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粮食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

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数据科学与农业经济研究所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作为粮食主销区和首善之区,北京理应走在前列,与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一道,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担。然而,北京农业农村情况较为特殊,“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的市情农情特点,决定了北京人多地少,粮食产量和需求缺口较大。2022年北京市圆满完成粮食年度生产任务,但面临着耕地有限、粮食比较效益偏低、超大城市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等问题。为深入了解北京市粮食生产经营情况,2022年7-9月,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产业经济与政策创新团队粮食作物研究岗位专家团队,采取调查问卷、实地走访和座谈结合方式,赴房山、密云、延庆和顺义四个区开展调研,分析了北京市粮食产业发展现状、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推进北京市粮食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提供决策参考。

1.北京粮食生产经营呈现规模化。当前,各村粮田经营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种植条件较好的地块,主要通过推进土地流转的方式,由同村或邻村大户种植,实现了全程机械化、集中连片作业,提升了作业效率。二是新增复耕复垦地块,主要由村集体或镇政府统一管理,有的是集体种植,有的流转给大户种植,有的委托社会化服务主体种植。三是由小农户承包的耕地,占比较小,由农户自己种植。这部分农户与农业的“粘性”较低,大多对土地流转持观望态度,只要价格合适就进行土地转租。

2.新型经营主体成为种植主力军。粮食种植主要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规模化、专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小规模农户为辅。如,顺义区北京兴农天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北京市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北京万顺旺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面积均超过万亩,三个合作社种植粮食面积占顺义粮食面积的21%。这些新型经营主体,不但种植技术先进,还能确保完成全区粮食种植应急性任务。

1.粮食生产具有较高机械化水平。北京市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各类粮食种植主体驾驶农机完成粮食生产作业成为普遍。北京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3%。其中,小麦耕种收机械化率100%,籽粒玉米除山区半山区外,平原地区耕种收机械化率接近100%。北京市探索了“机农结合”粮食经营模式,种植户从单纯粮食种植或农机服务,向粮食种植高度机械化、先进农机具试验示范、农业综合服务等种植服务一体化转变。还有一些农机合作社通过与小农机手、粮食种植大户之间建立服务联合体,极大地提升了社会化服务能力。

2.科技支撑科学种田水平提升。各级政府压实粮食责任,多渠道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21年顺义区小麦受秋汛影响播种延后,但在顺义区农技推广部门悉心指导下,2022年春小麦产量又创新高,单产达到357公斤/亩。各技术服务部门大力推广综合配套技术,提高粮食种植科技水平。玉米主推单粒精量播种、缓释肥一次性和合理密植等高效高产栽培技术。

1.粮食单产水平保持稳定,但有较大提升空间。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51.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1.4万亩,产量达37.8万吨,平均单产为413.57公斤/亩,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87.0公斤/亩)。小麦近6年平均产量360.8公斤/亩。被誉为“京郊麦收第一村”的房山区窦店镇窦店村,单产达到了610.8公斤/亩,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67倍。籽粒玉米全市平均产量448.6公斤/亩。而延庆区作为春玉米主产区,普通地块产量在600公斤/亩左右,有水浇条件的地块产量可达1000公斤/亩以上。甘薯平均产量为1924.4公斤/亩。在较好的栽培条件下,产量能够达到3000公斤/亩左右。谷子平均产量167.8公斤/亩。专家调研显示,“京谷5”在延庆区四海南湾村产量达到400公斤/亩,“张杂5”品种在有水浇条件下,最高产量可达到800公斤/亩以上。

2.粮食种植绿色高质量发展。北京市粮食种植化肥、农药单位面积投入量总体上有所下降。采取増施有机肥方式,提升土壤质量。北京市农产品合格率达到97.5%。粮食种植户挖掘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如,密云区积极推动以西葫芦峪村、金叵罗等村谷子、甘薯产业基地作为基础,以农耕体验、休闲观光、采摘游玩等活动为主线的三优农田建设,同时积极推动葫芦大观园、人间花海等节点建设,促进一产与三产深度融合。

1.粮食销售方式多元化。北京地区大宗粮食作物(小麦和籽粒玉米)普遍由外地粮商前来收购,价格随行就市,不存在卖难的问题。对于鲜食玉米、红薯、谷子等特色作物,通常有订单销售、互联网销售(电商等)、休闲采摘、田间地头零售四种销售模式。随着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销售模式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2.种粮效益总体不高。调研显示,小麦、籽粒玉米的成本利润率较低,但种植的过程管理相对容易。北京市区政府对于粮食种植提供了多项补贴政策,其中农户能获得的种粮补贴包括:良种补贴50元/亩、地力补贴300元/亩、有机肥补贴480元/吨。密云结合“环湖粮”绿色种植要求,为甘薯、谷子种子(种苗)补贴80%费用。但由于种植粮食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尤其农资成本上涨比较多,粮食种植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表1主要粮经作物成本收益情况

