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造成土地荒漠化的因素中,属于人为因素的有()
A.过度放牧B.矿产资源不合理的开发C.地表物质松散D.过度樵采
……某农牧区的牧民为了提高收入,滥垦草原,过度放牧,结果非但没有提高收入......(2分)A.B.C.D.
岭南地区与江苏省均可以发展的农业是()。
A.迁移农业B.大牧场放牧业C.水稻种植业D.种植园农业
甲放牧肘丢失两只山羊被乙拾得饲养,饲养中并为其中的一只母山羊在良种站花钱配种,结果该羊产了两只小羊。后来甲找到了羊的下落,向乙要羊。按规定()
A.甲无权将羊要回B.两只大羊归甲,两只小羊归乙C.大小山羊全归甲,甲向乙支付配种费、饲养费D.大小山羊全归甲,甲向乙只支付饲养费
适度放牧可以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
甲放牧时丢失两只山羊被乙拾得饲养,饲养中并为其中的一只母山羊在良种站花钱配种,结果该羊产了两只小羊。后来甲找到了羊的下落,向乙要羊。按规定()。
岭南地区与江苏省均可以发展的农业是()。
公园湖泊游船之于()相当于村庄农舍羊圈之于()
A.游玩放牧B.划水破旧C.游客绵羊D.旅游业农业
畜牧业指利用动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以取得畜产品的产业部门,范围为除水产养殖以外的一切动物的饲养和放牧。下列不属于畜牧业的一项是()。
A.牛、马、驴等劳力型动物的饲养B.鹿、狐、貂等野生动物的饲养C.鲤鱼、带鱼等鱼类的饲养D.鸡、鸭、鹅等肉蛋类动物的饲养
在整个放牧季节内不受限制的放牧方式,称为()
A.季节性重复放牧
B.一区连续放牧
C.迟延放牧
D.休闲轮牧制
A、电网捕鱼
B、占道经营
C、南水北调
D、过度放牧
A、灌溉机械
B、养蚕
C、放牧
D、牧渔
A、《梅花山茶雪雀图》
B、《照夜白图》
C、《御马图》
D、《临韦偃放牧图》
A、韦偃
B、李公麟
C、边鸾
D、韩幹
A、过度放牧和耕种
B、焚烧秸秆
C、大量排放污染物
D、大量砍伐森林
一群放牧绵羊,入秋后,个别绵羊贫血、消瘦、腹泻,死前数日,排水样血色便,并有黏液。剖检一只病死绵羊在结肠中发现大量像鞭子一样的虫体,细的部分深深地扎入肠黏膜内。该绵羊可能感染了()。
A.毛尾线虫病
B.隐孢子虫病
C.伊氏锥虫病
D.类圆线虫病
E.巴贝斯虫病
多种轮牧方式联合使用,叫做()
A、货郎贸易
B、儿童嬉玩
C、宫女生活
D、放牧
A、使用杀虫剂
B、使用化肥
C、堆积畜粪
A、低毒农药
B、中毒农药
C、高毒农药
D、任何农药
A、10
B、50
C、100
A、对
B、错
A、运动员服用兴奋药物后的超常发挥
B、蜜蜂用刺蜇人
C、小牛拉车
D、牧羊犬放牧
A、长的快
B、体型小
C、体型大,但重量轻
A、粪便检查
B、细菌检查和毒素检查
C、X光检测
D、牧草成分测定
E、病毒分离
A、载牧量指标法
B、畜产品单位指标法
C、放牧强度法
D、可食牧草产量指标法
A、放牧
B、圈养
C、填饲
D、以上方法都是
A、60-70
B、70-80
C、80-90
A、嗅觉灵敏,
B、放牧性强,
C、对疾病反应不敏感,
D、对疾病反应敏感。
A、增加光照
B、减少光照
C、增加放牧
D、降低蛋白
B、旅游
C、疗养
D、避暑
A、高产奶牛
B、放牧母马
C、散养母猪
D、绵羊
A、40—50
B、50—65
C、65—75
D、75—85
A、奴役
B、控制
D、管理
国北方某群放牧绵羊,7月中旬大部分羔羊出现贫血、消瘦、背毛粗乱、腹泻现象,随着腹泻粪便常可见到米粒大到面条头样虫体排出,有的黏附在肛门周围羊毛上。这种寄生虫病的传播媒介是()
A.陆地螺
B.地螨
C.淡水螺
D.硬蜱
E.蚂蚁
A、远离沟谷的地方
B、向两岸上坡方向
C、顺着沟谷的地方
D、向两岸下坡方向
A、俄罗斯
B、中国
C、美国
D、澳大利亚
E、英国
A、草原环境
B、生态环境
C、局部环境
D、整体环境
A、可以在渠道上及其内外坡垦殖、铲草、放牧及滥伐护渠林
B、渠道两旁山坡上的截流沟和泄水沟要经常清理,防止淤塞,尽量减少山洪或客水进渠
C、通航渠道上可以抛锚
D、可以向渠道倾倒少量垃圾等废弃物
A、上繁草
B、下繁草
C、半上繁草
D、莲座状草
A、中俄
B、中蒙
C、中尼
D、中越
A、生长季结束时
B、严寒来临时
C、生长季结束前30-40d
D、生长季结束前50-60d
A、48
B、2
C、8-10
D、24
A、茶园
B、放牧
C、古道路
D、森林
A、1.0-1.5
B、0.6-0.7
C、0.4-0.5
D、0.8-1.0
A、人工拔除
B、人工铲除
C、放牧啃除
D、割除
A、1~2
B、2~4
C、2~3
D、3~5
A、5d
B、6d
C、7d
D、8d
A、系留放牧
B、日粮放牧
C、抓膘放牧
D、划区轮牧
A、割草地
B、种子生产地
C、放牧草地
D、放牧割草兼用
B、栓系
C、散放
D、饲喂酒糟
E、饲喂精料
A、羁绊放牧
B、连续放牧
C、季节放牧
根据《草原法》,可以建立草原自然保护区的是()。
A.重要放牧场
B.用于畜牧业生产的人工草地
C.具有代表性的草原类型的草原
D.退耕还草地以及改良草地
A、围湖造田
B、退耕还林
C、过度放牧
D、捕杀保护动物
A、十
B、十五
C、二十
D、二十五
A、草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恢复力稳定性弱于森林生态系统
B、适度放牧可以促进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增加
C、适度放牧可以使生产者同化量中的大部分流向放养的牲畜,从而获得最大收益
D、E点所对应的放牧量为该草原的最大控制放牧量
A、针茅
B、锦鸡儿
C、苍耳
D、冰草
A、补偿性
B、等补偿性
C、超补偿性
D、欠补偿性
A、开始抽茎时
B、腋芽侧枝发生时
C、分蘖停止时
D、叶片成熟时
A、建房
C、种草
D、晒粮
E、开展集市贸易活动
A、联合式
B、偏正式
C、动宾式
D、补充式
A、15
B、6
C、7
D、14
A、减少牧草浪费
B、方便管理
C、扩大活动范围
D、防止寄生虫传播
A、野生性
B、无性繁殖
C、再生性
D、休眠芽
A、10天
B、30天
C、50天
D、两个月
A、牧草分蘖(分枝)期
B、牧草抽穗(孕蕾)期
C、牧草高度在10-15cm时
D、土壤解冻时
A、放牧山羊
B、不修剪
C、人工用镰刀剪草
D、放牧绵羊
A、长期超采地下水
B、降水少
C、气候干旱
A、喜欢吃咸饭
B、牧民外出放牧极喜欢吃炒米
C、吃全羊是宴请远方宾客的最佳食品
D、牧民人夏天喜欢饮马奶酒
A、《三天路程两天到》
B、《打个哑咪甩过去》
C、《一根丝线牵过河》
D、《脚夫调》
放牧强度
轻牧
中牧
重牧
过牧
放牧绵羊数(头/hm2)
4
6
8
10
家畜牧草采食率*
0.62
0.69
0.80
0.85
绵羊平均增加生物量(kg/头)
12.1
10.5
6.5
3.6
