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民谣口口相传,反映真实生活场景。其中,“无牛不成农,无猪不成家”和“养猪两头
利,吃肉又肥田”等谚语,反映了猪在家庭生产中的重要性,不仅作为食物提供能量和蛋白质,而且其粪便还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肥料,这对于农耕文明来说,确是“两头利”。在农业生产中,肥料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化肥尚未普及的年代,人畜的粪便都是天然的肥料,其中猪粪因其富含养分,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肥料之一,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起到了关键作用。进入现代工业化社会,养殖业提供农业肥料的意义逐渐式微。我国目前农业生产中,属于典型的化肥施用较多,有机肥不足。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23年我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约为1.7亿公顷,化肥用量高达7079.2万t,折合每
亩使用量为27.8kg,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亩8kg),与此同时,畜牧业产生的有机肥利用率不足,有机肥资源利用率低。
1.3贴补家庭经济,维持社会稳定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漫长历史长河中,对于普通人而言,吃肉并非易事,甚至是富人的特权。春秋战国时期,“肉食者”一词便成了贵族的代名词。《曹刿论战》中有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其中肉食者借指贵族,暗示了吃肉在当时对于普通人而言是一种奢侈。因此,能吃上肉作为提升生活品质的标志,成为大家共同的追求,而能够引领大家实现这一目标的领导者,往往会受到拥护和爱戴,能够长治久安。古代农民起义多因民众食不果腹、走投无路而爆发,吃饱饭对于民众而言,是生存的根本,也关乎着统治者统治政权稳固。养猪作为一种重要的家庭经济活动,不仅满足了民众可以吃肉的需求,而且还承担着对冲风险的作用。在收成好的年份,养猪可以增加家庭收入;而在饥荒灾年可以卖掉猪只,换取银钱渡过难关,避免发生卖田卖地的悲剧。可见养猪对于维持家庭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有积极作用。
2目前我国养猪产业存在的问题
2.1社会认同不足,人才不愿入行
2.2价格波动较大,养殖收益不稳
2.3低端产业为主,附加增值不足
随着生活水平和认知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于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绿色、有机的产品备受青睐,俘获消费者芳心的产品能卖出更好的价格。然而,当前的养猪产业却面临多重挑战。首先,产业重心过度偏重于养殖数量的扩增,主要聚焦于基础猪肉产品的生产,导致天然、有机、高附加值的猪肉产品供给稀缺。其次,加工多局限于白条肉等初级加工阶段,产品几乎是原始形态售出,缺乏深加工,附加值不高,进而影响了整体的经济效益。再者,散户普遍只参与养殖一环,即使专业养殖企业,也很少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如屠宰、加工、销售等环节,缺乏全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难以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最后,尽管市场上猪肉品牌众多,但是大多缺乏特色和独特性,品牌间差异不明显,因此品牌溢价也有限。
3管理建议
生猪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不仅关于民生福祉,还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其生产、流通都是在制度的管控之下,应该特殊对待,以确保实现稳产保供、稳定市场的目标。针对当前生猪产业面临的问题,特提出以下管理策略。
3.1增加产业认同,鼓励人才入行
3.2维持价格稳定,稳定养殖预期
3.3提高猪肉质量,培育品牌增值
4结语
养猪业不仅关乎个人生活质量,更对国家稳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如为人体提供营养、强身健体、促进人口增长;能够为农业提供有机肥料,提升农作物产量;同时也是家庭经济的重要补充,增强家庭抗风险能力,维持社会稳定发展。然而,当前养猪产业仍存在社会地位不高、优秀人才不愿加人、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及附加值低等问题,导致养殖者收益不稳定,生产积极性不足。笔者针对存在问题特提出优化策略,在意识观念方面,增加产业认同,鼓励人才入行;在经济政策方面,维持价格稳定,稳定养殖预期;在产业扶持方面,提高猪肉品质,培育品牌价值,实现增值。通过这些措施,确保养殖者能够获得稳定收益,提高生产积极性,从而推动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