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朝婉约派词宗秦观一首《鹊桥仙》感动了古今多少有情人。你是否也在梦想着、经历着或是回味着一些“你若不离,我便不弃”“相濡以沫,生死相依”的故事。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更有几人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民主党派历史上,曾有这么几对伉俪,他们或为理想相互扶持,或为志趣相携终老,或为爱情相濡以沫。
年轻时的激情浪漫,中年时的相濡以沫,老年时的平淡喜乐。总有一款适合你的爱情打开方式。
孙中山·宋庆龄
志先生之志,行先生之行
一个是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一个是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民革的名誉主席,他们跨越世俗的偏见,冲破家庭的阻拦,不顾年龄的障碍,成就了20世纪最伟大的爱情佳话之一。
宋庆龄的父亲宋嘉树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故宋庆龄在儿时常听父亲讲起孙中山的英雄事迹,其为国为民的理想与革命精神都给宋庆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产生了崇拜钦佩之情。实际早在1894年,孙中山就在宋家见到了只有一岁多的宋庆龄,只不过未料到两人后来竟成为夫妻。
1913年8月,宋庆龄从美国威斯理女子学院毕业后,抵达日本,后与姐姐一起协作孙中山工作。此后,两人见面次第增多。据日本外务省档案记载,1914年1至10月,二人会见次数最频繁,多达52次,其中私底下见面就有20次,仅6月被记录在案的就多达l0次。
孙、宋两人虽然互生情愫,但最终的结婚也充满了曲折。这其中既有宗教因素影响,也有封建礼教的伦理思想束缚。不顾家人的反对,宋庆龄在友人的帮助下,最终于1915年10月25日和49岁的孙中山结婚,那一年她22岁。
1916年4月,孙宋两人返回中国,投入反袁复辟斗争,宋庆龄始终跟随左右。1922年6月,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兵变,已有身孕的宋庆龄坚决让孙中山先安全撤离,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以没有你。”宋庆龄也在此事变中流产,孙中山在一个新笔记本扉页上,为宋庆龄特意题写了两句诗:“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死生”,表达了两人患难与共的真情。
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继承其遗志,“志先生之志,行先生之行”,为中国革命作出了杰出贡献,正如她所言“我一定要自己尽力并鼓励他人继续我丈夫的事业!”
何香凝·廖仲恺
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
孙中山投身革命时,有一对夫妻紧紧地团结在他的身边,忠诚地为革命的事业而努力奋斗,他们就是廖仲恺和何香凝。廖仲恺是国民党左派的光辉旗帜、中国共产党的挚友,何香凝是民革主要创始人、女权运动的先驱。二人一擅诗词书法,一擅画作,是革命伉俪中才子佳人的典范。
1897年,年仅20岁的廖仲恺结识了同是广东人的何家大小姐何香凝,并与这位小自己一岁的女子结婚成家。何香凝自小性格大胆刚烈,很有主见,本该包脚的她并没有走中国传统女子的老路,可是偏偏在西方受过教育的廖仲恺就是喜欢大脚,所以他们一见面,不但是思想性情相投,就是说起女子的缠足,也都有着一致的观点。
刚刚新婚的人并没有想像中的如胶如漆,但是慢慢接触下来,何香凝发现自己的丈夫非常好学,思想也非常上进,而廖仲恺也发现何香凝虽然文化水平一般,但是却有着一颗求知好学的心,并开始指导她学习绘画、作诗等。后面两人恩爱非常,何香凝更是写出了“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这样的诗句,更为自己取号“双清楼主”。
何香凝贤惠,却不是凄婉的小女子。身处铁血交迸的乱世,偌大的烂摊子等着一大批热血志士去从头收拾。廖仲恺要上前线,她慷慨写诗勉励:“国仇未报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得中华史上名。”陈炯明叛变,廖仲恺被叛军上镣囚入黑牢时,她拼命闯去探监并为之送饭换衣。
1925年,廖仲恺在广州中央党部门口遭右派刺杀时,何香凝就在身边,丈夫的鲜血浸染了她的衣衫。廖仲恺牺牲后,何香凝强忍悲痛,把思念深埋心中,继承廖仲恺未竟的事业,最终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莫大功勋。
梁思成·林徽因
这个问题我要用一生来回答
