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情壮志的诗句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豪情壮志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我和苏轼相约在八月中秋夜晚。此时的苏轼思念弟弟苏辙,而写下“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句。一个人望着那皎洁月光,独自饮着葡萄美酒,无尽孤独。不禁让我想起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我约苏轼谈心,谈他那才华横溢,谈他那内心的凄凉,谈他心中对亲人的思念。我向他学习,学习他那豪放气派,学习他那雄浑文采,向他学习对人生态度。我听他倾诉政治上的不如意,勉励他振作起来。

我和苏轼相约在兰芽溪边。望着小溪西去,此时苍颜白发的苏轼写下了“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诗句,以表现自己的乐观和积极进取的心绪。夕阳西下,我与苏轼在溪边散步,看他满脸笑容,已心有安慰。对他,无不敬佩。政治上的失利,人世间的不如意在他身上,身体与精神上的折磨使他日渐憔悴。而他又能以前人李白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笑对生活,令人肃然起敬。

一、渴望生命的安顿

一些词和意象在某一诗人的诗歌中频繁出现,固然有诗人个人喜好的因素,但它所蕴含的意味,却是诗人心境的外化,是诗人独特的个性与外部文化作用的产物。所以,如果将诗歌中频繁出现的一些词语和意象放置在较大的时空范围内,把它当做一个在特定的时空中的艺术符号,就可以通过它来透视诗人的人生与独特的内心世界,觉察诗人所处世界的变迁。①

陆机的《文赋》在论述创作动机时说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渺渺而临云。"②客观物象与作家的主观精神会如此契合交融,自古以来则有之。结合起来更添悲凉。此刻杜甫对生命的认识,也变得清醒而残酷。

杜甫的《春望》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第二年,杜甫在去见唐肃宗的路上,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被押解回沦陷后的长安。诗人看到周围的被烧杀抢掠后的长安,内心无比伤痛,写下了令后世惊叹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把诗人身处逆境,思家情切的灼灼之态跃然纸上。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无限伤感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家书在战火纷飞的时候,却是金贵无比。诗人渴望安定,却是白头不胜簪的现状。国破家亡,却已是垂垂老矣,更添悲凉。

杜甫处于长期的漂泊之中,人命如蚁的惊惧及无法把握命运的忧恐让他身心俱疲。杜甫渴望有一个能安顿生命的家园。即使在相对安定的寓蜀时期,那种安定也不能代替故园的归属感。

二、生命的安宁与焦灼

杜甫的情绪变化总是跟随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变迁。正如葛兆光说:"没有社会作为人生坐标的参照系,个人是没有位置的。"③杜甫在漂泊流离和相对安定的时期对生命的认识也是不同的。

《望岳》一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大约杜甫二十九岁时,到兖州探望父亲后由齐入鲁,途经泰山,写下了这首诗。这是诗人仅存少数的早年作品之一。我们在品读此诗时,除了感受到雄伟的泰山外,更多的是被诗中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怀所感染。青年时代的杜甫充满豪情壮志,那是他一贯的忠儒思想的体现:"达者兼济天下"在这首诗歌的身处隐隐体现。

这首诗描绘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对于生命之路的无尽探索,对生命的充满期待和强烈的生命意识喷薄而出,青年时期的杜甫对于生命最多的是报以热情,饱含深情。

《石壕吏》是杜甫著名的《三吏》之一,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公元759年,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诗人亲见夜晚军队抽丁捉人的悲惨景象。三男战死,只有乳下孙。老翁逾墙的无奈,老妪备晨炊的悲哀。诗歌的最后:"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将这家的悲伤无限放大,如泣如诉,不绝于耳。生命之战争中如此渺小,惨烈的战争将生命视若蚂蚁。杜甫在这里的生命意识是如此的清醒与悲壮,少了少年时代的豪情,多了一份中年时代的清醒与担当。

三首诗歌作于杜甫的不同时期,少年时期、安史之乱被俘之时、逃难之时。三首诗折射出的生命意识是不同的。少年时期的豪情与冲动,敏感与希冀。被俘时期的渴望生命的安顿,逃难时期的对于生命的悲悯情怀。通过这三首诗,我们更是看到杜甫的对于人们的关爱,他将这种生命意识放大到普天之下,也有了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身处茅屋心系天下的伟大情怀。杜甫希望和平渴望安稳。民胞物与、关心民瘼的精神贯穿于他的一生。他无时无刻都在审视生命,探求生命价值,希望在人生将尽的时候,还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和开元盛世一同成长,盛唐时代赋予他的理想仍然成为他最后的念想,并一直都在努力。

