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人题目答案解析,游牧人题目答案解析3

贝加尔湖周边地区曾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活动地带,是汉代苏武牧羊之地,汉代称贝加尔湖为“北海”,湖面海拔456米,水质优良,水量丰富。表层水温8月最高,约为9-10℃,1月至5月结冰,冰层厚度约70-115厘米。

(1)苏武牧羊会受到哪些主要的自然威胁。(4分)

(2)贝加尔湖被称为天然双向的巨型“空调机”,请分析原因。(6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瓜达尔港地处巴基斯坦西南边陲荒漠,为天然深水港。港区所在的俾路支省以渔业、游牧业为主,经济落后,但天然气、煤、金属矿、硫磺、石膏等资源十分丰富。2013年前,该港每年只有极少量货物进港,出口量几近于零。2013年初我国取得其经营权,经投资扩建,2016年11月该港正式开航,“中巴经济走廊”由理念步入现实。下图为巴基斯坦部分地理事物分布图。

(1)“瓜达尔”在当地语中指“风之门”,此地盛行西南季风却降水稀少,试分析其原因。(4分)

(2)分析瓜达尔港长期以来货物进口量少,出口量几近于零的原因。(6分)

(3)有专家建议我国在瓜达尔港区投资建设重化工产业园,试评价其区位条件。(8分)

(4)请你为瓜达尔港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6分)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

B.农业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

读图甲、图乙,回答下列各题。

14.乙区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

A.游牧业B.种植园农业C.大牧场放牧业D.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15.关于甲、乙两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区域的地震灾害比乙区域多B.甲、乙两区域中的湖泊形成原因相同

C.甲、乙两区域东部海区洋流流向一致D.甲区域c城市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是政治因素

如图为东非高原基塔莱和多多马的降水资料及两地之间游牧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试题。

33.该游牧活动

A.需要穿越热带雨林B.随着雨季南北移动

C.向南可至南回归线D.易受飓风灾害侵扰

A.1月B.4月C.7月D.10月

阿富汗是一个内陆国,牧业是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图3为阿富汗游牧业迁移路线图,读图完成5~6题。

5.阿富汗的气候特征是

A.终年温和湿润

B.终年炎热干燥

C.冬冷夏热,全年降水少

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多雨

6.据图中信息,下列推测最有可能的是

A.降水多少决定了游牧的迁移

C.甲为冬季牧场,乙为夏季牧场

D.游牧迁移路线一般沿山脊行进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关联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阴山以南的沃野是游牧民族的苑囿,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占领了这个沃野,他们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

A.不但也只有才B.不仅也只有才

C.虽然却只要就D.不仅也只要就

下列行为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国际旅游B.出国劳务C.游牧民族的迁徙D.工作、居住地的通勤往返

图6为世界某区域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毫米)。在该区域南部地区生活的富拉尼人,以游牧业为主。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6

10.影响该区域年降槛量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高低B.地形起伏C.距海远近D.大气环流

A.10月南迁,4月北迁

B.10月北迁,4月南迁

C.10月东迁,4月西迁

D.10月西迁,4月东迁

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马赛人是东非最著名的一个游牧民族。马赛人一年中的游牧路线的最南到坦桑尼亚的多多马(6°10′23″S),最北到肯尼亚的基塔莱(1°01′N)(如下图)。近年来,肯尼亚、坦桑尼亚政府在马赛人游牧区内建立多个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并以马赛人在保护区中过度放牧、对野生动物造成威胁的理由要求其搬离保护区,马赛人生存环境面临着巨大压力。

(1)简述马赛人游牧区的位置和地形特征。(6分)

(2)马赛人一年中的游牧路线是怎样变化的?试分析其原因。(8分)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其原因在于中国较与世隔绝,它仅仅受到西北游牧民族的侵略……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新的、更有效的铁制工具使农业有可能从原先的黄河发源地向南扩展到森林茂密的长江流域。铁制工具还促进了流域地区大批的排水工程、为长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伴随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即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制……法家人关心的是改革社会,以加强他们所奉事的诸侯的力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年信

美国“除了全州性的法律以外,州有时也颁布一些全州性的治安条例。但在一般况下,是由乡镇当局或乡镇官员会同治安法官,根据当地的需要,规定本地的社会生活细则,公布有关公共卫生、正常秩序和公民道德的守则。”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国和近代美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并分别概括其特点。(1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和近代美国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8分)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中央集权制的认识。(3分)

古代东西方的大帝国均建立起以首都为中心的全国道路系统,主要目的在于()

A.促进经贸文化交流B.抵御游牧民族侵扰

C.加强地方管理控制D.便于中央巡查地方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秦汉时期,匈奴是北方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集团,秦始皇之所以修筑万里长城,就是为了抵御匈奴。一说到秦始皇,可能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汉武帝。,,,,,。秦始皇比较热衷于修长城和寻求长生不老药,而汉武帝则致力于经营西域和积极引进域外物质文明,从而迎来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峰。

①这两位帝王都堪称天之骄子

②似乎汉武帝要略胜一筹

③正所谓“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④但如果单单就拓展中西文化关系而言

⑤世人常常将二者相提并论

⑥就开拓疆土、雄才大略而论可谓各有千秋

A.①③④②⑥⑤B.①⑥⑤④②③C.⑤④②⑥③①D.⑤③①⑥④②

在某部史学书籍目录中,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应属于下列哪一章节

A.农耕者与中亚游牧民族B.工业文明的演进与反弹

C.欧洲人在印度洋的探险D.对超级大国霸权的挑战

(12分)右图为东非高原基塔莱和多多马的降水资料及两地之间游牧路线示意图,游牧路线的最南到坦桑尼亚的多多马(6°10′23″S),最北到肯尼亚的基塔(1°0l′N)。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简析图示游牧区气候的形成。(4分)

(2)本区牧民一年中的游牧路线是怎样变化的?试分析其原因。(8分)

乾隆帝表示:“伊犁向为准夷(准格尔)腹地,故穑事颇修。今归我版图,若不驻兵屯田,则相近之哈萨克、布噜特等,乘机游牧,又烦驱逐。”由此可见,清政府在伊犁屯田

A.巩固了西北边防

B.忽略了农业发展的条件

C.促进了西北开发

D.实现了自然经济的移植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在另一方面,汉族如果要排除从西北方面袭的游牧民族的威胁,也必须守住阴山的峪口

