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学”就是建立在“度”的这两个读音之上的学说。它发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土壤,时至今日仍在发展之中。正如它的英文名“Duoism”所要表达的那样,以“度(duó)”的态势不断演进,并力图为现代人的修身养性,乃至国家的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iPad中亦有“度”
《度经》中,简洁的语言,描述的大多是生活小事。但读罢一段段看似平淡的文字,你难免不会被它们勾起藏在心底的想法,继而掩卷沉思。
“我创立中国度学,并从竹叶中找到灵感,发明‘度体书法’,是为修身养性而进行的创新。”度知说,“这说明创新无处不在,而我们的生活,正是因为有创新思维才变得精彩。”
中国创造在于“无为”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极为有限的国家来说,强调创新思维,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以实现国家更科学的发展,显然更有现实意义。在度知看来,实现“中国创造”的关键,就在于政府要学会“无为”,对企业经营中的科技创新活动不予干涉。这种“无为”,其实是更高层次的有为。
“正如苹果公司在平板电脑、手机、音乐播放器和个人电脑等领域的创新和成功,可以归因于美国的创新文化一样,中国也需要为科技创新创造更宽容的环境。”度知说,“只有充分调动人们的创造力,中国才有可能在世界上独领,进入一个(在国际层面上)没有竞争的盛世。政府把握好自己权力的界限,也是一种‘度’的体现。”
失“度”之策
在度知看来,真正的科学发展,应该以“万物共和谐”为最终目标。“大‘度’兼爱”的思想,则是走向和谐的基石。“《度经》要传达的思想是,如果人们能因为自己幸福而让别人更幸福,那么这样的发展思路就符合‘度’,也符合科学。”度知说,“而对创新的鼓励和创新失败的宽容,就有助于实现这种普遍的和谐。崇尚创新、对外界保持好奇心的民族,更有可能充分调动头脑中的智慧,为自己营造更美好的生活。”
《度经》
度知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定价:18元
[书摘]
遗憾的是,人类的过度自私与贪欲使生物链系统已经失去平衡。人类无限地扩大掠食的对象范围,必然导致自身基因的异化,改变自身自然进化的轨迹。人类许多悲情的发生也许就存在于这种基因变异的过程中。
节制人类的欲望,与万种生命体之间保持适度的联系,是尊重生命的现实体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科学观念的改变,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该重新审视科学教育。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作为一位生物老师,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和方法来学习生物学,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生物课堂教学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能得出很多的结论,生物教学要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命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讲清生物的各个概念、含义、特性等,理清知识的区别,找出知识的联系,打好生物基础,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在教学中,作为教师首先要有有效备课和有效教学的能力。要求教学目标明晰、具体、精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应达到怎样的“度”,需要准确了解。有效备课要求对学生学情的把握,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在生物学中常常会涉及到一些农作物的生产种植等方面的问题,对于城里的孩子们来说,原本一些常识性的现象,他们却不一定明白。那么,备课的时候就要充分的考虑到这些,避免在课堂上出现老师认为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却是一片茫然。所以要求生物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要联系生活,指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各种现象,组织学生用身边的例子进行讨论,得出结论。教师也要充分利用课件、实物等,有时简单的也可以画简笔画来进行知识的讲解,甚至肢体语言也充分利用起来,例如在讲解呼吸的过程时,我就让学生用手指的肌肉和手指形成的笼状来模拟肋间肌和胸廓的变化,用高压锅里气体的运动方向让学生明白压力与气体流动方向的关系。提高初学者的感性认识和探究兴趣,使学生学有所思,充分理解,避免死读硬记。同时,有效备课更要强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这些知识保持热情”。
(1)城市景观失去特色。现代化进程不断飞快前进的今天,城市中的传统景观、文化遗产、古迹等不断地遭到破坏。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在建设过程中,许多百年古树、传统民宅都成了牺牲品,建设起来的成了一座座高大靓丽,却毫无新意的建筑楼群。那些记录着一座座城市发展历程和文化沉淀的景观、古迹、名胜作为城市的标记,是人们认识这座城市,了解城市人民,吸取城市文化的重要参考,而且这些景观、名胜也是城市中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建筑的展现,然而,今天为了兴建现代化城市,盲目地拆毁、重建,让城市缺少了自己的特色和气质。
(2)“奢侈”的景观设计。在功能合理的情况下,景观的“档次”感也是不可缺少的,在如今“档次”这一词语在建筑中,仅仅被简单的解释为宏伟、奢华这类简单的诠释。城市建设的设计出现了规则化的现象,城市普遍的广场化,园林普遍的宫廷化,绿地普遍观赏化。在建设中,一些人简单地认为,只有“标志”性的建筑,才更能体现城市的景观气魄与城市的档次感。
(4)“崇洋”的景观设计。城市化建设中,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被人们所推崇,使得城市中的广场、政府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的建设都趋向欧洲和罗马的建筑风格,这种“崇洋”的建筑设计使中国自身的民族特色建筑逐渐消失。我国的建设者为自己的辉煌建筑所骄傲时,国外的建筑者已经对中国城市中的建筑失去了向往感,在他们看来不过是身边随处可见的罢了。
二、城市景观设计的方法
