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现代化”挑战:牧民愿意离开草原吗?

中国有近4亿公顷的草原,论总面积比农田还要大两倍。草原的角色非常重要,除了调节气候、涵养水土,也孕育了历史悠久的游牧文化。但是近30年来,草原退化成为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根据国家环保总局2001年发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在可利用天然草地中,约有90%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盐渍化——所谓“三化”草原面积达1.35亿公顷,并且每年以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

草原退化不仅会直接影响当地牧民的生计和生活,还会带来一系列社会、经济方面的负面影响。2000年以来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包括围封禁牧、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等。2011年,本着“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中央政府首次建立了“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即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试图通过提供补贴,鼓励牧民,恢复退化草原。

牧区“现代化”生活的困境与挑战

主讲人:舒泥。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法律系,后从事互联网工作多年,再转向环境保护、社会、自然教育和写作。是《中国国家地理》和美国《国家地理》长期撰稿人,撰写的长篇地理文化类报道曾获全球性奖项。

现代化进程中的草原上牧民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恐怕很多人并不清楚。摄影:TALA

有一次,我带一位城里的朋友去藏区草原走访。听到当地一位藏民向我抱怨,说减畜让他们一家现在只能养8头牦牛了,“没法活了”。事后这位同去的朋友问我:“8头牦牛卖掉的话至少有8万块钱,他们家有8万块钱的资产,怎么说没法活了呢?”事实上,如果藏民家只有8头牦牛,可能真的是没法活的。为什么?因为一群牦牛里一定要包含小牛、母牛和种公牛,母牛和种公牛是不能卖的,只有小牛长成大以后才可以卖,这个成长期一般要多于四年——牦牛长得比黄牛要慢多了。那么8头牦牛里面又能有几头小牛?很可能这位藏民家里每年只有一头牦牛可以卖来换钱。

所以说,我们很多人对草原和牧民的生活是陌生的,大家对这里的想象力也有偏差。所以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6家牧民的家庭收入情况,或许有助于大家建立一些直观的感受。需要注意的是,这几个家庭的收入计算是2011年前后做的;由于2014年开始,羊价变得不稳定,因此没有更新收入情况。但实际上,这些牧户近几年增收都不明显,甚至由于受到羊肉及皮革价格的波动的影响,有些家庭收入还所有降低。

1

牧民的生活和收入

第一家比较典型,他们生活在草原地区,山羊200头,绵羊200头,一年能给整个家庭带来大概6、7万元的收入。

地点:东乌珠穆沁

环境:戈壁草原

家庭情况:男主人敖云毕力格、女主人格日勒图雅、一儿一女,在城里上学。自家7800亩草场,租用1万亩草场。山羊200只,绵羊200只,牛20头,马两匹。

最关心的问题:希望得到银行贷款。

年收入:6-7万元

第二家是一对老夫妻,他们俩的家庭收入就要少一些,因为首先老人家照顾不了太多的牲畜,其次是因为他们家的草场属于冬牧场(牧民为畜群所选的冬季防寒避风的地方)。这种牧场打不出井水,也叫无水牧场。这里在冬天下雪以后才能使用,而夏天雪化了就没有水源来养牲畜,要靠人力拉水,所以冬牧场的牲畜数量是比较低的。这家人只能养100只羊,10到20头牛,每年就是个4万块钱左右的收入。

地点:东乌珠穆沁典型草原

户主:元登

家庭简况:100多只羊(山羊、绵羊加起来)10-20头牛,老夫妻两个在牧场上放牧。一儿两女都成家了。儿子在二连唱歌,媳妇在旗里看孩子。一个女婿是牧民,一个女婿是城里干部的孩子,没工作。

最关心的事:不要刮沙尘暴。

最喜欢的人:孙女

年收入:4-5万元

第三家是一个老书记家,他们的牲畜数量更少一点,但收益其实好一点。因为他们一直在养种畜,不卖肉,卖了做繁育。做种畜的羊一般都要稍微贵一点,所以他们家羊群数量虽然低,但收益反而高,而草场质量也因此明显更好一些。

户主:老书记。因为他以前做过嘎查书记,所以大家都这样称呼他。

家庭情况:两个儿子、四个女儿都已成家,现在和小儿子一起生活。

最关心的问题:年轻人的教育问题

第四家住在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一带。“沙地”听上去很荒芜,其实植物生长量比草原还要高,而且能够长榆树之类的乔木,所以沙地一般牲畜产量比较高,能容纳的牧民也比较多。