1.粮食播种面积偏小,总产量不高。自1978年北京市有农作物播种面积数据记录统计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与功能疏解的影响,北京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从最初的1036.5万亩一直减少,直到2019年达到最低点69万亩,此后在政策扶持下播种面积逐渐回升。但与其他粮食主销区相比,粮食播种面积小、总产量不高。北京粮食单产总体水平不高。2021年北京粮食单产为413.57公斤/亩,尽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87.0公斤/亩),但与全国排名前两位的上海(533.1公斤/亩)和新疆(473.3公斤/亩)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表2北京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及产量

2.北京市粮食供需缺口较大。与国内其他主销区相比,粮食自给率相对较低。按人均消耗400公斤/年粮食安全标准计算,2021年北京市常住人口2188.6万人,粮食自给率为4.3%,能满足94万人消费需求,近2100万人靠粮食输入。上海粮食总产量为93.69万吨,粮食自给率10.7%。据社会粮食供需平衡调查显示,2021年北京市粮食供给554.3万吨,其中,自产37.8万吨,粮食自给率6.8%,人均实际消耗粮食标准253公斤/年,意味着有超2000万人粮食消耗依赖输入。

表3我国粮食主销区自给率比较(2021年)

1.土地租期不稳定。与传统农区不一样,北京地区土地具有一定金融属性,这也是关系粮食生产“卡脖子”问题。北京地区农民对土地问题比较敏感,担心失去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不愿意签订较长期限的合同关系。土地流转多以口头协议为主,土地经营权一年一变,粮食种植户投入存在短期行为,对土地进行掠夺式经营,还有的种植户存在种一年换一个地方的情况。

2.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平原造林及一些规模化的建设用地,破坏了以前成方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土地农林间隔,碎片化,不好做基础设施,水沟不通畅。基础设施抗灾能力不足,农户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强烈。

1.农机服务实力不强。规模化粮食种植,仰仗农业机械化实现提质增效。自2014年北京实施“调转节”以来,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50%,农机社会化服务总体规模在缩减,服务组织人数占比低,实力雄厚的大中型农机专业合作社占比较少。

2.粮食产后晾晒场地缺乏,仓储加工能力不足。粮食规模化种植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缺少成片大块的晾晒场地。目前,北京地区小麦、玉米等粮食收获后必须立马销售,价格只能随行就市,无法晾晒、加工。

1.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稳步提升粮食自给率。通过加大复垦力度、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措施进一步挖潜,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和提升综合生产能力。通过改良种子、提升栽培技术、加大技术集成等加大技术供给,各类作物单产水平将有望能提高50%以上,进而能有效提升粮食总产量和自给率。

2.坚定不移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粮食生产上,坚持规模经营与生产托管相结合的发展思路,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对于已经实现集约化、专业化种植区域,要在稳定经营主体信心的基础上,确保种植面积。对于小农户和规模化困难的区域,大力推进以生产托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确保种好每一块地。

3.明确不同粮食作物定位,引导各区将不同功能粮食作物种植类型、面积落实到具体地块。对于小麦和籽粒玉米,以“稳面积、保产量、提质量”为核心,以中央制定的粮食生产任务为基础,确保粮食生产空间。鲜食玉米、杂粮等作物,要围绕城市居民“菜篮子”需求,充分利用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市场潜力和科技优势,从高端品种选育(产前)、绿色有机种植模式推广(产中)、新型销售模式(产后)三个环节发力,鼓励鲜食玉米、甘薯、谷子等杂粮种植,各区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种植户、合作社相应的政策补贴。

1.探索多元化土地经营模式。探索推进以土地入股方式将农户承包土地转换为村集体股权,土地由村集体统一出租、入股等方式与农业企业合作,收益由农户按相应股权份额分红,用土地股权化解决土地规模化问题。规范农村承包地流转行为。对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上参与竞标的涉农企业资本、农业经营条件等进行约束;对竞标地块进行限价,约束明显不合理出价行为。

2.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北京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扩大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继续加强农业土地开发整理。对于复耕复垦土地,加大整理力度,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协助规模种植农户解决不利于种植的遗留问题。

1.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服务能力。一是扶持大中型服务组织做大作强。对发展质量较好的大中型农机合作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用地、农机融资、农机保险等扶持力度。二是提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水平。加大规模农户的农机库场地、农机设备智能化改造等方面支持力度,帮助农机户补装备短板。三是加大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加大鲜食玉米收获机械、山区半山区小型农机、谷子收获机等产业急需新型装备研发力度。加大粮食增产新技术的研究和引进工作,依托规模种植户大力推广节本增产技术,优质增效技术和防灾减灾技术。

