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9.29
中午的小吃街,香味四溢。卖臭豆腐的摊位前排起了长队,老板忙得不亦乐乎。一位姑娘端着一碗酸辣粉,边走边吃,被辣得直呼气。角落里,卖糖葫芦的小贩大声吆喝着,糖葫芦在阳光下亮晶晶的。
言归正传,来学习!本篇笔记,写的是“殳”字,你认识吗?
殳字的读音为shū,与常见字“书”字同音,《广韵》里对殳字的注音为“市朱切”。
“殳”字在甲骨文中的形象是圆头长柄的打击器物,旁边有一只手(“又”),表示手持一柄大锤。有的甲骨文字形中的大锤还佩有缨饰,这表明它是一种用于战斗的武器。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长柄锤简写,而篆文则进一步将金文字形中的“又”写成,将大锤部分写成。隶书和楷书则进一步规范和简化了篆文字形,特别是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长柄部分简化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形态。
造字本义是动词,表示手持长柄大锤击杀敌人。在《说文解字》中提到,“殳”是用杸(一种古代武器)击杀人的工具。《周礼》中描述“殳”是用积竹作成,有八棱,长一丈二尺,树立在兵车上,车上的部队拿着它作先锋。这表明“殳”是一种长柄且无刃的武器,主要用于撞击而非切割。
后来,“殳”字的本义如今已经不常见,但它作为部首仍然存在于一些汉字中,如“投”、“役”等,这些字多与手持或使用武器有关。
《说文解字》中对“殳”字的解释为:
“以杸殊人也。《礼》:'殳以积竹,八觚,长丈二尺,建于兵车,车旅贲以先驱。’从又几声。凡殳之属皆从殳。市朱切。”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当中对“殳”字做了进一步解释,他指出“殳”是一种古代的兵器,用竹子或木头制成,一端有棱,用来击打或作为兵器使用。段玉裁解释说,“殳”字的构成是“杖”字加上“殊”字,意味着用这种兵器可以切断或击打敌人。
他还提到“殳”的长度大约是一丈二尺,也就是大约2.4米左右,这样的长度使得它在战场上既可以用作攻击也可以作为防御的工具。段玉裁还提到“殳”在古代不仅是一种兵器,也是一种象征权力和地位的物品,常被用作仪仗。
①古代兵器名。以竹、木制成,一端有棱。②秦书八体之一。③柄。④古代船尾用以控制方向的工具。⑤姓氏。
"殳"字读shū,是汉语中的一个字。其本义为古代一种用竹木制成的兵器,有棱无刃,主要起撞击或前导作用。后来,"殳"的含义扩展,也指戟柄,以及古八体书之一的殳书(用于兵器上)。"殳"还可用作姓氏。"殳"常出现在古代文献和诗词中,描述古代战争场景或兵器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