家畜采食率=家畜采食量/牧草总量X100%(1)流经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牧草输入绵羊的能量一部分在绵羊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2)草原返青时,“绿色”为绵羊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__的作用。(3)若放牧收益用绵羊增加的总生物量表示,从可持续发展和放牧收益的角度分析,最佳放牧强度为______,判断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牧率(羊/hm2)
采食量(g/m2)
现存量(g/m2)
净初级生产量(g/m2)
7月
8月
9月
0
150.56
0.5
68.39
61.33
25.18
154.9
130.55
285.45
1.125
74.69
33.82
33.09
141.6
150.37
291.97
1.75
68.45
29.61
61.03
159.09
139.6
298.69
2.375
48.58
42.56
55.18
146.32
101.05
247.37
3
51.75
35.79
61.97
149.51
91.90
241.42
请回答:(1)克氏针茅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从物质的组成分析是因为叶绿体中含有_____。(2)克氏针茅的Rubisco是催化RuBP和CO2反应的酶,它也能催化RuBP和O2发生反应,这可能是因为在不同环境中酶的_____发生变化导致其功能变化。(3)据表分析,随着放牧率的增大,地上净初级生产量呈_____的变化趋势,中度放牧率使_____和_____均达到最佳水平。(4)放牧对植物既有降低植物生长速率的机制,如减少_____面积;同时也有促进植物生长速率的机制,如改善未被采食部分的_____,使总初级生产量大于________,从而增加植物的生物量。
A、田秧山歌
B、放牧山歌
C、信天游
D、山曲
A、琵琶;龙玉;龙梅
B、二胡;龙玉;龙梅
C、古筝;龙玉;龙梅
D、琵琶;龙梅;玉荣
A、政府应在牛肉上征税
B、政府应把牧地卖给私人所有者
C、政府应大量补贴牛饲料
D、科斯定理没有给政府设定任何角色
A立即拨打110
B扭送公安机关
C罚款后放走
D及时制止,劝其离开
如何根据畜牧情况确定放牧地段的面积?
参考答案如下
19日,中宣部授予()姐妹“时代楷模”称号。来自西蔵隆子县玉麦乡的卓嘎、央宗姐妹几十年如一日,以抵边放牧等方式守护祖国数千平方公里国土,谱写时代赞歌。
A.卓嘎
B.宗卓
C.卓娅
A《在祖国的大地上》
B《辽阔的草原》
C《牧歌》
D《草原小姐妹》
沙源、强冷空气、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沙源来自于沙漠、乱砍滥伐、过度放牧所致退化的草地,没有任何植被的秃地以及一些违规操作的施工场地,由于缺乏相应的维护掩盖措施,致使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易形成扬尘。冷暖空气相互作用产生一种垂直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如果没有沙源这个条件,后两个因素只能造成大风或降水等天气现象。专家通过对河西走廊沙尘暴的“策源地”武威、金昌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人为破坏的植被和风化的地表松散、干燥土层等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的“罪魁祸首”。上述文字意在说明()
A、沙尘暴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B、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
C、强冷空气与沙尘暴的关系
D、人类活动是造成沙尘暴的原因
()我国草原资源保护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A.草原资源的分布不均,开发力度不够
B.过度垦殖和放牧导致草原破坏和退化
C.管理者对草原开发利用保护意识不高
D.政府对草原的科学开发利用程度不足
A.扩创
B.引流
C.冲洗
D.清除坏死组织
E.缝合创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下列不应当划分为基本草原的是()。
B、放牧场
C、具有旅游价值的草原
D、作为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草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应当划为基本草原,实施严格管理。
A、重要放牧场
B、割草地
C、退耕还草地
D、草种基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规定国家实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基本草原包括()。
C、用于畜牧业生产的人工草地、退耕还草地以及改良草地、草种基地
D、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具有特殊作用的草原
E、作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的草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下列应当划分为基本草原的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不应当划为基本草原的是()。
C、重要人工草地
D、草原科研、教学试验基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下列草原中不属于基本草原的是()。
A、放牧场
C、作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草地
D、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具有特殊作用的草原
依据《森林法》,下列可以有条件的实施的行为是()。
A、在幼林地内放牧
B、移动为林业服务的标志
C、采伐革命纪念地的林木
D、因生产需要毁林采石、彩砂、采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下列草原中,不属于基本草原的是()。
C、作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草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下列活动中,属于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禁止行为的是()。
A、放牧、采药
B、开展旅游活动
C、从事科学研究活动
D、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以下应当划分为基本草原的是()。
C、旅游价值的草原