②只要占领了这个沃野,他们就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

③否则,这些骑马的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斯沙漠,进入汉族居住区的心脏地带

④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

⑤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史载“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就是这个原因

A.①②③④⑤B.④⑤①②③

C.④②⑤①③D.①③④②⑤

A.推动经济发展

B.缓和民族矛盾

C.促进民族融合

D.巩固政权根基

A.东汉光武帝

B.元世祖忽必烈

C.北魏孝文帝

D.辽太祖阿保机

青藏高原畜牧业多为游牧方式,转场基本沿公路进行。某研究人员利用GIS技术对该高原某草场的荒漠化趋势进行模拟分析(下图),可以推测该草场荒漠化问题最突出的区域出现在

2

1

3

1a

2b

1b

2a

2c

1c

1d

2d

A.a区块B.b区块C.c区块D.d区块

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了()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C.游牧民族农业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图7为我国三个地区农业基本情况比较表。有关三个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判断正确的是

农业基本情况比较表

A.①地区为游牧畜牧业B.②地区为发达的商品化混合农业

C.③地区为大牧场畜牧业D.三地均为传统农业

读某地1月等压线分布图(图3)(单位:hpa)和东非高原基塔莱和多多马的降水资料及两地之间游牧路线示意图(图4),完成4-5题。

图3

图4

4.P地此时的盛行风没有给沿岸带来大量降水的主要原因是

A.P地沿岸此时的风向主要由大陆吹向海洋,空气干燥

B.P地沿海地势低平,没有迎风坡

C.P地沿海有寒流经过,对该气流有降温减湿作用

D.P地沿岸此时为冬季,空气中所含水汽少

5.此时往返于基塔莱和多多马的牧民最可能位于

A.基塔莱B.多多马C.甲地D.乙地

北魏孝文帝亲政后,主动推行汉化政策,反映了

A.提高鲜卑民族自身素质的需要B.满足游牧民族发展畜牧业的需要

C.出于笼络利用汉族地主的目的D.北方少数民族适应农耕文明的需要

中国史籍中多有对游牧民族的记载:“(匈奴)逆天理,……以盗窃为务,……茍利所在,不知礼义。”——《史记》;“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面兽心。”——《汉书》:“(回纥)贪婪尤甚,以寇抄为生。”——《新唐书》。对这些史料的解读,以下选项何者较为适当?

A.游牧民族限于自身发展水平,向往农业民族的富庶,常以劫掠的手段取得经济利益。

B.这些记载出自中国正史,是农业民族对于游牧民族的恶意污蔑,并非实情,不足采信。

C.正史记载反映了农业民族的价值观,但应考虑游牧民族的立场及游牧社会的经济特性。

D.盗窃以及劫掠等手段虽不光彩,但客观上推动了游牧民族的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

读下面3个地区农业基本情况比较表。

34.有关三个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判断正确的是

C.③地区为牧场畜牧业D.三地均为传统农业

3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美国东北部农业地域类型与①地区相似

B.②地区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为草场面积

C.大力发展种植业是③地区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D.建设高质量的人工草场是③地区提高土地载畜量的合理措施

阅读东非高原游牧路线示意图、基塔莱和多多马的降水柱状图,回答问题。

13.沿着游牧路线,下列叙述中可信的是

A.需要穿越热带雨林B.随着雨季南北迁移

C.向北可至北回归线D.易受湖水泛滥侵扰

A.1月B.4月

C.7月D.10月

15.多多马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沙漠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

C.热带稀树草原气候D.地中海气候

16.有关东非高原的不正确叙述是

A.非洲最高山峰位于此

B.非洲之角位于此

C.非洲最长河流发源于此

D.非洲最大湖泊位于此

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蒙古包是蒙古等民族传统的住房。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

材料二:马背上的民族千百年来都是逐水草而居,右图是草原上某条河流景观图。

(1)从自然地理环境角度分析为什么蒙古包身呈圆柱形,包顶呈拱形?(4分)

(2)蒙古包选址原则是春洼、夏岗、秋平、冬阳,请从地理角度分析原因。(6分)

(3)读右上图,分析图中河流河道曲折的原因。(4分)

印欧人的早期迁徙,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迁徙到小亚细亚和伊朗高原的印欧人分别发展为____和____。迁徙到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____。迁徙到印度河流域的印欧人发展为____。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契丹人属于渔猎游牧民族,辽建立后,其版图既包括了北方广大的游牧渔猎区,又有原渤海国和幽云十六州这些社会发展水平远高于契丹人的农耕地区。为了巩固统治和维护契丹贵族的政治地位,除了在渤海和幽云十六州地区实行汉官制度外,辽朝统治者为保留部族组织,在部族权责子孙中量材授官,继承氏族社会阶段的世选传统,在部族官员任用中实行世选制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浅谈辽代世选制度》

材料二辽国的科举制度,有一个从权宜向定制发展的过程。会同初因急需选汉士为汉官治汉地,故在幽蓟地区以科举选拔士人,保宁八年,"诏南京复礼部责院",正式建立了主持科举考试的常设机构。圣宗统和六年,"诏开贡举",科举已成定制。太平十年,"诏来岁行贡举法",制度已趋健全。统和二十七年是辽朝殿试的开端。是年,""御前引试刘二宜等三人"。兴宗重熙五年……则是由皇帝亲自出题举行殿试。考试科目在圣宗时以词赋为正科,法律为杂科。后则借鉴宋朝,"程文分两科,曰诗赋,曰经义,魁各分为"。

——摘编自《中国辽朝时期的科举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辽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朝实行科举制度的意义。

材料一清代服饰是满族入关后,强制推行的游牧民族服饰,在中国服装演变史中是变化较大的一个时期,保留了很多游牧民族的服式与装饰……至于其形制,由于两族人民接触广泛而频繁,所以其演变过程中互为渗透融合。如所服之袍渐趋宽大等等,是任何政令都无法制止的。

——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令百官易服而朝,其小民一听其便。则举国尚武之风,跃跃欲振,更新之气,光彻大新。