有一种爱情,叫建筑界的唯美爱情,讲的就是林徽因与梁思成。梁思成是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和保护的建筑家,林徽因是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和作家。两位民盟先贤共同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
他们之间的爱情是那个年代最富争议也最让人艳羡的爱情故事之一。今天,我们不说花边,只回忆两人的建筑界爱情。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在当时可以说是新旧相兼,郎才女貌,门第相当。他们在婚前既笃于西方式的爱情生活,又遵从父母之命所结的秦晋之好。
新婚之夜,梁思成问她:“这个问题我只问一遍,以后再也不提,为什么你选择的人是我?”林徽因说:“这个问题我要用一生来回答,准备好听我回答了吗?”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婚后梁对林呵护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
抗战期间,梁思成固守在贫穷的李庄,林徽因不畏艰难紧紧相随。那时,梁思成的脊椎病使他必须穿上铁马甲才能坐直,体重也从70公斤下降到47公斤。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居然笔耕不辍。这时身体也差强人意的林徽因,为梁思成的身体担忧,更是不停地咯血。在劝说梁思成未果的情况下,她也就与梁思成一道投入到了著述中。就是在粮食匮乏、没有电、臭虫横行的李庄,两人每天几乎都要伏案工作到深夜。到抗战胜利时,他们写出了11万字的《中国建筑史》。
王光英·应伊利
每天写一封信亲手交给她
爱情是什么?是人潮散尽,他依然斜靠在自行车边,一脸幸福地等待着她;是他做好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等忙碌一天的她下班回来;也是她痴痴地望着他吃着她亲手做的他最爱的香酥鱼……一牵手,一辈子,朝朝暮暮永相濡。民建先贤王光英应伊利最浪漫的事,就是这样一起慢慢变老。
王光英和应伊利在辅仁大学读书时相识,那时王光英即将从化学系毕业,而应伊利是教育系新生。他们通过北京的一个朋友相识在滑冰场,应伊利对王光英的第一印象非常好,觉得王光英很文静,也很殷勤,还很细心。
当时,大家滑冰结束后一块骑自行车去吃饭,王光英在停好自己的车后,还很主动地上前替应伊利也把车放好锁好。这样一个小细节,让应伊利觉得这个年轻人真是不错。据说,当年王光英选择留校任助教就是为了“看住应伊利”,和应伊利谈恋爱。
放学后,王光英和应伊利有时到北海或后海散步,谈谈心,交换彼此对人生的看法。最让应伊利印象深刻也最为感动的是,不论王光英的工作有多忙,总坚持每天写一封信给她,有时甚至是两封。有时,王光英把信放到传达室托人转交给她,有时亲自在校门口等她,再把信亲手交给她。
应伊利至今都记得这样一个画面:下学后,待人潮散尽,看见他斜靠在自行车边,一脸幸福的样子等待着她。
他们就这样在写信、散步中慢慢积累了感情,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也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2年8月22日,他们举行了婚礼。
冰心·吴文藻
生同眠,死同穴
世纪老人冰心,这位是大家熟的不能再熟的前辈,他的爱人则是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吴文藻。这两位民进先贤的爱情故事,既蓄满着文学的浪漫,又蕴含着学术的严谨。也许正是这两种看似相反的气息特质,让两人互相之间都被深深吸引,直至终老。
1923年8月18日,冰心与同学一道乘邮轮去美国,她的同学吴搂梅托她在这次船上找她的弟弟、清华学生吴卓。冰心请自己的同学许地山去找吴卓,结果把吴文藻带来了,问起名字才知道找错了人。
品貌双全的冰心身边从不缺乏追求者。两个星期的邮轮生活也不例外,冰心到学校不久就收到很多同船朋友的来信,希望与她多交往,但唯独有一个人没给她写信,这个人就是吴文藻。他只礼貌性地写了张明信片给冰心。
而少女冰心偏偏觉得这个只言片语的男人更有个性,所以,当时给她写信的人她都用明信片回复,偏偏只有写明信片的吴文藻,写了一封信回给他。
接到冰心的信,吴文藻有些意外,他给冰心买了几本文学书寄到了波士顿冰心的求学处,作为对冰心第一封信的回应。也算是以书传情,冰心欣然接受了。
之后,吴文藻给自己买书的时候,就会有针对性地给冰心买几本,并以标注重要句子的名义用红笔标出一些“写爱情的句子”,来表达他对冰心别样的爱。于是,两个看似性格不同的人,开始有了不一样的心动和惊喜。
后来的故事一如想象中美满。直到1985年9月,吴文藻因脑血栓住进北京医院,带着他对冰心的眷与恋病逝了,享年84岁。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的冰心去世,应她的遗愿,她与先生吴文藻两人骨灰合葬,骨灰盒上并行写着:江阴吴文藻,长乐谢婉莹。
生同眠,死同穴。再也没有比这更让人动容而完美的爱情了。
