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农业产业结构

第七章农业产业结构第一节农业产业结构的一般原理一、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农业产业结构通常称之为农业生产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在一定区域(国家、地区或农业企业)内农业各部门和各部门内部各生产项目的组成情况。

它是农业资源配置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农业生产力诸要素如何结合的基本问题。

对于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去认识:第一,农业产业结构具有多层次性。

首先,在广义农业层次上,它表现为农、林、牧、渔四业的结构。

这一层次的结构是农业生产的一级结构。

其次,在各业内部又包括着产品性质和生产特点不同的各种生产项目,如种植业内部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其它作物等不同特点的作物。

这些生产项目的组合比例,构成了农业生产的二级结构。

同理,经济作物又可以根据产品用途分成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等,这些作物的组合比例构成农业产业结构的第三层次或三级结构。

以此类推,各种生产项目内部还有更加具体的四级甚至五级结构。

各种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都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农业产业结构,不仅要重视一级结构的合理化问题,也要注意二、三级结构的合理化。

第二,农业产业结构具有多种类型。

农业产业结构根据其所包括的生产部门、生产项目的特点不同,可分为农牧结构型、农林结构型、农林牧结构型等类型。

根据其所包括的生产部门、生产项目的比例关系不同,可分为专业化结构型、综合发展结构型等。

根据其生产部门、生产项目之间的结合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直接结合型和间接结合型。

前者指各生产部门、各生产项目之间,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土地、劳力、资金等生产要素方面的相互调剂与支援关系,而且存在着相互供应物质和能量的直接结合关系;后者指各生产部门、生产项目之间只存在着土地、劳力、资金的相互支援和调剂关系。

这些不同的结构类型形成的条件不同,产生的效益也不同。

在研究农业结构问题时,对这些问题都应当进行分析。

二、农业产业结构的衡量农业产业结构处在不断变化中,这种变化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农业产业结构的量变,可以借助于一系列指标来反映。

主要有:1、农业总产值(或增加值)结构。

即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产值(或增加值)占农业总产值(或增加值)的比重。

如要分析二级结构,则计算各业内部二级产业的产值(或增加值)的比重。

这是最常用的指标。

2、土地利用结构。

即耕地、林地、牧场草地、养殖水面等各类农业用地占农业用地总面积的比重。

在分析种植业结构时,往往用各类作物的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来反映。

3、农业劳动力利用结构。

即各业所占用的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比重。

4、农业资金利用结构。

即各业所占用的资金在农业资金总占用量的比重。

上述前一项指标是从农业的产出状况来分析农业产业结构的,后三项则是从资源配置或生产力要素占用状况来分析农业产业结构的。

当然,这些都是基本的指标,实际运用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指标。

三、农业产业结构问题的重要性农业产业结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重大战略问题。

这是因为,农业产业结构的状况如何,对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1、影响农业自然资源能否合理利用。

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等。

农业生产相对于其它物质生产部门而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更大。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自然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只有把这些资源都充分地利用起来,才能加快农业的发展。

但是,这些不同的资源所适应的农业生产部门和生产项目是不同的。

如果农业产业结构同这些资源的特点适应了,就能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改善生态的平衡,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反之,就会产生相反的结果。

2、影响农村社会经济资源能否充分合理利用。

社会经济资源包括劳动力、物质技术装备、资金、技术、信息等社会所创造出来的生产条件。

农村社会经济资源能否充分合理利用同农业产业结构的状况关系十分密切。

以劳动力为例,因为不同的农业生产部门、不同的农业生产项目能够经济合理地容纳或利用的劳动力的数量是大不相同的,而且它们在利用劳动力的季节上也不相同。

因此,为了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就必须合理安排农业生产部门或项目。

否则就会造成劳动力使用上忙闲不均的现象,甚至会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3、影响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和生产项目之间的物质能量相互转化关系能否充分发挥。

农业内部各个生产部门、生产项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相互转化、相互利用关系。

例如,种植业提供的各种饲料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而畜牧业的发展又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料和畜力,并能充分利用种植业的各种副产品;林业的发展不仅能提供木材和其它林产品,而且还可以保护和改善农牧渔业的生态环境;等等。

促进这种关系就能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从而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割断或者削弱这种关系,就会造成相反的结果。

