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区畜牧业,符合西藏的自然经济规律,符合农牧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农区畜牧业要获得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农区的有利条件,采取有效的综合措施,加强客观方面的调配,使畜牧业和农业在有机结合的生态环境下迅速发展。
(一)调整畜群结构,强化畜种改良
独特的自然条件和高原生态环境,形成了具有西藏特点而又丰富的畜种资源。这些畜种资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具备了适应高寒气候和耐粗放管理的能力,在生产管理落后、风雪灾害较多、草原质地较差的条件下,能够保持一定的生产能力,是极为宝贵的资源。在民主改革以后,社会经济发展很决,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旧的畜牧业生产水平显然不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牲畜个体退化,生产能力很低,每头(只)所产的肉、毛、奶量很少,经济效益很差,再加之长期形成的畜群结构不合理,更加影响畜群的生产能力。民主改革以后,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在牧区主要是抓了本品种的选育;提高出栏率,增加适龄母畜比例和大规模的草场建设;在农区全面抓了黄牛改良和绵羊改良,同时抓了人工草场的建设。这些措施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目前的畜种状况不良,畜群结构仍然不够合理,需要采
(二)发展农区饲草业
(三)发展饲料加工业,提高饲料的利用率饲料加工业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约化经营畜牧业的基础工作。美
(四)改善饲养管理方法
目前,农区饲养牲畜的方法很粗放,弊病很多,主要问题有:一是现阶段都是以户为经营单位,一户就是一个混合群,猪、马、牛、羊一起放牧,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节省劳力,缺点是牲畜不能饱腹,而且常常发生危害庄稼的现象;二是喂草无槽,喂料无袋,而且喂的草料都未经加工处理,浪费很大;三是一年四季一个饲养管理方法,冬季掉膘、春季死亡的现象严重。由于以上的问题,目前农区牲畜普遍个体瘦小,生产胜能很低,经济效益差,甚至得不偿失。针对这些问题,要采取改革的办法,改进饲养管理,提高生产水平。
首先,要改革放牧方法。养猪改放牧为完全圈养,因为猪不是反当动物,不宜放牧,放牧害处很多:一是破坏草场,糟踏庄稼;二是容易得包囊虫病,三是不利于长膘,四是放牧的猪肉质较差。改为圈养既可避免上述弊病,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饲料,可以积肥。改放牧为圈养,必须结合改良当地品种,研究一套圈养的方法,便于群众接受。农区放牧草场有限,改全天放牧为半天放牧半天圈养,放牧和圈养结合。奶牛可采取全天圈养适当放牧运动,有利于提高产奶量。其次,改喂原粮原草为喂加工饲料,并改进饲喂方法,减少浪费。改喂加工饲料的好处前面已述,此处不赘述。第三,加强冬春季节管理,确保牲畜冬季不掉膘,春季不减产。保持养殖业均衡生产。加强冬春季节管理的关键是两条:一是保温,二是饱肚。西藏冬季很长,而且气温低,实际无夏季。冬季保温是防止掉膘的关键。,冬季又是枯草季节,饲草缺乏,冬春季牲畜往往处于半饥饿状态,因此一个冬季过来,牲畜只剩下皮包骨。这不是一户或少数牲畜的现象,而是普遍的,这反映了当前农区畜牧业饲养管理水平低的问题,要从抓饲料生产、饲料加工做起,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五)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应有明确的主攻方向,有针对胜地组织重大科研项目的协作攻关,增加农牧业生产的后劲,切实解决农牧业生产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难题,为当地当前及今后农牧业生产的发展提供技术保证,进一步促进农区畜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协调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