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并非一个世界通用术语,在中文和英文中尚无一个明确的对应词汇,出现了“观光农业”、“乡村旅游”、“都市农业”、“旅游农业”、“农家乐”等诸多近义词汇。在英文中,也有Ruraltourism,Agritourism,Farmtourism,Villagetourism等多种词汇。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农业农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三生”一体多功能的现代农业。休闲农业本质上是一个融一、二、三产业为一体,关联性、综合性和带动性很强的产业。可以说,休闲农业的基础是农业,目的是休闲,本质是体验。
(自发式)
人均GDP:$3000
市民到农村观光旅游为特点的农业会迅速发展起来
旅游主题:不明确,仅作为观光调剂
主导者:自发的个人或群体
开发导向:供求关系模糊,个人需求导向
(自主式)
人均GDP:$7000
上升到名副其实的休闲阶段,市民不仅到农村旅游,而且最主要是在农场食宿
旅游主题:有一定的主题和活动安排
主导者:中小旅行社主动参与经营
开发导向:以短期赢利为目的,产品导向
(开发式)
人均GDP:$13000
开始进了度假农业阶段,一些家庭农场逐渐从一般农场演变为休闲度假农场
旅游主题:有明确的主题和系列活动策划
主导者: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开发经营管理
开发导向:以长期收益为目的,项目投资导向
早期兴起
初步发展
初具规模
休闲农业发展受资源环境、区位交通、市场需要、农业基础、投资实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发展态势。
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九大发展模式:
中央一号文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2015年以来连续4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对各类模式从用地,金融,财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品牌创建,宣传推介等多方面给与了大力支持。
农业部
文化旅游部
财政部等
多部委联合推进休闲农业的发展
Howtobuild
农业景观学理论
农业多功能理论
休闲经济理论
产业融合理论
生态文明理论
以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为第一指导原则,采取生态措施和技术改善林网、水系、田园的农业生态环境,把“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融入各项目区的规划建设之中。
对休闲农业项目开发经营主题、内容、途径的取舍,既要着眼于当前休闲农业消费时尚,又能适用于将来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休闲旅游市场需求发展趋势的需要。
统筹一、二、三产业布局,实现基地、园区、重点村镇的协同建设,实现产业和各类要素有效聚集,同时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多方支持的统筹机制,加强部门联合和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以农业生产为基础,把农业的生产功能放在第一位,积极拓展农业的多功能,加强农业与旅游业有效结合,发展“农游合一”的新型产业。
休闲农业项目打造不仅要有特色,更要树立品牌。根据农业资源的特点,确定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类型,对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传统饮食、服饰、手工艺品、音乐舞蹈等乡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形成乡土氛围,开发具有文化背景的品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