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老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那就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对领土的占有力度不一样,以农耕与游牧的分界线来说,农耕民族大多稳定在分界线内,即使占领到游牧区,最后也会退出来,因为限制于土地开发情况,游牧区很少能够开发种植农业,与之相反的情况下,游牧民族却能很好的适应农业生活。
另一方面,农耕民族能够自给自足,完全不依赖于游牧区的产品,因此,通常都是采取修筑长城的方式来抵挡游牧民族,而游牧民族则需要从农耕文明那里获得很多生活用品,一旦农耕民族采取经济封锁政策,游牧民族势必采取攻击态度来掠夺生活必需品。
结果自然是,农耕民族从来无法控制游牧民族,只能将他们迁入内地变成农民,而游牧民族则能够战败农耕民族,取得土地。
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大多是游牧民族控制了北方,而到了元朝时期则是游牧民族彻底控制了全国,清朝则是集大成者,不仅控制了全国,还促进了全国民族大融合。
我们通常所说清朝对领土起到的奠基性作用,最主要的是清朝在北方控制了蒙古,在西北击败准噶尔汗国,加强了与西藏的联系,另外康熙帝在抗击沙俄、收复台湾等方面,都为维护领土完整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当然,实际上清朝入关本身对于中国的统一就有巨大的影响,如果清军不入关,中原的局势发展也不是很乐观。
以1644年李自成打进北京后的情况来看,当时中国局面之复杂,很可能会长期陷入战争动荡之中,李自成自然是占据西北,张献忠入蜀后割据西南,建立大西政权,南明弘光政权占据江南和东南沿海等地盘,除此之外,还包括左良玉、吴三桂等几乎不受朝廷控制的半独立军阀,假如没有清军的话,任何一股势力想要完成统一都极为困难。
李自成自不必说,都打到北京了,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政治纲领,"迎闯王,不纳粮"这种口号能实行一时,不能实行一世,尤其是在一小部分地主占据大多数土地的情况下,真正受益的群体应该是地主,最后的结局只能是贫富差距更加夸大化,对于李自成等农民军,我还是那句话,善于鼓动人心打破旧的秩序,却没有实力组建一个新的秩序。
张献忠占据四川之地,其实就是奔着割据去的,四川之地,一统天下力不从心,割据一方能延续多少年,外部势力想要染指四川,那真是应了李白那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很多人对南明政权多多少少还是抱有一定的同情的,但是南明政权实在是不堪大用,本身就是军阀割据的产物,一方面跟清军对抗还没有结束,那边已经还是窝里斗了,弘光政权失败后,永历政权与绍武政权同时存在,为了争夺正统,互相不服,不但不能共同抗清,反而大动干戈,最终被清军击败,尽管后来被撵到西南的农民军与南明政权采取了合作的姿态,但是依然不敌清军。
大家想想看,在有共同的敌人的情况下,双方都不能联手合作,更别提要是没有清军,南明政权都不知道要分割成多少股势力,中国大混战可能由此开启。
清军那么能打,从1644年一直打到1683年才收复台湾,完成大部分的统一,而一直到1759年乾隆击败准噶尔,才算真正完成大一统。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清军不入关,中国陷入长期混战,而西方在完成工业革命后趁虚而入也不是不可能,在抵抗外敌方面,清军的表现还算可圈可点吧!尽管人们固有的印象就是,清廷是卖国政府,丧权辱国,但还是保证了大部分领土。
随着民族融合,农耕文化的传播,人们越来越会意识到统一的好处,老百姓还是对统一抱有期待的,只有这样,才能有稳定的生活,求稳是农耕文明的重要特性。
实际上,中国一直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明融合的国度,过度地强调汉地十八省这样的概念其实不好,这也是我为什么没有去解释汉地十八省的概念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