得多,给的少;讲得多,落实少。

2.2.4盲目追求牲畜存栏头数有专家认为,新疆牲畜头数的增加,实际是掠夺式侵占草地而取得的。靠天养畜完全依靠天然,一遇风雪灾害,牲畜大量死亡,还增加了冬季草地的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3草业在新疆发展的重要意义

3.1草业的概念

草业是建立在草地资源开发基础上的,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以草地各类资源为基础,通过家畜、生物、化工、机械和经济等现代科技手段,建立高度综合的、能量循环的、科学管理的、多层次、高效益的科学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3.2钱学森院士对

4.3草地科学经营体系建设

草业系统工程包括:草业生产体系;草业管理体系;草地科学经营体系。

钱学森院士把草业系统工程的草产业列入第六次产业革命之一,知识密集型草产业,就是把高科学技术用在草业生产(种草、养畜、加工)管理(经济、生态、技术、社会)和经营上去。归结起来,草业发展,一个是产业化问题,用企业带农牧户,加第二个是高科技,就一定能把草产业搞上去。

草业关键在于造就既懂经营善于经营又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才能建设起科学的经营体系。目前,我国已初步建设起如下草地科学经营体系:

4.3.1草地法制管理经营体系《草原法》公布实施已经20多年了,近期国家又在修改、完善已经公布实施,其核心就是运用法律手段,对草地资源实行科学的管理经营,从而保证不断提高其生产力,实现牧业现代化、草产业化和生态环境的最优化。建立一支草原监理队伍,把外部破坏草地与内部过度超载放牧的现象坚决刹住,按法管好草地,按经济规律经营好草地。特别是固定草地使用权后,实行农牧民草地承包有偿责任制,用经济补偿的办法管理经营草地,就能发挥农牧民保护建设草地的积极性。

4.3.2草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经营体系草地保护是草原管理经营的最基本任务。防止草地继续破坏,为农牧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保证草地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确保牧业稳定发展;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创造优质的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对那些乱垦、超牧、滥挖草地植被者要按法处理,根据破坏的程度罚款,甚至绳之以法。要制定各季草地的放牧强度,实行轻牧、禁牧、休牧、轮牧、舍饲等制度;退化严重的草地,也可采取封育、补播牧草、机械松耙、施肥、灌溉等改良措施;更为严重的甚至可以重新建立人工草地。总之,要加强管理、合理经营、科学利用,严防再次退化,充分发挥草地资源再生利用的最高价值。

4.3.3草地建设管理经营体系草地建设是实现草地集约化经营,发展现代化草业、牧业的基础。世界上畜牧业、草业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都非常重视草地建设。我国、我区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今在草地建设中投入了很大一部分资金,从人工种草、飞机播种牧草、退化草地改良、退耕还草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效益明显。在草地建设中,要动员各方面力量一起建,国家、集体、企业、个人都上,实行谁使用、谁建设、谁所有;国家投入的资金为了达到建一块,成一块,取得高效益,要形成一套管理经营体系,层层都有人管,有计划、有监督、有检查、有验收。

4.3.4草地科研、培训、推广经营体系要发展草业,关键要造就一大批既懂科学技术、又掌握经营管理的人才。把草地上的许多研究,落实到区、地(州)县(市),乡草地工作者身上,给他们解决物资、待遇、资金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及时研究保护、改良,人工种植草地等方面的课题,取得成果,经过培训各级人员,从而大面积推广下去。建立一个热爱草业,懂得草业,专心草业,会规范管理、集约化经营的草业专业队伍。要建立一个科研、培训、推广的三结合经营管理体系。今后要按经营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要求改革科技推广体制,变科研成果为生产力,直接推动草业蓬勃发展。

5发展草产业关系到新疆大开发命运

尽管草业在我国发展尚处于初级阶级,但它对畜牧业、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市场开发潜力巨大。“西部大开发不是大开荒”,必须草业先行,这是我区大农业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新疆如何发展草产业我们的主要建议:

5.i因地制宜发展草业

长期以来在“三重三轻”(重农轻草、重畜轻草、重林轻草)的影响下。草地资源破坏严重.力口之天旱等自然因素,草地退化严重,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最近,国家准备投入巨资保护1667万ha被破坏的草地,并建设了200万ha人工草地暂时取而代之。这是一项重大措施,必能为我区发展草业、牧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破坏的草地首先是围栏保护封育。禁止继续乱牧,同时,可采取松土、补播、灌溉等措施,封育5年左右即可恢复。人工草地建设主要放在开荒后的弃耕地、闯田、低产田上,这是个既快又省的办法。新疆有133万ha弃耕地,67万ha旱地、闯田、低产田,还有近133万ha平原和山区天然打草地需要改良提高。农田种植苜蓿面积从目前的4%左右(133万ha,主要是生产建设兵团各团场种植的)提高到10%(33万ha),再慢慢达到15%~20%(50~60万ha),搞好草田轮作(兵团各团场,地方农牧场都有经验),可提供大量优质蛋白质饲草,又培土肥田,近田养畜,达到畜草丰收。

[关键词]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建议

加强草原生态治理也是强化农牧业基础地位的重要内容和措施之一。我国是草原大国,拥有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与森林和农田一起构成陆地上三个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几乎占据国土面积的半壁江山,约为森林面积的2.5倍,耕地面积的3.2倍,是我国国土的主体和面积最大的绿色屏障。草原被誉为“城市之肺”和“大气过滤器”,在供氧固碳、净化空气、防风固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和保育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显著作用,给人类提供了一个舒适怡人的生活环境。其次,草原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作用不可忽视、不可替代。草原的兴衰,不仅影响到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更重要的是关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安全。

多年来,我们在推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要看到草原生态形势依然严峻,草原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导致草原退化、资源面积减少的各种潜在因素还依然存在,且有加剧的态势。草原乱开滥垦、超载过牧、草原环境污染、破坏植被现象屡禁不止,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还在发展,各地由于草原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的“沙尘暴”“冰雹”“雪灾”等恶劣气候时有发生,草原的生态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当前抓好草原生态环境治理、推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这件农牧事已迫在眉睫。

