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大趋势,山西农旅产业融合也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蕴含地方特色、民俗文化、节庆元素的农旅融合产品备受欢迎,民俗、休闲、养生、度假等农旅融合产品逐步完善,形成了丰富多元的农旅融合产品体系。但是,山西农旅产业仍然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产业链不健全、市场推广与品牌建设不足、资金和人才短缺等问题。聚焦以上问题,本研究从农旅融合的发展背景、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入手,通过昔阳县东冶头村农旅产业融合的实证研究,提出推动山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旅融合;山西省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1.国家层面
乡村振兴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和坚实基础,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举措。“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2年党的二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农业与旅游业的相互作用、协调发展形成了农旅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成为丰富乡村业态、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选项。同时,农旅融合重视乡村文化传承,提升农民乡村文化保护意识,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我国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新的突破口。2024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建设,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推进乡村民宿规范发展、提升品质。优化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2.山西省层面
山西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三农”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山西省“十四五”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推动特色农副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延伸“旅游+农业”产业链条;推动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乡村产业振兴。2023年山西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依托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文旅资源,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康养、农事体验等新业态,推介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创建一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持续开展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试点。2024年山西省委一号文件强调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重点坚持农业“特”“优”方向,推进农文旅融合,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二)研究意义
一是从政治层面来看,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是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响应,是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正确选择。农村地区拥有丰富且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通过农旅产业融合能够有效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升级,较好地解决“三农”问题。
二是从经济层面来看,农旅产业融合能够拓展农业功能,使农业资源向旅游资源转换,在提升农业附加值的同时带动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此外,农旅产业融合发展能够吸引创业者、创业企业投资乡村,改变乡村单一经济结构,使乡村经济发展更多元化。
三是从社会层面来看,农旅产业融合有利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经济地位,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迈向共同富裕。同时,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对于挖掘、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促进意义,旅游业的进入也能够为乡村带来优秀人才与先进技术。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在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方面,国外学者起步较早,农旅产业融合概念最早起源于德国。NilssonPA(2002)[1]认为农旅融合是将农业生产、服务和体验以旅游的形式提供给游客,并为之提供游乐场所,最终带来农业额外收益的一系列活动。OttoD(2009)[2]指出农旅融合包含了农业和旅游业的功能和特征,包括休闲、娱乐、教育、生产等多重功能,在为游客提供参加农业生产的环境后,提高农场和社区收入。Privitera(2009)[3]分析了影响农旅融合的生态特性后,总结了农旅融合在增加经济利益、创造就业机会、保护农村景观等方面的功效。
