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县域数字经济发展的成效不足及对策

数字经济是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冲击,也为世界各国加快数字化发展、推进数字化转型、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提供了契机。我国数字经济在逆势中加速发展,数字经济不断下沉至县域经济体(本文中的县域特指县(市),不包括市辖区——作者注)。当前,我国县域数字经济千帆竞发,但由于基础条件薄弱等原因,发展当中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谋划,明确科学的发展路径。

发展成效

我国幅员广大,县域单位众多,截至2020年底,我国共有1871个县(县级市、自治县)。各县(市)经济发展程度、科技条件、财政实力差异很大,但普遍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一项重要战略积极予以推动,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县域数字经济发展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二)发展质量不高。一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薄弱。数字产业化取得较大进展的县(市)为数不多,绝大多数县(市)缺乏对数字经济核心技术的掌握,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小、散、弱”问题突出,尚难以成为当地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二是产业数字化水平有待提升。大型企业数字化水平整体较高,但大量中小企业受企业家意识、资金、人才等多种因素影响,对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数字化水平较低。企业信息化只覆盖到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业务的情况比较常见,生产制造等环节数字化程度亟待提升。中西部很多企业发展电商意愿不强,固守传统销售模式,抱有“小富即安”心态,缺乏未雨绸缪的远见。三是数字化治理尚比较粗放。政府提供的数字化平台往往由各部门主导,各平台整合不够、信息共享较差,容易造成基层治理应用场景碎片化,有些信息低水平重复采集。一些政府数字化平台不注重用户体验,群众对其实际利用少。基层群众数字素养相对较低,政府对群众数字技能培育培训不足。四是数字经济发展的系统科学谋划有待加强。县域制定的数字经济发展计划或规划常常是经验式的,缺乏对本地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的系统深入研究,科学性、指导性、前瞻性不强。

对策建议

(一)立足本地禀赋推进数字产业化。一是科学确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定位。借助“外脑”力量,认真分析研究本地数字经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形势,选准符合本地比较优势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明确发展思路。二是坚持“项目为王”理念。把引进、推进项目作为实现数字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手段,选择本地具备条件的领域作为突破口,引进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培育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与数字经济科创企业开展战略合作,通过以商招商形式吸引更多业内优质企业在县域落户,逐步形成产业集聚。三是加强省、市统筹。省、设区市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县域数字产业化的指导,从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出发通盘谋划,努力形成各县(市)特色鲜明、差异定位、相互协同的发展态势。

(三)大力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发展。围绕县域重点产业,聚焦不同层级,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在企业的层级,鼓励发展智能制造。在当前劳动人口红利消失的大趋势和既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下,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智能制造转型,打造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降低能耗水平。在产业链的层级,加快链上企业上云用云。引导帮助企业“入网上云”、实际“用云”,推进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实现精准测链、补链、强链。对于大型企业上云用云,政府主要发挥引导推动作用;对于中小企业上云用云,政府可以采取购买公共服务方式予以支持,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在产业环境的层级,加快打造有利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大生态。积极引入具备先进水平的数字化服务商,扶持本地数字化服务商发展,增强县域数字化转型服务供给能力。加强金融、技术等产业发展要素协同配合,完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要素体系。优化政府公共服务,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有关产业监测及诊断、互联网安全保障、企业家培训、人才引进和培育等方面给予企业支持。

(四)积极探索发展数字农业。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对农业产前规划、产中作业、产后销售等进行全方位优化管理,改变和提升以传统小农户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助推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一方面,积极推进数字农业试点示范。在具备规模化经营等有利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与数字化服务商合作共建标准规范的数字农业基地,实现农业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通过建设产地仓、打通线上渠道等方式,推动农产品产供销全链路数字化。探索发展品牌化数字化室内农业。另一方面,着力夯实数字农业发展的基础。加强农业生产者数字技术培训,采用多形式、多层次培养各类数字农业人才,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数字化信息化知识水平,为数字农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扎实的人才基础。加快土地规范、合理流转,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为推广数字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进一步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一是扎实推进数字政务建设。推进政府运行方式、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数字化智能化,持续做好政府数字化服务平台应用推广工作,推动更多服务事项“无证办、掌上办、移动办”。二是务实建设智慧城市。综合考虑城市管理升级需要与政府财力状况,有序推进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公共安全、智慧社区、智慧生态等建设,逐步形成“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服务、用数据管理”的公共管理与服务机制。三是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适应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领域数字化发展,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

(六)全面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一是完善数字经济支持政策。加大对数字经济产业培育的支持力度,在土地、财税、金融、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吸引数字经济企业在县域落户。二是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高速光纤网络、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经济发展提速筑牢基础。采取PPP等多种模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大力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加快部门、行业信息整合与共享,加强数据处理与分析,“激活”数字资源,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四是加强数字经济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科学规划园区选址与功能区划分,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改进园区管理服务,为数字经济企业发展提供专业、全面、周到的服务。

THE END
1.补短板建好现代设施农业国研网数据库发挥好典型引领区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提高标准化程度,加快克服散户经营与规模化不足问题。鼓励支持引导企业协同攻坚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所需关键性核心技术难点、堵点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资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创新加大投融资支持。强化品牌营销,加快精品培育,积极推动惠民惠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和发展。培育一批设施农业经营http://cxxs.hzlib.net/DRCNet.Mirror.Documents.Web/docview.aspx?leafid=3401&docid=7705744
2.2023年设施农业行业现状及市场分析人才培养不足。设施农业是一种高技术含量的农业生产方式,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来从事建设和运营。然而,目前我国设施农业领域的人才供给不足,尤其是高层次的研发人才和管理人才。这一方面与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起步较晚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相关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有关。综上所述,2023年我国设施农业行业将保持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6256795179894878&wfr=spider&for=pc
3.中国设施农业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2024中国设施农业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2024-2030年),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种高级形态,其发展受到土地资源紧张、气候变化和食品安全需求的共同影响。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设施农业实现了从传统温室到智能化、工厂化农业的跨越。环境控制系统、水肥一体https://www.cir.cn/R_NongLinMuYu/05/SheShiNongYeShiChangXianZhuangYuQianJing.html
4.智慧农业发展的状况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doc智慧农业发展的状况、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要】智慧农业在管理农业生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搭建农产品可追溯体系、推动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存在整体规划缺乏、技术短板明显、数据采集和应用困难、科技投入和信息化水平不高、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不足、农业劳动者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0330/7155123052003106.shtm
5.IIGFCOP28观点吴倩茜陈熙妍: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农业发展现状及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绿色农业还可以细分为绿色动植物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黑色农业、菌类农业、设施农业、园艺农业、观光农业、环保农业和信息农业等。2021年8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这是我国首部农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首次提出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https://iigf.cufe.edu.cn/info/1012/8070.htm
6.2018年桐城人大第4期人大内刊桐城人大3、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2017年我市服务业占GDP比重再提高2个百分点。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建设步伐加快,飞腾国际物流园成为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我市制定了《桐城市服务业发展提速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仓储物流、科技和信息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电商等新兴业态发展壮http://www.tcrd.cn/Published/3098.html
7.江西省智慧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民作为供应链的末端,承担着投入大、周期长、不可控因素多种风险,再加上农业种植用地缩减,农业资源日趋匮乏,很难实现大面积种植等,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甚至放弃了农业生产,这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国家依托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https://www.fx361.com/page/2023/0305/183391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