1立足当前,全力促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以来,一系列重要讲话,对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这对全面深化草原生态保护工作是难得的好机遇,我们要在认真学习领会“做好农牧人、干好农牧事”精神的基础上,迅速行动起来,不等待、不观望,主动工作,切实把草原生态保护和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抓紧抓好、落到实处。

2加大天然草原保护,实现草原资源永续利用

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保护优先、综合治理”的原则,继续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实施力度,积极探索和推广草原保护新技术,加强草原鼠虫害和毒杂草防治,积极开展补播改良,加大草原生态综合治理,遏制草原退化势头。同时,严格执行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落实禁牧、草畜平衡工作,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继续加大草原围栏、棚圈、储草棚、青贮窖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减畜养殖基础条件。同时,大力发展草产业,推进优质高产饲草种植进程,为草原畜牧业转型提供保障,实现退化草地恢复和发展饲草的双赢。

3强化草原普法宣传,提高全民草原保护意识

4加大草原执法监管,维护草原生态安全

全面落实国家草原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坚决贯彻执行禁牧减畜和草畜平衡,继续采取重度退化草原全部实行退牧、中度退化草原实行禁牧封育和轮牧、休牧等手段进一步加大草原生态恢复,建立健全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轮牧、人工种草等地方性制度,积极推进出台草原保护、草原畜牧业发展和牧区农牧民增收的支持政策;建立健全草原监理体系,改善草原执法装备条件,完善草原监管手段,严格落实村级管护员管护责任,切实加大草原执法监督力度,坚决制止和打击非法使用、流转和人为破坏草原的各类行为,加大草原执法人员培训力度,加大草原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提高草原违法案件的警示作用,促进草原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5全面加强服务工作,促进牧民转产转业。

建立和完善农牧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畜牧业生产经常性技术指导和服务,采取草场、牲畜保险和加强畜牧业灾害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畜牧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加大牧区牧民转移就业力度,积极利用就业培训和劳务输出中介组织等平台,引导牧民从事旅游接待、饮食服务、运输业、餐饮业等二、三产业和发展民族手工业、牧区民俗旅游业、民族服饰加工、民族食品等特色产品制作等。同时,通过创立小额贷款、创业贷款、无息贷款等优惠政策以及草场抵押、流转、保险等措施筹措资金,扶持群众兴办企业、发展家庭牧场、牧家乐、帐房宾馆等草原经营性旅游活动,加快牧区劳动力转产就业,拓宽牧民就业和增收渠道;积极鼓励牧民群众进城定居,加强和完善进城群众医疗、就学和养老保险等社会服务,使更多的游牧民告别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使天然草原减轻人畜压力的同时,让农牧民享受现代文明生活。

关键词:光合细菌分离筛选污水净化降解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畜牧业的发展也日渐增长,畜禽规模化养殖己成为现阶段畜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与此同时,规模化饲养也造成畜禽排泄物过度集中,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据统计畜禽废弃物占农村总废弃物的80%以上。现在,畜禽粪便与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并列成为水环境污染的三大源头之一。畜禽废水具有高有机物、高悬浮物、高氨氮、臭味大、水质变化大的特点,是造成许多重要水源地、河流、水库严重污染和富营养化的一个主要原因[1-3]。

光合细菌(Potosynteticbacteria,PSB)是近些年来研究治理有机污染较为有效的一种兼性厌氧菌,它在自然界的碳素、氮素、硫素转化循环中起重要作用,菌体本身无毒,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和生理活性物质,其中的许多种能耐受高浓度有机物,因此可以在较“恶劣”的环境下发挥处理有机废水的作用[4-5]。

1.实验部分

1.1实验仪器与药品

实验仪器:optizen2120UV型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化学耗氧量测定仪、PHBJ-260型pH计、HT1500型TOC分析仪、水杨酸-次氯酸盐光度法。

培养基:KH2PO4、K2HPO4、NH4Cl、MgSO4、琼脂、酵母高、等

1.2实验水样

实验水样取自于东陵区南部某养鸡场鸡粪,用水稀释获得。

1.3光合细菌的筛选

实验用光合细菌(PSB)菌种为本实验室从鸡粪中分离得到的光合细菌混合培养液。根据《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和《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中对光合细菌各种属的检索步骤及特征描述,对分离得到的主要光合细菌菌种进行初步鉴定。

1.4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

首先对鸡粪水进行稀释。同时,制作培养基,对培养基进行接种鸡粪水中的细菌,对其进行厌氧培养和进行筛选光合细菌厌氧菌落。通过筛选出来的厌氧细菌制作光合细菌厌氧反应器。而后,用光合细菌厌氧反应器对污水进行处理。最后,对用厌氧细菌处理过的鸡粪水用水质分析仪进行测定,测定总氮(TN)、氨氮含量、化学需氧量(CODcr)、OD值、pH值。

2.分析与研究

2.1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因素

(1)温度对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

取生长期厌氧光合细菌菌液1ml,加到液体培养基中,分别在15、20、25、30、35温度条件下光照厌氧培养9h后,测定OD,确定不同温度对厌氧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厌氧光合细菌适宜生长温度是25~35,其中在30时生长最好。

(2)pH值对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

(3)不同光照强度对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

不同光照强度实验结果表明,光照越强,光合细菌生长的越旺盛,在光照强度在7000Lux-10000Lux条件下培养的菌液比3000Lux-5000Lux条件下提前30小时变为深红色。所以,本实验在处理废水的过程中采用阳光直射和日光灯配合的方法。

2.2分析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确定实际应用的具体方法:光合细菌厌氧处理鸡粪水,温度在30度左右,pH值为6.0,并且在阳光直射与日光灯配合下进行时效果最佳。

2.2.1对鸡粪水中氮及COD的去除

废水生物脱氮工艺中氮的转化只要是通过硝化作用将氮转化为硝酸盐氮,在通过反硝化作用将硝酸盐氮转化生成氮气从水中释放出来。

对鸡粪水中氮及COD的去除率见表1。

3.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光合细菌厌氧反应器处理鸡粪水从技术上是可行的,通过在最适宜的的条件下,对COD的去除率达到44.83%,TN的去除率大道27.38%,NH3-N的去除率为28.65%,NO3-N的去除率达到12.37%,对有机物的去除能力良好,但是对于脱氮的能力一般。本研究方法作为鸡粪水的前期预处理工艺一般。不能达到直接排放标准。因此,经过光合细菌厌氧器处理后的废水还需要进一步的后续处理,例如培养藻类、氧化沟、氧化塘,以及其他的化学混凝法等等。

总之,现在光合细菌厌氧器对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处理能力一般,在前期的预处理过程中适用效果良好,但是需要进一步的后续处理。

参考文献:

[1]李远.我国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存在的环境问题与防治对策[J]上海环境科学,2002,10(21):597-599.