D、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草原
近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由于多头管理,个别部门为了眼前利益,竭泽而渔,非法捕捞,当地群众在实地过度放牧,造成了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急剧减少,湿地濒危。上述事实说明()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B.人类的活动是自然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牧童经济是由英国一位经济学家提出的,借用牧童只管放牧而不顾草原破坏的现象,意喻掠夺式资源开发、破坏式环境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牧童经济”的模式启示我们
A、必须合理配置有限资源B、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C、要不断开发利用新资源D、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盲目地征服自然、掠夺自然。毁林垦荒、过度放牧、污染水源等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表明()
A.错误的价值观阻碍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C.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D.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
2009年3月26日《人民日报》报道,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位于科尔沁草原腹地,过去由于超载放牧,变得黄沙漫漫,生态遭受毁灭性破坏,许多老百姓远走他乡。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人们开始大规模种草植树,并减少牲畜头数,如今,黄沙被一望无际的茂密树林和丛丛灌木所覆盖,重新变得生机盎然。上述事实说明
()
A外因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B外因对于事物的发展有时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D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牧童经济”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使人们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的被破坏。它是由英国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破坏式的经济模式。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经济模式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①南水北调、西气东输②刀耕火种、毁林开荒③围湖造田、竭泽而渔④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A.①④B.②③
C.①②D.③④
6.“牧童经济”模式对我国西部开发的启示是…()
A.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B.注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
C.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
D.国家支持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某农牧区由于长期滥垦草原、超载放牧,不仅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反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草原承载力急剧下降。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来,农牧民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大力发展沙柳加工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保护了生态环境。农牧民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取得明显成效,得益于他们
①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促进沙柳产业发展
②尊重自然规律,完整地保护当地的自然面貌
③从该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沙柳种植业
④发挥自觉能动性,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某农牧区由于长期滥垦草原,超载放牧,不仅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反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草原承载能力急剧下降。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来,农牧民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大力发展沙柳加工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该地农牧民种植沙柳资源林,发展沙柳产业,改变落后面貌的事例表明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决定力量③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④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在经济发展中起主体作用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个别部门为了眼前利益,竭泽而渔,非法捕捞,群众在湿地过度放牧,造成了一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急剧减少,湿地濒危。上述事实说明()
A、事物的联系时普遍的、客观的