参考文献

[1]钟晨音《杜甫"漂泊诗"的悲剧主题》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

一、利用古诗词进行爱国情感教育

二、利用古诗词加强情谊教育

情谊教育是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包括亲情教育和友情教育两方面。亲情是人之伦理道德的组成部分,亲情教育自然也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点。“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对手足亲情的无限牵挂与思念,溢于言表,透于纸背,让人感动至极;“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了对无私伟大母爱的讴歌与赞美;“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更生,相煎何太急。”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手足相怜,不应互相迫害、泯灭人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因诗施教,引导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真切感知亲人对自己的款款深情和殷殷关爱,身体力行的去回报亲情,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良好品质,帮助学生维系良好稳定的亲情关系。

友情是人际伦理道德的又一组成部分。自然,情谊教育同样离不开对学生进行友情教育。古人向来重视友情,珍惜友情,讴歌深厚真挚的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赞颂了诗人与汪伦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在表明自己冰清玉洁心志的同时,更多的表达了与友人难分难舍之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名句,则是诗人对友人远离的依依惜别之情的传唱。想到友人此去,西出阳关,路途遥远,边关荒凉,人地生疏,相见何期?离愁徒增,别恨陡涨。诗人没有更多言语表白,惜别之情于频频劝酒的细微举动中自然流泻而出。教学时,我们可引导学生感知诗句大意,体会诗句所蕴含的情感,教育他们要与人真情相见、坦诚相待,结为志同道合的学友,珍惜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利用古诗词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我就在一次旅行中受益。暑假期间,我和舅妈到韩国旅行,我们深深的被这另一个国度所吸引。韩国龙头岩的壮阔,让我这一个渴望看到大海的孩子,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平时总想不出华丽的词语来形容这壮观的景象,但没想到的是,亲眼看到这动人的画面,竟让我文思泉涌,仿佛所有的灵感这时候都来敲门了。“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等有名诗句随手捻来,时不时发出的感慨也是充满豪情壮志。在日常生活中,我可没有这样深刻的感受,没有这种随心所欲运用文字的自如。

导游对景点描述的精炼,优美的语言令我记忆犹新。景福宫位于韩国首都汉城钟路区,是一座著名的古代宫殿,是李朝始祖太祖李成桂于公元1394年开始修建的。中国古代《诗经》中曾有“君子万年,介尔景福”的诗句,此殿籍此而得名。宫苑还建有一个10层高的敬天夺石塔,其造型典雅,是韩国的国宝之一。景福宫宫外建有围墙,围墙长

3626米、高6.

7米。这些知识虽然在书本上能找到,但又怎么比得上你自己亲身感受呢?在书本上你看到的只是白纸黑字的说法,在旅游中你却能亲眼见证,说不定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了!导游在解说的时候,会时不时穿插一些本地的风土人情,如:济州岛有三无,家家无门,无小偷,无乞丐。这些知识可是书本上没有的哦!

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一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众所周知的名作,几千年来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崔护真是多情,不过是向桃花园中一妙龄少女讨了一杯茶喝,就情有独钟,翌年桃花开时便寻旧地,不见佳人,乃将聚集了一年的相思题于紧闭的门上。未料此少女亦多情,见诗后即生相思病,卧床不起。幸亏崔护数日后再度寻来,听到屋内女子哭泣,叩门问津,终与之结为连理,可谓有情人终成眷属。这里的桃花成了佳人的化身,成了情深意重的代名词,可歌可叹。

唐朝诗人刘禹锡离京十载,历尽艰辛后重回玄都观,忽见千树桃花,便生万般感触,即题诗一首:“紫阳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观都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十年沧桑浑如梦,年华去矣;归来桃花满园,万木生春。焉不伤感!此处,娇美艳丽的桃花已凝聚了诗人如山般的感伤。