[2]吴淑杭,史家木梁,徐亚同,等.猪场粪便污水PSB液肥化及其应用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1):265-268

[3]李自刚.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堆肥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与物质光合转化关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关键词GIS技术;草地畜牧业;应用

ResearchAdvancesonApplicationofGISTechnologyinGrasslandLivestockHusbandry

DUANQing-wei1,2,3XINXiao-ping1,2,3

(1HulunberGrasslandEcosystemObservationandResearchStation,Beijing100081;2KeyLaboratoryofResourceRemoteSensingandDigitalAgriculture,MinistryofAgriculture;3InstituteofAgriculturalResourcesandRegionalPlanning,Chinese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

AbstractTheresearchonapplicationofGIStechnologyingrasslandlivestockhusbandrywasoverviewed,includingforageproduction,grasslandresourcesurveyandgraphing,paddockassessment,grasslandmonitoringresearch,decision-makinginrecoveringforestandgrass,WebGISinlivestockmanagement,grasslanddisastermonitoringandforecast,GISmodelusing,etc.

KeywordsGIStechnology;grasslandlivestockhusbandry;application

1在牧草生产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邹金秋等[1]开发了基于GIS的牧草适宜性决策支持系统。该决策系统的用户群是政府决策领导、科研人员和一般使用人员(包括普通牧民)。为了适应于不同应用人群,该系统具有数据库管理功能完善、界面简单、使用方便、评价模型科学合理等特点,并且具有“查询现有结果”、“修改属性评价”和“空间叠加评价”3个功能。

2在草地资源调查与制图方面的应用

在草地资源调查方面,通常是RS与GIS技术相结合,利用纸质地图,结合遥感影像,进行植被制图。如苏大学等[4]快速完成了全国草地资源面积、类型与分布的调查,初步建立了中国草地资源本底数据库。

3在牧场评价方面的应用

4在草地监测研究方面的应用

5在退耕还林还草决策方面的应用

杨存建等[9]探讨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确定需要退耕还林还草耕地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包括4个步骤。一是建立土地利用、土壤侵蚀、数字高程、坡度、坡向、植被指数、降雨和温度等数据库,并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从而得到生态环境质量数据库;二是从土地利用数据库中提取旱地的数据,并与坡度数据、土壤侵蚀数据、植被指数数据和生态环境质量数据进行叠加分析;三是确定退耕还林还草的原则,并在GIS的支持下,确定需要退耕还林还草的面积及其空间分布;四是利用降雨数据进一步分别确定退耕还林或还草的面积及其空间分布。该研究结果可以为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6WebGIS在草地畜牧业方面的应用

7在草原灾害监测与预报方面的应用

7.1草原火险预报

中国草原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频繁发生的草原火灾给畜牧业生产、人民生活及草地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还可能引起森林火灾,加重经济损失程度。草原火险等级预报技术可以预测和预报草原火灾的发生和发展,大大减少火灾的发生次数及其带来的损失。根据中国北方草原生态和环境特点,综合影响草原火灾发生和发展的因子,选择温度、相对湿度、风速、降水量、枯草率、可燃物干重和草地连续度共7个基本指标构造了基于遥感的草原火险指数。根据计算得到的草原火险指数,将研究区域的火险状态划分为低、中、高和极高4个等级,用来预测草原火灾发生的可能性、扩展速度和扑灭难度。草原火险等级预报可以为草原火灾管理者提供有力的管理工具[12]。

7.2草原雪灾监测

利用NOAA/AVHRR晴空气象条件下的影像资料,建立积雪监测反演模型,动态监测雪灾期间大范围的积雪空间分布状况,对牧区雪灾综合评价及防灾救灾具有重要意义。使用北疆地区1996―1997年2次雪灾期间的4个时相的晴空NOAA卫星数据及20个地面气象台站观测资料,研究了云与雪的判识及图像去云处理方法,提出了云层覆盖下图像缺值插补处理的一种新算法;采用线性混合光谱分解方法,研究了基于像元的积雪覆盖率及积雪空间分类算法,模拟出北疆地区积雪深度遥感地学反演模型。研究结果可为牧区雪情动态监测、分析与综合评价系统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13]。

7.3蝗灾监测

8GIS模型的应用

木本植物入侵草地和萨瓦纳草原是一个全球现象。Briggsetal[16]研究利用航空影像数量化了1940年和2001年的入侵情况。并利用GIS模型预测了这60年来的林地植被增长状况。用历史的航空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方法,研究了树木入侵草地的过程。利用GIS建模来描述树木的入侵草原的位点、变化和格局[17]。运用GIS技术将自然保护资源的分布数量化,并将其连接到水模型和植物水需求区数据库。模型预测1年内每10d间隔的田间水位,并完成了洪水制图。应用每一个研究单元的田间数据,结合GIS判断允许承受洪水的程度及其带来的风险[18]。

9参考文献

[1]邹金秋,吴文斌.基于GIS的牧草适宜性决策系统构建[C]//中国草学会.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北京: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2004:512-519.

[3]孙娟,蒋文兰,陈全功,等.基于GIS的退耕还草专家系统的研制与开发[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259-263.

[4]苏大学,刘建华,钟华平,等.中国草地资源遥感快查技术方法的研究[J].草地学报,2005,3(S1):4-9.

[5]李华雷,黄毅.美国应用RUSLE及GIS评估军训基地土壤侵蚀危险程度[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3(2):24-27.

[6]QIANYIBING,WILLIAMSA.PracticesandTechnoiquesaboutLandUseInWestAustralia-ThatCouldbeUsefulinXinjiang[J].AridLandGeo-graphy,2002(25):121-126.

