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过剩:当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或全世界的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压力过大,致使资源基础退化或损耗,并污染水、空气、土地,从而损害人们生存环境(生命支持系统)
时,人口过剩问题就产生了。
人口数量过剩: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提供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以支持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
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分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
料等生活必需资料时,也被认为是人口数量过剩。
人口消费过剩:是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显著的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损耗。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第一章
1、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
类活动结果,是人类社会取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2、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①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②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来界定的。
③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④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
⑤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但具体对象和范围
又是同一客体。
⑥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科学概念
⑴在地球圈层的分布:矿产资源(地壳)、气候资源(大气圈)、水利资源(水圈)
土地资源(地表)、生物资源(生物圈)
3、⑵用途:工业资源、农业资源、服务业(交通、医疗、旅游、科技等)资源
自然①不可更新资源:是地壳中储量固定的资源,即矿产资源。它们不资源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或由于它们自然类型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利用的速度,是可能耗竭的。
⑶现在较认同的②可更新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源。
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
b.临界性资源:是可能被掠夺到耗竭程度的可更新资源。
①资源基础: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②探明储量: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
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4、不可更③条件储量:也是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新资源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
可得性④远景资源:是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藏量,但可望将的度量来有大的发现
⑤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
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⑥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统称最终可
采资源
5、最大资源潜力: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
可更新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资源可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损得性的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
度量吸收能力或同化能力: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承载能力:在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6、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稀缺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动态性、社会性
(2)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包括“独立于人类活动的”可更新资源和“使用不超过其繁殖或再生能力”的可无限更新的可更新资源两个方面。相当一部分可更新资源属于“临界性资源”,它们可能被掠夺到耗竭的地步,甚至不可能再自然恢复。可更新依赖生物繁衍的大多数资源都属此类。除生物资源外,土壤和蓄水层也具有临界性。非临界性的可更新资源尽管有人类活动干预也仍然可更新,但是其中某些会由于过度利用而暂时耗竭。对许多可更新资源来说,自然更新并非指在有关全球自然系统内理论上总的可得性和可更新性,而是指在一定地域单元内利用速率和供给间的平衡。流动性资源的可得性其实更取决于人类的管理和利用,虽然自然再生过程也在起作用。
第二章中国态势
8、自然资源基本特点:数量大,种类多、人均资源量少空间分布不均资源禀赋欠佳资源潜
力可观
9、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矿产资源供给保障程度不同需求压力持续增大耕地资源水资源资
源开发的生态影响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生态功能降低
第三章
10、关于自然资源稀缺和冲突的观点
悲观派——增长的极限:鲍尔丁的“太空船地球”、“热寂”说、梅多斯的“世界模型3”
乐观派——没有极限的增长:西蒙的历史外推论、市场响应论、耗散结构论
11、可持续性:
第四章
12、绝对稀缺:当全球尺度上自然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所造成的稀缺
13、相对稀缺:在自然资源的总供给尚能满足需求,但由于分布不均而造成的区域性稀缺第五章
14、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人类)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一般把
研究生物之间及其与环境关系者称为生物生态学,简称生态学;把研究人类与
其环境关系者称为人类生态学。
15、生态系统:自然界的任何范围,只要有生命有机体与非生命物质的相互作用,并在其间
产生能量转换盒物质循环,就是生态系统。
16、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各种成分即生态因子组成,生态因子生物因子气候、地质、
地形、土壤、水等因子;非生物因子植物、动物、微生物、尤其是人
类活动(狩猎、放牧、垦殖、灌溉、采伐、污染等)
生态系统内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其中一种因子的改变必然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子的改变,这种关系不仅存在于各非生物因子之间和各生物因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