明代戏剧家孔尚任的《桃花扇》,饱含伤痛地写出了妙龄少女的红颜薄命。表面上,这些女子如桃花开时般烂漫动人,正如晏几道词云:“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而她们的命运却是“桃花随流水,洒泪滴香容”。她们为人歌舞为人乐,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欢乐,一生凄苦,其身世也催人泪下。书里写桃花的诗词歌赋中,饱含伤情咏桃花的句子还有不少,而且多与女子的不幸有关。曹雪芹就多次以桃花的凄凉诗句来比喻林黛玉的凄惨命运。陆游有词云:“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以此来寄托对前妻唐琬的相思。元代唐毅夫有散曲云:“寂寞了金谷园,冷落了桃花洞……娇容,马嵬坡尘中。”以此,感叹杨贵妃之死。看来,书里的桃花多与儿女伤情不相分离。

15岁那年,这位少年写下了他气势不凡的计划——《一生的志愿》:

他洋洋洒洒地一口气列举了127项人生的宏伟志愿,不要说实现他们,就是看一看,就足以让人们望而生畏了。难怪许多人看过他的设定的目标都一笑置之。所有人都认为:那不过是一个孩子天真的梦想而已,随着光阴的流逝,很快就烟消云散。

然而,少年的新却被他那庞大的《一生的志愿》鼓荡荡漾得风帆劲起,他的脑海里一次次得浮现自己在尼罗河上的情景,梦中一次次地出现自己登上乞力马扎罗山顶峰的豪迈,甚至在放牧回来的路上,他也会沉浸在那与那些著名任务交流的遐想之中……他的全部心思都已经被自己的《一生的志愿》紧紧牵引着,并让他从此开始了将梦变成西安市的漫漫征程。

毫无疑问,那是一场壮丽的人生跋涉,也是一场异常艰难、简直无法想象的生命之旅。他一路豪情壮志、一路风霜雨血,硬是把一个个似乎空想的愿望,变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实现,他实现了《一生的志愿》中的106个愿望。

清代学者认为:“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清刘淇《助词辨略序》)此言说得极是。实字要锤炼,虚字也要锤炼,两者不可偏废。词论家在谈到虚字时说:“词中虚字,犹曲中衬字,前呼后应,仰承俯注,全赖虚字灵活,其词始妥溜而不板实。不特句首虚字宜讲,句中虚字亦当留意。”(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虚词不“虚”,用得恰到好处,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收到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可见在诗词创作中锤炼虚词是多么重要。自然深谙此道,他就十分“留意”锤炼虚词,这在他对本词的修订中显得尤为突出。

一、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二、从诗词有关表情、表意的关键词突破

在诗词所写景中找出表情、表意的关键词很重要,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如2011江苏省扬州市高三调研卷中《凤栖梧》“衰柳疏疏苔满地。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南去北来人老矣。短亭依旧残阳里。紫蟹黄柑真解事。似倩西风,劝我归欤未。王粲登临寥落际。雁飞不断天连水”。本词中“衰、短、残”分别用在了“柳、亭、阳”三个意象前,无不融入了词人的主观情感,用这些带有表情、表意的词来表达作者的羁旅愁思,从而把思归之情表达得更加深沉绵长。又如李煜的《浪淘沙》中“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中“寒”字,作者亡国之悲痛尽从心底泛起。

三、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古诗词中许多意象都有特定含义,通过意象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独特的情感,通过意象也可以交待一定的环境或背景。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特点,从而帮助理解作品的内容。如2004年江苏卷中《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众多地名,稍有点诗歌常识的学生一看便知,这些地名都是边塞地名,是交待了征人的戍边生活环境,从而很顺畅地解决了第1题疑问。

四、从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

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尤其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名家。如2009年江苏卷中《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岳飞,是中国著名的军事家、抗金名将,其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是一直未得高宗真正赏识。他的词作虽少,但评价甚高,多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与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本词就与这一主旨有关,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豪情壮志。

五、从诗词中典故的含义突破

有的古诗词常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平时阅读面较广,适当了解一些著名典故,无疑会帮助我们把握作品主题。如江苏省南通市2012届高三期末调研卷中《望蓟门》“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尾联明显用了两个典故,“投笔吏”讲的是汉朝著名军事家、外交家班超的故事,由于贫寒,班超曾替官府抄写文书,维持生计,后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闲乎”(《后汉书·班超列传》),后终成大器。而“请长缨”讲的是西汉终军的故事,武帝时,南越(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割据政权尚未归附,终军自请出使南越,表示“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人便用“请缨”典故表达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了解这些典故,便可以准确地分析出本诗所寄寓的情感。