——康有为《戊戌奏稿》

(1)根据材料一,指出满族入关后清代服饰发生变化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进入近代以后中国服饰变化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在服饰方面提出的建议,并结合所学分析其理由。

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这一年属于公元前

A.7世纪前期B.8世纪前期

C.8世纪后期D.7世纪后期

《蒙古秘史》作为游牧民族自己撰写的历史,它在史学上具有特殊地位。其文字是

A.汉字B.八思巴字C.畏兀体蒙古文D.女真文字

下图反映了世界某些农业生产的特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图中能代表中国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灌溉农业和天山游牧业特征的分别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0.下列地区与图中②特征相吻合的农业地区是

A.美国中央大平原B.利比亚撒哈拉地区

C.日本北九州地区D.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地区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盐池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历史上是我国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盐池属鄂尔多斯台地,地势南高北低,北接毛乌素沙漠,南靠黄土高原,属典型的过渡地带。县境由东南至西北为广阔的草原和荒漠草原。“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沙子跑,抬脚不见踪;沙子漫地跑,沙丘比房高。”这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盐池县的真实写照。盐池县持续推进生态建设,探索出“北治沙、中治水、南治土”的总体思路,如今的盐池县全县植被覆盖率达到70%,生态环境已从“最愁”的沙窝窝成为“最舰”的风景线。

(1)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盐池县风沙严重的原因。

(2)指出盐池县治理风沙可采取的有效措施。

(3)说明盐池县风沙得到有效治理后产生的生态效益。

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共同点

长城

大运河

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A.抵御了匈奴侵扰B.削弱诸侯国势力C.促进了南北交流D.有利于巩固统一

瓜达尔港地处巴基斯坦西南边陲荒漠,为天然深水港。港区所在的俾路支省以渔业、游牧业为主,经济落后,但天然气、煤、金属矿、硫磺、石膏等资源十分丰富。2013年前,该港每年只有极少量货物进港,出口量几近于零。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9.瓜达尔港当地盛行西南季风却降水稀少的原因()

A.吹向该地的西南季风水汽含量少B.喜马拉雅山脉抬升作用显著

C.副热带高气压下沉气流作用显著D.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西风不到

30.瓜达尔港长期以来货物贸易量极少的原因()

A.资源丰富已得到充分开发B.人口稀少,货运需求量小

C.区域经济落后鱼畜产品丰富D.对外联系方便,港口腹地大

材料元代统治者在疆域空前扩大、民族融合全面加深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完善文化管理,在保留部分草原游牧文化的同时也积极推行汉化,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多元文化政策。元代延续重儒政策,但未像前朝那样对儒学予以独尊,儒生仕途狭窄。元代实行兼容而防范的宗教政策,在优待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的同时牵制汉地民间教派。元代重视文化交流,积极引进吸收不同地区的文化成果,形成了中西融汇的文化体系。通过文化政策的推行,元代统治者巩固了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政权,在文化交流中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力,对明清文化政策的选择与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王或《元代文化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文化改革的背景与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元代文化改革予以简要评价。

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来说,长城曾经是隔离墙,也是封锁线。17世纪以来,长城逐渐失去其“边界”的意义。这主要缘于()

A.盟旗制度的建立B.明成祖迁都北京

C.岭北行省的设立D.金瓶掣签制完善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瓜德尔港地处巴基斯坦西南边陲荒漠,为天然深水港。港区所在的俾路支省以渔业、游牧业为主,经济落后,但天然气、煤、金属矿、硫黄、石膏等资源十分丰富。2013年前,该港每年只有极少量货物进港,出口量几近于零。2013年初我国取得其经营权,经投资扩建,2016年11月该港正式开港,“中巴经济走廊”由理想步入现实。下图示意巴基斯坦部分地理事物分布。

(1)“瓜德尔”在当地语中指“风之门”,此地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却降水稀少。试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简析瓜德尔港长期以来货物进口量少,出口量几近于零的原因。

(3)有专家建议我国在瓜德尔港区投资建设重化工产业园,试评价其优势区位条件。

(4)请你为瓜德尔港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五胡十六国时期,慕容部的崛起有着其特殊的自然地理背景,慕容部最初过着游牧者的生活,后来逐渐演变为种植业和游牧业共存,下图示意慕容部主要分布区域。

(1)简析早期慕容部游牧经济在生产方式所占比例较大的社会经济原因。

(2)分析大兴安岭对慕容部后期出现的种植业提供的有利自然条件。

(3)简述该地种植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所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629年,蒙古族的土尔扈特部率领其他部落游牧西迁至水草丰美的伏尔加河流域。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1月17日,土尔扈特首领涯巴锡率领17万族人开始了艰苦而又漫长的东归之路…5月,为了避免与哈萨克骑兵正面作战,土尔扈特人选择了绕道巴尔喀什湖西部的大沼泽。下图为当时的土尔扈特人迁徒与东归路线示意图。

(1)说明伏尔加河流域吸引土尔扈特人迁入的自然条件。

(2)简述巴尔喀什湖西部多季节性沼泽的原因。

“逐水草而居”是游牧民族在逐水草的过程中,找到的牧草与畜群契合的生存方式。下图为“新疆阿尔泰山山地季节牧场分布示意图”,当地牧民季节性地转场在四处牧场之间。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9.牧民夏季放牧地点最可能是()

A.甲B.乙C.丙D.丁

20.影响牧民转场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水分B.灌溉C.光照D.热量

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B.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

部分学者认为,日军如果像古代游牧民族那样自北而南攻取武汉,可以把中国切为两半,但日军没能实施其既定战略,这是国民政府在战略指导方面的成功。学者肯定的战役是

A.徐州会战

B.太原会战

C.淞沪会战

D.武汉会战

读某地农业生产联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图示农业地域类型是()

A.园艺业B.游牧业

C.混合农业D.大牧场放牧业

11.图示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的典型地区是()

