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是新中国成立近七十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是其发展的重要引擎和组成部分。但是有一个令党和政府尴尬的问题是,新中国至今没有(批量)培养出像钱学森、杨振宁这样的科学大师。
钱学森在世时曾提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拷问中国高等教育为什么没有培养出杰出的人才。社会各界从不同方面对钱学森之问进行了回答和阐释,答案琳琅满目,都有一定的道理。钱学森本人从高校制度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西方高校有一种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而我们没有一所高校按照这种模式来办学,所以人才就冒不出来。
我在思考这个问题后发现,“钱学森之问”是一个庞大社会系统问题,既牵涉到中国教育的理念、管理和制度问题,也与不同阶段学校的教学制度、学生培养体制有关,还包含社会和高校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既有宏观制度问题,也有中观体制问题,还有微观机制问题。下文将从宏观的教育制度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认为“钱学森之问”涉及到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分野问题,它是新中国实行大众教育制度的一个必然的阶段性的结果。
二
我在课堂上用PPT展示了两张对比鲜明的图片,左边一张是西南联大校门的黑白老照片,一张是华科大校门的彩色照片。我问台下坐着的两三百号学生这两个学校有没有可比性。
在网络上,一些人经常拿西南联大与现在的大学进行比较,用以批判当前的教育制度和大学管理制度。连一些知名的教育专家和大学教授也习惯于抽象地把西南联大神化,把当前的大学教育制度批得一无是处。
西南联大在短短的8年确实创造了教育界的奇迹,在她的3882名毕业生中,走出了2位诺贝尔获奖者、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华科大建校六十多年也没有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很多同学回答就说华科大没法与西南联大相比,我狠狠地批评他们太没自信。我其实要引导的是这两所学校根本没有可比性,包括清华北大也不能拿来跟西南联大进行比较。
新中国的大学所嵌入的教育制度与西南联大时的教育制度有着本质差别。西南联大时的教育是精英教育,她招收的学生和培养学生的方式都具备精英教育的基本特质,而华科大是典型的新中国创办的学校,是大众教育的产物,她的教育对象是工农子弟,是工农子弟向上流动的平台。所以,两所学校的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向、教育方式等都有较大差别,自然教育结果也会有差别,不能拿到一起进行比较,更不能拿西南联大的教育成果来批评现在的教育制度,来否定新中国大学教育的成就。
现在也不是没有精英式教育,但才刚开始不久。
讲个故事,2013年左右,一985大学政治学的一位年轻教授到华科来跟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师生座谈,我刚好在座。谈的比较多的话题是培养学生,教授一直很重视政治学系的本科生的培养,新生一进校就开始布置任务和开列读书数目。教授提到一个很有趣但令他不解的现象,说的是该校政治学系的本科新生以2010年为界,在这之前的不好带,之后的就好带了。
说不好带是因为这些新生进来后有很大一部分不会好好上课逃课的多,课堂上交代的作业不能按时上缴,每个月布置的读书任务也完不成,他们中很多人在外兼职、考证或背英语,到了大二还有不少人转到另外的系,大四第一个学期就基本上没有人上课的。好带则正好相反,他们基本上没有逃课的,课堂纪律很好,听课很认真,布置的作业和读书任务能够按时完成,基本上没有人在外兼职或转专业了,专门考证和背英语的也少了。他们不仅阅读本专业的书籍,还能广泛涉猎外专业甚至理工科的书籍。
教授本人博学强记,据说能说会写数国语言,对物理化学、文字考古学也颇有研究,因此他给学生开类似的课程,学生竟然也能如痴如醉地钻研。2010年以后的学生让教授大为欣赏,大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喜悦。但是他困惑的是,为什么同为该校大学招来的学生前后竟然会有那么大差别。
教授治政治学对这个问题不解情有可原,当时在做的学的是社会学,对其中的差别就不那么奇怪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这大学政治学系2010年招收的学生尚有来自工农家庭的子弟,2010年之后招收的学生则多来自上层社会。
政治学是一个研究型的专业,不像技术类专业那么好找工作,因而学生为了找工作考虑就会转到好找工作的专业里去。工农子弟的家庭出身决定了他们不得不去理性地思考自己处境,以及如何应付自己的处境。
但是出身上层家庭的学生就可以不这样。他们不用考虑学费、生活费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他们身上从来就不是问题,他们的家庭早已解决了这些问题。他们也不用愁四年后的去向问题,因为他们的父母早已经给他们规划好了发展的路线图,甚至工作都已经找好了,只等着他们毕业了。因此他们也不需要考什么证件、到国外混什么经历;也不需要转专业,任何专业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样的,他们不需要通过专业识别来找工作,专业只是他们学习的平台而不会成为他们的束缚。
教授的案例说明2010年之前工农子弟通过努力还能够考上该大学政治学系,2010年之后就考不上了。这大学是如此,北大清华更是如此,中国的名牌高校越来越多地被上层子弟挤占,工农子弟被排除在外,这些高校的培养对象就会像西南联大一样,培养的方式和目标也将转变,精英教育模式将率先在这些学校蔚然成风,并逐渐扩大到其他985高校。
这些学校资源、人才总量上都超过民国时教育的总量,何愁将来培养的学生比不过西南联大,一个北大清华抵十个、百个西南联大都不止。但事情总是有两面性,当985高校实行精英教育的时候,大批人才就冒了出来,但是工农子弟就很难在进入这些学校深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