而对这种作用是促进还是破坏,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起着重大作用。

4、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各种农产品的需要能否按比例得到满足。

农业产业结构基本上决定了农产品的供给结构,这种结构能否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改善生活对农产品的需求,关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是否巩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供给结构是否合理,必然会通过市场需求来检验。

如果农业产业结构符合市场需求,一方面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作用得到落实,另一方面农产品就能在市场上实现自身的价值,并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如果不相符合,就会达不到上面的目标。

所以,农业产业结构还关系到国民经济基础作用的发挥,影响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

由此可见,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对于农业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因素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

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既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也受经济规律的制约。

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自然资源条件。

这是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客观条件。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无论是种植业,还是林牧渔业,它们都是依赖自然界而存在和发展的。

一方面,各种动植物都有各自的生长发育规律,都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自然资源条件;另一方面,自然资源条件不同,对依赖其发展的动植物种类的要求也不同。

而自然条件具有区域性的特点。

因此我们在安排农业生产的时候,必须考虑如何适应自然条件的问题,以便做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可见,自然条件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人们利用和控制自然的能力。

在极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生产过程只能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的过程。

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阶段,人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驾驭自然,农业生产过程就不再是完全被动地适应自然的过程,而是积极地利用自然的过程。

因此,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控制自然的能力的增强,农业产业结构必然会逐步改变并日益合理化。

因此,生产力水平不仅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而且还制约着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

3、经济发展水平。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会逐步提高,城乡人口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相应地会反映在对农产品需求的变化上。

需求变化通过价格会影响农产品的供给,这就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

4、人口。

人口的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相适应,有计划的人口生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按人口计算的收入水平。

反之,人口盲目增长,就会出现粮食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的情况,农业生产必然形成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结构。

5、经济制度的经济政策。

经济制度不同,对资源的配置方式不同,农业产业结构会受到影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单位没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在农业产业结构上往往表现出既不能充分发挥本地区本单位的资源优势,又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农业生产单位具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农业产业结构往往容易做到充分发挥本地区本单位的资源优势,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经济政策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如我国曾经实行过的"省长负责米袋子,市长负责菜篮子"政策,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以上各项因素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要求。

但是,从长远的观点看来,农业产业结构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什么样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合理的结构?应该说,这里并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和一成不变的合理标准。

任何一个国家、地区、企业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都是根据其具体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的特点而言的。

因此,在这一个国家、这一个地区是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在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不一定是合理的。

就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地区而言,这一时期是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在另一时期就不一定是合理的。

另外,就全国、全省看是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在其中某些地区、某些县、乡就不一定合理。

因此,建立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必须从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出发,必须因地、因时制宜。

所以准确地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优化结构的问题。

农业产业结构既然没有永久的合理标准,因此,各地调整结构的任务就在于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寻找结构的最优调整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农业产业结构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与市场的供需状况相适应。

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和供给都处在经常性变动中,所以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动趋势做出抉择,使农产品的数量、质量、比例,符合市场的变动。

一方面,更好满足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使产品能够顺利销售并获得有利的价格。

2、农业产业结构应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

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而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些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主要途径就是使农业产业结构与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相适应,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使地无遗利。

在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上,做到人人充分就业、各展所长,资金、设备、交通运输条件都充分发挥作用。

因此,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必须符合农业资源充分合理利用的要求。

3、农业产业结构应能符合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的要求。

提高生态效益和改善生态平衡是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的根本要求。

提高生态效益才能使人们以较少的外部投入,主要靠发挥农业内部的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转化作用来提高农业的产出。

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才能使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人们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而要做到这两点,都必须靠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安排。

所以提高生态效益、改善生态平衡也就成了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本要求。

4、农业产业结构要因地制宜地逐步提高专业化水平。

提高专业化水平,就是说要使各地区、各企业的农业产业结构由"小而全"的自给自足型,向比较集中地发展某些当地最具优势的生产部门或生产项目转变。

这是促进农业向商品化和现代化转变的要求。

它的好处是有利于发挥各地的优势;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有利于实现农业的产业化。

当然,提高专业化水平必须创造条件,稳步前进。

还必须注意农业生产各部门之间、各生产项目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做到专业化和综合经营相结合。

5、农业产业结构要能保证国家全局性的、长远性的利益同各地区的局部性的、眼前的利益的正确结合。

我国在农业产业结构上经常存在着国家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矛盾。

前者表现为,从整个国家来看是最有利的农业产业结构,但有时对地区或企业来讲往往不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因而使地区或企业不容易接受。