A.恒河平原南部B.波德平原北部

C.潘帕斯草原D.墨累—达令盆地

汉唐“头枕三河(黄河中下游地区)面向草原”,两宋则“头枕东南,面南海洋”。这一立国态势的转变

A.根源于游牧民族的式微

B.得力于航海技术的进步

C.受制于东南部地狭人众

D.立足于社会经济的变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游牧民族建立政权后,积极改革部落兵制。成吉思汗打破以氏族为纽带的部落联盟制度,将全蒙古的牧民统一编成数十个千户,分别授予功臣贵戚,任命其为千户那颜,划定其领地围,世袭管领。千户既是军事单位,又是地方行政单位,它将过去松散的部落联盟组织,改变成层层隶属、高度集中的军事体制。蒙古灭金之后,建立了更严格的军户制,实行兵民分治。军户在赋役方面有豁免和优待,但必须世代为兵,不得随便脱离军籍,保障了元朝有稳定的兵源;同时,军户承担部分军费,以减轻政府的负担。但是后来军户的负担过重,加上军官的盘剥,常令军户破产和速亡,到元朝晚期,军户制实际上已经崩溃。

——摘编自杭侃《辽夏金元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成吉思汗兵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成吉思汗兵制改革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史上华夏农耕文明由于长期处在与周边游牧文明的比较坏境中,以致形成了一种华夏“中心”的文化优越意识。但同时中国自古也有以儒家“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理念为基本内容的“超国家主义”的思想传统。清季民初的读书人意识到,中国并不代表天下,方位也不在世界的中心。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兴起世界主义论,杨度认为“中国今日所遇之国为文明国,中国今日所处之世界为野蛮之世界”,对此胡适主张“世界者,乃世界人之世界,不当由欧美两洲人独私有之。亚洲诸国为世界一部分,不宜岐视之”,而孙中山则主张“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才配得来讲世界主义。中国如果强盛起来,还要対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

——据李永晶《新世界主义:破解民族精神的时代困境》等

——据(法)雅克·德里达《论“世界主义”与宽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世界主义与古代世界主义的不同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以来中西方世界主义的共同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主义思潮对二战后世界发展的意义。

读“某地农业生产联系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22.图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最有可能是()

A.游牧业B.乳畜业C.混合农业D.大牧场放牧业

23.该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是()

A.农场规模以中小型为主B.进行大规模商品畜牧业生产

C.分布在市场附近D.农场内的土地交替种植谷物、放牧、修耕

读某地农业生产联系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22.图示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

23.图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分布的典型地区是()

C.拉普拉塔平原南部D.墨累—达令盆地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毫米)。在该区域南部地区生活的富拉尼人,以游牧业为主。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影响该区域年降水量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高低B.地形起伏C.大气环流D.距海远近

A.10月北迁,4月南迁B.10月南迁,4月北迁

C.10月东迁,4月西迁D.10月西迁,4月东迁

下图示意岷江上游流域民族聚落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推测图中汉族居民最主要从事的农业生产为

A.游牧业B.种植业

C.林果业D.淡水鱼养殖业

7.藏族聚落分布区高山草甸面积广,其聚落

A.规模小、数量少,分布分散B.规模大、数量多,分布集中

C.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分散D.规模大、数量少,分布集中

8.羌族在该区域居住历史悠久,与汉族聚落分布区相比,其居住区的优势条件是

A.取水便利B.地势平坦

C.交通便利D.易守难攻

下图是英国区域图及伦敦气候资料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5.该国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游牧业

B.乳畜业

C.季风水田农业

D.商品谷物农业

16.促进该国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气候条件是

A.全年高温多雨

B.全年温和湿润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毫米)。在该区域南部地区生活的富拉尼人,以游牧业为主。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2.影响该区域年降水量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高低B.地形起伏C.距海远近D.大气环流

A.10月南迁,4月北迁B.10月北迁,4月南迁

下图为欧洲西部某地的农业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该景观所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游牧业B.乳畜业

C.商品谷物农业D.混合农业

18.该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有利气候条件是

A.全年高温多雨B.全年温和湿润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D.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游牧是干旱草原地区通过移动放牧的方式利用水草资源,以获取生活资料,并保持草场可持续利用的最佳方式。每年十月哈萨克牧民就像候鸟一样,浩浩荡荡地从海拔较高的夏季牧场向百公里外的冬季牧场迁徙,到了六月,又从冬季牧场向夏季牧场迁徙,这样的传统转场生活已经延续了近3000年。

与自然状态相比,说明冬季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的有利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其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

(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

(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毫米)。在该区域南部地区生活的富拉尼人,以游牧业为主。读图回答17-18题。

17.影响该区域年降水量的主导因素是()

A.10月南迁,4月北迁B.10月北迁,4月南迁

C.10月东迁,4月西迁D.10月西迁,4月东迁

中国历史上,有位皇帝最早修建长城作为防范游牧民族南进的屏障,另一位皇帝却不再维修长城,而与蒙古各部结盟。以上做法分别出自

A.秦始皇唐太宗B.秦始皇康熙帝

C.孝文帝唐太宗D.孝文帝康熙帝

孙中山在面对保皇党人的责难时曾言辞激烈的讲到:“痛骂汉人之无资格,不当享有民权。夫满洲以东北一游牧之野番贱种,亦可享有皇帝之权,吾汉人以四千年文明之种族,则民权尚不能享,此又何说?……革命者,志在倒满而兴汉,保皇者,志在扶满而臣清,事理相反,背道而驰,互相冲突,互相水火。”这表明:

①孙中山的排满革命带有一定的狭隘性②这是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思想的体现

③孙中山认为汉人不应当享有民权④当时革命和保皇两种思想斗争激烈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钱穆认为各种文化形成的根是

A.需求差异B.民族差异C.生活方式D.自然环境

以生产方式的来划分,人类文明经历了如下图所示的几个阶段。其中空格处应是

A.游牧文明B.铁器文明

C.电气文明D.农业文明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战乱、动荡和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进入中原的北方各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也大力崇奉儒学,如由羯族建立后赵,设立五经博士,对学生进行经义考试;北魏孝文帝更是大兴儒学,史书称当时儒学之盛况,“比隆周汉”。这样,儒学不仅是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为什么少数民族统治者也提倡儒学?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从秦直至清初,上下二千余年间,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诸如匈奴、突厥、蒙古、契丹、满洲等对国家的统一有重要的影响,历代王朝在这一地区采用多种措施加强统治。(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巉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馀里。——《史记·匈奴列传》、

材料二、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原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资治通鉴》卷一九七贞观十八年十二月

