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演进之原始农业

在新石器时代,由于生态的变化和人口增加,大自然的野生动植物不再能够满足我们先民生存的需求,于是人类社会就开始产生了农业和养畜业的萌芽,开创了“刀耕火种”的农业文明。我国迄今已发现新石器遗址有一千余处,分布几乎遍及全国,特别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两大流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摇篮。当时社会生产的主流,已由原始的渔猎和采集,逐渐转变为较固定的农业耕作,并出现了纺织、制陶等手工业和一定的社会劳动分工。这一时代大致可以划分成北方黄河流域的旱地粟作农业和南方长江流域的水田稻作农业两大农业系统。这个部分通过余姚河姆渡遗址和西安半坡遗址两大复原场景向观众展示当时粮食的种植、畜牧业的发展和劳动工具的使用情况。

余姚河姆渡遗址复原场景向观众展示的是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距今约7000年,属于前南方长江流域的水田稻作农业系统的典型。当时人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并家养猪、狗、水牛等牲畜。场景中妇女在纺纱织布,男人们在斫(zhuó)木盖屋、烧荒辟地、灌水育田。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干栏式建筑的遗迹;堆积厚度达40-50厘米的稻谷、稻壳、稻叶和稻杆;当时使用的骨耜、石耜等水田耕作农具以及木铲和木杵等木质农具等。河姆渡出土的碳化稻粒,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栽培稻之一,而且当时已有籼稻和粳稻。另外,同属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期大溪文化中房屋建筑往往用稻壳掺泥抹墙,陶器胎壁内也掺有大量稻壳,表明在新石器时期稻作农业已有很大的发展。

河姆渡场景对面的西安半坡遗址复原场景向观众展示的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一个原始农耕聚落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史前北方黄河流域的旱地粟作农业系统的典型代表。半坡村落同属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占地约3万平方米。房屋大多呈半地穴式的圆形建筑,墙壁用草泥抹成,这样的结构在冬季有利于保暖,雨季有利于保持室内干燥。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主要粮食作物是粟,饲养猪、狗等动物,还用骨制箭头、鱼叉、鱼钩打猎捕鱼。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从用人的脸和鱼的身体结合而成的人面鱼纹盆,看出赖以为生的鱼被看做氏族部落的保护神。

THE END
1.我国古代的农牧关系陶器的存在 标志着农业可能已经发生。有的遗址已出现蚌耜、石杵、石斧等农业工具;个别的遗址,如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早期距今九千年以前)发现了家猪的遗骨。以上情况表明,我国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是在原始采猎经济中先后或同时逐步产生的。 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向新石器时代中期过渡开始,地无南北,绝大多数遗址都http://agri-history.ihns.ac.cn/scholars/lgp/lgp15.htm
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于什么时候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产生以后,对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农业和畜牧业对比靠运气的原始打猎方式来说食物来源稳定了许多,在食物不匮乏的情况下人们才有时间去思考另外一些问题,例如文字,总体来说推动了文明的进步,文明三象征:农耕,文字,统一语言 18549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于什么时代 原始社会后期 18549 原始农业和原始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230feab66ebc9cf13346ae51f814e6ac.html
3.原始农业与家畜饲养畜牧业与农业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它只有在人们的生产技术与经验积累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家畜的饲养才能产生。原始人类最初的食物来源主要靠狩猎和采集,动物的驯养则是狩猎经济发展的结果。弓箭出现以后,提高了狩猎的效果。网罟、陷阱、栏栅等在狩猎中的使用,使人们能够捉到活的动物。人们捕获的动物时多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121/07/8279975_1714604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