在农旅融合背景及内涵研究方面,陈琳(2007)[4]认为农旅产业交叉融合是基于系统思考观引入、后工业经济来临、旅游资源观改变、农业改造要求、城乡和谐发展五大背景因素而产生。张文建(2011)[5]指出农旅融合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休闲游憩需求和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物。魏玲丽(2015)[6]认为,农旅产业融合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农业的生态化、特色化、规模化、产业文化及生态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
在农旅融合机理研究方面,冉彬彬(2008)[8]提出,农业改造的要求、旅游资源观的改变、市场需求的变化三大内动力与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一外动力共同推动了农旅产业融合。赵霞等(2017)[9]认为农村三产融合需要发挥好技术创新、培育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激发市场需求和政府外部政策驱动四个方面的推动作用,切实推进三产深度融合发展。李玲玲等(2018)[11]提出可以通过增加农村产业资金配置、优化投入结构,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效率,推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农村产业融合目标。
在农旅融合路径研究方面,陈琳(2007)[4]以产业融合为背景,提出了“中心—后向—旁侧—前向”的农业旅游发展新模式。麻学锋等(2010)[13]认为旅游产业融合路径主要有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功能融合;丁雨莲、马大全(2012)[14]在此基础上,引入了资金融合、企业融合、人才融合作为农旅产业融合路径。
在农旅融合效益研究方面,杨振之(2011)[18]指出,农旅产业融合互动可以促进新的产业业态产生、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并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产业附加值增加、农村产业结构整合优化,进而提升乡村地区的产业竞争力。林茜(2015)[20]认为农旅产业融合促进了产业功能的多样化、产品结构的合理化、产业增长方式的高效化。胡鞍钢、王蔚(2017)[21]研究了农旅融合在增加农民收入、引领投资、拉动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2022年,山西省乡村振兴局评选出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43个乡村旅游振兴示范村、15个数字乡村建设示范村、100个乡村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本研究选取农旅产业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昔阳县东冶头村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如何通过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并进一步总结经验模式,为山西省乡村农旅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二)理论基础
1.产业融合理论
产业融合是指当某一无形要素跨越产业边界后,在另一种产业中得到的运用和发展,各个产业间相互调整的过程便是产业融合过程,融合结果便是新业态的产生。产业融合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必然趋势,最初始于技术融合,逐渐发展到产品与业务融合,进而发展到市场融合,最终实现产业融合,是一个层次分明的发展过程。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促成了农旅产业融合的新业态,是产业融合的一种典型发展模式,具有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的发展特点。
现阶段基于供给和需求的双向驱动,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农业单一发展的产业结构已经不能满足乡村发展需要,农业亟需转型、升级、扩展和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对旅游业而言,城市居民对旅游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渴望亲近自然和体验乡村别样生活的需求,催生出新形式的旅游产品。通过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并围绕农产品打造旅游项目,将农村的文化、资源、居民、环境等元素融入到旅游项目当中,将农业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与旅游相结合,进而推动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提振乡村经济。
2.产业价值链理论
产业价值链是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基础上延伸和拓展而来的学术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农业产业是价值链的基础,旅游产业在一定条件下能延伸拓展农业价值链。农旅产业融合不是简单的农业+旅游的过程,而是农业产业链和旅游产业链依托技术、环境等条件的变化,突破各自的产业边界,实现产业链条相互渗透的过程,即形成农旅融合产业价值链的过程。
对农业而言,其产品产业链包括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农旅产业融合就是在农业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与旅游进行组合,让旅游的要素渗透农业产业链的每一环,从而实现农产品向旅游商品的升级。旅游业除了可以利用农业种植环节开发旅游场所和特色旅游体验项目外,还可以依托农耕文化、农业先进技术丰富旅游活动的文化、科技内涵,实现旅游活动从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化。在产业价值链角度,农旅产业融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农产品的附加值得以提升;旅游业也可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旅游产品,使得产业的边际收益得到提升,创造更多产业价值。
三、山西省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一)山西农文旅产业发展优势
1.农业资源丰富,特色产品多样
