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人类最古老的生产活动。农业就是人类种植植物和饲养动物的生产过程,属于第一产业。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就是农民,农民聚居的地方就是农村。我国是世界最重要的农业大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并高度发达。农业是地理最重要的知识内容之一,尤其对生活在城市的学生来讲,了解一些农业基本常识是必需的知识积累。记得有一次带少儿班学生去郊区社会实践,经过农村的一处猪圈,一堆学生跑去看猪,一问好多人从来没有看见过活猪,“没吃过猪肉还没有见过猪跑”对于他们就是“天天吃猪肉就是没见过猪跑”,所以我们慢慢的聊聊农业,就当“扫盲”了。当然我也是城市长大的,小时候有多次回农村老家生活的经历,还算有点认知,但也“五谷”不分,所以只能说一些常识性的,如果有错误,还望大家指正。
我们先从农业的分类慢慢聊起。农业按不同的条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这里的分类是比较简单的分类,是针对中学生的常识性分类。
农业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就是常说的“农林牧副渔”。
种植业是农业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侠义上的“农业”。广义上讲,只要是种植植物都归属种植业。这里主要讲种植业中种植农作物的部分,农作物包括两大类: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维持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人类所需的粮食主要通过种植业来获得的。粮食作物是对谷类作物(小麦,水稻,玉米)、薯类作物(包括甘薯、马铃薯等)及豆类作物(包括大豆、豌豆等)的总称。
我们先认识一下麦类,麦类主要分大麦、小麦、燕麦、荞麦、莜麦等等,简单的先说说小麦以外的麦类:大麦,如我们喝的大麦茶、主要用于酿酒,和小麦的主要区别就是麦粒和麦壳不容易分离,还有就是青稞也属大麦。在西藏吃过煮熟的绿绿的青稞粒,当然也吃过用炒熟的青稞面做成的糌粑;燕麦比如燕麦粥、还有早餐中常见的燕麦片等;莜面就是“西北莜面村”里的莜面;荞麦借个“麦”字,根本和麦类就没什么关系,怪不得荞麦含淀粉少呢,荞麦面是低糖类代表性的食品,荞麦皮是做枕芯的好材料,以前家里的枕头都是荞麦皮填充的,小时候到了盛夏季节,晒荞麦皮的时候,我们就当沙子一样能玩好半天。
小麦是我们的主要粮食之一,麦粒磨成粉就是白面。小麦原产地是西亚地区,推测4000多年前传入我国,唐宋时期才在北方取代粟(小米)成为主食。不知为什么脑子里老有电影《粮食》里的一个画面,地主家的麦子被农民连夜收割后,急得他哭着喊“麦子啊、麦子,我的麦子。。。。。。”。
冬小麦种植地区有句谚语就是“白露早、寒露迟,春分种麦正当时”,秋季种下后种子开始发芽、生根、出苗,冬季停止生长,第二年春季气温回升后开始重新生长,这个阶段叫“返青”,然后就持续生长直到夏季成熟。春季返青的小麦特像韭菜,过去经常把小麦认成韭菜。所以华北地区的农田里冬季里面是有小麦的。这样你也可以理解“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是怎么一回事了。
进入夏季冬小麦成熟后,我国自南向北开镰收割,这就是夏粮。小麦收获上来以后赶紧种植其他的农作物,比如玉米、白薯等等,利用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的特点,到了秋季还能再收获一季,这样紧接着种的农作物又习惯称“麦茬作物”,比如冬季北京市面上的烤白薯,有时能听到“麦茬白薯”以证明比较甜。收获后再马上种植冬小麦等来年再收获。由于两年完成了三个农作物的生产过程,所以这就是“两年三熟”的来历。
春小麦主要是春种秋收,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由于东北地区冬季过于寒冷,耕地冻土深厚,所以只能种植春小麦,由于热量不足,所以产量和质量都不如冬小麦。
