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段开始告诉我们生财有大道,自古以来无论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要用到财的。儒家是提倡我们去获取财物的,但是不要本末倒置,德为本,财为末。当你内在有德的时候,财自然而然就会到来。
“生财有大道”
大道是什么?
就是生取财富的方法,一定是要合道的。
“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生之者众就是做事情的人要多。食之者寡消耗的使用的人要少。为之者疾做事情的人都是积极的,努力的,向上的。用之者舒用度的时候都是有节制的,都是舒缓的。如此财才能恒足,也就是长久充足,够用,进大于出,创造的人多。
比如说你看我们讲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只有进大于出的时候,这个事情才长久,做企业是如此。
比如说一个人的修行不是如此,一个人的学识不是如此,不停地进,你才有的东西可出。为什么我们经常用一个说词穷了,我不知道说什么了,你没有进来新的东西,那你就出什么。
比如说一个人胖,是怎么胖的?
也是进大于出,就是总吃,你不运动,然后积累了一堆脂肪,就胖了。
但是做事情,学识,正好都是反过来的,一定是多进少出,只有这样才能恒足。以前都鼓励人们干嘛?也是多做事情,到现在也一样很多人说那修行以后,是不是什么都不做了。儒家不是这样的,儒家鼓励我们要去做事情,要去担当的,否则也不会讲齐家,治国,平天下。积极向上,努力地多去做事情,是可以获取财物的。只不过告诉我们以德为本,以财为末。你自己是有德行的,去帮助更多人,做更多利益他人的事情,你的财富自然就多了。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仁者是以财发身的。我们先讲这个身,身是什么?身给我们包含的东西很多,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修身为本。说一个人的智慧,一个人的名声,一个人的名望,一个人的德行,这不都是身,都是身体所带来的东西。
所以仁者是什么?
是以财发生的,是通过这些财物让我们变得更有德行,变得更有名望,变得更有尊严,变得更多地去帮助他。财是用来用的,不是用来贪的。你有了这些东西是为了让自己的德行变得更好,让自己变得更有智慧,让自己变得更从容一些,让自己变得更愿意帮助他人。所以仁者是以财发身的,不仁者以身发财。
你看不仁德的人,刚才我们讲的这些东西换取钱财的,拿你的尊严,拿你的德行,拿这些东西换取钱财,就开始不择手段了,我也不要我的尊严了,我也不要我的脸面了,我也不要我的良心了,我也不要我的品德了,我也不要我的善行了,把这些东西拿来换财了,这就是反了。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
处上位的人,如果你是讲仁德的,下面的人就跟你讲义气,这个义是什么意思呢?
《中庸》讲义者,宜也。
什么叫义?
合适的,适度的叫义。
上好仁,下好义。是什么意思?
上边的人讲仁德,下面的人讲义气,是一种什么感受?合适的那个度,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任何一个团队当中都是。
包括在以前的一个国家,一个诸侯国也是一样的,处上位的人,如果他是仁德的,是仁爱的,是仁慈的。处下位的人就愿意去讲义气,做事情就合度,大家都愿意去付出,都愿意去努力,上面好仁,下面就好义。
比如说你看我们平时生活当中,跟朋友是不是也讲这个人很讲义,什么叫义?
做什么事情都是适度的,都是为你去着想的,这叫义。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这样一种感受。你有仁爱有仁慈的时候,不是为别人着想吗?你为别人这样着想的时候,别人就对你讲义气。你要对他不仁不义,他对你自然也就不仁不义。所有的东西都是靠这样影响而来的,告诉我们无论你在做任何事情,你处上位的时候讲仁德,处下位的时候你讲义气,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
如果大家都是好义气的,任何事情都会有一个好的结果,都会善终,如果大家都是不讲义的,这个事情难得善终。
你看以前治国如此,齐家如此,现在我们做事情也是如此,如果大家都不讲义气,都不懂得为对方付出,如果大家都不懂得适度,这个事情很难善终的!
为什么经常企业要搞团建?团建是干嘛?
不就是让大家自己的凝聚力更强,让大家更好地融为一体。处上位的人好了,下面的人也好,处下位的人好了,上面的人也好,他是一容俱容,一损俱损的事情。
我们去为人人做事情的时候,人人自然就为我们做事情。《大学》跟我们讲的很清楚,大学之道就一句话在明明德,就是你光明自己的德行。
那仁,是不是也属于德行里面的东西。义也是德行里面的东西。你不停地让自己的德行变得更好,然后再亲民。你不停地去帮助他人做对他人有益的事情,你的目标是止于至善,其实整个大人的学问做到头就这点东西。
“未有府财,库非其财者也”
这里治国讲到什么?
你的国库其实都是你的财,你的人民手里的财,也都是你的财。所以《诗经》里有一句话叫什么?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实则告诉我们什么?
他都是你的,你何必又去做那些私欲的事情,为了—己之私,榨取别人的东西。
我们现在其实做团队也是一样的,你整个公司的东西,其实都是你的财,你何必都要揽在自己的手里,如果都揽在自己的手里,你的客户,你的团队,你的员工大家都得不到,谁又去跟你做事情!
