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村级动物防疫员是基层动物防疫体系的末端和重要基础力量。这支队伍既是国家动物防疫政策在基层落实落地落细的“最后一米”,又是基层一线动物疫情监测报告的“最初一米”。近年来,山东省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推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村级防疫员管理制度改革,摸索出一套较为成熟的改革举措,试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夯实了该省的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基础,为该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现将山东省的做法进行摘编,供各地在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中参考。
山东推动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制度改革
有效夯实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基础
2005年,山东省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了村级应急性动物防疫队伍。十多年来,这支队伍为该省动物疫情保持平稳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做出了历史性贡献。随着该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全社会对公共卫生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全省48082名村级动物防疫员面临人员老化、专业水平低、布局不合理、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为更好满足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工作需要,2018年12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山东省通过了《关于改革和完善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制度的意见》(鲁政办字〔2018〕239号,以下简称《意见》),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制度改革。
截至2020年11月底,山东省共有95个县(市、区)完成了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制度改革,新招录村级动物防疫员5409人。预计到2020年底,全省90%以上畜牧县(市、区)能完成改革任务。通过改革,增强了基层工作力量,补齐了基层畜牧兽医力量不足的短板,探索了新形势下强化基层畜牧兽医工作的路子。
一是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结构明显优化。改革前平均年龄53.6岁,50岁以上的占60.7%,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的占82%;改革后年龄40周岁以下的达60%,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31.5%,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68%,人员专业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明显提高。比如,青岛市完成改革的5个县区共计配备了472名基层防疫安全协管员,其中年龄35周岁以下的占60%,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41.5%,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72%,基层人员专业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明显提高,队伍更加稳定,有效解决了人员专业性不强、业务能力不足、年龄偏大等突出问题。
二是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战斗力明显增强。通过建立教育培训、考核奖惩和人员有序进出等一系列配套制度、规范和办法,改变了原村级应急性动物防疫员队伍“杂、乱、散”等现象,新组建队伍人员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和攻坚能力均得到有效提升。比如,日照市村级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由原来的2248名缩减为222名,队伍人数大幅“瘦身”,但通过制定管理办法,建立奖惩机制,每位村级动物防疫协管员做到责任清、任务明、薪资有保障,提升了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水平,保障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三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通过划定监管网格,定人员、定区域、定职责、定奖惩,建立了完善的基层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公共服务体系,将监管服务对象全部纳入网格,筑牢了公共卫生安全防线。比如,潍坊市按照全面覆盖、界线明确、不留空白、不交叉重叠的原则,在全市共设置131个乡镇,监管服务网格974个,每8—10个村为一个网格,每个网格至少落实一名协管员,负责网格内所有监管服务对象点对点、面对面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努力做到“服务网格划分到位、服务对象落实到位、服务职责明确到位、服务人员奖惩到位”。