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将“四个赋予、一个有利于”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农牧业高质高效、农牧区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为全面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奠定坚实基础。
一、优化乡村振兴发展格局
二、培育乡村振兴发展动能
三、实施高原乡村建设行动
四、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管肚子”更要“管脑子”,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一是深化乡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四讲四爱”群众教育活动,强化农牧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营造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二是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引导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村入户,充分利用农闲时机和传统民俗节日,有计划地组织非遗项目展示、传统民俗展演,深入挖掘农耕及游牧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作用。三是大力扶持群众性文化活动。实施“美丽西藏、可爱家乡”优秀文化产品乡村供给工程,积极挖掘乡土文化,鼓励组建各式各样的乡风民俗展示队,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宣传党的好政策、群众的新生活,理性对待宗教,过好今生幸福生活。
五、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和长治久安。一是加强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充分发挥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乡村振兴专干和科技特派员等力量的作用,把基层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吸引区外的种植养殖大户和企业到乡村特别是边境地区创业兴业,鼓励农牧民到区外接受技能培训和就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是保持农牧区持续和谐稳定。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畅通和规范农牧民诉求表达渠道;以平安乡村建设进一步完善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严厉打击非法侵占农村集体资产、惠农政策资金和侵犯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持续和谐稳定。
六、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持续稳定增收是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也是有利于提升农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根本。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动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增收,严格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巩固情况,确保易返贫致贫人口动态清零。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提升搬迁安置点服务管理水平。二是保障农村居民稳定增收。不断丰富和拓展农牧民增收空间,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充分挖掘农牧业生产潜力和农产品市场前景,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鼓励在乡村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建立劳务输出精准对接机制,提供工资性收入;落实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稳定提高转移性收入,盘活乡村资源资产资金,增加资产性收入。三是加大培训转移就业力度。推行农牧民技能“三单式”(订单、菜单、工单)培训和“以工代训”,提升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确保农牧民综合素质满足现代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农牧民多渠道转移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有效提升收入水平。
本文为西藏自治区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项目《西藏农牧金融的研究阐释与人才培养》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