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染色技术可谓丰富多彩,充满了智慧与巧思。最早,红色主要依靠矿物染料,比如赤铁矿和朱砂,这种石染方法能染出鲜艳的颜色,但衣物硬邦邦,难以水洗,主要供贵族使用。
|茜草染色图谱
|红花染色图谱
另一种重要的植物染料是红花。西汉时期,随着张骞通西域,红花传入中原。红花色素纯正艳丽,被誉为“真红”,但提取过程复杂且成本高昂,只能为富裕阶层所用。红花不仅用于染织,还被用来制作胭脂,成为古代女性妆容的重要部分。
|苏木染色图谱
苏木则因其价格便宜、制取方便,很快成为红色染料的第三大类。苏木染出的颜色虽然不如红花那般艳丽,但淡雅大方,适合多种场合。唐宋时期,苏木染色工艺达到顶峰,不仅用于服饰,还用于官员等级的区分,浅绯色代表四品官员,深绯色则为五品官员专属。
古人不仅在染料的选择上精益求精,还在染色工艺上不断创新。为了让染料更好地附着在纤维上,他们发明了各种媒染剂,提升了染色的持久性和色彩的鲜艳度。染色过程中的浸泡、煮沸、晾干等步骤,都需要细心和耐心,才能染出理想的颜色。
贰
茜字的小篆:
茜字是一个典型的形声字。它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表示字义,另一部分提示读音。在茜这个字中,艸(或简写为草字头)是表意部分,而西字部分则是表音部分。
表音部分——西西是茜字的表音部分,表明茜字的发音与“西”有一定的关联。虽然西字本身是一个表示方位的字,但在茜字中,其主要作用是帮助提示发音。茜字的读音在古代主要有两个——qiàn和xī,现代拼音中同样保留了这两个读音。
茜字整体结合了植物的意象与清晰的发音提示,既富有自然的生动气息,又兼具实用性。
叁
茜字的读音
“茜”字,读音分别为【qiàn】和【xī】多用于外国妇女名字的译音。
茜字在古代和现代有两种主要读音,分别为【qiàn】和【xī】。古代的反切为【倉見切】,现代拼音的转化公式如下:
同音字:
倩(qiàn):表示美好,特别指女性的美。
千(qiān):表示数字“一千”。
纤(qiān):表示细小、精细。
西(xī):表示方向,指“西方”。
希(xī):表示希望、期望。
熙(xī):表示光明、兴盛。
肆
茜字的本义
茜(qiàn),本义为茜草(Rubiacordifolia),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在古代诗文中,茜还常用来形容颜色,尤其是绛红色。如晋代《休洗红》中:“不惜故缝衣,记得初按茜。”这里的茜便直接指代一种深红色,体现其染色作用在生活中的普遍性。
拓展义:
绛红色:茜字逐渐引申为深红色的代名词,用于描述颜色的鲜艳和光泽。《飞丸记·客途感慨》中写道:“几树霜枫如茜。”这里茜不再专指植物,而是作为颜色的象征,表达枫叶的红艳之美。
秀美与生动:茜也被赋予了美好和生动的含义。如茜意,表示秀丽或优美的意境,常见于古诗文中的比喻与描写。
人名用字:在现代,茜常用于女性名字,尤其是译自外语的人名。这种用法凸显出“茜”字的优雅和美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