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神生产一开始就受到物质的“纠缠”,意识必须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精神更是须臾也离不开社会生活中的现实的人。当然,随着物质的积累与丰富,精神生产日益有了摆脱物质制约的趋势,按照自身的逻辑加速分离与发展。但从整个物质生产的历史范畴看,精神生产永远不能完全脱离物质这一基础。
关键词:精神生产;摆脱;自身逻辑;物质基础
一、“‘精神’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
二、精神生产有日益摆脱物质“纠缠”的趋势
三、精神生产按照自身内在的逻辑加速发展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精神生产表现出的三个特征越来越明显。
四、精神生产日益摆脱物质“纠缠”,但未脱离物质基础
其一,精神生产受人脑这一物质的制约,头脑需要营养物质的及时补充才能不断创造。人脑的开发即教育是社会进步的最主要标志,精神生产永远也离不开人脑这一基本的物质。其二,精神生产要借助基本的媒介———语言符号。生产是社会性的,精神生产只要表现出来,就要依托语言符号,否则就是“想象中价值”。
即便是从物质生产分离出来的那部分,它的发展水平归根到底不能超出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古人想象着能像鸟儿一样在空中自由飞翔,但只是到了一百多年前才发明了飞机,人类才能进一步探索宇宙的奥秘。因此,精神生产的发展规律归根到底仍然受物质生产的发展规律所决定。《共产党宣言》中说得好: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
参考文献:
[1]景中强。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研究[M].第1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30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0.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3.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0.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3.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3.
[9]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82.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1.
[11]引自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EB/OL].载中国经济网,2007-05-11.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45.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02.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