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期准备到走遍凉山州17县(市),再到撰写、后期精心编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7月22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全力打造的《中国国家地理》“凉山州特刊”首次亮相就迅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自然篇章嘉宾发言
李忠东(《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专家、撰稿人,四川省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凉山秘境中的三种奇观
美姑大风顶火山岩石林。
我们经常在路上遇到这种景观,看到这张照片就会想到一个成语:层峦叠嶂。我觉得可以把这个景观再升一个级,可以把它称为是叠嶂现象,或者叠嶂景观。那么这种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
形成这种景观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要具有一定的地形条件。它的山水要非常紧凑,河流和峡谷要相间、并行排列。凉山州位于横断山的南部,具有这种条件。凉山州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结合部,所以峡谷非常多,而且山水受到了挤压,出现了一条河,一个分水岭,然后又是一条河这样的情况。第二个条件是光线的条件。我们处于北半球,当冬天的时候,太阳会辐射到南半球。所以在冬天这种景观就会经常出现,非常精彩。
第二张照片是一个火山岩的石林。
石林大家可能都见过,云南有石林,四川也有石林,但是火山岩的石林是我们在凉山第一次发现。在2.5亿年前的时候,曾经发生过一次火山喷发,这次火山喷发的规模非常之大,它的覆盖面积有50万平方公里,四川、云南、贵州大部分地区都是被火山的喷发物覆盖,在两亿多年前的。但是在山体的顶部,还残留有这种景观。我们在大风顶偶然间发现,这种火山岩形成了石林。这是目前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全国的第二处火山岩石林。接下来,经过我们下一步地系统调查,做国际对比之后,它可能是中国最大的火山岩石林景观,非常独特、非常奇特。
第三张照片,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景观,像雕岩,就是岩石被雕刻一样,这是水的力量。这个景观,我们叫壶穴,它在哪里?在凉山州会东县,在会东县的一个叫鱼参鱼河的地方。它是一种水流冲蚀所形成的景观,这种景观在这里不是唯一的,但它是最独特的。比如说沱江流域、青衣江、岷江流域,我们也发现有类似的景观。但是凉山的这种壶穴景观非常精致,雕刻得非常深。它是急流冲刷岩石后,形成的一个一个像火叉子一样的壶穴。
杨勇(《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专家、撰稿人,四川省旅游地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地球边缘”的大断崖群峡谷地貌
龙头山大断崖对面的漏斗群。
这张图片也是比较罕见的。它在龙头山大断崖的对面,也就是美姑河谷的右岸,和龙头山大断崖相似的单斜山面上形成的一个漏斗群。经过我们的初步调查,这个漏斗群的数量大约有三百多个,其中的这一个是我们在做漏斗群底部的一个洞穴探查时发现的。这个漏斗群形成就是在可溶岩的这个地层里边,在水的作用下形成了一些洞穴群。漏斗的洞穴群的特点是垂直向下的,所以在百草坡以东的一个单斜山面上,形成了这么一个椭圆状、底部有洞穴的漏斗群。通过我们的初步探查,它的深度普遍在数百米,最深的能够达到一千多米,就是它的最低水位基准点是以金沙江河谷为准的,所以在水的动力作用下,在可溶岩地层环境当中形成了这样一个直立的、竖状的漏斗群。
第二张就是龙头山大断崖,也被称为“地球的边缘”,它在美姑河峡谷的右岸,沿着河谷平行的一个大断崖。它的长度大约近十公里,最深处达到上千米,平均都达到了五百米左右,就是在这样一个大断崖的上面形成了一个平顶,也是一座单斜山。在美姑河峡谷两岸都有类似这样的地貌。
姜曦(《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摄影师、撰稿人,佳能中国十佳专业摄影师)
三张照片贯穿起泸亚线