六、从诗词的注解突破

有的诗词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意境美音乐美语言美

泱泱中华,悠悠岁月,数千年的文化历史积淀出无数的优秀古典诗歌,这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更是我国灿烂文化的艺术瑰宝。古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被一代代人传唱,成为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自“诗三百”以来,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迄唐诗宋词元曲,其间不绝的是两千多年来诗人们尽情于徜徉醉心之作。如:“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之幽怨情怀之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豪情壮志之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隐遁山林之章,亦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羁旅思乡之曲,更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尸骨”之感世伤民之音……其情真挚动人,其辞耐人寻味。面对如此丰盈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汲取其精神养料呢?在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我对古诗词教学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把握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开拓想象,发展其创造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诗歌要悟行”。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的相互交融,它是一种感性形象。我们常说的诗歌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形成的,它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

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有的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有的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幅孤寂单调的悲凉秋景,而它表现的则是诗人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思乡情怀。这个意境正是通过枯藤、老树等事物的点线面所构成的立体画面感悟到的,这种感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即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加工,展现一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得到一种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真切体验,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的艺术境界。

古诗中的想象当然也需通过学生的诵读来实现,教师大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在读中译出诗文,对诗中的情与景进行初步理解,然后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对诗文不加限制地改写、描摹。那时那物那人那景那情就会跃然纸上,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当堂即说。如《钱塘湖春行》一诗,有的学生这样描绘:春水初平的堤岸,春云舒展,贴近湖面,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飞鸣,轻盈的燕子衔泥喃喃而舞,是春花初绽令人眼花缭乱,是绿茵的草长得可没马蹄……当学生能够当堂联想、想象到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时便是入情入境了。如此诵读,学生既读出了画意,脑中展现了立体的图景,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的意境,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其创造能力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把握诗歌的音乐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古典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正是因为诗的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所以诵读就成了我们破解古诗的首要任务。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都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音乐美,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适时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以便学生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能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把握诗歌的语言美,让学生背诵积累,增强其文化底蕴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往往一字千钧、撼人心灵,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鉴赏诗歌的语言,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开”等精妙含蓄的词语永远值得学生揣摩、体味。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作者往往将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寓于作品中的一字一词或一句之中。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抓住解读诗词的关键所在,即诗词之“眼”,加以启发、点拨,那么就能促使学生沿着这个方向作更深更广的思考、联想,从而快速把握诗词大意,体会诗词营造的意境之美。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向来被当作讲究炼字的范例。是的,这个“绿”字确实用得好,听来精妙,观之形象,诵之清亮,是形象思维的凝练。

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在真正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前提下,在把握诗的音乐美、意境美的同时,让他们熟读精背以至于默记在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

当然,古诗教学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但鉴赏诗的意境美、音乐美、语言美始终是我们古诗教学的目标,诗的诵读应贯穿教学的始终。尤其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古诗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关键词:古诗美育意境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约三十首古诗,这些古诗有很高的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充分挖掘古诗中丰富的美育资源,让学生获得美育上的熏陶,品味古诗中形象精炼的语言,实现审美水平与写作能力之提高。

一展开情境教学,展现古诗中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诗歌力求表达的最高境界。我国古代诗歌非常注重意境。如在王维的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1]就可以看到是一副春山静夜画。用桂花落与山鸟惊鸣这些动态来表达诗歌中春山在夜幕中的意境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2]这就是说读者可以通过观赏文字来体会作者的情感。这给予了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启示,为了令学生领会到古诗中的意境美,应该根据每一首诗歌的不同文字,使学生领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和诗歌中的意境。

如教师在讲述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3]时候,为了令学生领会到诗歌的意境,教师应该做好“批文入情”的教学引导工作,通过文字词语使学生领会到作者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解读第一句诗的时候,要突出“鸣”在诗歌中的作用,向学生说明通过“鸣”这个字,表达了景物的生机,也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在第二句诗的时候,向学生强调注意“上”这个字,表达了白鹭的自由欢快飞上天空的姿态,也表达了诗歌内心快乐的情感。在第三句诗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着重抓住“含”这个字,这“含”字是表达作者观赏“西岭千秋雪”美景所产生的舒畅情感。在第四句诗的时候,引导学生抓住“泊”这个字,通过泊这个字,表达作者可以乘船东还,复兴国家的豪情壮志。这样,通过教会学生细细领会诗歌中这四个关键的动词,品味作者不仅描写了一副春和景明、优美开阔的画卷,也表达了自己欢畅的心境。

