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网上党校

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好传统。自我们党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注重从思想上建党。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我们依然要推动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要推动全党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1]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是党员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功。

一、深刻认识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认识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武器。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2]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国家、法律、艺术、宗教等上层建筑以一个民族或时代的经济发展为基础,人类社会发展其实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理论基石,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从近现代中国历史实践来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中国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在革命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革命实际,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科学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进行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探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开创改革开放的历史伟业。

(三)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价值源泉

与唯心主义主张英雄人物创造历史不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历史唯物主义秉持人民立场,始终凸显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以“为人民服务”为党的根本宗旨,秉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走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史就是一部坚持群众路线的发展史,历史唯物主义为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价值源泉。

(四)历史唯物主义是同错误思潮作斗争的思想武器

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西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批判,超越了德国古典哲学,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部同各种错误思潮不断作斗争的历史。虚无主义是欧洲唯心论哲学的一个流派,主张存在即虚无,在历史领域中表现为否定历史发展规律的历史虚无主义,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埋下了思想伏笔。近年来,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主要形式的错误思潮在某些领域中依然存在,否定党史、国史、军史,危害极大。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才能同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进行斗争。

二、准确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党员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基础。历史唯物主义从人们的现实物质生活条件出发来阐释社会发展,认为社会物质生产及其交往形式是道德、宗教、法律和其他意识形态的基础,“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3]因此,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意味着我们应该从现存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来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推动着人类社会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生产关系应该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应该适应经济基础,它们的共同作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当然,社会基本矛盾是变化发展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准确把握社会基本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对我国社会发展作出的科学判断。

(三)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基础的观点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为全部社会生活物质前提的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以前一个阶段的生产力总和为基础,一个社会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标准,人类社会历史其实是先进生产力不断代替落后生产力的发展史。社会主义之所以比资本主义进步,在于社会主义能够创造更高的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四)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无产阶级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因素,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智慧和首创精神,自觉走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4]只有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党才能无往不胜。

三、切实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能力水平

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员干部要切实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能力水平,不断运用哲学思维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表明,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不断开拓创新、促进社会发展;也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破除各种陈旧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束缚,才能找到破解发展难题的办法。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坚持自我革命的精神,以思想大解放推动事业大发展。在过去,广西在解放思想中成绩斐然;在新时代,也必将依靠解放思想破浪前行。当前广西发展面临新形势新要求,自治区党委提出“六破六立”,吹响解放思想的新号角,着力解决党员干部“不想解放思想、不敢解放思想、不会解放思想”的突出问题,这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随着思想再解放,思想闸门的打开将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必将释放出推动广西发展的雄浑力量。

二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的物质条件出发,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因此,坚持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则。发展才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之所以能够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主要的经验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转化。只有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广西作为后发展欠发达的西部省区,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最突出的区情,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历史唯物主义秉持人民立场,主张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是我们党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在新时代,人民群众需求的内容和形式等发生了新变化,这需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加注重解决好人民群众不断出现的新需求,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5]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当前,在打赢三大攻坚战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节点,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四是坚持改革创新,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来看,必须不断完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不断完善上层建筑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既要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又要在改革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改革开放初期,河池市宜州区屏南乡合寨村的村民通过投票直接选举产生了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开创中国基层民主的先河,促进了当地治安好转、经济快速发展。在“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新征程中,我们仍需继续坚持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改革再深入、创新再提速,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谱写新时代广西发展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J].求是,2020(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0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2.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03.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30.

(作者系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哲学教研部(社会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THE END
1.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第二,学习和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这为我们分析社会发展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55782459345402196&wfr=spider&for=pc
2.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类生存需要的物质材料,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的贡献时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http://www.jljjjwh.com/new_view_96401.htm
3.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①它是生产资料的谋取方式 ②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③它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④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更替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a206f2f3ea88e5a81da042648ccea691.html
4.8.1物质生产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8.1物质生产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2019-04-16 21:07:2327:14 62 所属专辑:肖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喜欢下载分享 声音简介考研自用 用户评论 表情0/300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音频列表 1 7.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522019-04 2 8.1物质生产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622019-04 3 第八章https://www.ximalaya.com/sound/176715265
5.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将自然界原有的自然物质改变成为适合于人类需要的物质财富的活动。 物质资料生产为人类提供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和生存资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三个基本要素: 1、人的劳动,即https://m.yyk.iask.sina.com.cn/q/10jnRlQXAOQ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