[7]封建民,王涛.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现状及历史演变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4,27(3):356-360.

[8]TOSHIAKIIMAGAWA.ACollaborativeResearchonCombatingDesertificationinNaiman,InnerMongolia,ChinawithInstituteofDesertResearch,CAS[J].JournalofForestryResearch,2000(20):108-112.

[9]杨存建,刘纪远,张增祥,等.遥感和GIS支持下的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决策分析[J].遥感学报,2002,6(3):205-211.

[10]张保辉.基于Web的中国草业网设计及实现[C]//中国草学会.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北京: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2004:508-512.

[11]王加亭,袁清,徐柱,等.基于WebGIS的草地资源空间数据共享解决方案[J].中国草地学报,2006,28(2):66-70.

[12]周伟奇,王世新,周艺,等.草原火险等级预报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4,13(2):75-79.

[13]梁天刚,吴彩霞,陈全功.北疆牧区积雪图像分类与雪深反演模型的研究[J].冰川冻土,2004,26(2):160-165.

[14]韩秀珍,马建文,罗敬宁,等.遥感与GIS在东亚飞蝗灾害研究中的应用[J].地理研究,2003,22(2):253-260.

[15]马建文,韩秀珍,哈斯巴干,等.基于东亚飞蝗生育周期的遥感蝗灾监测新模式[J].遥感学报,2004(8):4.

[16]BRIGGSJM,CHAAFSMAH,TRENKOVD.Woodyvegetationexpansioninadesertgrassland:Prehistorichumanimpact[J].JournalofAridEnvironments,2007(69):458-472.

论文摘要: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农业将经历具有重大意义的革新。毫无疑问,生物技术作为科学和技术在这场变革中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原则上讲,生物技术本身有能力帮助人们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保护环境,但在实践中,生物技术作为环境保护的人其作用相对来说是微乎其微的。人们对它在环境保护以及促进人类进步中的作用仍将拭目以待。

一、生物技术给农业发展带来机遇

广义上讲,生物技术是利用有机体、死细胞、活细胞以及细胞内含物,采用特殊的过程生产出特殊的产品应作到农业、医药以及环境修复治理中,尤其是70年代基因工程的出现,它能改变、取代物种的基因。

生物技术在农作物中已有广泛的应用。最初通过遗传工程获得而进入市场的作物是:玉米、大豆和棉花。它们经转基因后具有抗除草剂和棉铃虫的能力。这种玉米、大豆和棉花从Bt细菌获得基因,经遗传改良后具有防虫害的能力。利用Bt细菌获得经遗传改良的作物的潜力是相当大的。例如:美国有200万hm2的Bt棉花,澳大利亚有40万hm2,两者各相当于2.5亿美元价值。如果将Bt玉米引种在美国1000万hm2的土地上,只要增产5%,就意味着能增加3.5亿美元收入。这项技术进一步促进了Bt制剂控制虫害在商业上的应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经转入特定基因的玉米品种,这些品种能同时抗除草剂和一些虫害。

生物技术在畜牧业上应用所获得的益处与在农作物上相似。一方面,生物技术有助于提高畜禽的生命力以及消灭竞争者。促进畜禽生长的物质有生长激素以及促进其生长的调节剂,这些物质可由基因工程而获得。如利用鼠类基因(该基因能促进角蛋白的形成)能获得了经遗传改良的绵羊,这种绵羊比普通棉羊产毛量能提高6%左右。另一方面,生物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的同时,有助于提高畜牧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例如,通过控制饲料作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可提高畜牧业生产力;利用基因调控技术可以提高包括豆科作物在内一些作物的蛋白质含量,减少饲料作物中难消化的木质素含量等。达比等人已生产出一种转基因三叶草,可应用于澳大利亚绵羊牧场。该基因来自向日葵,经转基因的三叶草能制造富含氨基酸的蛋白质,该蛋白质经食物链进入绵羊体内,进而能提高产毛量。

生物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也包括在生态和环境两个方面。利用生物技术提高现有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可以减低农业向原始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扩张的要求,因此,它有助于有人类保存、保护地球上仅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资源,有助于人们未来再利用其中的基因资源开发新的产品。

生物技术已用于生产抗虫害、抗除草剂作物。正如前面所述,一些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等具有抗虫害、抗除草剂的能力。1995年人们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转基因马铃薯,这种马铃薯能产生水晶蛋白,而水晶蛋白对科伦那多马铃薯甲虫有毒害作用。这些转基因作物能减少杀虫剂的用量,降低杀虫剂及其残留物对食物链、水体造成污染,从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在许多农业生产区,土壤氮素可利用量是制约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子。而一高科技农业生产区使用人造氮肥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制造氮肥要利用大量能源,据统计,英联邦农场平均投入的能源大约有50%来自肥料。由施用肥料而产生的温度气体(二氧气化碳、氮氧化合物等)不可避免地促进地球气候变暖。除此之外,农业土壤的氮素流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生物技术的利用能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潜在的、真正有价值的帮助。

同样,人们可以利用真菌来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温莱指出:特定的真菌类能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从而促进作物生长;真菌也能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例如纤维素等)释放出糖类,促进固氮菌的生长。进一步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可能,包括获得转基因细菌和真菌,以进一步增强它们制造养分和释放土壤养分的能力。转基因作物的最终目标是使作物本身能够自行固氮,避免、减少使用人造肥料,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在目前尚不可能,但在将来却有望实现这个目标。

二、利用生物技术发展农业应注意克服的问题

从经济角度上讲,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并不明显,然而,它会引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因为,生物技术公司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输出生物技术产品而获得利润。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及其产品还远没有被广泛接受。

生物技术可能引起生产方式和人类健康的退变。这种情奖品可能会随着需要特定处理的转基因作物的出现而产生,特别是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出现。农民必须从同一公司购买种子和除草剂,否则除草剂起不了作用。同样的问题也可能在需人造肥料的转基因作物上出现,这些转基因作物会取代传统的依靠有机肥的作物,后者在发展中国家是很普遍的,并且也有利于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在食品上的应用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也会造成许多困难。生物技术也会对人类的健康制造麻烦。近年来在英国已有这方面的报道。特别是当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的基因转入农作物时,例如,坚果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若它的基因被导入其他作物,则有可能其他作物也会引起人体过敏。为了预防起见,转基因作物产品必须经免疫测定筛选后才能利用。