第一张照片,可能所有的朋友比我还熟悉,就是西昌的邛海。四川三个最大的淡水湖都在凉山,泸沽湖是四川最大的淡水湖,邛海是第二大淡水湖,然后是马湖。尤其是西昌的邛海,它的水面比较宽阔,而且周边一圈都是生态湿地公园,每年有很多候鸟飞到这里过冬,还有长期栖息的鸟类,应该有两百多种鸟类在这里栖息。大家可以在环湖的步道上漫游,欣赏湖景。
第三张照片这个地方是纳西族的一个大村。要看纳西族规模最大的原始村落,要在木里县的俄亚大村。它的建筑很有特色,是一个蜂窝状的,它是用木头的框架加一些石头的垒砌形成的家连家、户连户、围墙连着围墙的一个古村寨建筑群落,而且几乎家家户户都对着峡谷的方向。很有意思的是,因为摄影,我需要找到一些机位,所以就在他们的房顶上跳来跳去,从这家的房顶,通过一个围墙或者一个梯子可到另外一家。这里是四川最美村落之一,也是保留最完好的纳西古村落,它地处雅砻江和雅砻江支流无量河,是中国西部茶马古道的复兴地,也是大香格里拉的核心地,也是当年洛克发现稻城亚丁的起点的方向。
这三张图片,让我想到了一条线路,贯穿起这三个点,那就是泸亚线。很多朋友对泸亚线还比较陌生,它曾经是四川的一条穿越秘境、越野狂途线路,难度系数比较高。泸亚线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凉山不只是独立于甘孜,独立于青藏高原南边的一个地方,而是一个环线整体。从成都到西昌,从西昌到泸沽湖,然后上泸亚线之后,可以到稻城亚丁,可以到香格里拉镇,可以到理塘,可以到新都桥,这样就形成川西的一个立体景观,是一条内容丰富的旅游自驾环线。
人文篇章嘉宾发言
陈志文(《中国国家地理》撰稿人、摄影师,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
凉山被公众低估了太久
南丝路古道漫漫。
这是一张典型的照片,你们如果真想看到这份精彩的话,一定要去,从甘洛开始,一直经过越西,经过喜德,经过西昌,经过德昌,然后到会理,这条路上精彩纷呈,而且几千年前的古道历历在目。那些马蹄在冰冷的石头上踩出来的一个个拳头那么大、那么深的痕迹,凉山这些古道上都是这些真正用血肉雕刻出来的雕塑,这份历史的厚重,其他地方无法复制。
第二张照片,要给大家推荐一下德昌。我们看到的这个凤凰楼很美,但是它前面的这个塔更重要,这个塔叫惜字塔。就是古人只要写过字的纸,哪怕是字据,只要是写过字的,尤其是写过那些圣贤文字的,就一定不能随意处理,而是一定要恭恭敬敬地作为一个祭祀形式,然后把它焚烧掉。这个惜字塔主要体现的是我们对文化崇拜的一个纪念碑。在德昌,一个县里面就有六个这样的塔。
在凉山的十七个点里,都能够体现到凉山深厚悠久、精彩纷呈的文化。会理古城也是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点。有颜值,有美食,有文化,有历史,最重要的是,有精神。我在会理参观了一个绿陶的作坊,在这个绿陶作坊里有一个全国唯一的东西,我把它拍下来了。是什么呢?是一个大象,大家都知道大象的形象是典型的南丝路交流的一个特征。
南亚的大象一直走到了凉山,而这个走到凉山的大象在南亚其实是没有的,为什么呢?这个大象有四只牛蹄子。很显然,这是一个交流的特征。南方的人把这个大象的信息带到了这里,而这里的人没有见过,又要做出一只大象来,可能就是信息里面漏掉了一个,这个象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只讲了耳朵,讲了鼻子,讲了象牙,没有讲象脚。最后,在凉山人心里面最重要的牛就出场了,四只牛蹄子的大象在会理。如果大家有兴趣看到更多这种东西,第一个要看纸质凉山,也就是我们的《中国国家地理》“凉山州特刊”,第二个就是一定要亲自去凉山。
何万敏(《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撰稿人,凉山日报社高级记者)
三张照片都和水有关
彝海。
我选的这三张照片都和水有关,但我不是来讲自然景观,我要讲人文地理。
因此我们去彝海旅游的时候,不仅仅是看到那个仿佛一块绿色宝石的湖泊。最重要的,每一次去彝海,有一种崇敬的心情。革命先辈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红色足迹,我们现在接续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彝海结盟”给凉山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宝库,这是我们需要铭记的。
第二张是冶勒湖。冶勒湖其实是一个水库,当地人叫它大桥水库。冶勒其实是一个省级自然景区,冶勒湖是这个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那么为什么要特别讲一下冶勒呢?