这段话其实都是在告诉我们,不停地增加自己的仁德,所有的事情都不要据为己有,别忘了德是本,财是未。你不停地去对他人好,他人所反馈给你的自然就是一样的,不要想着所有的事情都占为私有,越是这样的话,你越守不住。
现在去看这些做企业的一样,只要一个企业做好了,你会发现从上到下大家都是有钱赚的,大家都是有利润的,有没有可能说老板一赚钱,下面的人都赚不到钱,他也做不下去。有没有可能员工都有钱了,老板穷的不行,也不太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
这段话其实整个告诉我们要有仁德,要有大局观,不要所有的事情都想着自己,越是这样的话,越求而不得。
“孟献子曰”
孟献子是当时鲁国的一个大夫是很贤德之人,他讲了这样一段话
“畜马乘不察于鸡豚”
畜马乘就是家里有马乘的人。这样的家里都是非富则贵,通常都是泛指做官的,这样的人不察于鸡豚就是猪的意思。这样的人家你就不要在意鸡啊猪啊,这些小事情了。
“伐冰之家不畜牛羊”
伐冰一般都指着卿大夫。卿大夫基本上就是高官了,只有卿大夫以上的人,家里有人去世才能用冰葬。平时家里才有冰用,那个时候冰是很珍贵的。不像我们现在有冰箱谁家都能用,那个时候不行的,这样的家庭不畜牛羊,就不要养牛和羊这种事情了。为什么?这里面有很多的道理。
比如说第一层的道理是什么?
不与民争利,如果你都已经这样的身份了,你还去做这样的事情,你给他人留什么出路?
第二点是什么?
就好比是我们在哪个位置,去找好自己位置该做那个事情,不要去总看到一些小的琐碎的事。像一个企业当中的,如果是董事长,老板天天看的都是蝇头小利,天天看的都是其他每个岗位上人的那点事情,哪有格局和境界可言。《中庸》告诉我们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每个人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该做什么事情。
“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
百乘就是刚才讲的有一百辆这样马乘的人家,通常这样的人都是有封地的。比如说诸侯国一般都是某一个国君的儿子,或者做过重大贡献的人,有过战功的人,通常这样的人会有封地,这样的人才能有百乘,开始有自己的府库,采邑的地方了。不畜聚敛之臣就不要养那些给自己敛财的人。
“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就是说如果你要养这种聚财的臣,还不如有盗臣,偷你点东西算了,为什么?
因为他会毁坏你的基业,败坏你的明德。廉洁的人只要是贤德的人,他是不养这些聚敛之臣的。但是如果你是一个贪婪的人,你就会养这种聚敛之臣,包括我们现在做事情不也一样。
比如说我们这个团队做传统文化,我们讲修行,天天都是想着如何为他人着想的,我们就不会养聚敛之臣,因为这样的人跟我们的想法完全是不一样的。
如果大家做任何事情都是想着如何获取更多的钱财的。有一些好的,利他的想法的人,也在你这里留不住的,因为大家完全不同频,不是一样的思维。这些优秀的企业其实都在讲价值观,都在讲使命。但是我们听不懂的时候,就认为人家讲的东西都是虚的,其实恰恰是那些大家认为虚的东西,才是人的精神食粮,是那些东西支撑着人们向前走的,绝对不是表面上的利润。当你把这些事情做好的时候,把你的客户服务好的时候,你的消费者都满意的时候,你怎么会没有财呢!我们很多时候把顺序做反了而已。
开始总结了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国家他是以义为利的。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如果掌管国家的人很注重财务,你所有的出发点都是在财上的。必自小人矣因为你是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一个不仁德的人,当你是这样的思维一定会感召很多小人在你身边。
“彼为善之”
对方所做的事情都是来讨好你的,因为你是重利的,你找来的人看你是重利的,他一定不停地去讨好你,叫彼为善之。他讨好你的同时,是不是他自己也要有所私藏,中饱私囊,因为你们是一样的思维。贤德的君王手下才能养清正廉明的人。
“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
国家用的都是这样的人,一定是天灾人祸都会来的,因为一定会导致民不聊生的。
“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虽然这里面还会有一些善的人,还会有一些忠臣,也无可奈何了。我们去看整个中国的历史都是这样的,有一些昏君出现的朝代,难道没有忠臣吗?只不过他们无法扭转和改变局面,因为太多的小人当道,没有办法了,即使有贤臣有忠臣,亦无如之何矣也改变不了任何事情了。
那我们反过来讲也是一样的
比如说我们去看那些比较盛世的那些朝代,有没有不好的那些人,不好的臣,但是他整体都是好的,即使出现一些不好的也无伤大雅,他不会影响整体的。
我们做事情任何一个团队不是一样的吗?
只要绝大多数人都是积极的,努力的,向上的足以。即使有一些不好的也没关系。但是如果反了,大家整体都是不积极的,都是不努力的,都是不向上的,偶尔有好的,亦无如之何矣也没有什么办法!改变不了整体的局势!
治理国家不能以利为利,要以义为利,当我们内在是有仁德的,当你是不停地懂得付出的,这个时候,你才能看到那些世界的美好,不停地去讲仁德,别人才跟你不停地去讲义气,这个时候你再看到,你会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挺可爱的,你会看到每个人其实都挺不容易的,每个人其实都是美好的。所以你不停地去明自己的德行,才能看到这个世界的光明。如果你不能去明自己的德行,看到的都是不好的,都是自私自利的。为什么?你心里装着的就是这些自私自利,所以你看到的就是这样。内心要装着仁德的,你就能看到更多的美好。
所以回到《大学》首篇,那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第一个明就是动词,不停地明就是修正的过程,让我们找到我们自已本有的,光明的德行。然后开始外用不停地亲民,目标就是止于至善。一直奔着那个善的方向,这就是我们每个人修正的方向,也是我们做事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