生物技术也可能引发环境问题。人们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出抗旱、耐盐、抗病虫害作物同时,也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甚至导致一些物种灭绝。这一结果是由于生物技术促进农作物向它原本不适应的地域扩张而造成的。生物技术同样加速土壤侵蚀和沙漠化。农业,尤其是耕作农业的扩张会增加除草剂、杀虫剂、人造肥料的使用,农业中不断投入的能源促进全球变暖。与此同时,氮素生物化学循环的改变也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直接影响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

论文关键词:动物福利;畜牧生产;国际贸易

1动物福利概念

动物福利(AnimalWeflare)是指“动物与它的环境相协调一致的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状态。”。即使动物在无任何痛苦、无任何疾病、无行为异常、无心理紧张压抑的安适状态下生活和生长发育。英国家畜福利委员会提出必须保证家畜享有“五大自由”的权利: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即保证充足清洁的饮用水和食物;享有生活舒适的自由,即提供适当的生活栖息场所;享有不受痛苦伤害的自由,即保证动物不受额外的痛苦,并得到充分适当的医疗待遇;享有生活无恐惧和悲伤感的自由,即避免各种使动物遭受精神创伤的状况;享有表达天性的自由,即提供适当的条件,使动物天性不受外来条件的影响而压抑。

2动物福利与国际贸易

近年来,一些国家开始将动物福利与动物及动物产品国际贸易紧密挂钩,对进口动物和动物产品的动物福利提出要求,将动物福利作为进口动物和动物产品的一个重要标准,限制达不到动物福利标准要求的动物和动物产品进口。

不仅许多国家在进口动物和动物产品时对动物福利提出了要求,而且在世贸组织(WTO)规则中,也有明确的动物福利条款。如欧盟现在与一些国家如智利签署的双边贸易协议中,就已经加入了“动物福利”标准的条款。更多的情况下,该类条款是打着保护动物,改善其福利的幌子,行贸易保护之实。并运用动物福利条款对国际贸易施加影响,从而达到减小市场开放程度,规避WTO原则约束,保护本国经济利益的目的。更多的发达国家希望将动物福利纳入“绿箱政策”的范围之内,给予国内企业一定的福利成本方面的补助,刺激生产,提高国际竞争力,并针对“第三国”动物福利水平普遍不高的现实,提高动物福利则意味着提高生产成本,制约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竞争优势,以此限制第三国动物产品的进口。

我国是畜牧产品出口大国,年均出口额达到数十亿美元,如果欧盟等发达国家广泛采用动物福利条款,并与国际贸易挂钩,将会对我国动物及动物产品国际贸易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3我国动物饲养中存在的福利问题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动物福利意识和动物福利工作落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还相对滞后,而畜禽等食用动物主要饲养在经济尚不发达的农村,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动物福利问题十分突出,非常普遍。

3.1舍饲为主,饲养拥挤,自由活动少,疾病发生率高

动物福利要求为动物提供足够的生存与活动的空间,使动物能够自由地表现其正常行为。但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我国的猪禽饲养常常以舍饲为主,近几年,国家又规定,牛羊的放牧饲养也要改为圈养。这种高密度的饲养方式,造成畜禽拥挤,活动不便,没有自由,不能表现其正常行为。

同时舍饲主要采用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方式,这就导致动物的生产性疾病大为增加。如奶牛生产规模越大和越集中,产奶量越高,其发生乳房炎、腐蹄病和繁殖性能障碍的机率也就越高。

3.2饲料及添加剂使用不规范。滥饲乱喂

许多养殖场及养殖户为了追求高产量,盲目使用各类饲料及添加剂,而不考虑畜禽的生理特点与营养需要。如在奶牛饲养中采用高能量和高精料日粮,日粮的精料与粗料的比例达50%:50%,或60%:40%,有时甚至高达70%:30%,使得反刍动物最重要的营养物质一纤维素含量大为减少,这显然对奶牛的正常生长发育是不利的,导致奶牛消化机能障碍、瘤胃角化不全、瘤胃酸中毒和乳脂率、产奶量下降等问题出现。而在农村小规模分散饲养中,滥乱喂的现象则很普遍:一是滥用或过量添加矿物质、维生素、抗生素等添加剂,造成动物中毒;二是饲喂营养成分不全的饲料,使畜禽发生营养缺乏症;三是有啥喂啥,饥一顿,饱一顿,影响动物正常生长发育。

3.3长途运输的环境不良

3.4饮水卫生差

给动物提供清洁卫生的饮水是动物福利的基本要求。但是,在我国农村,许多地方的人畜饮水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有的用井水、有的用河水,有的用池塘水,有的还靠接雨水化雪水,特别是在老少边穷干旱落后地区,人往往都得不到清洁卫生的饮水,畜禽就更加难以保证了。在畜禽饮用的水中常可检出致病的微生物、超标的有害金属元素。

3.5屠宰不文明

虽然我国也明令禁止对畜禽进行私屠滥宰,但是,真正符合动物福利标准要求的却不多。更有许多不法商贩受利益驱动,违禁私屠滥宰畜禽,不仅驱赶、屠宰方法粗暴,甚至为了增加重量,向畜禽体内大量注水生产注水肉,或在集贸市场当众杀鸡褪毛,当着其他畜禽面前进行宰杀,造成其他畜禽哀叫嘶鸣,惨不忍睹。

4针对我国动物福利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4.1建立适应国情的动物福利法制体系

通过立法保证动物福利不受侵害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我国应在吸收其他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有的生产力水平,社会文明发展程度以及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制定在现阶段具有现实意义的法律法规。

4.2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动物福利意识

在我国,动物保护宣传教育留于表面,动物福利观念未深入人心。应当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广泛深入宣传有关动物福利的知识,让人们了解什么是动物福利为什么要提倡动物福利怎样维护动物福利要增强全社会的动物福利意识,并积极在动物生产加工人员和畜牧兽医专业人员中普及动物福利的内容和要求,使其成为开展动物福利工作、解决动物福利问题的先行者和积极参与者。