和前面三家相比,这一家的情况很特殊。前面几家都在北部草原,人均草场面积大概两三千亩,全家一起的话能有近万亩草场;而这家人均只有一百亩,全家的牧场大概只有1000亩。而且他们家孩子特别多,6个孩子中只有1个女儿。儿子多的家庭会吃亏——因为女儿嫁走了,土地会空出来留在娘家;但是儿子是走不了的,会一直占着地。因此,他们家孩子长大以后,分到每个人的草场面积只有100多亩了。他们家共有48头牛。跟张倩老师的调研结果一样,当年草蓄平衡的补贴发下来的时候,他们家的牛根据政策要求迅速减少到20头;但是过几年又回到了48头这个数量。而这么大一个家庭,基本上不能全在草场上放牧了,现在家里大概有三个半人离开草原,在外面工作。

地点:正蓝旗

地理特点:浑善达克沙地

家庭简况:夫妻两个,6个孩子,5儿1女,长子在二连工作,四子在东苏边防上工作,三个儿子在家。在我在的期间老六也去二连了。当地每人180亩地,家有草场1000亩,48头牛,30多只羊,7个马

主要体会:草原畜牧业确实适合多人共同经营,生活条件不会下降,大家也都不会太辛苦。

第五家也是浑善达克沙地里面的一家人,他们家其实也只有1000亩草场,但是他们家有80头牛。

家庭情况:男主人阿木古楞、女主人萨仁琪琪格、长女伊如、次女赛罕

家庭简况:草场1000亩,有冬夏两个营盘。80头牛,100多只羊。两个女儿都大学毕业在旗里工作。接羔子忙的季节,两个女儿请假回家帮忙。善于接受新的经营思想,养新品种的牛和羊。

家里经常讨论的话题是:搬到城里生活,把牧场包给别人。

第六家在敖包山下。他们家能够卖出的羊大概价值36000,以及能够卖出5万多元的牛。但是跟前面提到的类似,生产成本也是比较高,一年一下买草和买料的钱加起来占到总收入差不多一半。

地点:克什克腾旗

地理特点:林草交界带

家庭情况:男主人宝音达来、女主人阿拉腾苏布达、女儿牧其尔(内蒙古师范大学)、儿子巴瑟尔(今年考上大学)

经济情况:羊90多个羊,40多个牛,30来匹马,全年收入都是靠养牧。去年买草2500捆,9元一捆,共计22500元,5000元甜菜,7000斤玉米,5000斤合成饲料,玉米8毛,饲料1元,共计10600元。草料共花销38100元。另外,自己草场打了9车草,4000斤一车。

2

收入与消费的结构性改变

从前,一群羊和一个蒙古包就可以支撑牧民一家人的生活。

如果你们以前从来没去过草原,想象中的草原是一幅”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画面,那么这个想象和现实的草原差距会比较大。今天的牧民生活其实还是蛮现代化的,各种电器、新科技、汽车,他们都有。和过去的生活相比,这里产生了一种变化。

记得我小的时候,也就是80年代那会儿,北京刚刚有电视。电视里经常播一些全国的致富案例。当时青海省出了一个全国首富县,牧民进城买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上了新闻。也就是说其实在那个时代,虽然一群羊的绝对价值有限,那个钱数不算高,卖了羊可以养家,还能买当时的奢侈品(半导体收音机),所以说他们的生活条件还是非常富裕的。

3

生态压力

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现在的牧区,同样的一片草原和一群羊所承担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而带来了哪些生态方面的压力?

1.养牧数量提升

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尽管我们一直在说牧民是草原的主人,他们会保护好这片水土,保护好自己的家乡——但现实的确是养牧(当地人更愿意讲“养牧“而不是“放牧”,编者注)的数量提升了。这种增长一种是绝对数字上的,比如某嘎查以前可能一共才有40多头牛,现在一户牧民家就有40头牛,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增长。还有一种是隐形的,牧群数量虽然没有提高,但翻新率大大提升了。比如某家人以前不怎么卖羔羊,主要卖3、4岁的羯羊,所以每年也不要求所有的母羊生育繁殖。但现在基本上所有的母羊每年都要生小羊羔,当年就能出栏,这个实际上使得羊数量翻番。

