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地处规划中的兰州市新城区中心,占地总面积247.48公顷,其中校园面积87.98公顷,建筑面积43.67万平方米;拥有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133个;学校固定资产总值48,930.11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10,511.27万元;有国家级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各1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16个。图书馆文献资源总量318.84万册,并建有180台机位的电子阅览室;1997年,建立了校园网,经过教育部“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全校信息点数增至6,000多个,校园网出口总带宽达300M;建有体育馆、田径场、足球场、网球场等各类体育设施及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基地。
学校一贯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常抓不懈。近年来,学校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3+4+5”新的课程体系;不断改革教学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了实践教学运行体系,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日趋完善,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五”以来,先后有2项教学成果获国家二等奖,7项获省级一等奖,8项获省级二等奖;有1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17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学校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25部,副主编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教材等54部,参编97部,各类获奖教材39部。
“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21项,有96项研究成果获奖。其中,省(部)级奖49项,申请专利26项。出版专著124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598篇。其中,在SCI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7篇。目前,全校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在研项目292项,总经费达1.5亿多元。在草业科学、动植物育种和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生物技术、节水农业、农产品加工与开发、旱作农业与生态恢复、动物疫病防治与生物疫苗研制、动物胚胎工程、设施农业和农村经济重大问题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地域优势的科研领域。建成了以“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畜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牛羊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现代养猪工程技术中心”等为核心的科技研发平台。
学校面向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办学规模逐年扩大。63年间,学校先后培养了6万多名各类人才,许多已经成为我国科技、教育、管理等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他们当中有在分子进化理论研究中取得辉煌业绩的首位华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子恒,在禽流感防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陈化兰,在人类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发病机理研究方面具有重大建树的教育部“长江学者”尚永丰等。多年来,学校的毕业生因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善于与人合作、特别能吃苦而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学校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2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学术交流关系,并与美国等国家合作成立了“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美1+2+1人才培养计划”等6个合作办学项目的实施,使我校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优质国际教育资源,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63年来,学校不断开拓进取,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向高水平迈进,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学校发展中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彰显了甘肃农业大学“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学校取得今天成绩的强大支撑,也是学校继往开来的不竭动力。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制定了“建设以农科为优势、多学科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坚持改革创新,科学管理,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拓展科学研究领域,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的办学思路,各项工作在改革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必将含弘光大,继往开来,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锐意进取,勇于创新,造福社会,普惠民生。
农学院(含原园艺系)
草业学院(含原植保系)
草业学院草业科学专业成立于1950年,1953年起招收草原学研究生,1964年起招收本科生,1972年成立草业科学系,1984年建立草业科学博士点,1989年经教育部批准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草业科学重点学科点。1992年成立草业学院,1999年教育部批准设置第二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2001年草业学院建立畜牧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并再次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点。植物保护本科专业始建于1959年;1980年成立植物保护系,2003年原植物保护系并入草业学院。
动物医学院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前身为畜牧系,1950年4月,由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和牧草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创建畜牧系。经学校批准,先后更名为动物生产工程系(1993年)、动物科学技术系(1999年),2001年学校院系调整时成立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林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的前身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农业经济教研组,创建于1953年,1958年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先后辖属马列主义教研室、基础部、农学系;1984年农牧业经济管理专科独立建制;1988年农业经济系成立;1993年农业经济系改名为经济贸易系;2001年经济贸易学院挂牌成立;2004年经济贸易学院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
工学院
甘肃农业大学工学院由原机电工程系(1958)和水利水电工程系(1976)于2003年整体合并组建,是目前全校本科教育规模最大的工科学院。学院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和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8个本科专业;下设农机与汽车工程、机电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4个系和1个工程基础教学部;拥有机电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所属5个实验功能室,水利与土木实验教学中心所属6个实验功能室和机械工程训练中心,校内外建有11个实践教学基地;设有甘肃农业大学节水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机电工程研究所。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
人文学院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成立于2004年1月,其前身是1992年成立的校计算机教研室、计算中心;2001年3月,校计算中心与校网络中心、电教科合并,成立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系。
理学院
外语学院
甘肃农大外语学院是在自学校创立以来就设有的外语教研组、而后的教研室、教学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99年独立设置为外语教学部建制,2001年初在学校院系调整改革中更名为外语系,2004年初在学校新一轮改革中更名成立了外语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甘肃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前身是甘农大教务处培训科,成立于八十年代初。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在原培训科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培训中心和职业技术师范部,进入九十年代,成人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新的形势,促进我校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决定将原培训中心和职业技术师范部合并,经省教育厅批准,于1993年7月成立甘肃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2004年,根据学校整体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将成人教育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是管理学校继续教育工作、成人高等教育和自学考试辅导工作的二级学院,承担着管理和办学的双重职能。
体育教学部
省级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GansuKeyLabofCropImprovement&GermplasmEnhancement)是由甘肃省科学技术厅和甘肃农业大学联合共建的省级重点实验室,依托于甘肃农业大学。实验室是在原甘肃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工程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小麦遗传育种研究所的基础上,通过人才和资源整合,于2003年成立。校长王蒂教授任实验室主任,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屈冬玉研究员为特聘专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正副主任分别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瞿虎渠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教授担任。实验室下设5个功能实验室:基因工程室、分子标记室、细胞工程室、种质资源室、植物组织快繁室。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1947年7月,由国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领导,甘肃省政府协助进行。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后,设农艺、森林、畜牧科、兽医科、农田水利、农业经济和牧草7科。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的创建,使甘肃在抗战时期有了一所独立的高等农业专科学校,使普通高等农林教育独立院校得到了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这是国内首座独立的国立兽医高等学校。首任院长为盛彤笙。同年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的创建,不仅是国内首座高等兽医学院,而且结束了甘肃没有高等农林本科学校的历史。
1950年2月,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开始设置专业。学校设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学制4年。
1952年9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并入,不仅增强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兽医系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而且也成为现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兽医系的起源之一。
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从兰州迁到武威县黄羊镇。
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1958年12月15日,召开了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大会。学校在畜牧、兽医两个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农学、林学和农业机械3个系,共计5个系5个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校训:敦品励学笃志允能
校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教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学风:诚朴博学慎思敏行
校标内容说明
校标四周线条为圆形,并加内圈,寓意全校师生员工以教学为中心,认真履行高校“三大职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校标主体是由麦穗和牛角组成的图案,象征一艘扬帆远航的船,寓意甘肃农业大学承载着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使命和对未来的憧憬,不畏艰难险阻,乘风破浪,勇往直前。麦穗经过修饰,又像打开的书籍,既揭示了学校以农为优势的办学特色,又反映出农大学子刻苦攻读、孜孜不倦的精神。牛角构成船体,既代表畜牧、兽医优势学科,又寓意着一代代农大人崇尚科学、探求真理、顽强拼搏、锲而不舍、不断进取的精神。
主体图案下方的“1946”是甘肃农业大学建校的年份。
整个标志的圈线、主体图案、英汉文字、下垂弧线、阿拉伯字均为深绿色。绿色暗喻着生命、发展、永恒,寓意甘肃农业大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生生不息,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