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企应该怎么干? 文/王绛 2024年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当前... 

文/王绛2024年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当前,我国面临的内外环境仍然复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任务仍然较重,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各种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国有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企业在保民生促增长,推动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等诸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责任。

一、2023年宏观经济运行特点

2023年我国经济常态化运行,宏观政策显效发力,国民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

一是宏观经济恢复性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6.1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5.8%。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5.2%

二是城乡市场持续恢复。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2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303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3%。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9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0%。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7.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8.0%。升级类商品销售较快增长,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3.3%、11.2%、7.0%。

五是金融平稳运行。2023年12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292.27万亿元,同比增长9.7%,狭义货币(M1)余额68.05万亿元,同比增长1.3%,流通中货币(M0)余额11.34万亿元,同比增长8.3%,全年净投放现金8815亿元。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2.75万亿元,同比多增1.31万亿元,人民币存款增加25.74万亿元,同比少增5101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6.67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4.22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792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64万亿元,全年外币存款减少561亿美元,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3.24万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7.08元人民币。

二、经济运行仍存在深层次问题

首先,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虽然我国经济2023年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但这是建立在去年较低基数上的。从环比看,一季度GDP环比增速2.2%,二季度增长0.8%,三季度增长1.3%,四季度增长1.0%,说明经济的持续动力不足。2023年1—11月,我国主要税收收入项目除了国内增值税由于2022年同期基数较低原因同比大幅增长47.6%以外,其他主要税种如国内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关税、印花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等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4%,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压力仍然较大。

其三,国内市场约束依然较强。虽然我国经济正在稳步恢复,但疫情带来的“疤痕效应”并未完全消失,影响家庭和企业消费投资信心、风险承担意愿和能力。2023年全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位于20年来的低点,9月仅为87.2,比2019年同期大幅下降36.9。2023年民间投资同比增长-0.4%,民营经济信心有待提振,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3.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3.6%,制造业企业利润受挤压。2024年进一步培育投资信心、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内需的任务仍然艰巨。

其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效率较低。虽然202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0%,但仍然继续创2021年以来的新低。2023年前10个月国家发改委审核固定资产项目总投资额1.42万亿元,主要集中在能源、交通、水利等行业,是上年同期的2.9倍,发行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券3.5万亿元,下半年专项债通过加快结存限额发行和使用,叠加超60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接续,为全年基建投资增长提供保障,政策性银行还发放铁路基础设施建设贷款1055亿元。2023年,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比上年增长9.3%,其中,计划总投资10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比上年增长13.3%。但这些巨量资金投入仅带来了5.9%的基建投资增长。说明了我国传统基建项目已经基本饱和,新基建尚未能接续,导致基建投资效率降低。

其七,出口格局改变导致产业链重构的趋势。2022年下半年以来,在我国出口增速放缓的同时外商直接投资明显回落。2022年三季度至2023年三季度,我国国际收支口径的直接投资连续五个季度净流出,为历史上首次,季均净流出340亿美元。同时,2022下半年以来欧美国家贸易投资“去中国化”趋势加速,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结构与产业链格局正发生变化。以中美贸易为例,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美国从中国的进口额比去年同期减少20%以上,占美进口贸易额比重降至19年来最低的13.4%,下降部分由东盟、加拿大和欧盟商品占比提升填补。过去十年来,东盟占美国进口贸易额比重增加了一倍。由于美欧等发达市场仍然引领高端产业发展,仍是高利润市场,短期之内,受我国境内企业投资布局东南亚以及“转口贸易”影响,我国与东盟贸易的快速增长对中国出口仍构成支撑。但产业链外迁可能导致我国产品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位置下降,在进一步削弱我国直接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同时,可能对国内产业形成降级的威胁,还影响到我国产业体系的完备性和稳定性。

三、国有企业面临的挑战

在当前宏观经济发展趋势下,包含国有企业在内的我国各类企业都将面临一系列挑战。

一是市场与资源约束将加强。2023年1月以来我国制造业复苏力度一直较弱,除9月外,4月份以后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一直低于50的荣枯线。2024年市场及资源对企业发展约束将进一步增强,我国产能过剩问题可能进一步凸显,并可能导致企业两极分化,资源和利润均向优势企业集聚,弱势企业将面临更多经营困境,转型升级缓慢的企业可能遭到市场的淘汰。

三是企业利润空间收窄的同时,对财政加大支持任务趋重。在当前财政运行紧平衡,收支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需要国有企业在保障财政稳定、提供社会保障等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加上上年结转收入总量为5634亿元,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算数加上上年结转收入总量为2499亿元,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0.94万亿元。国有企业亟需进一步提高资本经营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承担起稳定财政收入、促进民生的责任。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的基本方针,为2024年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国资国企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新定位,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创新驱动,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引领、安全支撑作用。