后一种矛盾表现为,从长远来看是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但从眼前来说却经济效益不高,因而也使人们不容易接受。

因此,妥善地解决这些矛盾,是正确处理农业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过去在处理这些矛盾上,多是强调局部服从整体,眼前服从长远。

现在看来,应当强调矛盾双方的正确结合,即根据双方的利益和要求,都能得到适当满足的原则来安排农业产业结构。

因为长期的经验证明,在经济问题上片面强调局部服从整体,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做法,不可避免的要挫伤农民的积极性,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

以上五个方面的要求,调整是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分析、评价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五个原则性的标准。

但是在分析评价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或在多大程度是合理的这个问题上,仅仅有这些原则性的标准还是不够的。

为此,还应当对优化结构的调整结果进行分析。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的分析,可以是对调整方案的预测分析,也可以是对调整方案进行实践后的实证分析。

通常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①调整后农业产出总量(农业总产值、增加值)绝对量与相对量的变动;②调整后主要农产品的实物量、商品量、商品率的变动;③调整后农业专业化程度的变动;④调整后农产品市场销售状况和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变动;⑤调整后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金收益率的变动;⑥调整后生态环境的变动;⑦调整后农民收入的变动。

此外,在分析变动的效益时,还要分析调整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二节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之中。

这些变化一方面反映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的一般趋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其中包含着中国具体国情的特点。

总的看,改革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不十分显著,改革后产业结构的变化较大。

改革前,我国农业中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业的总产值构成及其变化可从表7-1看出。

从表中资料可见:1、旧中国基本上是一种单一的种植业结构,其他各业均处在从属的"副业"地位,比重很小。

这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是一种维持温饱的结构。

2、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种植业的比重有所下降,林牧渔的比重有所上升,但是变化不很显著,基本格局没有变化。

这反映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但还处在为温饱而奋斗的农业产业结构。

3、种植比重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副业比重上升较快而引起的,而其中主要又是由于队办工业(村办工业)的增长引起的。

由于队办(村办)工业实际上不属农业的范围,所以要准确反映农业结构的变化,就需要扣除农业中的工业成分。

经过调整正后的农林牧渔结构见表7-2。

从表中数字可见,改革开放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并不十分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参看表7-2。

这一阶段农业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1、农业各产业部门的产值均有较快增长,但增长的速度有所不同,反映了农业产业结构正经历重大改革。

表现在,种植业比重持续大幅度下降,牧业和渔业比重呈持续大幅度上升,林业产值比重也略有下降。

植物性产值的比重从83.4%降为59.7%,动物性产值从16.6%升为40.3%。

这反映了农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农业产业结构基本改观,从维持温饱的结构,向促进小康型的结构转化。

2、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种植业比重下降,而这主要是粮食的比重下降。

由于这一阶段粮食比重的下降是建立在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基础上,所以这是一种良性的下降,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结果。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创造了能更快地发展多种经营的条件,使我们在调整结构时有了更多自主权。

畜牧业和渔业比重大幅度上升,一方面反映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能以更多的资源配置在动物生产上;另一方面反映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动物产品食品需求增长。

3、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阶段性。

这主要取决于粮食生产状况和我们所选择的调整对策。

1979-1984年间,一方面,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国家增加了粮食进口,以便缩减粮食种植面积,减轻传统的"以粮为纲"所形成的单打一的局面,使农业产业结构开始调整。

1984年,我国首次出现粮食和棉花销售困难,在这个背景下曾大幅度削减粮棉播种面积,由于调整过猛,8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粮、棉收购困难的现象。

90年代初,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导致多数农产品供过于求,农产品价格较普遍下降,迫使各地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适应市场的状况。

1995年以来,农业连年丰收,形成全新一轮全面增长高峰,出现了农产品全面卖难的现象。

这也是中央提出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背景。

二、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方向从上分析,90年代末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动,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结构调整已不再是简单的削减粮食面积,也不再是简单的压缩市场上供过于求的农产品。

在新的形势下,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要着重于深层次的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调整的主要方向是:1、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在过去农产品供给数量不足的背景下,农产品的生产只能将追求数量的增长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甚至对原有的一些品质好、但产量低的传统优良品种也不得不忍痛割爱。