因为冶勒这个地方不仅有这样一个湖泊,它这个湖泊和旁边的高山雪峰、森林草甸、珍稀动植物,构成一幅美妙的画面,被很多人比喻为“中国的阿尔卑斯”或者“中国的小瑞士”,但是我不想去做这样的比较。因为凉山有这样的美景实在是上天赐予的。而且不可多得的是,冶勒湖的旁边有一个彝寨,彝寨的人民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有美景的地方,所以非常难得。现在我们把它作为一个影视基地,很多电视连续剧在那里拍摄,像《彝海结盟》《索玛花开》的许多景是在那里拍的,而且还打造了一个叫谷莫村的彝族村落,大家去了应该都能看到这些美景。
何文海(《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撰稿人,西昌学院科技处副处长、民族学博士)
凉山在我面前耳目一新
这张泛黄的纸上写的是古彝文。
这一张照片是在美姑的大风顶,这两位穿着传统“义诺”彝族服饰的男子,手上弹的,一个是月琴,另外一个大家可能看不到他手里拿的是什么乐器,他其实是在弹口弦。在凉山的彝族音乐里面,口弦是比较传统、有代表性的乐器。我们有一句谚语,“男弹月琴女弹口弦”。虽然这两位都是男士,一般口弦是女士弹的居多一点,口弦是用竹片、铜片制作而成的,方便携带,竹片长十五厘米左右,铜片长八厘米左右。
为什么我们看不见他的乐器呢?因为右手在弹的过程当中,左手拿着这个口弦的尾部,同时舌、唇要做配合性的动作,才能弹出优美的音乐。口弦的历史非常悠久,女孩子不管是在山上放牧也好,或者是在参加火把节活动也好,或者是约会恋人也好,只要有感而发的地方,哪里有口弦就可以弹起来。
第二张照片是泛黄的纸上写的古彝文。古彝文是彝族的一个自然的文字,而且至今在民间使用。我们讲,凉山是从历史里面走出来的凉山。所以我们要贯通古今,要读懂凉山的前世今生,就得进入这个以彝文为载体的窗口,它可以作为一个通道,让我们把凉山的过去、现在连通起来。因为这里面记录的不仅仅是彝族的历史、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还记录了在凉山这片热土上各个民族交融的历史。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
我们听了音乐,讲了历史,再来品品美食。这张美食照片是我们当地的传统彝族餐与川菜结合的一个结果,放在中间的这一盘,就是坨坨肉,还有连渣菜、辣子鸡、圆根酸菜汤等等。牛肉、猪肉、羊肉,都可以切成坨坨,而且它的烹饪方式非常简单,煮熟以后撒点盐,尽量保持它的原汁原味。
再一个就是杆杆酒,我们品美食,少不了酒,这个杆杆酒可以用糯米做,可以用荞麦做,也可以用高粱做,还可以用玉米做。
为什么叫杆杆酒呢?就是做好以后插入一根竹杆,大家围成圈一口一口地饮,用吸的方式来饮。
这次和《中国国家地理》的朋友们、老师们一起考察,对我来说是再一次地发现凉山,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凉山人,都感觉凉山在我面前耳目一新,更何况对大家来说呢,而且最近火热的火把节已经开始了,我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我再加一句,百闻不如一吃、百闻不如一饮。欢迎大家都要去凉山看美景、品美食、饮美酒。(文/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任艳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