为了使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教师在讲授古诗歌的时候,应该使学生进入作者所创立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与作者的情脉相通,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理解作者在诗歌中的情境。如在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中,可以挂上一副山水画,让学生进入深山的情境中;然后指导学生仔细品味“空”与“响”字,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深山的空灵寂静。就这样开展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创立的情境,学生才会体现诗人在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感,从而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二开展朗诵教学,体验古诗之语言美

我国古代诗歌,字数非常有限,讲究文字精炼,一字一词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因此体现的是一种文字凝练美与精确美。如李白的《望天门山》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4]在诗歌中,第一句用一个“断”字,来描写江旁对峙天门山的险要,用一个“开”字,表达长江水势的汹涌湍急;第二句中用“流”、“回”这两个动词,深刻并贴切表达长江水势的奔腾浩荡。第三第四句中用“出”和“来”字,把静态的静物画为动态,惟妙惟肖表达了这一带地形的险要,给人一种激情澎湃的动态美。

古诗中还有韵律美,这韵律美体现在节奏美和音韵美。古诗里的节奏美体现在语调的音乐性上。如在骆宾王的《咏鹅》中,这“鹅、鹅、鹅”字的节奏美,表达了儿童看到池塘中白鹅的欢喜之情。古诗中的音韵美,还体现在诗句中的声响美上。我国古代的诗人,常常以音乐家的视觉来捕捉大自然微妙的声音,这就使诗歌具备了一种音韵美。如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可以体会到猿声在诗歌中的音韵美。

为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朗诵过程中,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如在教学《望天门山》中,在让学生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不断朗读,通过不断地读,去品味与感受诗句中的文字美;并且向学生说明,在第一句中为什么用“断”和“开”字,不用“隔”或者“流”字。这样使学生品味到诗人用词的妙处和锤炼文字的功力,从中使学生获得文字美的熏陶,得到了美的感染。

同时,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品读诗的节奏,字的韵脚与音调,这样能从文字中领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有的诗歌音调是比较低沉和缓慢的,如陆游的《示儿》,在朗读的时候音调应该低沉缓慢,这样才能表达作者光复中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的诗歌朗读应该用热烈的音调,如李白的《望天门山》用激情的音调朗读,才能表达长江两岸地势之险。

三运用绘画教学,领会古诗之美

图画是一种形象生动的文字,人们比较容易感受图画形象与色调的美。小学生比较擅长于形象思维,教师可以运用图画的形象特点来使学生理解古诗之美。

事实上,我国古代诗歌都具有绘画美的特诊,在诗中有画、在画中也有诗,这也为绘画教学与古诗教学搭建了联系之桥梁。

例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可以一边读古诗,一边把诗歌所描写的景物绘成形象的图画。通过绘画过程,把学生的隐形思维活动表达出来。并且通过图画表达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以及对诗歌所反映生活的认识,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成功达到美育的目的。

如在教《山行》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理解并吟“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5]这一句诗,然后让学生画出诗歌中所反映的秋天里高山、山上的石径小路,天空中的浮云,山顶小屋,山中一片红色的枫林等这些景物。通过绘画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深深理解了诗歌所流露出的意境美。之后,教师在学生绘画基础上,继续用画来讲解这首诗;让学生理解秋天在大多数诗人看来,是枯叶残枝萧条的季节,因此很多诗人对秋天都用悲凉的诗句来描述。但是在杜牧的这首诗的秋山霜林,体现的是一种蓬勃向上的生机,文字既清新又有生气。通过以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式,学生不仅动脑子又动了手,而且深刻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和诗歌的意境。