山西省地处黄河流域,气候多样,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全省农业资源丰富,特色农产品种类繁多,为农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据统计,山西省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近百个,涵盖蔬菜、水果、杂粮、中药材等多个领域。特别是以清徐蔬菜、大同黄花菜、沁州黄小米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享有盛誉,还逐步走向国际市场,为农文旅融合发展增添了独特的吸引力。
2.乡村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
山西省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11处,占全国13.7%,居全国之首;中国传统村落619处,占全国8.1%,居全国第五。这些保留着大量传统建筑和民俗风情的名村名镇成为山西地方特色文化展示的窗口,具有不可比拟的旅游价值。同时,全省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130项、保护单位181个,代表性传承人150人,位列全国第三;省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537项、保护单位942个,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09人。内涵丰、数量多的非遗资源展现了山西独特的文化魅力,为农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和旅游产品。
3.乡村旅游升温,农文旅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乡村旅游作为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以独特的自然风光、农业资源和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近年来,山西涌现出一批生态美、有特色、高品质的乡村旅游目的,成为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如“太行人家”生态康养度假村,集休闲、疗养于一体,年吸引游客超百万;皇城相府庄园内的特色“亲子农耕体验园”项目,以亲子互动与农业知识普及为特色,年接待家庭游客数十万人次。据统计,2024年一季度,山西省接待乡村旅游游客达663.57万人次,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乡村体验乡风乡韵,为山西农文旅产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山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历程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山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进入起步阶段。一些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村庄,突破传统单一的农业发展模式,利用自身历史展览馆的教育功能,吸引旅游团队利用周末、节假日到乡村开展学习教育,借助乡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农业资源开展观光旅游和红色旅游。
2001年起,山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进入规模扩充阶段。利用乡村景观、生态环境和农村文化吸引游客的旅游热开始兴起,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迅速。在前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观光、采摘、农家乐为主的农旅融合产品,并逐步呈现出市场化特征。
2004年起,山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进入筹划发展阶段。随着农旅融合的迅速发展,国家旅游局评选出一批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汾阳市贾家庄生态园、忻州市前郝村生态园、昔阳县大寨村生态园成为山西省第一批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此后山西省积极开展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工作,对农旅融合的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山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山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在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
许多乡村旅游景区的交通设施不完善,公共交通不便,特别是在偏远山区和农村地区,道路条件较差,游客出行不便,影响了旅游体验和客流量的增长。一些农旅项目的基础配套设施不足,例如住宿、餐饮和卫生设施等不够完善,无法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影响了游客的整体体验。
2.产业链不健全
一方面,农旅产业链尚未完全打通,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不足,存在单一化、浅层次的农旅结合,缺乏创新和多元化的产品供给。另一方面,农旅产品缺乏特色和创新,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无法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难以吸引和留住游客。
3.资金和人才短缺
4.政策支持和协调机制不健全
尽管政府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政策落实不够到位,存在政策执行力度不足、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农旅产业涉及多个部门,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够健全,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不足,导致政策措施难以有效落实。
四、昔阳县东冶头村农旅产业融合实证研究
(一)发展基础
1.基础条件
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东冶头镇东冶头村地处太行山土石山区,位于昔阳县县域东部,松溪河北岸,339国道与太行一号公路交会处,紧邻317省道,距离县城28千米,距高速口30分钟路程,交通便利。全村共615户1750人,耕地总面积约2667亩。
2.历史文化
