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农牧业五年收获五大成果

青海新闻网讯“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在一系列强化农牧业发展的新政策、新措施下,各级党委政府重视“三农”、支持“三农”、狠抓“三农”,我省农牧业生产连年丰收、农牧民收入大幅增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开创了农村牧区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其成果斐然,表现在五大方面。

第一大成果:“菜篮子”丰,粮食跨上百万吨

面对我省面积大、耕地少的特殊省情,“十二五”以来,我省始终把保粮食等重要农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各级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积极性,调结构、抓特色,重科技、攻单产。

从2008年开始,我省粮食总产跨上100万吨台阶,几年来连续小幅增加,稳定在百万吨台阶。通过调查:全省每年粮食的消费量为两个百万吨,一个是城镇居民百万吨、一个是农牧民百万吨,农民口粮实现了基本自给。

“十二五”,我省不仅实现了粮食连年增产,而且“菜篮子”基地规模不断壮大,产品丰产丰收、供应充足、价格稳定。2014年,全省蔬菜产量161万吨、肉类总产39.97万吨、禽蛋2.93万吨、牛奶37.82万吨,人均分别占有276公斤、肉类总产68.5公斤、禽蛋5公斤、牛奶66.4公斤。

第二大成果:农牧民收入快增,生活跨越提升

“十二五”是农牧民得实惠最多的五年,更是收入增长最快的五年。2014年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82.7元,比2010年的3862元增加了3420.7元,今年预计超过8150元,将比2010年翻了一番多。“十二五”期间农牧民收入的增幅连续实现了“两个高于”,高于GDP增长,高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实现“十连快”。

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现在绝大多数家庭拥有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摩托车、电动车也已成为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许多农牧民开上了小汽车。农民住房条件大为改善,许多盖起了两三层的小楼,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和空调。

游牧民定居工程完成11.3万户的建设任务,53万多牧民住上崭新、明亮、宽敞、温馨的定居房屋,形成173个定居社区,水、电、路、卫生、电讯等各项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信息化和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公共服务事业全面发展。

第三大成果:农牧业装备提升,转型加快

完善的基础设施、先进的科技和农机装备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标志着全省农牧业已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进入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新时期。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2%。标志着重农产品基本上都是优良品种。其中油菜育种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系列品种已成为全国知名品牌。马铃薯脱毒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脱毒化率稳定在90%左右。青稞抗旱耐寒柴青1号、昆仑号和北青号等高产优质品种选育成功。牦牛育种工作填补了世界牦牛育种史的空白,牦牛提纯复壮、藏羊本品种选育大面积推进。渔业现代化走在了前面,冷水鱼良种覆盖率100%。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2%。标志着农业生产方式已转到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全省农机总动力发展到440万千瓦,动力机械与配套机具配套比达到1:1,马铃薯、牧草机械化生产取得重大突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2%,较2010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50.2%。标志着从卖原字号农产品进入到了卖制成品的新阶段。据统计,2013年农畜产品加工、运输、转化等方面实现的产值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的增加值81.3亿元。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牧户51万户,农牧民从龙头企业中获得工资性收入达9.36亿元。

第四大成果:生态建设与保护取得重大进展

作为“十二五”突出的一大亮点,全省实施了一批重大生态工程。三江源一期、青海湖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青海湖周边地区生态治理工程规划任务全面完成。工程区草地植被盖度提高11个百分点,黑土滩植被盖度提高38%,可食牧草增长9.5个百分点。累计下达草原生态补奖资金77.88亿元,落实禁牧面积2.45亿亩、草畜平衡面积2.29亿亩,核减超载牲畜570万羊单位,受益牧户73.2万户,基本实现草畜平衡。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奖绩效考核管理机制。

全省确定草原管护员13894名,工资每月每人1800元。建立和完善了州、县、乡、村绩效评价工作,强化了草原生态保护。实施了第五次封湖育鱼,建立了13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累计增殖放流青海湖裸鲤3950万尾,黄河流域土著鱼类625.6万尾,青海湖裸鲤资源量恢复到53500吨,为保护初期资源量的20.6倍。