总之,教师指导学生读古诗,绘画与品读诗相结合的方式,能提高学生感受与鉴赏古诗艺术美的能力。

THE END
1.在雪笺上放牧如诗年华——胡牧华传统诗词阅读印象秦宗梁诗人胡牧华的传统诗词是时代的一面镜子。他借物咏怀,寄情于景,陶醉于诗词艺术世界,用杯中的酒和手中的诗词,浇灭心中的块垒。 著录项 来源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5年第1期|105-106|共2页 作者 秦宗梁; 作者单位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文联; 原文格式 PDF 正文语种 chi 中图分类 阅读;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modern-chinese_thesis/0201239408238.html
2.在雪笺上放牧如诗年华胡牧华传统诗词阅读印象期刊摘要: 诗人胡牧华的传统诗词是时代的一面镜子。他借物咏怀,寄情于景,陶醉于诗词艺术世界,用杯中的酒和手中的诗词,浇灭心中的块垒。? 暂无资源 收藏 引用 分享 推荐文章 浅析《雪华壶》的造型和特色 紫砂壶 雪华 造型 特色 扬诗词风帆,揽学海书华 古诗词 课前 课上 课后 新疆传统放牧制度的改革 新疆https://doc.paperpass.com/journal/20150022xdyw-czb.html
3.关于放牧的诗句,包含放牧的诗句第3页诗词分类关于放牧的诗句有"塞上春深草初绿,黄河套边堪放牧。","左骖放牧黄帝冢,桥山拱木乌号攀。","宽围绿野正华滋,放牧横溪草软时。","家家牛閒僮亦闲,尽向村前来放牧。","放牧马嘶芳草岸,泊船人语夕阳天。","猛气如云不受羁,时清放牧华山西。","儿童知放牧,父老念耕https://www.gushiciqu.com/zhuti/ju-fangmu-3.html
4.吕岩《牧童》诗词赏析1、吕岩牧童诗词赏析牧童唐代: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 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 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注释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铺: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73637030.html
5.让世界充满爱——世界诗歌日暨美国国家诗歌月2022纪念专刊(64首)《香港文艺报》社长兼主编、香港当代文学艺术协会会长、职业出版人,致力于文化艺术的推广和传播,荣膺2021年度香港杰出人物奖。获多种诗词奖项,词作歌曲曾获CCTV中央电视台展播金奖,亦在香港卫视多次播出。著有自译中英对照《林琳短诗选》(获香港公共图书馆馆藏),中英日三语诗集待出版。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897424358638579
6.小学五年级古诗知识竞赛14篇(全文)(2) 三首诗词中儿童所做之事不同。牧童或放牧吹笛, 或卧在草丛休息;渔船中的两个孩童在船中费力撑伞;乡村人家的三个儿子锄豆、编织、剥莲蓬。 (3) 三首诗词中描述的地点不同, 分别为乡村原野、安仁江上、农村人家, 呈现出不同的景致。 二、品读比较, 入境想象体验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g7mz0ft4.html
7.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唐诗写作温庭筠曾去往西北边塞,那里是草原丝绸之路的西段,西域与塞北的自然状况类似,民族心理同构,他在《敕勒歌塞北》中描述的“阴山无岁华”,是在塞外寒夜聒碎乡心梦不成的诗人将自己的人生体验诉诸于诗词作品的真切感受(59)。赵延寿《塞上》诗是对阴山风景和阴山脚下生活场面的鲜活描述。贯休《塞上曲》二首叙写了阴山https://www.eyearbook.cn/subject-trends/info?documentId=606102
8.东海风——台州九人诗词选格律诗陈楚诗词选 渔歌子?海洋牧场(11首) 我省的舟山、温州、台州、宁波等地沿海,在成功进行浅海滩涂围塘养殖、近海网箱养殖和大型铜围养殖的基础上,近几年来又进一步推进了人造岛礁投放和海洋生物种苗放流等,共同组成了一幅滩涂浅海围牧、大海放牧的壮丽图景,以期减少捕捞压力、保护资源存续与修复海洋生态。渔歌子词以记http://www.zuojiawang.com/html/gelvshi/39299.html
9.古诗词里的炊烟但,那一缕缕代表着宁静、纯洁、轻盈和美好的炊烟,就像是老母亲放牧的牵挂的羊群,永远掌控着我们失眠与泪腺的开关,牵动着我们的思念跟乡愁的神经;甚至,在我们的身体跟灵魂深处,植入了无法言说的疼痛——直通我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从古诗词里品赏炊烟,自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周家海http://www.bjmtgnews.com/paper/news.php?id=1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