(1)加强城市生态绿地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转,这就要求生物链的完善。落叶归根是大自然中树木自我保护与养分的自我供给,将树叶清理掉,也就等于破坏了大自然的自我循环系统。城市的管理维护设计中,还“废物”与自然,给大自然一个完整的生物链。
(2)解放思想,改变“见缝插绿”的保守观念。城市绿地建设应把重点放在建设大型生态绿地、环城绿地、大型交通绿地以及居住区绿地上,强调城市绿地的连通性、城郊绿地的结合性、景观与生态的共融性。在生态绿地的建设上应强化科学性,并且在科学性的基础上追求艺术性。
(3)维护和建立城市绿色廊道,保护野生生物的栖息环境。城市绿地建设应尽量保留具有自然特征的河流廊道、城市河岸的带状公园和城市道路两侧的立体绿化带等。“渠道化”的城市水体,丧失了自然美也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4)保护乡土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21世纪生态建设的主题是保护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在城市建设中,应保护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保护乡土树种及区域性稳定植物群落的组成,有节制地引种。乡土树种是构成地方性自然景观的“主角”,也是反映地区性自然生态特征的基调树种。
(5)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屋顶绿化应在我国城市生态建设中得到积极推广。生态型屋顶花园已经成为防止气候变暖、节约能源、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的一种综合性手段。
三、结束语
关键词:恩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引言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发展观。指的是一种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发展的三个主要特征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恩施州畜牧业近年发展很快,但要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就恩施州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浮浅的探讨。
一、恩施州畜牧业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一)恩施州畜牧业发展现状
恩施州地处湖北省的西南部,畜牧业是恩施州传统的优势行业,也是重要的支柱产业,更是当地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的重经济增长点,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几年全州畜牧业生产发展极为迅猛。2016年,全州出栏生猪467.3万头,出栏肉牛17.2万头,增长16.9%。出栏肉羊106.0万只,增长17.7%。家禽出笼1694.7万只,增长35.3%。禽蛋产量达3.97万吨,增长21.2%,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130多亿元①。特别是按照州委产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部署,坚持强龙头、树品牌、提效益的思路,坚持以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品牌化为着力点,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加速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以来,全州畜牧业呈现稳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恩施州畜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性
二、恩施州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和建议
恩施州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走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合理安排粮食生产的情况下,种草养畜,以畜禽的粪便养地,种养结合的农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畜牧业之路,是实现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因此,恩施州在实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必须坚持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方针,遵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畜牧业,又保护好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证畜牧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恩施州在畜牧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效果明显:
(一)猪-沼-X模式
既将养猪的废料用发生发沼气,同时沼气渣再用来种菜、种果树、做基肥等。如恩施市龙凤联强公司的大型养殖场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了5个小型沼气工程和喷灌设施,把8000多头生猪产生的粪便全部利用起来,以“猪-沼-果”的循环农业经济模式经营;种植各种优质果树,效益明显。“猪-沼-X模式”,不仅适宜于大型养猪场,也适合于每家每户小型养殖。每户养2头以上的猪,就可以建一口6-8立方米沼气池,猪粪进入沼池发酵后可以当燃气做饭烧水,或发电照明取暧,剩余的沼渣可以作农田底肥,沼液作追肥,不仅大大节约了能源,促进了养猪的效益,还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实现了有机循环,减少了污染,保护了环境。这个“X”,可以是菜、粮、果,甚至是鸡、鱼等。比如“猪-沼-鱼”模式,人畜粪便入池发酵后喂鱼,沼渣作为池塘基肥,沼液作追肥,从而降低饵料成本,减少鱼塘化肥施用量,控制鱼类疾病,大大提升养殖效益,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同时保护环境。是很好的可持续养殖模式。
(二)草-牛-沼-菜模式