过去小麦收割全靠人力,用镰刀,或者直接拔,是个重体力活。麦收的时节会有一种人专门靠替别人收麦子挣钱,这就是“麦客”。收割上来的小麦都是带杆的,然后再经过脱粒过程,便有了麦粒了。这个过程现在完全可以用联合收割机一气完成,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麦秆是农家的主要生活燃料,烧火做饭极其好用,当然也可以用作牲畜的饲料。用不完的麦秆过去都是就地烧掉,严重污染大气。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去河南玩,正赶上当地烧麦秆,到处都被烟气笼罩着,少林寺就跟在云里一样。后面国家禁止燃烧秸秆,鼓励秸秆还田和再利用,这也是保证蓝天的重要措施之一。
小麦收割后来之后,要经过晾晒,把麦粒中的水分去掉,才能被储存收购。再晒麦粒前还要“扬场”,就是通过风力,利用重力原理把麦粒和细小的杂质分开。这时千万别站在下风向,万一被“麦芒”扎到身上了,那滋味只有你知道了,感觉只有被“杨辣子”蛰过的感觉能和它相比。“针尖对麦芒”可不是随便比喻的。晒麦子过程很简单,就是把麦子铺开,交给阳光去完成,这时候就需要比较大的硬质土地,场院就是用来干这个事情的,可是麦多地少,有些人就把麦子晒在马路上,如果是水泥质地的马路问题不大,如果是沥青的就有问题了,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影响品质。整个收麦子的过程需要大量劳动力,所以麦收的时候很多在城里打工的人都回家帮忙收麦子,农村的学校也有“麦假”这个特色的假期。我们真的要认同“粒粒皆辛苦”,珍惜粮食,不要浪费。想起来带少23班在学校种小麦的经历了,
晒干的小麦就可以储存起来了。除了上缴国家以外,自家也会留够充足的麦子,这就是口粮。国家主要有粮站来收购小麦,国家每年都有小麦的收购价格,鼓励种粮和保障粮食安全最主要的手段就是稳定粮食价格,让农民能致富,愿意种粮。收粮的时候粮站的职工都会手里拿一个“管插”,往装麦子的袋子上一轧,取出一点小麦来看成色和干燥度,来确定是否符合标准。干燥是储存小麦的重要保证。小麦是北方地区的主要口粮,在农村它就是命根子,甚至可以当钱用。记得小时候回老家过暑假,外面有人卖西瓜或者其它东西的时候,如果没有现钱也可以用等价的小麦兑换,特喜欢拿着笸箩盛麦子去换东西的过程了。
小麦要变成面粉就需要去磨面,老家村子里都会有磨面机供大家使用,拿一袋小麦去磨面,回来的时候有白面和麸子面两种,白面人吃,麸子喂猪或者鸡鸭。一点都不浪费。所以农村真的不产生什么过多的垃圾,完全可以做到循环生产。
100斤小麦如果出81斤面粉,那就说明完全是用去壳麦粒磨成,面比较白细,称为“富强粉”,可能寓意富强了就吃这样的面粉,以前只有过春节的时候才能用“富强粉”包饺子,那饺子就是白,漂亮好吃。平时只能吃85粉,也就是普通粉或者叫标准粉,100斤麦子出85斤面粉。不过现在的富强粉感觉就是过去标准粉的颜色,是标准变了还是定义变了就不知道了。怎么会多出4斤来,很简单,就是磨面时把前面分出的麦壳再和面粉一起倒进料口重新再磨。如果粮食不够吃,还可以多次重复这样的过程,也可变成90粉或者更高,这时候的面粉就不是白色的了,而变成浅灰色的,蒸出来的面食颜色也更深,吃起来口感不好,牙碜。想起大学去郊区实习吃的那顿包子了。
小麦有低筋、中筋和高筋之分。通常划分面粉筋度强弱的标准就是100g面粉里边蛋白质的含量,高筋面粉蛋白质的含量一般在10.5-13.5g;中筋面粉蛋白质的含量一般在8.0-10.5g;低筋面粉的蛋白质含量则在6.5-8.5g。我们主要明白它们的区别就是高筋面粉用于做面包、中筋面粉是主力,主要就是做馒头、面条等等的。低筋面粉主要用于制作饼干。我国过去主要是种植中筋小麦,进口高筋、低筋小麦。现在一些地区也开始种植低筋小麦,用于替代进口,据说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面筋是植物蛋白质,用水洗面团就能获得,最常见的就是烧烤摊上的烤面筋和圆球一样的面筋,过去北京风行一阵的红焖羊肉里面就必须配有面筋,据说救活了生产面筋的企业。
大家都知道水稻能一年两熟甚至三熟,那小麦为什么不能?哪怕能两熟都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小麦需要“春化作用”,也就是需要低温促使其由生长阶段向生殖阶段转化。其次是小麦需要足够的光照条件,一年内很难满足两次生长的需求。
面食最具北京特色的应该就是炸酱面了,过去总认为人生最大的享受就是“穿着短裤,光着膀子,脚蹬趿拉板,蹲在门口吃炸酱面,手里必须还要拿着几瓣蒜,最好旁边的地上再放着一瓶冰镇的燕京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