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暖,雨水充足,花繁叶茂,人们身上的衣物也被短袖短裤代替。农田劳作,少不得穿过杂草,衣裤上粘附蜱虫。放养牛羊狗,从野外回来,头颈躯干的毛皮上也常常爬上蜱虫,经过数日,蜱虫吸血长大,也有进山到野外旅游时,在草丛坐卧,身上粘附蜱虫,蜱虫或大或小,因为感觉不到疼痛所以很少及时发现。市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防控科温馨提示:市民在从事野外活动作业或旅游时,要做好防护,莫被蜱虫咬伤。
一、蜱的特点
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是寄生在家畜、鼠类等体表的昆虫。虫体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未吸血时从油菜籽到芝麻粒大小,雌虫吸饱血膨胀后形状如同蓖麻籽或如黄豆大小。
蜱的一生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其中成蜱、若蜱有8条腿,而幼蜱只有6条腿。春秋季是蜱的活动高峰,夏天较活跃,冬天基本不活动。
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的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游离动物体后附着在草上,可叮人、吸血。
二、蜱的分布
国内各省(区、市)都有分布,不同地区蜱种类不同。蜱大多生活在草地、农田、森林等野外环境,因蜱种不同而异。一般须具备较适宜的温、湿度条件。经调查发现,我市普遍有分布,尤以秦岭山区为甚。
三、蜱的危害
蜱虫本身并不可怕,蜱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一般均较轻微。但应引起注意的是蜱虫身上有可能携带的病原体会导致人感染发病。已知蜱可携带多种病毒、细菌、回归热螺旋体、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如森林脑炎、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近年来,每到5-10月份,都会有少数发烧不退的患者前往医院就诊,通常还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中的一种或多种,部分患者病情较重。这种疾病目前称作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据统计,绝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前都参加过野外活动并且被蜱虫叮咬过。河南、湖北、山东、江苏、安徽、辽宁等省市及日本、韩国、美国等地均有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
蜱传疾病极少见人传人现象,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的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也就说被叮咬、或者被患者的血液污染手或伤口等部位,观察期为1周~2周。如果因为野外探险、旅游被蜱叮咬,处理伤口,观察2个周,如果没有全身症状,基本就没问题了;但如果长期工作、生活在有蜱的场所,或者在农田务农,那更应该长期重视,如有身体发高烧、乏力等异常,应及早到医院就诊,千万不能在家简单用药,以免耽误导致病情加重。
四、个人防护
(二)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三)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四)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发现蜱,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当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六)都市中除大型公园、植被茂盛地区外,一般社区内极少有蜱类生存,无需过分担心生活在都市里会感染上该病。但当携带宠物外出到蜱类生活地区旅行时,除个人要做好个人防护,离开时要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
(七)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居民,应当注意家居环境中游离蜱和饲养家畜身上附着蜱的清理和杀灭工作。
五、环境及家畜蜱的预防控制
鼠类、家畜、家禽易被蜱侵袭,是主要的检视和防控对象。
(一)环境处理:清除杂草,清理禽畜圈舍,搞好环境卫生可有效预防蜱类的孳生。
有些蜱类通常生活在畜舍的墙壁、地面、饲槽的裂缝内,应堵塞畜舍内所有缝隙和小孔,堵塞前先向裂缝内撤杀蜱药物,然后以水泥、石灰、黄泥堵塞,并用新鲜石灰乳粉刷厩舍;用杀蜱药液对圈舍内墙面、门窗、柱子做滞留喷洒,保持畜舍干燥。灭鼠的同时要进行杀虫处理,防止蜱类游离后攻击人群。
(二)家畜、家禽的处理:发现家畜、家禽携带蜱类,可及时检视,用镊子取下后焚烧。蜱类较多时,可喷洒倍硫磷、毒死蜱、顺式氯氰菊酯等杀虫剂,或对家畜进行定期药浴杀蜱。公众使用杀虫剂时要做好个人防护。
(三)城市及居民家中饲养宠物通常无蜱寄生,如果携带宠物去山区野外环境旅行,返回时应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