即种草、养牛、沼气、种菜的生态循环模式。近些年恩施州利用退耕还草工程,大力发展以“恩施黄牛”和“恩施白山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也探索出了一条“草-牛-沼-菜”的可持续循环发展模式。利用天然草坡及一部分山地,大力发展优质牧草,供给牧场养牛;牛粪用户沼气氿发酵,用以发电照明和生热做饭,沼渣用以蔬菜生产和牧草种植所需肥料;这样就形成了集“牧草种植-肉牛养殖-沼气发酵-蔬菜生产”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生产模式,效果明显,全州肉牛、肉羊养殖发展迅猛,而污染排放呈逐年下降趋势。
(三)鱼-桑-鸡模式
池塘内养鱼,塘四周种桑树,桑园内养鸡。鱼池淤泥及鸡粪作桑树肥料,蚕蛹及桑叶喂鸡,蚕粪喂鱼,使桑、鱼、鸡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
(四)林-药-特色养殖模式
即在林下种药材,并利用森林资源开展当地特有动物如恩施土鸡、恩施黑猪及野猪、山鸡等其他特色野味养殖的模式。恩施州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不论是林木、中草药和特色野味,都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五)鸡-猪-鱼生物链模式
关键词:农业产业融合方式渗透型重组型延伸型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
一、农业产业融合内涵
对产业融合问题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国外学者发现计算机业、电信业、广播电视业和出版业之间存在产业融合现象,并从具体的案例分析中引申出产业融合的概念。之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产业融合现象存在于各个行业之中。
关于产业融合的概念,目前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表述。一些学者认为,产业融合起始于产业之间的技术关联,某一产业的技术向其他产业扩散,促使这些产业出现技术创新。一些学者则从产品视角出发,将产业融合定义为“采用数字技术后原来各自独立产品的整合。”日本学者植草益从产业视角展开研究,认为,“产业融合就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这个定义是从产业融合的原因及结果两方面来解释产业融合的意义,但是随着产业融合在越来越多的产业中发生,产业融合的原因已经不限于技术革新或放松管制了,比如在经营方面的创新也会带来产业融合。相对于以上定义,欧洲委员会的“绿皮书”对产业融合的定义更具综合性,称“产业融合是技术网络平台、市场和产业联盟与合并三个角度的融合。”
按照上述界定,农业产业融合可以理解为农业与其他产业或农业的子产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不同产业特征不同,与农业融合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二、农业产业融合的必要性
1.农业产业融合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传统粮食生产技术成本高,污染大,既不利于解决粮食产量问题,又难以保障食品安全问题。随着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农业和现代生物产业从技术到产品再到业务及市场等各个方面开始融合,最终形成了生物农业。生物农业的发展使得人类可以通过开发农业生物技术,控制农业自然再生产过程,进而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2.农业产业融合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传统种植业和传统养殖业及畜牧业都存在环境污染问题,而这些农业产业子产业间存在逻辑上的关联,比如种植业产生的废弃物(秸秆等)经过处理可以作为畜牧业的饲料,而畜牧业和养殖业产生的排泄物经过处理可以作为种植业的有机肥料。因此,不同子产业之间按照生物链系统循环的内在逻辑进行融合,使系统内各生态环节的投入与产出紧密衔接,进而提高系统内能量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形成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业态――生态农业。生态农业依照农业生产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从改进农业产出方式出发,对农业资源进行整合,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
3.农业产业融合有助于促进土地流转,提高农民收入。我国当前农村户口人数众多,农业经营过于分散,但从产业的角度看,农业承载不了这么多人口的就业,农业分散经营也会导致效率低下。从农民收入构成来讲,农业收入所占比重非常小,但土地又是农民的最后保障,农民不会轻易长期租赁。也就是说农民期望租赁价格远高于传统农业所带来的收益。通过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收益,才能支付给农民更高的报酬以获得土地经营权,实现土地的顺利流转,达到规模经济效应。
4.农业产业融合有助于传承农业文明。农业与旅游业等服务业进行融合,利用自然环境、农事活动、农村生活等农业自然文化资源,适应人们观光、休闲、增进人们对农业的体验为目的的需求,形成一种新的产业形态即休闲农业。休闲农业不仅生产物质产品,并且提供农业观赏、农事体验、农业教育、农村娱乐等服务产品,使农业资源、生产手段、生产过程、生产成果、农村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等作为一种场景、一种文化,为休闲者特别是城市里的学生提供了在农村休闲娱乐并接受农业文化教育、传播农业知识、传承农业文明的重要平台。
三、农业产业融合的方式
1.技术渗透型融合。技术渗透型融合是指高新技术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向农业领域渗透、扩散,进而引起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高新技术向农业领域的渗透是全方位的,融合模型如图1所示。
(1)高新技术对土地管理模块的渗透。在农业经营过程中,不同地块土壤结构、水利条件、种植作物等都会有所差异,特别是在土地流转背景下,不同地块的出租人、出租年限以及地块的边界等也需要管理,因此高效精确的土地管理对农业经营至关重要。
