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拼音是【yú】,同“虞”字。《康熙字典》当中对该字的解释为:【六書統】古文虞字。騶虞也。象白虎黑文。【同文備考】者,守山澤之吏。象山澤險隘。如下:
《康熙字典》当中引用的这句注释出自《六书统》,这也是一部专门研究古文字的书,跟《说文解字》一样,也是按照六书对汉字进行分类和解读的,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上边这一段注释是说字是虞字的古字,就是说是甲骨文或者金文当中的自行,像一个白虎黑文,尾巴比身体长,也就是说这个字的本义指的是“騶虞”,这是传说中的一种“仁兽”,据说只吃自然死亡的动物。《说文解字》当中有对这种仁兽的记录:騶虞也。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兽,食自死之肉。
上文注释中还提到了《同文备考》,,这本书继续对古文字进行分析和考证,补充了《六书统》中没有涉及的一些字。前文中说:者,守山泽之吏,象山泽险隘。是指古文虞字除了表示騶虞之外,还有一个引申义,就是指掌管山泽苑囿的官吏,也就是虞人。
这样一分析的话,我们就能很轻松看懂《康熙字典》当中对字的解读:是《六书统》古文字中的虞字。表示騶虞,一种白虎黑文、尾巴很长的神兽。《同文备考》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指管山泽的官员。形状像山泽里面的窄路。
此外,《正字通》当中也对字有记录:舊註古虞字乃虞人之虞此字从二仌非四人也按六書統古虞字騶虞也象白虎黑文同文僃考者守山澤之吏也象山澤險隘朱謀從僃考之說謂此義近是腊字从从肉二說皆泥象形似而,非又楊愼竒字韻古文虞字古音餘古文行字二書皆楊氏手定何彼此自相矛盾一字或以為騶虞之虞或以為虞衡之虞或以為行止之行闕疑可也舊註从二仌之說無確據集韻古文虞廣韻或作並非。如下:
《正字通》当中的这段话出自第十卷《象形》,着实让人看的头痛,直接翻译成大白话给大家看:
①舊註古虞字乃虞人之虞此字从二仌非四人也。
根据古代的注释,古代的“虞”字(即“”字)是表示虞国的人民的,这个字由两个“仌”字组成,不是由四个“人”字组成的。“仌”字是表示冰块或冰冷的意思,可能暗示虞国的地理环境或气候特征。
②按六書統古虞字騶虞也象白虎黑文。
根据《六书统》一书的说法,“”字是古代的“騶虞”字,也就是白虎的别称。“騶虞”是由“騶”和“虞”两个部分组成,“騶”表示老虎,“虞”表示斑纹。“”字就像一只白色的老虎,身上有黑色的斑纹。
③同文僃考者守山澤之吏也象山澤險隘。
根据《同文书》一书的说法,“”字是表示守护山泽的官员的。“僃考”是一种古代的官职,负责管理山泽。“”字就像一座山泽,有着险峻和曲折的形态。
④朱謀從僃考之說謂此義近是。
朱謀(一位宋代的学者)认同“”字从“僃考”之说,认为这个解释比较合理。
⑤腊字从从肉二說皆泥象形似而非。
“腊”字由“”和“肉”两个部分组成,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腊”表示冻肉或腌肉,而“”表示冰冷,“肉”表示肉类。但这种说法只是根据形状相似而推测,并不正确。
⑥又楊愼竒字韻古文虞字古音餘古文行字二書皆楊氏手定何彼此自相矛盾。
还有一种说法是,《竒字韵》和《竒字书》两本书都认为,“”字是古代的“虞”字,“虞”的古音是“餘”,而“”也是古代的“行”字,“行”的古音也是“餘”。这两本书都是楊愼(一位唐代的学者)所编纂,但他为什么对同一个字有不同的解释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⑦一字或以為騶虞之虞或以為虞衡之虞或以為行止之行闕疑可也。
“”字可能有多种含义,或者表示白虎的斑纹,或者表示虞国的人民,或者表示行走的动作,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可以商榷。
⑧舊註从二仌之說無確據集韻古文虞廣韻或作並非。
根据古代的注释,“”字由两个“仌”字组成,这种说法没有确凿的证据。《集韵》和《广韵》两本书都认为,“”字是古代的“虞”字,但有时也写作“”字,这两个字并不相同。
接下来,我们看下“虞”字的含义:
①形声字,从虍,本义指传说中的一种神兽。
②古代掌管山泽鸟兽的官吏,也指这方面的知识。
《国语·晋语》中写到:询于八虞。
八虞是周代八个掌管山泽的官员,他们分别是伯达、伯括、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二虢是周代两个掌管礼乐的官员,他们分别是虢叔和虢仲。闳夭是周代一位负责测量的官员,他的名字叫闳,字夭。南宫是周代一位著名的贤者,他的名字叫括,字南宫。
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文王向这些有专业知识和智慧的人咨询各方面的问题,以求得正确的答案和建议。这体现了周文王的谦虚和求知的态度,也显示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③动词,表示预料、忧郁、欺骗、娱乐、准备、防御、期待、惊等含义。
《秦倂六国平话》中写到:不虞齐赵无兵援,将死城崩国已亡。这本书是一部元代的小说,讲述了秦国灭掉六国,统一中国的过程。这句话是说,齐国和赵国没有派兵援助其他国家抵抗秦国的侵略,结果导致自己也被秦国攻破城池,亡国灭种。齐赵两国没有意识到秦国的强大和野心,没有与其他国家联合抗秦,而是自私自利,不顾大局。结果在秦国灭掉其他四国后,也无力抵挡秦军的进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国家被毁灭。这是一种对齐赵两国的悲哀和讽刺。
唐·韩愈在《与凤翔邢尚书书》中写到:戎狄弃甲而远遁,朝廷高枕而无虞。这句话是韩愈写给当时的凤翔节度使邢昺的一封信。信中,韩愈表达了他对唐朝政治和军事的看法,以及对邢昺的敬佩和期望。这句话的意思是,戎狄这些外族入侵者丢弃了盔甲,逃到很远的地方躲藏起来,而朝廷却感觉没有什么危险,安心地睡觉,不加防备。这句话反映了唐朝后期的衰落和腐败,以及韩愈对朝廷的不满和警告。
《易·系辞上》中写到:悔吝者忧虞之象也。这句话出自《周易·系辞上》第二章,是圣人对《易》的吉凶悔吝的解释,是说占卜出现悔吝的结果,说明内心有忧愁或盲目喜悦的感觉。这是事物表现出来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