材料三、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写的《溥仁寺碑文》中说:“柔远能迩,自古难之。我朝祖功宗德,远服要荒;深仁厚泽,沦及骨髓。蒙古部落,三皇不治,五帝不服,今已中外无别矣”。——《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碑文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秦始皇时期加强对匈奴地区的管辖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2)据材料二反映了其什么样的民族观?(2分)结合所学,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方式“收养”突厥?(2分)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什么影响?(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康熙帝对蒙古地区是如何加强管辖的?(3分)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历代王朝都加强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有何认识?(2分)

(22分)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鲜卑以游牧为生,善骑射。东汉初年,活动于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鲜卑……随着北匈奴势力衰耗,鲜卑开始连年出兵攻击北匈奴。公元85年,鲜卑与南匈奴、西零及西域各族共击北匈奴,迫使其逃循。公元87年,鲜卑再次大败北匈奴,斩杀优留单于。……北匈奴西迁。鲜卑趁势占据了漠北地区,留在漠北的匈奴十余万落并入鲜卑。鲜卑自此强盛起来。

材料二

(1)从材料一中你获得哪些信息?这和北魏的崛起有什么关系?(8分)

(2)从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看,其服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3)这种变化带来的主要社会影响是什么?(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鲜卑以游牧为生,善骑射。东汉初年,活动于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鲜卑……随着北匈奴势力衰耗,鲜卑开始连年出兵攻击北匈奴。公元85年,鲜卑与南匈奴、西零及西域各族共击北匈奴,迫使其逃循。公元87年,鲜卑再次大败北匈奴,斩杀优留单于。……北匈奴西迁。鲜卑趁势占据了漠北地区,留在漠北的匈奴十余万落并入鲜卑。鲜卑自此强盛起来。

材料二:嘉峪关市东北20公里处,散布着1400多座魏晋时期的地下壁画砖墓群,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下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1)从材料一中你获得哪些信息?这和北魏的崛起有什么关系?

(2)根据材料一指出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怎样的生产方式?结合所学知识简答当时北魏生产方式更替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种生产方式的变更所产生的影响。

大禹治水为农耕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桀骜不驯的黄河和漠北游牧民族的袭扰,迫使平原地区各部落联合互助,由此铸就华夏国家雏形,确定大一统专制政体。开明专制,辅以王道仁政思想,世代延续,形成“以民为本”的中国特色。而共和制最早起源于雅典城邦制度,启蒙运动后更以法国大革命为型范,突然引进到中国所造成的岂止是水土不服?当我们为武昌起义欢呼时,最容易看到的是清延腐败政治的终结,最不容易看到的是中国特有政治文化顽固坚韧的历史惯性。告别帝制,无疑代表着民族的进步与觉醒,但千年制度解构所必须缴付的代价,也是革命党人根本来不及思考而又必须面对的最大难题。——郑曦原《共和十年》(1911—1912)政治篇

问题:

(1)请依据材料概括指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古希腊的政治制度对近代西方国家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近代中国“千年帝制解构”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作了哪些努力?

(3)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哪些理想政体?而美国又是怎样实践的?

(4)综合上述内容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1258年攻陷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的游牧民族是

A.突厥

B.土耳其奥斯曼

C.蒙古

D.匈奴

北魏孝文帝亲政后主动推行汉化政策,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提高鲜卑民族自身素质的需要

B、满足游牧民族发展畜牧业的需要

C、北方少数民族适应农耕文明的需要

D、出于笼络利用汉族地主的目的

右图为东非高原基塔莱和多多马的降水资料及两地之间游牧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第25-26题。

25.该游牧活动()

A.需要穿越热带雨林B.随着雨季南北移动

C.向南可至南回归线D.易受飓风灾害侵扰

右图为东非高原基塔莱和多多马的降水资料及两地之间游牧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该游牧活动()

A.随着雨季南北移动

B.需要穿越热带雨林

C.向南可至南回归线

D.迁移至多多马时,澳大利亚正值绵羊饲养忙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席慕容:追寻我的游牧文化之根

陈远

新京报:1989年你第一次踏上蒙古高原以后,你的诗歌创作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那时开始的一次接一次的寻根之旅,对你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席慕容:我是蒙古族人,自小父母都是用蒙古语讲话,但我却没有出生在自己的家乡,因此既不能讲正确的蒙古语言,也不认识蒙古文字。自1989年第一次踏上蒙古高原的土地以来,我几乎每年都要从台湾来到蒙古高原,感受那里的文化和气息。这次将近两个月的内地寻根之旅中,北京是我的最后一站。1989年成为我创作的分水岭,我自己也是十年之后才发现。如果说有什么影响的话,我觉得是土地给予了我某种力量。我从前没有自信心,不善于出头露面,即使在我的诗歌很畅销的时候,我也不愿意出来演讲。因为我觉得诗歌创作是我个人的事情,要让我出来说点什么,我说不出来,我只是躲在家里写诗,如此而已。第一次回到内地的时候,民族大学的教授曾邀请我去演讲,我婉言谢绝,因为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但是在1999年当我再次回到这里的时候,我自己主动跟他要求要去民族大学演讲。

新京报:你为什么想到要去追寻这种游牧文化的根呢?

会感觉到这种呼唤,或者是你正在离散天涯,或者是你感受到这种文化正在消失。这两种东西都会把你心底的感觉召唤出来,然后去追寻,去珍惜,去探索。每个人的血缘里都会有这种呼唤,有些人可能一辈子很幸福,不用感受这种呼唤,因为他就在自己的家乡。我想我之所以要追寻,是因为我曾经46年都离散在外头,从来都没有见过真正的蒙古高原,这让我想要见到蒙古高原的感觉非常强烈。

新京报:那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游牧文化的呢?