B、人类的活动是自然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D、矛盾双方可以任意转化
“牧童经济”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使人们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顾草原的被破坏。它是由英国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破坏式的经济模式。“牧童经济”模式表明市场经济()
A.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B.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
C.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存在恶性竞争、导致优胜劣汰
请运用“规律”有关知识,对这一观点予以评析。(10分)
近年来,受一些地区毁林造田,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全国土地沙漠化的面积已接近国土面积的40%,洪灾和沙尘暴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极不利的影响。回答
洪灾和沙尘暴带来的严重后果表明
A.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B.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
C.人无法改变事物的联系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近些年来,内蒙古、河北等地过度放牧,盲目开垦,滥挖药材成风,致使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上述事实说明
①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②任何事物总是无条件地与其周围的事物联系着⑧事物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④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⑧④D.②⑧④
“牧童经济”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使人们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顾草原的被破坏。它是由英国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破坏式的经济模式。“羊群效应”是指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中,而且这个行业中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发现一个新的市场热点,那么整个羊群(其他商品生产者)就会不断的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去吃草,其它羊也去哪里淘金。据此回答问题。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首先应是一个哲学家。”这强调的是
A.哲学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B.具体知识是哲学产生的基础
C.哲学能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D.哲学家更容易成为企业家
由于气候变化和一些地区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土地沙漠化的面积已接近国土总面积的40%,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危害。沙漠化的加快以及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这表明
A.规律存在与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B.事物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双方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必然受到惩罚
据报道,某省政府针对一些地区牛羊过度放牧,致使植被惨遭破坏的状况,决定全省畜牧业一律实行圈养,严禁放养。省政府这一决定体现了
①国家实施社会管理的职能②政府在贯彻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③党对国家事务的政治领导④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乱砍滥伐、过度放牧,是造成近年来土地沙化的重要原因。为了使植被得到修复,人们将传统的天然放牧改为集中圈养,用电脑控制禽畜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然而,家禽家畜却失去了自然状态下的活动天地,抗病能力降低。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发生传染性极强的疾病,进而又影响人类。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C.要重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能动作用
D.人可以利用自然,也能改变自然
“牧童经济”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使人们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顾草原的破坏。它是由英国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破坏式的经济模式。“牧童经济”模式表明市场经济()
A.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B.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
C.存在恶性竞争D.导致优胜劣汰
《人民日报》曾载文指出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将传统的天然放牧改为集中圈养,用电气化、电脑化手段控制禽兽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等。然而,家禽、家畜却失去了自然状态下的活动天地,降低了抗病能力,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发生传染性极强的疾病,进而间接影响到人类。这说明()