2.草场利用强度加大,打草量提升

养牧数量提升,草场利用的强度自然就增大了。

以前我们的草原上是有荒野的,没有人放牧,也没有人打草,现在基本上没有了,沟沟坎坎的草都被打光了。每年秋天,内蒙古牧区的所有公路上都开满了拉着整车草的重型卡车,非常“壮观”。之所以有这么多拉草的卡车是因为第一,现在养牧的数量大,需要的打草量也大;第二是因为牧民不再游牧了,牧群不流动的话,草的每年产量是不均衡的,所以“游牧”变成了“游草”。

3.农耕面积扩大

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是锡林郭勒盟一个著名的敖包山山脚下。可以看出这里是一大片农田。现在草原上的农耕面积在扩大,一部分原因是商业化农产品的需求所导致的。另外,养牧数量的增加会刺激饲料业的发展。锡林郭勒周边有很多地方是干旱地区,种不了人吃的粮食,但打点饲料还是可以的。饲料会比天然的草产量要高一些,加上商业的刺激,使得越来越多原本不适合耕种的土地变成了饲料田。

4.品种变化和养牧方式变化

由于大规模商业资本进入草原,它形成另一种现代化,将传统牧业变成工商业的一个环节,从而引发养殖品种和养牧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这也会造成一些环境的压力。我在呼伦贝尔草原就发现,满草原跑的牛都是黑白花杂交品种的奶牛,问及原因,说是当年牛奶企业崛起的时候,在草原上大力推广的种牛就是这个品种。而推广了之后,散养畜群没办法提供企业标准的牛奶,因为没有无菌环境。所以这批牛牧民就变成肉牛在养了。呼伦贝尔气候条件非常严寒,黑白花奶牛这个品种不抗冻,很容易得乳腺炎,需要饲喂和圈养,以至于每个家庭都需要棚圈——而以前棚圈只是用来接济病弱牲畜的。从下面第一张图可以看出,棚圈周围大概一公里左右的地方就会形成一个很大的退化带。当然除了受品种影响,草场承包以后大家由游牧变成定牧,也会有带来土地退化。退化带在春天的时候起大风的时候,非常容易刮沙尘暴。北京这几年的沙尘暴虽然减少了,但是锡林郭勒草原沙尘暴并没有减少,反而一直在增加。

草原退化极易在春天引发沙尘暴。

4

产业化养殖将牧民个体置于被动地位

刚才我们从消费端理解牧区现代化带来了哪些变化和压力,接下来看看生产端。我去蒙古国调研的时候,发现当地对养畜的选择和内蒙很不一样,有的地方牛多一点,有的地方山羊多一些,有的养绵羊。问当地牧民对畜种的选择主要依据是什么?他们回答说养这个更合适,是跟自然环境贴切的——这和我们的牧区以前的情况很像。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内蒙的牧业是在产业链里的,它是肉食产业链的一个环节,所以牧民要养的牲畜是在市场上能产生价值的牲畜。他不去选择适应环境和环境关系最友好的牲畜,他需要选择好卖的、能卖出钱来的牲畜。

1.被动育种

西门塔尔牛原产于瑞士,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开始在国内大规模推广,如今在内蒙古,西门塔尔牛对本地牛的取代已经差不多快完成了。这个品种最大的特点是可以被迅速育肥。饲养场里的西门塔尔牛在短短4个月内体重会增加3倍左右,能够快速出栏。此外,迅速催肥的牛肉的肉质很疏松,市场表现非常好——我们吃的肥牛,火锅一涮就熟了,正是这种牛!资本密集型的大饲养场通常容量能达到1万头牛,这样的密度没有条件进行繁殖,因此西门塔尔牛的繁殖是在牧民的草原上完成的。小牛骨架长成后,牧民就会卖给饲养场,由饲养场迅速育肥出栏,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

育肥后的西门塔尔牛。

在这条产业链中,牧民的角色被改变了,从全程养牛变成了只负责其中一个环节,丧失了品种选择的权利,那些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本地牛都被西门塔尔牛替代了。当地牧民告诉我,本地的黑牛在冬天食草量会降低,更适合内蒙草原漫长、严寒、少草的自然环境。而西门塔尔牛不仅食草量大,在冬天还额外需要进食。此外本地牛活动范围较大,而西门塔尔牛基本只能利用山脚下湿地草场来放牧,践踏非常集中,造成了更大的生态压力。

2.被动改良

在这张照片里,大家可以看到至少有四个品种以上的牛。懂行的人一眼就会看出,这属于“杂交污染”,不利于品种改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因为这家牧民大概每隔三年就要买一些种畜,而当地畜牧部门推广的品种却一直在变,所以导致这个牧民家的养殖品种过多过杂,而杂交的品种往往不被市场青睐,最后只能便宜售出。

3.消失的乳制品加工厂

5

牧民愿意离开草原吗?