(2)高新技术对生物育种模块的渗透。传统育种周期长、效率低、效果差,将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到育种过程中,能够有效改良动植物品种,促进农业产量的增长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利用航天技术,将种子置于太空中,种子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从而获得高产、优质、抗病等特殊机能。转基因技术可以将不同物种的有益基因植入育种作物中,有助于增强农作物的抗旱、抗虫等抗逆性能,提高农作物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性,减少农药、化肥等化学农资的使用,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4)高新技术对产品营销模块的渗透。农业增值不仅要实现在农业增产,还要做好品种选择、品牌推广以及渠道拓展,以应对激烈的竞争市场。随着公共信息平台在农业中的应用,农场可以通过加入各种加入会员方式获取农产品供求信息,适当调整种植结构;也可以在农产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上树立品牌,推广产品,并直接与需求方取得联系。另外,还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开展促销活动以及体验型产品推介活动,以增加品牌认可度并拓展销售渠道。
(5)高新技术对产品追溯模块的渗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对农产品的生产流通环节的追溯既有利于企业控制产品质量,也有助于消费者增强对产品的信赖度。信息自动采集技术(如射频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农产品从育种到种植过程中的施肥、灌溉、环境、生长情形以及采摘等信息进行记录,配合传感技术可以将农产品在整个流通过程中的温湿度信息进行记录,这样可以有效控制产品质量,也可以增进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
技术渗透型融合固定投资规模很大,只有当土地经营规模非常大的情形下,平均成本才能有效降低,融合的实施才能成为可能。
2.重组型融合。重组型融合是指将农业内部种植业、养殖、畜牧等子产业依据生物链的基本规律进行重组,按照系统的思想对各个子产业的资源及经营过程进行有机整合,以发挥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
农业内部子产业融合之前,农业发展是一简单的种养模式,采取“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简单模式,各子产业废弃物大量排放,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通过对农业各子产业生产流程进行重组,依生物链基本规律将各子产业加以融合以发挥协同效应。下面以种植业和畜牧业重组为例加以说明,具体模型如图2所示。
重组前,种植业特别是粮食作物成熟后会产生大量秸秆,秸秆处理不当会产生环境污染;畜牧业也会产生大量动物排泄物,处理不当也会产生严重污染。这两项污染是都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据生物链规律,秸秆可以经过发酵等处理过程,转化为牛羊等动物饲料;动物粪便经过处理可以生成沼气供生产生活使用,而废渣则可作为植物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发展有机农业。当然,子产业间可以通过交易来实现废弃物的再生利用,但由于废弃物自身价值低,分布不集中且主体较多导致协调困难,可能最终导致交易成本大于再生资源价值而难以实现。将种植业和畜牧业重组,形成横跨多个子产业的融合性经营组织,既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加强产业联动,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又可以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重组型融合形式多样,既可以是种植业和畜牧业重组,也可以种植业与养殖业重组或者种植业、畜牧业和养殖业进行重组,这种融合方式固定投资相对较小,适应性较强,各地可以根据自身产业特点灵活应用。
旅游业向农业延伸形成旅游农业,旅游农业以农业生产为依托,把农产品生产、农业自然风光、农产品加工等农业资源、农业活动与旅游业的观光、娱乐、购物、餐饮等服务融为一体。融合过程如图3所示。
图中左侧为旅游产业链,由旅游资源规划―旅游产品生产―旅游产品组合―旅游产品销售四个模块组成;中间为农业产业链,由农业资源规划―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组成;旅游产业链各模块向农业领域延伸,融合形成旅游农业,形成右侧的旅游农业产业链。具体过程如下:
在旅游资源规划阶段,一方面根据旅游产业要求,规划建筑、道路、水利、通信网络等基础建设,另一方面要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统筹规划,节约资源,提高效益。
旅游产品包括旅游餐饮、住宿、景区景点、购物、娱乐等内容,这些产品经过各种组合能够形成观光型、休闲型、文化型、公务型等综合性旅游产品组合。旅游产品及组合向农产品生产与农产品加工领域延伸融合,形成具有农业特色的农家乐餐饮住宿、园林园艺欣赏、农业生产体验、农业教育、手工艺品制作体验以及土特产等旅游农业产品。
旅游产品销售一般通过旅游运营平台、旅行社、网络零售商等渠道完成,将这些渠道延伸融合到农产品销售领域,并将之与其他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形成特色旅游线路,打造旅游农业销售渠道,有助于打造品牌、客户信息反馈、精准营销、扩大客源。
农业延伸型融合能降低资产专用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农业产值。这种农业融合方式固定投入较大,单位产值高,客户集中在城市,适合在城市周边或者在知名景区附近发展。
四、小结
[本文为河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论文,项目名称:基于产业融合的南阳市耕地流转方式研究,项目编号:152400410052。]
参考文献:
[1]张建刚等.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述评[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10(2)
[2]厉无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2(4)
[3]钱小林.产业融合理论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2)
[5]伍婷.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型及实证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6]马荣华,尹亚红.产业融合的自增强机制构建[J].商业经济研究,2015(10)
[7]郭东阳.制造业与物流业产业融合影响因素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