席慕容:我是一个汉化很深的蒙古族人,我在蒙古高原的一系列探访,既是我探寻游牧文化奥妙的过程,也是我解除自己桎梏的过程。在中原农耕文化看来,游牧文化是异己的“反宇宙”;但是,文化应该是多元的,在游牧文化看来,它自身就是“正宇宙”,所以,世界上应该存在很多的“正宇宙”。与中原相比,蒙古高原的土地是贫瘠的,蒙古高原的人民靠一种坚持生存的信念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力量,才让这块贫瘠的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同时,他们又对大自然有一种由衷的崇敬,对自然生态抱以爱惜之情,才使得自己得以生存,游牧文化得以代代流传,这正是游牧文化的本质。这种游牧文化就是我的精神的根。但这种游牧文化,在台湾并不为人所知,台湾学界甚至对游牧文化有些轻视。台湾中研院的一位学者曾经反问我说,游牧文化除了烤肉还有什么?我希望自己能为介绍游牧文化而做一些努力。

新京报:看得出来,草原情结已成为你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你出过5本关于蒙古高原题材的散文集了,今后还有这方面的写作计划吗?

席慕容:今年会有一本新书出来,叫《席慕容和她的蒙古高原》,但是文字部分大概只有两万多字,其余部分主要是我这些年到蒙古高原去拍的一些照片,在我看来,那才是真正的蒙古高原。

(摘自《新京报》2005年7月29日)

11、根据全文,说说席慕容“寻根”的理由。(2分)

12、席慕容1999年再次回到内地时,为什么自己主动要求要去民族大学演讲?(3分)

13、席慕容说,“每个人的血缘里都会有这种呼唤,有些人可能一辈子很幸福,不用感受这种呼唤,因为他就在自己的家乡。”你同意他的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谈谈你的感想或认识。(4分)

右图为东非高原基塔莱和多多马的降水资料及两地之间游牧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5-16题。

图3为东非高原基塔莱和多多马的降水资料及两地之间游牧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该游牧活动()

D.易受飓风灾害侵扰

9.该游牧活动()

A.需要穿越热带雨林

B.随着雨季南北移动

我国古代,北方地区以长城为界分为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B.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

C.自然条件的差异D.统治政策的差异

读某地农业生产联系示意图,回答

图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是

A.园艺业B.游牧业C.混合农业D.大牧场放牧业

下列选项中,对右图的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抵制工业文明,重回游牧经济时代

B.拒绝为殖民当局服务,进行实业救国

C.拒绝使用机器,防止环境污染

D.恢复手工纺织,抵制英国经济侵略

唐太宗时的一位中书令(中书省的官员),为挫败北方游牧民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他会()

A.交皇帝裁定B.交兵部出兵

C.交门下省审议D.交尚书省执行

材料一:蒙古包是蒙古族人特有的房舍,是游牧生活土壤上绽放的民居奇葩,是蒙古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游牧人和草场、牲畜的长期相互作用和动态平衡中,找到的最佳居住方式,它拆迁方便。最早的蒙古包主要是用木材先做一个圆圈,顶上做一个盖子,外面加上一些棉、毛制品就可以了,不过现在混凝土的也有很多,很多蒙古包已经半固定甚至已经固定下来了。

材料二:蒙古包图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1)古代的蒙古包为什么要用毛制品作为重要原料?(4分)

(2)内蒙古高原是我国风能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请分析原因。(3分)

(3)为什么现在的蒙古包开始半固定或固定下来了。(4分)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其中兼有农耕与游牧两大经济类型的地区是:()

A.山东B.山西C.江南D.龙门碣石以北

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民族智慧的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匈奴是游牧部落,他们居无定所,往来如风。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突然聚集成一支凶狠的军队,转瞬间,又变成散落天边的牧民。匈奴人是游击战的高手,如果秦军仓促出击,匈奴骑兵会避开锋芒,绕到别处大肆抢掠,甚至凶猛攻击秦军的后方。秦军劳师远征,寻求决战而不得,旷日持久,将无法忍受。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选择了长城战略。秦军修建的长城,并不只是一堵墙而已,长城不仅用于防御,蒙恬改造过的长城是一个可以进攻的体系。

材料二“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餔。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注释:举:生育。餔:糊状食物)——《太平御览》

材料三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

——《清圣祖实录·康熙帝》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修筑长城的战略意义。(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修筑长城产生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康熙帝不修长城的理由。(3分)

(4)今天我们对长城价值的认识是怎样的?与昔日秦始皇的认识角度有何不同?(4分)

读某地农业生产联系示意图,回答16题。

16.图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是

有学者认为,古代游牧民族大举南下,与气候寒冷有密切关系,在图中Ⅰ期,南下进的民族是()

A.山戎B.匈奴C.突厥D.回纥

读下图,回答

乙、丁所在国家共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有

A.大牧场放牧业B.水稻种植业

C.游牧业D.热带种植园农业

下列农业地域类型中,既属于集约型农业,有属于商品化农业的是

A.内蒙古高原上的游牧业B.巴西热带雨林的迁移农业

C.哈尔滨郊区的花卉生产D.浙闽山区的水稻生产

阅读以下材料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修筑长城的战略意图。(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修筑长城产生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康熙帝不修长城的理由。(6分)

古代中国以农耕文明为主,边疆地区也存在着游牧经济。阅读以下地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山西、山东、龙门碣石以北、江南四大经济区。见右图:

材料二:公元前2世纪前后秦皇、汉武时期汉族王朝统一不久,经济发达,国势强盛,为了保持和巩固已有农耕区的统治范围,向四周开疆拓土,……

——《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征》

材料三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两大经济区是哪里?简述这一地位形成的原因。(4分)

(2)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和材料二、三分析地图中标识的农业区域向北方扩展的原因和影响。(6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有关知识,分析地图中标识的农业区域向南方扩展的影响(3分)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C.游牧民族农业化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1分)

席慕容:追寻我的游牧文化之根(陈远)

席慕容:我第一次回来虽然是在1989年,但追寻游牧文化之根的这种想法却是我从小就有的,甚至在我出生之前,那个基因就已经有了。我觉得,土地对于血缘有一种呼唤。我到蒙古高原去,那里的人根本没有这种感觉,他们就生活在自己的文化里,因此感觉不到土地的召唤。可是一旦你离开了,你就会感觉到这种呼唤,或者是你正在离散天涯,或者是你感受到这种文化正在消失。

这两种东西都会把你心底的感觉召唤出来,然后去追寻,去珍惜,去探索。每个人的血缘里都会有这种呼唤,有些人可能一辈子很幸福,不用感受这种呼唤,因为他就在自己的家乡。我想我之所以要追寻,是因为我曾经46年都离散在外头,从来都没有见过真正的蒙古高原,这让我想要见到蒙古高原的感觉非常强烈。