东冶头村历史悠久,曾是春秋战国时期“肥子国”所在地,也是“眭”姓发源地,千百年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村内建筑文化独具特色,至今仍保留有许多黄土高原特色窑洞民居。商贸流通发达,明清以来逐步发展成为商贸物流集散地,有“逢三赶集”的传统,每年七夕节前后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和联欢晚会,届时十里八乡的居民均会赶往东冶头村参加庙会活动。
3.产业现状
东冶头村自然地貌独特,生态环境良好,种植农作物种类丰富,形成了以西红柿、红辣椒、红富士、红薯、虹鳟鱼产品为主,核桃、玉米等农产品为辅的特色产品体系。近年来,东冶头村依托松溪河畔水田风光,借鉴水磨头渔乡景区发展经验,紧抓乡村旅游发展机遇,大力推动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与昔阳县宏力农牧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打造了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荷塘月色”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园。观光园划分为游船赏莲采藕、节水莲菜种植、生态水稻种植、特色水产养殖、小型动物园、农家休闲用餐、日光棚连片采摘、自助家庭烧烤和旅游徒步等9个功能区,构成了集田园风光、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健康养生于一体的水田生态农业旅游综合体。
(二)面临问题
1.发展缺规划
东冶头村在发展农旅融合项目初期时,重视短期经济效益,缺乏长远规划,对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多层次融合、交互的发展理念还很欠缺。初期的农旅项目仅为大棚参观、果园参观、农产品销售等低水平旅游活动,缺乏具有高质量、深融合的特色农旅项目,同时,以农民为主体独立开展经营,导致农旅项目同质化。
2.产业缺延长
东冶头村传统农业产业形态固化,大部分农民的思维仍停留于单一的产业结构和生产低附加值的农产品,尚未形成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的完整现代农业产业链,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同时,东冶头村旅游业尚未形成规模,宣传滞后,吸引力不足,农业资源与旅游要素、旅游需求无法有效对接,农旅产业融合度较低。
3.基础缺保障
东冶头村街道布局以十字为中轴呈井字形,东西长南北窄,外部交通较便捷,但内部道路质量、附属设施亟须改善提升。村庄基础设施、环卫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统一对外的游客服务中心尚未建成,公厕设施不足,民宿条件较差,在处理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时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农旅融合项目发展。
4.风貌缺整治
(三)东冶头村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1.建设田园综合体,提供一站式田园体验
东冶头村的“荷塘月色”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园已初具雏形,有效带动了当地的餐饮、住宿、旅游等服务业发展,并为当地农民增加就业机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将依托“荷塘月色”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园,结合东冶头村赶集文化,策划乡村集市、庙会等民俗文化活动,打造农耕民俗文化气息浓厚的生态乡村景观,让游客深度体验当地乡村生活。以当地原有食材为主,特色美食为辅,打造健康美食环境,将闲置古建进行改造后发展农家乐特色美食产业。引入休闲度假、特色乡村民宿、乡村研学、乡村创客等高品质业态,联动发展农旅产业,发挥农旅叠加效应。
2.打造种植认养业态,建设市民共享农园
依托东冶头村村西的无公害蔬菜大棚,发展传统日光温室大棚种植区,科学建设大棚,配备通风设备、温控设备、给肥水设备、运输轨道等设施,提高大棚产值。按“因地制宜、规模生产、外向销售”的适地生产原则,综合规划布局,种植叶菜类蔬菜、高档蔬菜,服务周边城市,生产集约化、精品化、品牌化,提升产品竞争力。在蔬菜大棚开展云种植服务,全程无公害种植,线上种植记录全程可查,提供采摘服务,并适当种植成熟果蔬产品以提供采摘条件。
同时,以“田头+种植+认养”形式,以大棚种植为载体,打造种植认养业态形式,建设市民共享农园。消费者通过预付认养费成为土地的认养人,可以指定认养土地的种植作物,提出个性化需求,并在种植作物成熟后按约定价格获得全部农产品。生产者根据认养人的个性化需求在种植、采摘、仓储、配送等方面提供管家式服务,严格执行全产业链、无公害的生产标准,保障农产品品质。通过农作物认养,为农业增值增效、农民扩产增收打开新渠道,同时使认养人参与生产环节,体验农耕乐趣,有效推动农旅产业融合发展。
3.培育区域特色品牌,提高产品附加价值
优化西红柿、红辣椒、红富士、红薯、虹鳟鱼“五红”种养植技术,扩大“五红”种养植面积,打造“五红”特色景观,创立“五红”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推进“五红”特色种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大农业为基础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形成特色化、品质化、定制化的农业产业。补充农产品加工业,以“田头+合作社+农户+商家”的形式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农产品交易平台与仓储物流中心,以“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模式,开展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与县城产业配套提质增效,形成晋中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小型基地;打造有机文创产品,对农产品包装设计提档升级,提高附加值;建设“五红”产品展览体验馆,优化展销体验,以体验带动销售,形成具有东冶头村特色的后备箱礼、伴手礼等,从而推动东冶头村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联动发展。
4.打造优良品质试验田,提升乡村景观风貌
因地制宜打造东冶头村特色乡村景观,充分发挥乡村景观绿化、美化、经济、观赏等多重效益。开展环境景观质量提升工程,在东冶头村村东建设优良品质试验田,种植油菜花、向日葵、连翘、木槿等兼具经济性与观赏性植物,能增加土地利用价值,发挥绿化美观作用。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进行宣传,打造东冶头村的景观亮点和网红打卡点,带动提升东冶头村客流量,让景观带来经济效益。对村内公共区域进行景观提质升级,尊重场地肌理,选用当地经济性高、观赏性强的植物,进行多层次种植,创造春花、夏荫、秋果、冬青的景观效果,种植多层次苗木,采用粗放式管理模式,降低后期维护成本。