农村环境资源整治迈出新步伐。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腐熟还田、青贮、氨化、制造轻质建材等综合利用技术广泛推广,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率。政府推动、农户参与、企业实施的农田残膜回收机制逐步形成,残膜回收率达到75%。

第五大成果:农牧业改革深入推进

从2014年开始,我省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确权面积达到421万亩,已超过确权面积的一半。选择9个县开展了土地规范化流转试点、5个县开展了草原规范化流转试点,并在湟中县开展了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

截至今年6月,各类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719家,带动农牧民21万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逐步成为现代农牧业建设的生力军。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机制和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协同”的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制度体系,共培训农村劳动力30.49万人。

2013年全省安排资金2300万元,拉动各类社会资金13.01亿元支持农牧业产业化,放大效应达56.5倍。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签订了支持“三农”协议,与邮蓄银行建立了“授信池”,今年已审批贷款2.2亿元。

THE END
1.四子王旗高效畜牧业四大成果惠民生内蒙古新闻网四子王旗高效畜牧业四大成果惠民生 一是“禁牧还草”和“生态建设”步伐全面迈进,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有了绿色屏障。 二是杜蒙杂交肉羊育肥技术、胚胎移植技术、肉牛育肥配套技术、提高冷配牛受胎率技术、肉牛安全小区化生产技术、6配套家庭牧场应用管理技术、苜蓿高产种植技术、青玉米秸秆的“三化两贮”https://inews.nmgnews.com.cn/system/2012/07/06/010798412.shtml
2.我国畜牧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畜牧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主要畜产品产量持续二十多年快速增长,畜牧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亮点。1985年和1990年我国禽蛋和肉类产量分别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上畜牧业生产大国。2004年我国肉类总产量达7244.8万吨,禽蛋2723.7万吨,奶类2368.4万吨,绵羊毛http://www.tianhebc.com/show.asp?id=23
3.畜牧业产出详解:从肉类到乳制品的丰富多样畜牧业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肉类、蛋类和乳制品。这些畜牧产品不仅口感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广泛的用途。 一、肉类产品 肉类是畜牧业的主要产出之一,包括猪肉、牛肉、羊肉、鸡肉等多种类型。这些肉类富含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等营https://b2b.baidu.com/q/aland?q=193A0D081B7C7B337A3F0623742B6A737D1A012B09297C7401201F0F0F7E7C0D7E2871727F291830&id=qid0c99385c8cf052fd9e580c595ff5c141&answer=5581380094006394697&utype=2
4.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取得可喜成果去年以来,在省部共同推动下,我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取得可喜成果,呈现出全省域推进步伐快、全链条发展基础牢、全方位输出亮点多三大特点。 其中,有机草原监测面积达3亿亩(1亩≈0.067公顷),同比增长1.5倍,覆盖全省草原面积的60%;绿色、有机和地理标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NzMxNzYwOQ==&mid=2663438580&idx=3&sn=46b807c7231ab4d90674a893d7ae8c62&chksm=8467ac72b31025641aecae92bfcb5764552065739e5efcb4291348f6f3b6266df03d7fc308f2&scene=27
5.新疆:畜牧业擦亮科技底色近年来,全区加大力度推进畜牧业科技创新,实施好畜牧业科技重大专项,落实自治区科研人员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进相关政策,营造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干事创业的环境,着力破解影响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难题。 “我们已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科研单位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机制,实现了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的优势互补https://sns.yszn.net.cn/thread/2d4490048e3142cc90ce174accc2d1d0
6.我国畜牧业机械智能化发展及建议农机新闻网综上所述,我国畜牧业生产机械智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在智能化养殖设备的应用、自动化饲喂设备的普及、粪便处理与利用的机械化、环境控制系统的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与保障措施等方面。这些成果不仅提高了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还促进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http://www.nongji1958.com/node/7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