1.根据全文,说说席慕容“寻根”的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席慕容1999年再次回到内地时,为什么自己主动要求要去民族大学演讲?(4分)

3.简要概述席慕容眼里“游牧文化”的本质。(6分)

4.席慕容说,“每个人的血缘里都会有这种呼唤,有些人可能一辈子很幸福,不用感受这种呼唤,因为他就在自己的家乡。”你同意他的这种说法吗?简要谈谈你的感想或认识。(5分)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匈奴是游牧部落,他们居无定所,往来如风。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突然聚集成一支凶狠的军队,转瞬间,又变成散落天边的牧民。匈奴人是游击战的高手,如果秦军仓促出击,匈奴骑兵会避开锋芒,绕到别处大肆抢掠,甚至凶猛攻击秦军的后方。秦军劳师远征,寻求决战而不得,旷日持久,将无法忍受。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选择了长城战略。秦军修建的长城,并不只是一堵墙而已,长城不仅用于防御,蒙恬改造过的长城是一个可以进攻的体系。

材料二:(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材料三:太宗曰:“夷狄亦人尔,其情与中华不殊”“不必猜忌异类…四夷可使如一家。”

材料四: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修筑长城的战略意图。(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结合经济方面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6分)

(3)材料三反映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是什么(3分)

(4)根据材料四归纳康熙帝不修长城的理由。(3分)

下图反映世界某些地区农业生产特征。读图回答

图中能分别代表中国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灌溉农业和天山游牧业特征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前后,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中,相同之处有()

①重视农业,从游牧转向定居生活②继续强化对外战争③重视汉人汉制④强化编户制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北魏历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的标志是()

A.变游牧生活为定居生活B.劝课农桑

C.仿汉制设官D.拓跋珪迁都平城,后称帝

阅读下文,完成5—7题。

肉食是古人副食的主体,这是由于一方面游牧生活的习惯在进入农业社会以后不会很快消失,另一方面蔬菜的栽培还处于初级阶段,野生者多,家种者少。

羊是较普通的肉食。杨恽《报孙会宗书》:“田家作(劳动)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杨恽虽然曾被封侯,广有产业,但此时已被废为庶人,自称“戮力耕桑”,他这里说的大体是一般有产者的生活。羊肉中羔肉美于大羊。《诗经·七月》:“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蚤”是对司寒之神的祭祀,用羔是较高贵的。

猪也较普通。《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豕又称彘,豚是小猪。孟子在这里两次提到猪,足见它在百姓生活中是重要的。跟羔、羊之间的关系一样,豚比较好吃,所以羔豚并称。

古人喜欢吃狗肉,所以孟子把狗跟鸡、猪并提。《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载,鲁国的大夫叔孙被晋国扣留,“吏人(晋国治狱的官员)之与叔孙居于箕者请其吠狗(吠狗即看门狗,以区别于“走狗”),弗与。及将归,杀而与之食之。”吏人要活的不给,是避贿赂之嫌;临回国杀了请客,是为了说明自己不是舍不得。可见其是可以随时杀了吃的。《晏子春秋》载,齐景公的“走狗”(猎狗)死了,要用棺敛之,还要祭祀。晏婴提了意见,于是景公“趣(促)庖治狗,以会朝属”。那么诸侯也用狗肉请客了。

因为食狗者多,所以屠狗就成了一个专门的职业。在古书里提到“狗屠”的地方要比说屠羊等多得多。例如古代有名的战国时刺客聂政,即“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史记·刺客列传》)。刘邦的大将樊哙也“以屠狗为事”(《樊哙列传》)。刺杀秦王的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筑者高渐离”(《刺客列传》)。《后汉书·朱景王等传》:“降自秦汉世资战力,至于翼辅王运皆武人屈(崛)起,亦有鬻缯屠狗之徒崇以连城之赏,佐以阿衡之地(指封以要害之地)。”屠狗一业之所以有名,是跟其中曾经隐藏着有作为的人物分不开的。

(节选自许嘉璐《古代衣食住行》)

5.下列贯彻了“无故不杀牛”精神的一项是

A.郑国商人在紧急情况下为了挽救自己国家以“牛十二犒师”。

B.魏尚为了激励士兵效命,“五日一椎牛,享宾客军吏舍人”。

C.梁朝司徒右长史谢谖因为在家杀牛而被“免官”。

D.在《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说:“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舍之。”

6.下列叙述,对原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将肉食作为副食的主体是游牧生活的习惯。

B.古人在举行比较高贵的礼仪时通常要供献羔。

C.诸侯用“走狗”请客,大夫只能用“吠狗”请客。

D.在本文中被提到的狗屠大多是有作为的人物。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在古代羊和猪不只是作为肉食比牛更为普通,其社会地位也没有牛重要。

B.在古人生活中,相对吠狗而言走狗是不能随便被杀掉作为食物的。

C.聂政、樊哙、高渐离不能都算是《朱景王等传》中所说的“屠狗之徒”。

D.根据本文论证所引材料看,汉以后人们食肉情况和本文介绍的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下列地区的农业生产,最符合下图的是

A.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B.亚马孙平原的迁移农业

C.中亚地区的游牧业D.中国的玉米种植业

被东汉政府击败后西迁,最终引发亚欧民族大迁徙的草原游牧部落是()

A.南匈奴B.北匈奴C.突厥D.蒙古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据此回答17-18题

17.蒙古族长调的产生与蒙古族游牧生活有关,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这表明

A.文化作品直接产生于底层老百姓

B.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C.只有直接产生于底层的艺术才有持久的魅力

D.文学艺术的创作是随意的、没有规律可循的

18.“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中国第一次与外国联合,就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项目。中蒙两国联合申遗的成功,足以显现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其不可估量的艺术性及世界性的价值。这表明

A.文化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

B.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C.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D.只要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就会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读某地农业生产联系示意图。回答24—25题。

24.图示农业地域类型是()

A.大牧场放牧业B.园艺业C.游牧业D.混合农业

25.下列地区为该农业地域类型典型分布区的是()

