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政策:双轮驱动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取得巨大成就,基本满足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需求。但是,随着消费者膳食营养结构的改善优化,以及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型升级,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显著,突出表现为供需时空匹配差、养殖利润下降、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价格波动异常。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畜禽养殖结构,发展草食畜牧业。”“十三五”规划指出:“推广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分区域推进现代草业和草食畜牧业发展。”这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探索“科技+政策”双轮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畜牧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准确把握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

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是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紧紧围绕“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等关键词,通过分析研判畜牧业当前瓶颈、未来需求,准确把握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

1.供给结构合理调整

2.畜产品迈向中高端

3.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是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底线和红线。我国2015年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9.4%,但往往“小概率大事件”,严重威胁城乡居民身体健康。一是有效防控动物疫病的发生、传播和蔓延。针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小反刍兽疫等动物疫病,要应免尽免,制定应急方案;针对其他动物疫病,要全进全出、消毒净化、处置得当、有效控制,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病传播。二是坚决防范药物残留。杜绝使用违禁兽药、疫苗、饲料添加剂等药物,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降低畜产品药物残留风险。三是严格防止二次污染。畜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极易滋生致病的病毒、细菌、微生物,以及形成保鲜剂、防腐剂的药物残留,必须全面防范。四是全面强化质量监管。针对畜牧生产、疫病防控、饲料兽药、屠宰加工、检疫监督等领域,要建立全过程、全环节、全要素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强化饲养档案、强制免疫、官方兽医、职业兽医、定点屠宰等制度建设,全面履行《防疫法》、《畜牧法》等法律法规所赋予的监管职能。

4.饲草饲料科学利用

饲草饲料是发展草食畜牧业的基础和保障。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饲草饲料资源,稳定生猪家禽生产,加快发展牛羊兔等草食家畜,是调整畜牧业供给侧畜种结构的重要内容。一是积极扩大饲草饲料种植。牢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借助玉米去库存的客观要求,以“粮改饲”为突破口,扩大青贮玉米、优质牧草种植面积,满足节粮型、食草型畜禽发展,合理配比“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未来5年,争取调减籽粒玉米6000~7000万亩。二是合理利用草山草坡。我国草山草坡面积广阔、资源丰富,但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出现了大量荒芜、闲置、浪费现象。例如南方地区草山草坡可供开发利用面积约7亿亩,但其中的38%没有利用,载畜潜力很大。三是充分利用秸秆资源。秸秆过腹还田要比直接还田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也能够避免秸秆焚烧所引起的各种问题。我国每年各类秸秆产生量约8亿吨,而饲料化利用的比例不到30%,大部分秸秆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5.畜禽粪污综合治理

6.畜禽产品节本增效

“降成本”始终是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应对“天花板”“地板”双重效应的有效措施,是促进畜产品消费和提升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一是降低生产成本。我国生猪养殖成本比美国高约40%,每千克增重比欧盟多消耗饲料约0.5千克。在人工成本高企不下的情况下,积极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提高设施化水平,实现畜禽养殖的规模经济,提升劳动生产率;在“粮改饲”的大背景下,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做到“宜草则草、宜饲则饲、宜牧则牧、宜粮则粮”,实现地尽其力、物尽其用,提升土地产出率。二是提高产品附加值。以产品迈向中高端为目标,瞄准国内外市场高端需求,积极开发适销对路、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产品,培植名牌产品,增加产品价值,提高产品收益。建立健全畜产品等级标准体系,提高产品区分度,实现优质优价,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发生。三是提升畜牧科技含量。目前我国畜牧业科技贡献率仅为50%左右,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明显偏低。例如我国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16头,最高水平丹麦达到30头,高出我国将近1倍。要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加投入产出效益,提升科技贡献率,实现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

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打造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引擎

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科技创新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要紧紧依靠生物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加快畜牧科技创新步伐,强化科技驱动作用,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速度、质量和效益。

1.加快畜牧生物技术创新

生物技术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关键技术,针对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以下领域实现创新和突破:一是优良品种培育。加强以分子育种为重点的畜禽良种选育技术研究,如全基因组选择、转基因、胚胎工程、动物克隆、DNA标记辅助、RAPD、基因芯片等技术,充分利用我国地方品种的优良性状,培育具有知识产权的畜禽新品种、新品系,提升我国畜禽良种核心竞争力。二是动物疫病防治。加强DNA诊断技术、ELISA技术等动物疫病诊断技术研究,开展DNA克隆重组、基因工程等技术在动物疫苗研制中的应用研究,开展兽用生物制药研究,减少兽药残留,降低防治成本。三是饲草料开发利用。开展优质牧草、青贮玉米的分子育种研究,培育适合我国区域特点的优质饲草料品种,开展生物饲料的研制与应用研究,开展生物技术在饲料加工工艺中的应用研究,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和利用效率。四是畜禽粪污处理。加强微生物发酵技术在畜禽粪污资源化、能源化的应用研究,开展以生物反应池为核心的集粪池、干湿分离、沉淀池等生物处理技术设备研发,研究突破有机肥生产技术和沼气技术。

2.加快畜牧信息技术创新

3.加快畜牧科技集成创新

依靠政策创新驱动,激发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活力

我国现行的畜牧业发展政策,主要是针对“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而制定的。当前面临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艰巨任务,迫切需要加快政策顶层设计,提升政策驱动效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水平、上台阶。

THE END
1.六部门出台畜牧业稳增长促发展“十条措施”二、推动畜牧业机械设备更新改造 加快推进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落实,对养殖场(户)购置畜禽养殖机械、设施环境控制设备、防疫消杀设备、畜禽养殖废弃物及病死畜禽处理设备、饲料(草)收获加工运输设备等农机装备按规定实施补贴。对符合国家补贴政策的畜牧业设备,加大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3OTY1NTE2OQ==&mid=2247500151&idx=1&sn=d72a6fe07c590e484df3e9592f02d500&chksm=fcbe867b1ca92ee806c187d85b2ad5cd60432c30c1dcb5d6bd2167c66e269cbcb66435785d73&scene=27
2.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鼓励各地在组织落实好现有资金渠道基础上,结合实际出台更有针对性的助农助企纾困支持政策。要建立与养殖场户(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经常性听取意见建议,指导和帮助解决好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及时发现并解决苗头性问题,促进肉牛奶牛生产平稳发展。 农业农村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http://www.moa.gov.cn/nybgb/2024/202410/202410/t20241022_6464801.htm
3.好消息!2024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畜牧业迎来这十大红利好消息!2024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畜牧业迎来这十大红利 2月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即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提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畜牧业作为三农领域的焦点之一,一号文件高度关注。南方农村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的中央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3399155414678250&wfr=spider&for=pc
4.2024年畜牧业相关文件政策意见汇编2024年2月6日,农业农村部公布2023年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等遴选核验结果 2024年2月8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4年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的通知 2024年2月19日,2024年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部署的实施意https://www.dxumu.com/74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