五、推动山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府引导,合理布局产业发展
政府是农旅产业融合健康发展的宏观把控者。在农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一是政府要在精准分析地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找准开发农旅融合项目的优势,采取科学、合理、有力的方略打造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农旅融合产业。二是坚持规划先行,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意为特色,以专业为标准,以资本为支撑,结合区位特点、人文历史、资源条件和产业特色等,促进农旅产业融合提质增效。三是为农旅产业融合发展保驾护航。四是提升应对风险能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建立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应急管理机制、农旅产业信用评级机制,通过资金、土地、技术等资源要素入股的方式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对农旅产业融合的影响。
(二)聚合资源要素,优化农旅融合布局
建设多要素集聚、多主体参与、多业态发展的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格局。一是尊重农民意愿,鼓励农旅产业融合项目依法使用闲置校园校舍、废弃工矿厂房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结合宅基地改革、土地整理、乡村建设等政策措施,有效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二是与金融机构合作搭建融资平台,以稳定的资金流推动农旅产业融合稳步发展。建议加强对贫困地区开展农旅融合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农旅融合重点项目进行减税降费。三是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以乡情感动、项目带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通过设立研修班、组织专家讲座等形式,提升农旅融合项目经营者综合素质,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农旅融合的收入效应。四是在农旅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引入新要素,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引入康养、医疗、运动、亲子等概念,与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相结合,发展康养、运动与农旅产业的融合,建设生态良好的康养小镇、开展别具特色的户外休闲运动等,为农旅产业融合增加新形式。
(三)结合乡土文化,塑造特色农旅品牌
(四)推动科技创新,赋能农旅融合产业
(五)提升服务设施,适应游客多样需求
优化农村旅游环境和基础设施服务,全面提升接待能力,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一是加快形成完善的农旅融合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交通网络设施,建立明晰的路标指示和完备的停车场,提高游客的可进入性。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和农村公共卫生间进行改造。考虑当地居民和游客的需求,提供必要的医疗、治安、环保等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服务。二是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完善游览设备借还服务,优化游客休憩设施,在游客集中区域配备遮阳棚、饮水等设施设备,加强人性化、细节化设计。建立乡村旅游信息平台,提供实时的旅游资讯、预订、导航等服务,方便游客了解和选择旅游产品。三是坚持乡土性、生态性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实践需要,切实做好村庄绿化美化,培育廊架景观、庭院景观、阳台盆栽景观。在主要交通干道两侧和村庄入口处,通过将风景与旅游功能合理配置,景观与吃住相融合,充分发挥乡村景观的多重效益,提升村庄整体风貌,提高农旅产业融合发展质量。
(六)优化分配结构,保障农民核心利益
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一是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旅行业的同时进行约束管理,优化收益分配模式,推动实现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成果由行业参与主体共享。二是转变农民思维模式,实现由农旅产业获益边缘地位向主体地位的转变。三是丰富培育培养模式,通过墙体文化、手抄报文化、乡村广播文化等渠道和方式进行全方位培育。加强与优质农旅项目的经验交流,聘请当地专家或优秀农旅从业者进行实践性指导,提升农民实际参与能力。
(七)扩充参与主体,合力推动农旅发展
为推动农旅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资源优势。一是应充分激发各主体参与积极性,形成政府、运营商、投资商、村集体、村民、专家等多位一体发展机制,各司其职,形成各方合力推动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局面。运营商承担村庄农旅融合发展规划、招商引资、产品开发、旅游营销、日常运营、综合管理等职能,参与村庄发展议事会议;投资商按照村庄农旅融合发展方向和规划开展项目投资;村委会代表村集体与运营商签订合同,以集体资产入股,主要协助并保障农旅融合项目在村庄顺利运营,同时发挥村集体在组织农户方面的重要作用;农民通过出售农产品、投资乡村民宿、在农旅项目就业等渠道获得收益;专家定期对农旅融合发展项目进行指导和交流,并提出对策建议。二是引导支持农旅融合行业协会、联盟等社会组织的发展。政府应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简化注册审批程序、降低准入门槛、加强沟通合作,推动社会组织发展及壮大,最大限度发挥社会组织的连接各参与主体的纽带作用,推动农业和旅游业之间形成积极、良性的互动发展机制。
(八)发挥关联效应,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NilssonPA.Stayingonfarms-AnIdeologicalBackground[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2,29(1):7-24.