很多牧民的传统娱乐活动,比如骑射,是无法在城镇里进行的。

我见到的很多草原扶贫项目,都忽略了这部分非现金收入。在计算损失的时候,补偿给移民的钱并不能弥补他们的这部分损失。

6

如何帮助牧民在草原上过可持续的生活?

我们做公益组织的,一般都要探讨出路。经过各种实践探索,我发现有一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可以通过一些活动让他们(牧民)稍微赚一些钱,能够维持在草原上的生活。可以说,牧民牧区的现代化生活完全是处在消费端的,电视、洗衣机、冰柜,太阳能板、风车……这些全是消费商品。生产端的比较少。那我们一直希望能够帮助牧民突破畜牧业这个第一产业,进入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来,这样才能增加他们的有效的收入,才能不那么强烈地依赖牧群和养牧。

1.有机食物

我们和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经过几年的合作,在内蒙成立一个合作社,每年秋季帮助合作社牧民销售羊肉。销路还是不错的,尤其在前两年肉价大跌的时候,可以对他们有一些适当的帮助!所以有机传统种植和传统养殖,这种食物是应该可以有更好的市场表现的,这是我们可以帮助牧民做的事情。

为了把羊肉直接卖给北京的消费者,牧民还要专门学习如何分割羊肉。因为牧民他们自己吃牛羊肉是不锯骨头的,骨肉要一起吃,但是卖给普通消费者,就要加工成羊腿肉、羊棒骨、羊肉片、羊排等。

这是我们在有机农夫市集的一个集上,一些大学生志愿者来帮助加工羊肉,煮好了卖给大家。

2.牧产品深加工

羊油肥皂。

我们做的羊油肥皂项目,就是牧产品深加工中的一种。这个项目本身规模不大,但是影响还不错,这几年各个冷库都有南方的商人来订货,可以说已经开始影响一些南方的化妆品厂了。

还有羊皮加工品。这是这两年比较大的一个问题。因为内蒙的羊皮一直是在张家口地区加工的,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这几年基本上关停了。张家口皮革厂关停直接的影响就是草原的羊皮完全卖不掉,贱到一块钱一张,原来是可以卖到100块1张的。他们有一些传统的加工羊皮的方法,没有那么严重的环境污染。这种方法是把羊皮放在酸奶里软化,最后拿牛粪的烟熏出颜色来。我们就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帮助牧民设计、生产羊皮制品。

3.手工艺品加工

当地妇女的刺绣产品是可以有不错的市场表现的。比如图中一条围巾能卖到一百七八十块钱甚至更高。

但在做手工品开发的时候,我们很小心,不做旅游符号化的商品,尽量做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的、有助于他们传统手艺承传的、并且可以外销的,比如说当地牧民制作一件比较考究的乌珠穆沁传统蒙古袍可以价值万元,但是难以找到外销销路,很少有人会花一万多块钱去买这么一个东西来。

4.文化生态旅游

这两年,我在这方面一直比较花精力。希望通过旅游项目,把他们的传统的手工艺、生活方式更多地挖掘出来,带动牧民,给他们一些激励,去维护这些珍贵的东西,让他们一些传统的环保观念能够得以持续,不要太受外部的冲击。比如说刺绣,你把它变成一个商品,找到固定销路,保证利润率,这个难度比较高;但如果在旅游项目里加入一个学习刺绣的活动,这就相对比较容易。再比如马文化,还有草原牧民的长调音乐,这些我们都可以加到旅游项目里面。

在设计项目的时候,有很多细节需要照顾到环保的概念。比如拒绝使用一次性碗筷和纸杯——现在的草原牧民很多人都在用纸杯和奶茶。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要求,来帮助他们保持一些比较好的传统,让他们知道并且自信,有些传统是有价值的。