A.事物总是处在因果链条的联结之中
B.相继出现的现象之间具有客观的因果联系
C.联系是客观的,人们不能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唯一特性
“牧童经济”是一种形象的比喻,使人们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顾对草原的破坏。它是一种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的经济模式。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有
①.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
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③发展绿色经济,退耕还牧
④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从砍伐林木、过度放牧等传统做法,转变为退耕还林还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这一转变在哲学认识论和价值观方面体现了什么道理
下列属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种草放牧B.行政体制改革C.科学实验D.“十三五”规划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多头管理,个别部门为了眼前利益,竭泽而渔,非法捕捞,当地群众在湿地过度放牧,造成了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急剧减少,湿地濒危。上述事实说明()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B.人类的活动是自然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D.矛盾双方绝对的相互转化
2014年4月,美国联邦政府与内华达州牧场主就维京河谷放牧费问题发生了冲突。农场主邦迪主张,根据美国宪法,内华达州才拥有维京河谷的主权,即使他欠下了放牧费,也不会把这笔钱交给联邦政府。
(1)美国农场主邦迪的主张反映了美国政治制度中的什么特点?有人认为这种事情在中国不可能发生的,为什么?(4分)
(2)中美两国政体还有哪些不同点。(8分)
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连年超载放牧,草原草本植物由20世纪80年代前的130多种减少到30种;草场植被覆盖率30年间降低了50%~80%;每亩平均生物量不足20公斤,草场载畜量下降了46%。
材料二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存在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械轰鸣田野,卫星邀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应该和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上述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8分)
(2)从辩证唯物论角度分析,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了哪些哲理?(16分)
在黑龙江西部,曾几何时,过度开荒,过度放牧,是这块土地上的常态。深陷贫穷的人们希望通过向自然的索取来摆脱贫困,然而这种方式并没有带来富裕,反而陷入贫困——开荒——生态破坏——贫困蔓延的恶性循环。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人们终于认识到,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他们开始大规模地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通过这些措施,森林和草原覆盖率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沙化面积减少,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扩展速度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说明了生活与哲学的什么道理?(9分)
陕北是民耿之乡,最能代表陕北民敢风韵的是信天游,它是陕北人民在山峁、沟壑、赶脚、耕地、放牧、捡柴时即兴而编,它是随天漫游,抒发感情,表达心声的表现方式。集中展示了陕北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这表明
A.劳动群众直接创造了精神财窗B.我们要走与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c.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D.尊重实践与尊重人民群众不可分离
在西部某地区,曾几何时,过度开荒、过度放牧是这块土地上的常态。深陷贫穷的人们希望通过向自然的索取来摆脱贫困,然而这种方式并没有带来富裕,反而陷入贫困——开荒——生态破坏——贫困蔓延的恶性循环。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人们终于认识到,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他们开始大规模地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通过这些措施,森林和草原覆盖率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沙化面积减少,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扩展速度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说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哪些道理?
①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促进沙柳产业发展②尊重自然规律,完整地保护当地的自然面貌③从该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沙柳种植业④发挥自觉能动性,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