雷洁琼·严景耀
一生举案齐眉互敬互爱
一位是法学界的大拿、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一位是著名的社会学家,雷洁琼和严景耀的一生都与教育和法学分不开。而两位民进创始人的爱情故事同样流传甚为广泛。
1935年,严景耀重返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和雷洁琼成为同事。由于教学工作关系,两人接触频繁,在工作中结下友谊。12月9日,燕京大学学生走上北平街头,举行反对日本侵略者的示威游行。严景耀和雷洁琼并肩参与了这场被载入史册的游行,并且,雷洁琼是燕京大学唯一参加这次游行的女教师。
1941年7月5日雷洁琼与严景耀在上海举行婚礼,婚礼上,同是民进人的赵朴初即席赋诗以示祝贺:
参差两两好安排,嘉礼从今美例开。越粤人才夸璧合,前称周许后严雷。
年轻的时候,为了事业,雷洁琼不要孩子,严景耀尊重雷洁琼的决定。夫妻二人虽没有过生育自己的子女,却一生过着举案齐眉互敬互爱的生活。
黄琪翔·郭秀仪
抗战时期的“模范夫妻”
抗战时期不乏成双入对的才子佳人,著名爱国将领、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之一黄琪翔与中国妇女运动的先行者之一、农工民主党中央名誉副主席郭秀仪便是战火中相伴相持的一对“模范夫妻”。
作为北伐名将,黄琪翔在抗战时期屡建战功,不管是论军事谋略,抑或为人处世,还是长相气度,都极为出色。郭秀仪则是典型的大家闺秀,不仅外貌出众,更兼有女性中少有的才华和对事物的独到见解。
二人初见的时候,黄琪翔33岁,意气风发,而郭秀仪仅20岁,如花似玉的年纪。窈窕淑女君子皆好逑,黄琪翔很快就倾倒在郭秀仪的绝色美貌和超凡气质下。但郭秀仪却有着自己的苦衷,因她的三个兄弟皆不在人世,母亲积郁成疾,郭秀仪将自己当支撑家庭的男儿一般严格要求,决计一生尽孝,不嫁作人妻。另一个原因也是考虑到黄琪翔的将领身份,必定是走在鬼门关,活在枪口下,危险系数太高。不过,黄琪翔为人真挚诚恳,面对心仪女子的拒绝,并未就此放弃,他几番热烈追求,最后在德国避难期间,于书信方式,向远在国内的郭秀仪求婚。郭秀仪亦是感慨颇深,毅然决然独自踏上前往德国的邮轮,那年她才22岁。
黄琪翔郭秀仪伉俪情深,在战火中相伴相持,一个是抗战名将,一个是齐派大师,不管是生活还是感情,都属令人称羡的美满幸福。
许德珩·劳君展
塞纳河畔里的依偎身影
这是一个九三学社两位创始人的爱情故事。从留学到革命到参与建立新中国,两位楚地伉俪的爱情岁月虽满是漂泊,但也充满心安。
这对患难夫妻,相识于法国。那是1921年初,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到欧洲考察学习,将同行的女学生劳君展(启荣)等介绍给先期赴法勤工俭学的许德珩,希望这位当年北大弟子为她们补习法文。
一年后,劳君展到里昂大学攻读,经常给许德珩写信,但双方的感情发展并不快,原因是许德珩早在1912年就已成婚,虽是父母之命,且妻子在1916年已因病去世,但许却从此无意婚事,立志于求学与学生运动,许是九江人,古属楚地,因此,在与劳的通信中,自号“楚僧”。一次,劳把“僧”字圈掉,改为“楚生”,许德珩见信为之心动,双方加快了发展。1924年暑假,劳获得里昂大学硕士学位,进入巴黎大学,跟从居里夫人学习镭学,与许德珩有了更多的机会在一起。
经过五年多的了解,在蔡元培先生的极力撮合与支持下,许、劳二位于1925年4月16日在巴黎中国饭馆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徐悲鸿、刘半农等34人到会祝贺,蔡元培题赠贺词:“爱心同结,互助互利。学术事业,勤奋不已”。
婚后,夫妻俩居住在巴黎第五区,这里有巴黎大学、卢森堡公园、国葬院、巴黎圣母院等。每逢假日,他们相携而游,塞纳河畔,凯旋门前,几乎都留下了他们偎依的身影。
程千帆·沈祖棻
一个是公认的国学大师,一个被封为“当代李清照”。两位九三学社社员从相识到相知到相恋,又是一段极具古典美的爱情故事。
沈祖棻是一位卓具才华的女词人、文学家。1909年,她生于苏州书香名门,自幼聪明好学。1934年,沈祖棻考入金陵大学研究古典文学。这期间,她创作了《吴越春秋》《隋炀帝之死》等三部长篇历史小说,因此被誉为“江南才女”。
在金陵大学,沈祖棻与大她4岁的才子程千帆相识并相恋,两人志趣相役,常一块外出游玩。每每在烟柳迷荡的莫愁湖畔胜棋楼上流连忘返,或是徘徊于清凉山林间幽径上,聆听古寺悠远的钟声,或携手登上古扫叶楼观赏品味楼厅内的古画和名家楹联。
1957年,程千帆被打成右派,这对沈祖棻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她一度消沉压抑,但她坚信丈夫并无过错,终有获昭雪的一天。可惜的是,沈祖棻并没有等到这一天的到来。1977年6月27日,她因一场意外的车祸去世。
在沈祖棻故去的那个夏天,程千帆没有沉浸在悲痛中止步不前,而是奋力整理亡妻的诸种遗作,并在不久之后文艺复苏的春天,将《唐人七绝诗浅释》和《唐宋词赏析》付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