现在,主要农产品供求中的数量矛盾已基本解决,这就使我国农业有条件在稳定提高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将优化品种、提高质量放到突出的位置来考虑。

目前尽管农产品数量大多过剩,但品质结构的矛盾仍很突出,优质农产品仍供不应求。

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农产品将参与世界范围的竞争,而且从目前已经可以看出,今后世界范围内各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除了价格以外,更重要的将是产品的质量。

因此,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压缩不适销的品种,扩大优质农产品的生产;通过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开发,加速农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不仅是在人民生活由温饱走向小康进而到比较宽裕的背景下,农业生产满足市场多样化、优质化需求的根本途径,更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农业迎接外国农产品挑战的重要武器。

2、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在过去各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普遍短缺的背景下,农业的生产布局很难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

为了保障当地的粮食供给,各地都只能把生产粮食放在当地农业的突出重要位置。

许多地方的区域优势无法实现。

现在由于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有了重大提高,我们就有了条件进行农业区域结构的合理调整。

区域调整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适当调减当地的粮食生产,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经济和科技等优势,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外向型的出口创汇农业。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腾出部分粮食市场,有利于粮食主产区进一步发挥粮食生产的优势,以形成互补、互利的农业区域布局。

二是在生态脆弱地区,在过去迫于生存压力而不得不过度开垦的地区,今后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以发展林果业和畜牧水产业,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3、积极发展畜牧水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由于人们对初级农产品的消费量是有限的,因此,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须扩大对初级产品的转化和加工,否则就难以打破市场需求的约束。

过去,粮食等初级产品本身的供给不足,当然没有可能大规模地实行转化和加工。

现在粮食的总供给明显增加了,加快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条件已比较成熟。

发展畜牧业可以拉动种植业、促进加工业的发展,拉长产业链。

同时,由于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因此发展畜牧业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我国的畜牧业有可能发展成为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一个大产业。

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做的主要工作:一是抓紧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开发优质饲料,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进一步提高养殖业的比重。

二是加强疫病防治和饲料监测体系建设,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确保禽水产品的质量和卫生安全。

除了畜牧业和渔业以外,今后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也将会有大的发展。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开拓农产品的新市场,为农业的继续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我国农产品尤其是食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还很低,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按照中央的意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现有生产能力的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资产重组,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规模结构。

二是在多层次加工转化中着重发展精深加工,努力开发新产品,积极发展优质名牌产品。

三是加大技术攻关力度,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努力提高我国农产品加工、储运和保鲜的技术水平。

四是加强专用原料品种的开发,引导原料生产逐步向专业化、基地化方向发展。

五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全国选择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作为国家支持的重点。

4、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与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相结合。

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和增加农民的收入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由于以往体制方面的约束,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不免带有一定的先天不足,如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的不合理等。

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后,乡镇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困难。

因此,乡镇企业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名特优新产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保鲜和运销业;结合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商业、饮食、服务和旅游等第三产业。