草原生态游很适合有孩子的家庭参与。

其实在草原上开展旅游项目,有一个很大的好处是对儿童比较安全,妈妈可以非常放心,因为你就坐在蒙古包门口,你们家孩子跑多远你都能看见,绝对跑不出你的视线。我们积极培养牧民自己来做服务,让游客可以更深度直接地接触到蒙古族的人和传统文化。总之,努力让牧民进入第二、三产,并有所收益,这样才能有助于他们在生产中真的和“现代化”接轨,生产端就不要完全押在那一群羊身上,这个就是我们一直在做的工作。

THE END
1.秋冬季牧羊的要点你知道牛羊生产有哪些技术吗农作物收获后留下的耕地成为放牧牛羊的理想场所。秋季放牧地点应选择位于夏季和冬季之间的区域,以便于合理安排羊群的活动时间。在无霜期,应尽早起床晚归,以增加放牧时长;而当晚秋出现霜雪时,则需延迟出发,以避免羊只因食用霜冻草而生病或影响繁殖。在进行秋季放牧时,还需注意一些特定种类的草籽可能对羊造成危害或影响https://www.lboclvlct.cn/ke-yan-cheng-guo/570944.html
2.科学放牧与半野生技术提高牧抄济效益在现代农业中,牛羊的科学饲养方法已经成为提升肉类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其中,科学放牧与半野生技术是两种有效的手段,它们能够不仅改善牛羊的生活环境,还能提高其抗病能力和肉质,同时也为牧场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科学放牧:理念与实践 理论基础 科学放草是一种将牛羊群分散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自由活动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https://www.gelafhotz.cn/mi-feng-zi-xun/602172.html
3.农业经济放牧在农村经济中的角色探讨放牧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放牧作为一种古老而悠久的农业方式,存在于许多文明中。它不仅是为了获取肉类和乳制品,还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放牛代表着乡土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们回忆童年时光、与自然亲密接触的象征。 现代化背景下的放牧业发展 随着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传统的家庭式小规模放牧逐渐转变为大型养殖企业。这些https://www.fhykpfauy.com/yang-zhi-bai-ke/501463.html
4.甘青互助,祁连山下借牧忙古道新风2023年,一户青海牧民第一次下山借牧,由于缺乏经验,仍然采取了牧区放牧的方式,第二天不少羊出现腹胀的病症。钟锋雁闻讯组织人员,带着药品去放牧点治疗,没两天羊慢慢恢复了活力,这户牧民也放下心来。 随着到农区借牧规模的逐年扩大,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农区秸秆地的租金水涨船高,每亩租金从10多年前几十元飙升http://www.tibet.cn/cn/in/xzdt/202501/t20250110_7738534.html
5.范明明牧民分化牧业生产与传统牧区乡村振兴三农议题王林静同样观察到了牧区特有的家庭分住两地、“季节性市民”现象。包智明发现,“定居在城镇,生产在牧区”是牧民十几年城镇化过程中形成的新模式,牧民在牧区—城镇之间的流动性实现了牧区、牧民以及牧业的现代化。王皓田研究认为,进城牧民形成了在牧区与城镇来回流动的“人畜合—离”的新兴人动畜不动的放牧方式。http://rmswzq.com/article/snyt/9246.html
6.新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11篇(全文)(如巩留、昭苏一带)、博州(温泉、精河)、塔城地区(裕民、和丰、托里)、石河子、呼图壁、昌吉、乌鲁木齐、米泉、阜康、奇台、哈密地区(哈密、巴里坤、伊吾)以及南疆乌恰县等地分布较多,年采集、收购量最高达50 t,北疆阿勒泰以及南疆和静、阿克苏、库车等地也有出产,贝母生长的草原是牧区夏季放牧使用的夏草场,是山区草地https://www.99xueshu.com/w/ikeyo2r2e9q2.html
7.受气候的影响,不同地方采取不同的放牧方式。读我国四大牧区的分初中地理组卷系统,试题解析,参考答案:受气候的影响,不同地方采取不同的放牧方式。读我国四大牧区的分布图、主要放牧方式图、天山牧场牧民转场图,完成下面小题。https://www.zujuan.com/question/detail-54917296.shtml
8.农牧生产(精选十篇)近年来, 周边县乡逐步落实了国家对牧区建设的“五配套”政策, 即定居点、牧草种植、网围栏、畜用暖棚及水、电设施建设, 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巴卡台农牧场牧民职工群众一直未能享受这一政策, 生产方式依然沿袭传统、粗放经营模式。这种自然放养方式, 没有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科技含量难以投放、环境破坏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03bq8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