4.3明确福利标准,推行标准化生产

在畜牧业生产中积极推进符合动物福利要求的标准化生产,改变不符合动物福利要求的做法,使动物福利真正体现在饲养、运输、屠宰过程中。

4.3.1确保畜禽生存的适宜生态环境条件

有一个适宜的舒适的生存环境条件,是实施动物福利的基础。比如,采用半开放式畜舍以及建造室外凉棚和实行散放式制度对畜禽进行防暑降温工作;选用隔热材料做畜舍顶棚以加强保温;在畜舍内安装风扇或吊扇来加强通风换气;为畜禽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等等。

4_3.2建设生态型畜牧场

畜牧场要建在地势高燥、整齐开阔、向阳避风和环境幽雅之处,距离水源近,远离污染区,并能严格执行各项卫生防疫制度。畜舍要具备良好的小气候条件,能有效地控制舍内外环境的温度、光照及辐射热等条件的变化,做到通风、干燥及配有防暑降温设施。要加强畜牧场的绿化工作。合理处理与利用畜禽粪便,如建立沼气池进行发酵等。

4.3.3应用绿色环保型饲料及添加剂

提供给畜禽的饲料要含有足够的能量、蛋白质、水分、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确保畜禽正常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要注意饲料的生物安全,严禁使用抗生素、激素和其它违禁药物添加剂,以确保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安全。

4.3.4加强疫病防治工作

要采取综合性疫病防治措施:一要切断畜牧场周围环境中的疫病传播媒介或中间宿主;二是按科学程序定期注射防疫疫苗;三是积极开展疫病监测,并结合致病菌的培养、分离和药敏试验,针对性用药,避免滥用或盲目使用抗生素等。

4.3.5改善运输及屠宰条件

在陕西省档案馆名人库里,收藏着建国五十余年来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著名人物档案。这些文字的、图片的、音像光碟的、实物的档案,记录着他们成长的足迹,记载着精英们对陕西政治经济方面的贡献,是历史的最好考证。党和政府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将这些工作、生活中形成的档案作为国家档案馆馆藏的一部分载入史册,用以存史、资政、育人。

陕西省档案馆名人库里各类载体的档案,曾吸引了省内外的档案界同仁,吸引了上至中央电视台下至地方报纸的十数家媒体,省上领导贾治邦、袁纯清、罗振江、桂中岳、李溪溥、李森桂、范明等现任、离休领导及国家档案局副局长郭树银等都前来视察指导过。在仔细的观看了名人档案微型展览及经过系统分类整理的人物档案全宗后,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建议。记得有人曾问我:省农业厅厅长史志诚的档案你们这里有吗?我当时回答:“有。他仅仅做为厅长的职务是不够名人标准的。史志诚同志是作为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和中国毒理学会副理事长三个国家级学会副职而建立著名人物档案的。”此殊荣在全国都是罕见的,少有的。

我和我的同事在征集、整理档案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档案、资料看到史志诚同志不仅是农业和畜牧业经济方面的管理者,而且确是一位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领域都有建树的学者、专家。他1941年出生于陕西榆林,曾就读于陕西榆林农业学校兽医专业和西北农业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1958年参加工作,先后在省农林厅、省畜牧厅、省农牧厅、农业广播学校和省农业厅等单位工作、任职,现任陕西省人大常委、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1997年6月,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卢良恕院士为史志诚题写的“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为祖国繁荣昌盛创造性地工作。”就是对他最好的赞誉。

为农业发展尽心尽力

确保粮食安全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最重要的标志。1996年,史志诚被任命为陕西省农业厅厅长,当时面临的形势是粮食连续两年徘徊在200亿斤上下,全省人均640斤,低于全国脱贫标准的700斤。面对粮食生产问题,他集中力量采取以推广地膜小麦和地膜玉米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创新增产技术和相应措施,经过三年的努力,1998年全省粮食总产达260亿斤,人均720斤,达到陕西粮食总产历史新高。农业部部长刘江来陕视察时指出:陕西实现粮食自给,丰年有余,就是对全国的贡献。他对1998年陕西粮食增长幅度之大非常满意,给予了奖励。史志诚组织的“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还获2003年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主持的“确保我省粮食产需平衡的对策研究”,获得2004年省决策咨询委员会优秀建议一等奖。

正确导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研究,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迫切任务之一。90年代兴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经营方式的变革。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提高农民收入都起到明显的作用。然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提法不够规范。针对这个问题,史志诚就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于1997年11月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黄立新,他认为:农业产业化的提法应当规范为“农业产业化经营”,防止将“产业化”与“现代化”相提并论,更要防止将“产业化”替代“现代化”的倾向。他的研究论文“农业产业化经营若干经济理论分析”送给国务院农业研究中心杨雍哲主任并发表在农业部《农村经济文稿》1997年第8期上,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之后在1998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中央委员会江总书记的报告中将农业产业化明确规范为“农业产业化经营”。

警惕有害有毒生物入侵是我国加入WTO面临的新问题。2001年在长春召开的中国科学年会上,史志诚发表了“加强有毒有害植物的研究与防治”论文。新华社记者王永康采访后在“国内动态清样”发表专家建议指出,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进口、人员货物往来增加,来自国外的有毒有害物质的威胁就会大大增加,我国应加强对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的研究,为防止有害植物入侵提供科学依据。副总理11月19日批示农业部,杜青林部长批示农业部、中国作物协会在中国农科院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史志诚和有关专家的汇报,写了“关于迅速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我国外来有害植物的建议”,进一步促成中国毒理学会、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陕西省科协,于2002年11月在西安联合召开了“加入WTO与防止有害生物入侵研讨会”,来自北京和各地的专家、教授参加了会议,就有关立法、执法,加强海关检查等措施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