A.恒河平原南部B.波德平原北部C.墨累—达令河流域南部D.潘帕斯草原

①5世纪,整个欧亚大陆中心地带主要是游牧文明,而不是定居文明②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及保存的各类珍贵文物,使之成为研究从大夏至西夏欧亚大陆农牧交错地带文化和历史的一处标本③游牧民具有与农耕定居民不同的文化,他们不只是中央欧亚草原的统治者,也是东西方文化的伟大传播者④对他们来说,这个世界既没有“欧洲”,也没有“亚洲”⑤这是一片从亚洲东部蒙古高原到东欧的黑海北方的广袤草原,游牧民肆意疾驰⑥统万城是至今基本保存完好的早期农牧交错地带都城遗址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⑤⑥③④②B.③①⑤⑥②④C.⑤④⑥②①③D.⑥②①⑤④③

日喀则有帕里草原、帕羊草原等多个牧场,地广人稀,特别是夏季群众游牧,很难集中组织国防教育。鉴于此,西藏日喀则军分区把国防教育的前移,将课堂搬到天边牧场,循着炊烟找目标,分析蹄印寻踪迹,走一路讲一程,要让牧民们争做幸福家园的建设者、神圣边关的。依次填入横线处最准确的一项是()。

A.界线维护人B.触角守卫者C.范围接班人D.脚步信仰者

A.匈牙利人起源之谜B.匈人的起源争议C.民族主义与史学D.匈人与匈奴

()是我国古代唯一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全国统一王朝。

A.明朝B.宋朝C.元朝D.唐朝

五胡乱华,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包括()。

A.回鹘B.鲜卑C.羯D.羌

游牧业园艺业农业

A.金属泡沫保温箱B.胶印凹印丝网印C.铸铁生铁贵金属D.铜丝钨丝导电体

①强盛的罗马帝国灭亡于野蛮的汪达尔人入侵,光芒四射的希腊诸城邦亡于马其顿人等等,均属游牧、半游牧文明战胜农耕文明的典型例证②尽管受到前朝志士顽强的抵制和反抗,但当尘埃落定,河山重整,世人别无选择,只能像杜牧慨叹的那样“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了③在中国,宋、明两个王朝也都是被北方经济文化落后的少数民族灭亡的。偏安王朝因没落而退出历史舞台,九服之外的族群因雄起改变正统走向④可以说,不论西方文明史还是东方文明史,都是血与火书写的,都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历史⑤值得注意的是,野蛮部落灭掉了文明族群,虎狼之国吞并了礼仪之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并非个案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恰当的一项是

A.⑤①③④②B.⑤④①③②C.④⑤①③②D.④⑤③①②

考虑到游牧民族无固定住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习俗,宁宁认为可以利用网络,让游牧民族的小孩通过网络来学习知识,并以此发表了一篇论文,这种网络上课的模式属于()。

A.无制度化教育B.制度化教育C.非制度化教育D.正规教育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居民大多过着____的生活。

A、游牧B、定居

中国长城是在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界线上耸立起来的,这条分界线随着双方力量的________,在不同历史时期就像改道的黄河一样,在大地上留下深浅不一的痕迹有的________如巨龙蜿蜒,有的湮灭如草蛇灰线。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变幻莫测连绵B.斗转星移盘旋C.此消彼长清晰D.日异月殊交错

A、农业社会

B、游牧生产

C、商业生产

D、以上都不是

《清明上河图》中几乎看不见马和羊这两种常见动物。究其原因,是马和羊牵扯到北宋的军事机密。为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宋朝加紧对马和羊等战略物资的控制。这说明()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D.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E、以农为本的经济模式

A、游牧民族

B、匈奴

C、突厥

D、本土

A、对

B、错

A、农耕

B、打猎

C、打渔

D、游牧

A、农业

B、工业

C、游牧业

D、以上都不对

A、游牧文明

B、城邦文明

C、市井文明

D、民间文明

A、需求差异

B、民族差异

C、生活方式

D、自然环境

A、自耕农小农经济

B、北方草原地区的游牧经济

C、C、B都不是

D、D、B都是

A、黄河

B、秦岭

C、长城

D、淮河

A、世族地主经济

B、游牧经济

C、商业经济

D、小农经济

城市的军事功能是哪个时期的主要功能

A.游牧社会

B.信息社会

C.农耕社会

D.工业社会

ZXSS10SS1a/1b软交换控制设备提供一个软交换设备控制下的(),根据终端IP地址的变化判断其是否游牧,对用户进行区别管理。

A、海洋文明

B、农业文明

C、游牧文明

D、工业文明

大同云岗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

THE END
1.草原生态畜牧业(精选十篇)平凉有特定自然生态环境和多类型的植物, 气候水土植被资源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优良的饲养条件。首先平凉南山及东南丘陵地带林边有大量野生自然饲草是山区自然养殖的天然资源, 及草地面和人工种草, 及农作物秸秆饲料。同时平凉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 以大力实施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n06t830.html
2.新村建设范文12篇(全文)村委会所在村落规模较大, 形成团状。其余村落规模小、密度大, 居民点呈现出“满天星”式的布局模式, 从总体来说居民点遍布全区, 但是布局零散, 只在区位条件较好地区规模聚集, 形成比较自由的点状布局和团状布局模式 (见图2) 。 (3) 山区地形 (以龙苍沟乡为例)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6sedbjw2.html
3.科学网—从碣石这些民族多以游牧和渔猎为生,现在黄河中游及附近的很多地名——如山西省的娄烦(春秋时北狄之一)县、陕西的大荔(西戎部落)县、甘肃省的宕昌(羌族部落)县,陕西渭北罕井(甘井)、钳二(钳铒,都是羌族部落名)、醍醐(反映了牧业生产活动)等乡镇,都与游牧部落或畜牧业活动有关(陕西地名编制办公室,1986;段双印,2009)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do=blog&id=926253&mod=space&uid=595119
4.笔记(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第二版))书评“禹贡”学会不仅为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中国历史地理学乃至历史学、民族史、方志学等学科造就了一批人才,当年“禹贡”学会的创立与组织者顾颉刚、谭其骧,以及学会成员侯仁之、史念海、冯家升、吴晗、童书业、齐斯和、白寿彝、朱士嘉、周一良、张维华、杨向奎、韩儒林等,都成为后代瞩目的著名学者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577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