2.引导社会化主体为小农户服务。发挥社会化服务补贴政策引导作用,在中央农业社会化服务补贴项目基础上,增加市区级财政投入。鼓励签订长期稳定土地流转合同和生产托管合同,并对服务“小散偏”农户的主体给予支持。积极探索如生产托管、折股量化、产业化联合体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模式,鼓励服务主体将农业经营利润更多地向农户倾斜,提高小农户参与社会化服务积极性与获得感,从而充分释放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活力。

THE END
1.依靠家庭农场和托管服务实行农业规模经营国有农场农业双层经营体制充分调动了职工家庭农场(小农场)生产经营积极性,但国有农场(大农场)“统”不到位问题普遍存在,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局限在100亩左右,劳动力也难以从土地上走出来,大型机械、新品种、新农艺措施推广应用也面临一定难度。 按照党中央推进农垦改革发展决策部署,北安分公司按照集团统一部署推进农业http://www.farmchina.org.cn/ShowArticles.php?url=BDgCZw5uCD0CMwVmBDFTM1Yw
2.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李丹 开通知网号 【摘要】: 家庭农场的发展在我国尚刚刚上路,而在农业发达的其他国家可以说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并根据各国的自然资源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我国实践中,土地流转不畅、融资困难、经营主体管理能力差、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等问题,也给现阶段家庭农场的规模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89-1017072549.htm
3.农业经济杂志辽宁省农业经济学会主办2019年第01期本文对我国家庭农场已有文献进行回顾和述评,介绍其内涵及特征、阐明其发展问题和对策、梳理其影响因素和规模效用,并 黑龙江省主要农产品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关键词:黑龙江 农产品 发展现状 对策建议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产品提档升级已成为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文章分析https://www.youfabiao.com/nyjj/201901/
4.我国数据要素统一大市场构建的问题与对策本文分析了我国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现状,指出数据权属不明、市场壁垒、定价机制缺失、监管滞后和安全风险等问题,并提出厘清数据权属、破除市场壁垒、完善定价机制、加强监管和保障数据安全的对策,以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https://blog.csdn.net/OpenMpc/article/details/126656302
5.发展家庭农场的建议(精选十篇)当前,我国农村一般家庭经营的土地规模较小,土地平均化和细碎化问题比较突出,2011年我国户均经营土地的数量仅为0.46 hm2[3],这种土地小规模的分散经营阻碍了土地产出率的进一步提高。发展家庭农场,实现土地经营的规模经营,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首先,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r889hpb.html
6.散户退出比例最高达80%!西南地区养猪业发展现状痛点及对策探析西南地区养猪业发展现状、痛点及对策探析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也是世界第一大猪肉消费国,养猪已成为我国畜牧业的支柱产业,2022年生猪养殖业产值规模达到1.5万亿,占农业总产值的17.78%。西南地区以山地为主,地形结构十分复杂,自然资源丰富,其中四川盆地为最大的盆地,人口稠密、交通、经济相对发达,养猪业也尤为发达https://www.yangzhu360.com/guonei/20230907/643134.html
7.智库成果河南省核心农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商周驻信黄淮四市及南阳市位于河南省东南区域,是河南省乃至我国最为典型的农业核心区,处在河南省域经济洼地位置,也是经济总体水平提升的巨大羁绊。其发展历来为省委省政府所关切,在此背景下中原发展研究院组织完成了省社科联转省委课题对该区域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进行研究。课题组认为展望未来https://zyzk.henu.edu.cn/info/1044/2128.htm
8.35本书助您读懂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区农地确权、流转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现状进行案例和问卷调研,应用Logitstic模型,对生态移民户农地确权满意度及对农地流转行为影响进行回归分析,并在实证调研、统计回归分析和典型案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发现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为促进西部生态移民聚居区农地确权、流转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提出路径选择和对策http://www.sdass.net.cn/articles/ch00019/202402/5749c14c-6b34-4581-bf54-b9ab730924b2mobile.shtml
9.发展家庭农场的建议11篇(全文)认定家庭农场,必须准确把握我国家庭农场的基本特征。既要借鉴国外家庭农场的一般特性,又要切合我国国情和农情。我国的家庭农场,多数是依靠流转农户承包地发展起来的,其大部分土地资源,必须依靠租赁方式获得,属于租地农场性质,不同于完全土地产权的家庭农场。开展家庭农场认定工作,当前亟待明确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suv4qvx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