史志诚同志为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1997年6月根据程安东省长关于如何发挥渭北粮食生产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再造一个陕西的指示,史志诚同志请示省政府同意,邀请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卢良恕院士等粮食问题和生态问题专家来我省联合考察,提出“关于陕北、渭北粮食生产与农业持续发展的报告”送姜春云副总理。姜春云副总理于97年7月6日做了“对情况分析和今后意见值得重视”的批示,并于7月下旬来陕考察,提出“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总书记8月5日批示“我写了一点意见,另页。”这就是著名的“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批示。1999年5月史志诚再次邀请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院士来陕考察,提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报告,送国务院领导同志,8月6日,总理来陕视察,史志诚厅长作为陪同人员,在延安亲耳聆听了总理作出的“退耕还林还草”的重大决策。自此一个大规模的全国性的退耕还林还草全面展开。我省连续八年得到国家大力支持,退耕还林还草取得重大进展,不仅稳定了粮食生产,而且使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观。

创立畜产经济新理论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区域创新本质上是区域经济行为。从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相互联系的视角,对两者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贵州省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建议。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关键因子,成为很多政府为增强竞争优势而选择的一种重要的弹性政策措施。成功的经济区域应该是内生型经济增长的区域,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改革开放后的前2O年,在Xl~4,平“两个大局”思想指引下,中央政府实行“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落后的面貌,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得到大大提升。本文运用耗散结构讨论方法建立区域分工与合作的新的分析框架。为寻求解决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新路径,破解区域封锁、恶性竞争难题的新措施,探讨区域分工合作的转制和创新,为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分工合作、发展落后地区提供实践范例,为各级政府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1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

1.1区域经济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区域是指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则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了从低水平平衡发展到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转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造就了带动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的经济核心区和增长极,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1.1.1区域经济的基本内涵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其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1.2区域创新能力及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2.1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区域创新能力的概念,国内外尚未有十分明确、统一的概念。如从科技层面出发,将区域创新能力定义为“区域创新能力就是区域发展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工艺流程、产品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能力之和”、“区域创新能力就是区域科技能力和区域科技竞争能力”等;美国哈佛大学波特教授波特和斯特恩认为,国家创新能力取决于共有创新设施的强度,支持创新集群的环境条件下以及两者互动联系的强度。在我国,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在区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该研究小组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将区域创新能力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的经济绩效5个方面(图示)。

1.2.2区域创新能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区域创新在本质上就是区域经济行为。区域经济强化了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区域意识和空间意识,即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区域整体竞争优势,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高速稳定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帮助区域创新从各个方面建立了一种区域架构。区域经济活动暗示区域创新的系统特征,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诱导区域创新的空间布局,区域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工加强区域创新的优势互补,区域经济政策引导区域创新的发展方向。总之,区域经济学对区域创新发挥着基础理论的导向作用。

2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的耦合关系

2.1区域创新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2.2技术创新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

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的关系:一是技术创新的系统性要求与产业集群内各主体的互惠共生性要求一致(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在创新系统中都有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技术创新系统中的外部经济效益与产业集群中的集聚原理一致。在产业集群中,众多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群的发展和建设可以促进地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分工,减少产业结构趋同化和重复建设等问题,达到规模效应,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健康发展。技术创新加快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这是由于技术创新的内在属性与产业集群的一般特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我国,无论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已形成或正在形成一些主导产业或产业集群带动的区域发展典型。如中国的硅谷“中关村”,武汉“中国光谷”已研制成功5大品种、4O多种型号的新型激光切割机,在占领国内55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开始称雄东南亚地区的激光市场。

2.3区域创新离不开区域内技术进步及对经济、文化资源的依存产业结构的升级仅靠技术引进和模仿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自主创新的能力,而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依靠区域创新环境的建立和完善。区域经济的创新离不开地区的经济、文化和资源等条件和水平。国外的研究也证明,区域技术创新的发展受到区域具体的发展历史、文化、传统及其所形成的制度、结构因素的影响。区域创新是以区域作为整体,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目的,来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从而能够一方面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发展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3贵州省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快重点行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3.1.1加快西电东送的建设贵州动能资源丰

富,水能、煤炭和煤层气开发潜力极大,尤其是火力发电弥补了枯水期水电紧张的状况,具有独特的“水火互济”优势。同时,随着贵州电力工业的发展,必然带动煤炭生产的规模化、自动化及集约化水平,促进煤层气等新能源的开发,增加煤炭工业的科技含量,进而可使高附加值的煤化工产品进入东南沿海。

3.1.2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贵州磷矿资源丰

富,原矿品位高,有害杂质含量低,是全国数百家大、中、小型磷肥、磷化工企业生产的重要原料。贵州磷及磷化工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生产设备和总体经济效益在全国具有突出的优势,发展潜力巨大。贵州的磷酸二铵为中国名牌产品。

3.1.3铝及铝加工贵州的铝加工在全国占有重

要地位,氧化铝、电解铝在国内外都有很强的竞争力,经济效益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目前,贵州省铝产品主要销往广东,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技术协作的深入,贵州铝的深加工产品必然能寻求到更为广阔的市场。

3.1.4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建设贵州

3.2注重喀斯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贵州位于西南喀斯特的腹心地带,处于长江、珠江上游分水岭地区。由于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石漠化面积的迅速扩展,已从根本上威胁到贵州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并严重危及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和三峡库区的生态平衡,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和全国小康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贵州喀斯特区的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已刻不容缓。围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生物资源开发及监测评价等内容,贵州省已开展了改善生态、生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的研究,并创建了退耕还林还草、保土节水、产业化生态旅游、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试验示范区。为了进一步推进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环境污染的控制,还需联合其他省(区)共同攻关。

3.3加大贵州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

3.3.1畜牧业贵州气候温暖湿润,畜群生长及饲

料生产条件明显优越于西北和北方牧区,且广大农村受工业污染和化学农药污染的程度小,是生产“无公害食品”的理想地方。贵州畜禽品种丰富,拥有一批适应性好、抗病性强、周期短和肉质优的地方特色畜禽资源。全省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达400万hm2以上,还有约33万hm2地坎,200万hrn2林下草地,80万hm2退耕还林地和数千万亩冬闲田土可供利用,畜牧业发展的增长空间极大。此外,养畜成本低,使贵州畜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国家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列为重点,出台了退耕还林还草等优惠政策,为贵州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加上加入世贸组织后,拓展了贵州畜牧业发展的国际市场空间,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的协作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国家将进一步推进南贵昆经济区的建设,这对贵州畜牧业的发展更为有利。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推进,必然要加大对脱贫带动力大的畜牧业的投入,也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