[2]OttoD.OverviewofIowaagritourism:resultsfromthe2008enterprisesurvey[R].IowaStateUniversity,DepartmentofEconomics,2009.
[3]PriviteraD.FactorsOfDevelopmentOfCompetitiveness:TheCaseOfOrganic-Agritourism[C]//113thSeminar,December9-11,2009,Belgrade,Serbia.EuropeanAssociationofAgriculturalEconomists,2009.
[4]陈琳.基于产业融合的农业旅游新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5]张文建.农业旅游:产业融合与城乡互动[J].旅游学刊,2011,26(10):11-12.
[6]魏玲丽.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研究[J].农村经济,2015(10):84-88.
[7]张莞.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农旅融合提升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9(04):44-46.
[8]冉彬彬.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
[9]赵霞,韩一军,姜楠.农村三产融合:内涵界定、现实意义及驱动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7,38(04):49-57+111.
[10]梁树广,马中东.农业产业融合的关联度、路径与效应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7(06):79-84.
[11]李玲玲,杨坤,杨建利.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效率评价[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10):78-85.
[12]钟漪萍,唐林仁,胡平波.农旅融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与实证分析——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20(07):80-98.
[13]麻学锋,张世兵,龙茂兴.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04):678-681.
[14]丁雨莲,马大全.旅游业与现代农业融合路径实证研究——以芜湖大浦乡村世界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4):157-163.
[15]刘孝蓉,胡明扬.基于产业融合的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模式[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03):219-222.
[16]曹雯.乡村旅游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路径[J].农村经济,2015(05):61-65.
[17]王丽芳.山西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动力机制与发展路径[J].农业技术经济,2018,No.276(04):136-144.
[18]杨振之.城乡统筹下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J].旅游学刊,2011,26(10):10-11.
[19]王琪延,张家乐.国内外旅游业和农业融合发展研究[J].调研世界,2013(03):61-65.
[20]林茜.产业融合背景下农业旅游发展新模式[J].农业经济,2015(09):61-62.
[21]胡鞍钢,王蔚.乡村旅游:从农业到服务业的跨越之路[J].理论探索,2017,No.226(04):21-27+34.
[22]陈志军,徐飞雄.乡村旅游地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与机理——以关中地区为例[J].经济地理,2022,42(02):231-240.
[23]蔡昉.改革时期农业劳动力转移与重新配置[J].中国农村经济,2017(10):2-12.
[24]左冰,万莹.去内卷化:乡村旅游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04):21-30.
[25]向富华.乡村旅游开发: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振兴”的战略选择[J].旅游学刊,2018,33(07):16-17.
[26]钟真,余镇涛,白迪.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外来投资重要吗[J].中国农村经济,2019(06):76-93.
[27]刘魏,张应良,李国珍,田红宇.工商资本下乡、要素配置与农业生产效率[J].农业技术经济,2018(09):4-19.
[28]胡平波,钟漪萍.政府支持下的农旅融合促进农业生态效率提升机理与实证分析——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9(12):85-104.
[29]孙凤芝,欧阳辰姗,胥兴安,贾衍菊.乡村旅游背景下农户生计策略转变意愿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30(03):153-160.
[30]钟真,黄斌,李琦.农村产业融合的“内”与“外”——乡村旅游能带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吗[J].农业技术经济,2020(04):3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