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农学院畜牧学一级学科(0905)下设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090501)、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090502)、动物性食品生产与安全(0905Z1)共3个二级学科。
一、学科概况
本学科有校内外专职教师及科研人员35人,其中博士学位23人,教授12人,副教授10人,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团队-功能性畜禽产品研发创新团队1支,天津市动物科学教学团队1支,天津市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教学团队1支,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人、第三层次人选2人,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选1人,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人选4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物生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奶牛岗位专家1人、生猪岗位专家1人,肉牛岗位专家1人,已经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发展趋势良好的学科队伍。
在实验室和仪器设备方面,学科拥有天津市农业动物繁育与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农业动物繁育及产品检测生物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天津市畜禽病原检测与基因疫苗工程技术中心、天津市动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韩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研究所”、天津市动物科学一流专业建设点等8个市级以上研发中心和学科平台。此外,本学科还可共享学校的中心实验室,现有的实验室、研究室仪器设备齐全、学科建设机制先进、管理完善,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平台条件。
二、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
(一)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本学科现有“动物遗传繁育机理研究和应用”、“动物基因资源发掘、功能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种质创新”和“动物繁殖新技术及基因编辑种质创新”3个特色研究方向。
1.动物遗传繁育机理研究和应用
本方向主要运用数量遗传学选种方法,辅以生化、分子遗传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进行牛、羊、猪、驴等农业动物新品系(品种)选育;综合运用数量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及现代育种技术,开展牛、羊、猪、驴等动物的杂交育种;针对选育出的新品种(系),从保护动物福利、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及满足人民对优质绿色动物食品的需求,开展牛、羊、猪、驴等品种(系)集约化生产新工艺与新技术等研究。
2.动物基因资源发掘、功能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种质创新
3.动物繁殖新技术及基因编辑种质创新
(二)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1.单胃动物营养
3.畜禽健康养殖
(三)动物性食品生产与安全
本学科现有“动物性食品生产及质量安全控制”、“动物性食品品质特性及控制”、“功能性畜禽产品研发”3个特色研究方向。
1.动物性食品生产及质量安全控制
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绿色健康生产模式和HACCP体系的建立;动物性食品生产与加工、销售的质量与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立;解析特定动物性食品中腐败及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源、动态变化规律及致腐机理,建立有害微生物污染的防控技术体系;建立动物性食品药物残留、生物胺以及N-亚硝胺的快速、高效、高通量检测技术;制定动物性食品非生物性危害物标准,提出非生物性危害的控制技术等。
2.动物性食品品质特性及控制
畜禽养殖过程中,畜禽品种、年龄、饲草饲料和疫病控制等因素都会影响到畜禽产品的安全性和食用品质,因此研究养殖过程及管理对动物性食品安全性和品质的影响尤为重要。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探索影响肉的嫩度、保水性、肉色和营养成分组成等肉品食用品质形成的机理和改善途径;研究养殖技术、饲料营养及加工等对畜禽肌肉天然结构及加工中蛋白凝胶形成与产品特性的关系;研究肉类蛋白氧化引起的物理化学及安全性和功能性变化,探索避免和防止肉类蛋白氧化的控制技术;研究畜禽品种、年龄、饲草饲料和疫病控制等对动物性食品品质的影响,解释动物性食品品质形成的生化和分子机理;探讨动物性食品风味物质形成和变化规律,从基因水平探究风味物质含量的差异性;研究天然生物制剂或饲料添加剂对动物性食品品质的影响,改善集约化养殖中动物性食品品质等。
根据不同人群的健康需要,该方向利用现代动物营养调控技术,使用有机形式的饲料添加剂生产具有特定功能成分的肉、蛋、奶等畜禽产品,该类产品除具有营养作用外,还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延缓人体衰老、预防疾病等某些重要作用。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建立检测畜禽产品中单一功能性成分的技术方法;寻找和筛选富含单一功能性成分的天然植物源或有机饲料添加剂;通过多批次畜禽饲养试验,确定饲料添加剂的最佳添加量,获得富含单一功能性成分的畜禽产品;在前期单一功能性畜禽生产试验的基础上,对两种或三种功能性饲料添加剂进行组合饲养试验,筛选各种饲料添加剂的最佳添加量,获得多功能性畜禽产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