3.3.2卷烟、酿酒等特色产业

贵州烤烟种植和卷烟生产历史悠久,有明显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是全国烤烟种植和卷烟生产大省。全省拥有黄果树、遵义、云雾山等名优卷烟品牌,目前,围绕提高卷烟产品的质量,正对烟草配方技术、安全型卷烟生产技术、混合型卷烟产品以及烟用香精香料等进行研究开发。以“国酒”茅台为龙头的贵州酿酒工业,是贵州的传统优势产业。全省拥有茅台、董酒、习酒、贵州醇、青酒等名优品牌及其系列产品。贵州酿酒工业拟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在保证质量和增加品种系列的同时,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3.3.3特色食品业贵州具有发展以特色农产品

和野生植物资源为原料的特色食品生产的优势。黑糯米、薏仁米、荞麦、芭蕉芋、山药、辣椒、竹荪、土豆、魔芋等特色农产品目前已由原料出口转为就地加工;刺梨、猕猴桃、杨梅、柑桔、银杏等已从野生转为基地规模化种植;竹荪、香菇、蕨菜、折耳根等山间野菜资源丰富,为贵州特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3.4发展贵州旅游业

贵州旅游以原生的自然环境、奇特的喀斯特景观、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宜人的气候著称。境内溶洞、瀑布、峡谷、石林、温泉等自然景观数量多、分布广、观赏价值高。全省拥有可供旅游者游览的旅游景区(点)1000多处,有黄果树、龙宫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贵阳、花溪、百花湖等4O个省级风景区,有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等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淮河麻阳、道真大沙河等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还有遵义、镇远2座历史文化名城,现已开发4条各具特色的旅游风景线。贵州是多民族省份,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旅游产品不仅在全国旅游市场占有一定优势,还具有重要社会文化旅游科研价值。随着“泛珠三角”创新联合体系的建设,区域协作内容的扩展,贵州与滇、桂、川将会形成旅游片区优势,建立起西南区域旅游资源的大系统,合作推出旅游品牌。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贵州旅游业独特的地缘优势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3.5重视劳动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

贵州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的优势。随着“泛珠三角”创新体系的建设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贵州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的数量将会增大。因此,除加快建立反应灵敏的国际劳务市场信息通道,积极拓展国际劳务市场,提高贵州国际劳务合作质量和水平,扩大劳务输出规模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劳务输出人员专业技能和新知识的培训,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整体水平,并通过劳务输出,带动设备技术的输出,促进贵州经济的发展。

3.6构建以知识经济产业化为重点的科技创新基地

构建科技创新基地要依据现代科学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核心、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科学技术成为知识经济中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等知识经济特征,寻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撑、实现产业化过程中核心技术随资本、股权漂移,重点是建设知识经济发展平台。贵州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重点应以省会贵阳为中心,以主导产业项目为支撑,核心技术研发为重点,核心组件经营为目的,最终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我开发能力的高技术产业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要整合上、中、下游产业,形成产业链。产业化基地发展分三个时段:第一时期为基础期,2003年7月至2006年底,完成组织核心团队、掌握核心技术的主要支撑项目建设;第二时期为发展期,2007年初至2009年底,主要以抢占市场占有率为策略目标,占领一定份额国际、国内市场,实现科技创新基地的稳定收益;第三时期为整合发展期,在2009年以后的4~5年内,以品牌经营为主轴,实现以核心技术带动的跨越式发展。科技创新基地的实施主要由信息产业、新材料、生物技术三大块组成,突出微硬盘核心技术产业、光电核心技术产业、数字TV核心技术产业三个核心项目及高科技产业群。

THE END
1.任务一:畜牧场规划与设计.ppt畜牧场规划与设计;;;(一)自然条件 1.地形开阔整齐,有足够面积。并根据畜牧场规划,须留有开展余地。 2.地势地势要求高燥、平坦、背风向阳、有缓坡。;畜牧场所需场地面积推荐值;3.土壤土质 一般情况下,畜牧场土壤要求透气性好,易渗水,热容量大,这样可抑制微生物、寄生虫和蚊蝇的孳生,并可使场区昼夜温差较小。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711/7143004103006132.shtm
2.建设海洋牧场,打造“蓝色粮仓”然而,自20世纪以来,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和生境破坏等原因,全球范围内都面临着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问题,传统捕捞业和养殖业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要求。作为一种新型的海洋渔业生产方式,海洋牧场已成为转变渔业发展模式,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保障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是我国海洋渔业转型https://zhuanlan.zhihu.com/p/643462752
3.《通榆县2022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全面提升农村居住环境,加强土地保护和综合整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打造吉林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板。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4号)、中共中央办公http://www.tongyu.gov.cn/hdjl/myzj/myzj_30706/
4.转变生产方式注重粪污治理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组织畜牧场生产,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现代技术、实行无废物和无污染生产。采取以“中心畜牧场+粪便处理生态系统+废水净化处理生态系统”的人工生态畜牧场模式,利用粪便处理生态系统产生沼气,并对产生沼气过程中的产物直接或直接再利用。利用废水净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308/13/1993072_99211077.shtml
5.家庭农场的简介范文(全文)畜牧场现存养母猪650头,育肥猪年出栏15000头。2006年建成了库存2000吨的低温库和库存3000吨的保鲜库一座,并注册了莱州市玉冰冷藏有限公司。自2008年开始又先后注册了莱州市琅琊岭小龙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莱州市琅琊岭景波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莱州市琅琊岭养殖专业合作社,莱州市琅琊岭龙瑜林果专业合作社以及莱州市琅琊岭https://www.99xueshu.com/w/wrjjdnui1p2c.html
6.畜禽养殖业污染(精选十篇)环境问题是大家的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各级领导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同时, 遵循生态学原理, 建立生态工程处理系统。如以农牧结合、渔牧结合、果牧结合等多种方式, 建立生态畜牧场, 以实现多级循环利用, 实现畜禽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畜禽产品的需求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y6b73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