THE END
1.我来告诉你咱们一起来看看农业带包括哪些重要行业吧在我国,农业带不仅仅是指那些大片的农田和田间,还包括了一系列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产业链。这些产业链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系,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食物,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多样性和丰富性。 首先,我们来谈谈最基础的部分——种植业。这是所有农业带中最主要的一环,无论是水果、蔬菜还是粮食,这些都是种植https://www.b8y8v0az.com/liang-you-zuo-wu-zi-xun/698562.html
2.跨境电商人与畜禽一体化:新型农业模式引领未来发展在全球农业发展迅速的今天,“人与畜禽一体化”这一新兴概念逐渐受到关注。它不仅代表着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更是对传统农业模式的颠覆和创新。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概念的内涵、意义以及其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 一、什么是“人与畜禽一体化”? “人与畜禽一体化”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将人类与动物(尤其是畜禽)http://scpevc.com/nmbdbl=47131412
3.市场需求影响下的猪牛羊价格波动及其对成本效益的影响在畜牧业中,猪牛羊是三大主要养殖动物,其价格波动直接关系到养殖成本和利润。市场需求变化会导致这些动物的供需关系发生调整,从而影响其价格。因此,分析市场需求对猪、牛、羊价格波动的影响,以及这种波动如何反映到养殖成本和利润上,对于畜牧业经营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https://www.uszlrttkj.com/te-zhong-yang-zhi-ji-shu/409076.html
4.畜牧业探索猪牛羊的金钱山脉一、畜牧业的繁荣与挑战 在现代农业中,畜牧业不仅是食物安全的重要来源,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猪牛羊养殖成本利润对比,是研究和优化畜牧业生产模式的关键环节。我们要深入探讨猪、牛、羊三大类动物养殖的成本结构和利润空间,从而为农民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二、成https://www.gelafhotz.cn/sheng-zhu-yang-zhi-zi-xun/575279.html
5.农林牧渔行业2025年投资展望:把握消费与成长关注周期景气变化主线一:生猪养殖产业链建议关注头部企业价值提升。生猪:表现分化,成本为王。我们预计25 年生猪供给增量但速度缓慢,需求端在消费鼓励政策的提振下存在改善预期,预计25 年生猪均价相比24 年下行,但仍维持在合理盈利区间,预计生猪均价15-16 元/公斤。非洲猪瘟后,生猪养殖结构出现变化,表现为规模化程度快速提升和短期https://stock.finance.sina.com.cn/stock/go.php/vReport_Show/kind/industry/rptid/789002187513/index.phtml
6.未来趋势人与畜禽一体化:新型农业模式引领未来发展在全球农业发展迅速的今天,“人与畜禽一体化”这一新兴概念逐渐受到关注。它不仅代表着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更是对传统农业模式的颠覆和创新。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概念的内涵、意义以及其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 一、什么是“人与畜禽一体化”? “人与畜禽一体化”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将人类与动物(尤其是畜禽)http://www.dgsxrbz.com/nmbdbl=37294060
7.农业类型种植畜牧渔业林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农业也逐渐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田间作物种植。现代农业主要包括了四大类别: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以及林业,每一类都有其独特性质和对环境影响。 种植业又如何? 种植业是最为人熟知的一大支柱,它涉及到各种作物,如小麦、大米、小麦粉等谷物,以及蔬菜水果等新鲜食品。在这个过程中https://www.zhanseog.com/xue-shu-huo-dong/279216.html
8.猪牛羊养殖成本利润对比研究深度分析农户经济效益与市澈争力在现代农业中,猪牛羊养殖是重要的 livestock production sector。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肉类消费量的增加,这些产业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趋势。然而,对于不同种类动物进行养殖,其成本结构和收益模式会有显著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对猪牛羊养殖成本利润进行深入比较,探讨其影响因素,并分析农户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的关系。 https://www.djy45hv66.cn/qin-lei-yang-zhi-zi-xun/584187.html
9.猪牛羊养殖行业成本与利润结构对比在现代农业中,猪、牛、羊是三大主要的肉类畜牧业。它们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肉类食物,还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经济价值。然而,这三种动物的养殖成本和利润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以下我们将对这三个行业进行深入分析。 猪类养殖 成本构成 饲料:猪饲料价格波动较大,尤其是玉米和豆粕等主食素材价格变动直接影响到生产成本。 https://www.fikyjuyw.cn/nong-ye-zong-he/560475.html
10.畜牧业产业链整合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畜牧业产业链整合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价格RMB 1888 服务形式PDF电子版 商业计划书简介 创意无价 商机无限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商业时代,每一个突破性的创意和技术的飞跃,都蕴藏着开辟 新市场、引领产业革命的潜力。对于创业者而言,如何将一个个独特的想法转化为切实可 行的商业计划,从而吸引投资者的关注,并https://doc.mbalib.com/view/43160dd7c6895b7a423deb518a0f250d.html
11.区调研工作会上的讲话发言8篇(全文)近年来,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 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牧业经济的意见》等17个政策性文件, 构建了涵盖畜牧业产业链各环节的政策保障体系, 为畜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三) 畜牧业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全省畜禽养殖业产值和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双双突破1 000亿元大关, 肉蛋奶总产量突破400万吨大关https://www.99xueshu.com/w/file1kwm67je.html
12.第八届(2023)国鸡全产业链高峰论坛乔帮主养鸡业调研价格分析工作室 禽论 前言 自2020年起国鸡产业经历近四年的残酷洗礼,虽然在2022年7至10月迎来了全产业链市场行情的一路回血上涨,但在后疫情时代,国鸡产业正遭受着更严峻的挑战。2023年上半年,养殖成本高企、市场消费低迷、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以及禁止活禽交易在各地的陆续实施,整个国鸡产业出现有http://www.hebxmw.com/view.asp?nid=3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