(一)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企业改革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

二要努力稳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切实扩大内需。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稳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促进经济长期健康发展。要积极扶持中小微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发展,在促进创业、激励创新的同时,扩大社会就业,为扩大内需夯实基础。

三要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精兵简政,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全面激发地方和企业进行改革探索实践的动力。

四要以明确的产业政策为重要抓手,推动产业投资升级。要加强宏观政策协调配合,把握传统和新兴并重、制造和服务协同的基本方向,聚焦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坚,以新技术、新需求、新业态为导向,着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为我国产业升级,追逐世界科技进步浪潮创造条件。

五要转变债务驱动增长方式,健全财务硬约束机制。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软预算”现象较重,盲目布局、重复投资,效益低下,对债务形成严重依赖,不仅不利于地方经济和企业持续发展,甚至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稳定、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影响。地方政府和企业要加快转变粗放式发展方式,建立健全财务硬约束,以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

六要进一步健全我国资本市场。2023年7月份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资本市场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加快稳定宏观经济运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改革,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功能,加快构建以资本市场为主平台、以股权投资为主方式的直接融资新格局,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促进经济稳定向好

一要承担并落实好国家经济政治安全的重要责任。国资央企要牢记“国之大者”,牢牢把握国资国企新使命新定位,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集中,切实保障和促进我国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供应链安全。同时,国有资本要提高整体配置效率,聚焦重点领域,提升产业链韧性、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引领、安全支撑作用。

二要加强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要建立健全企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中攻关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前沿技术,抢占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制高点。要通过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促进科技创新的经营机制,实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机融合,打造新质生产力,培育竞争新优势,持续引领行业技术进步,推动我国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

三要努力提高资本效率。要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深入开展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022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与美国的比值大体在40%左右,日本和韩国在高速增长阶段结束后,全要素生产率分别达到美国80%和60%的水平。我国要在2035年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有企业需要力保全要素生产率年增速达到2.5%—3%,才能接近发达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

四要大力提升核心功能,培育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要在不断提升核心功能的同时,打造主业的核心竞争力引领国内产业的转型发展。要学习国际跨国公司聚焦自身核心产品、核心技术的提升能力,学习他们高效地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和品牌建设与培育能力,不断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实现由“做大”向“做强”“做优”的转变。

五要全面加强风险管理。面对复杂困难的内外市场环境,企业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把风险管理融入每个重要的业务领域和关键环节,通过强化经营过程的监管以强化资本管控,加强资源整合能力建设,健全合规体系,实现企业稳健经营,保障国有资本运营安全,避免出现重大系统性经营风险。

THE END
1.中国经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四大难题中国房地产泡沫政府此时,人们才意识到中国经济可能已经进入了GDP增长低于5%的低速发展阶段,想要让经济重回高增长,仅仅依靠刺激政策是不可行的。 目前中国经济面临房地产泡沫破裂、债务问题加重、消费下降以及人口老龄化这四大前所未有的难题,只有解决了这四个问题,中国经济才能摆脱增长乏力的困境。 https://m.163.com/dy/article/J5RFL51P0535PKJN.html
2.当前经济运行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新冠肺炎疫情经济运行当前经济运行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一)海外疫情演进态势是决定后期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 路透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国今年经 济预计增长 2.5%,其中一季度预计同比降 6.5%;二季度叠加海 外疫情蔓延带来的二次冲击,原本预期的深 V 型反弹显得渺茫, 预计增速只能回升至 3.5%。倘若海外疫情能在 4、5 月http://www.china-cer.com.cn/zhiku/202005064682.html
3.中国宏观经济2002年宏观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2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是好的,但也存在着内需不足、下岗和失业问题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农民增收困难和市场经济秩序比较混乱等问题。 经济增长仍然受到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结构不合理的制约 从需求方看,2002年中国经济仍受消费需求不足的困扰,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增长http://www.pbc.gov.cn/chubanwu/114566/115296/115337/2833214/index.html
4.2019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及2020年展望行业资讯二、当前中国工业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制造业投资回报率低、融资能力不足,中西部地区降耗压力大以及区域工业发展不充分、不均衡,是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制造业投资回报率低,融资能力不足 从主要金融机构对工业的本外币中长期贷款增速来看,自2012年以来,工业贷款平均增速仅为5.4%,不足服务业贷款平均https://www.csoma.org.cn/article/1060/4.html
5.“十四五”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的基本思路本文阐述“十四五”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思路几个基本概念和出发点;从纯粹空间和区域经济角度,客观分析当前我国城乡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以“点线面”三大区域经济形态要素为基础,以“三要素”齐备的县域为最小区域经济单元,从供给侧、需求侧、市场失灵和运行机制等4方面,全面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我国四大高质http://www.reportway.org/shisiwu/24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